七大传统观念阻碍接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已成为WTO成员国,这意味着要按WTO规则改造中国的市场运行规则、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和企业的经营方式。通过22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自然经济和数十年计划经济的影响,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至今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中仍存在着较浓厚的封建思想、小农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和意识,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阻碍着中国经济体制与世界贸易规则接轨,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
诸侯争霸、军阀割据的封建思想残余,是一些地方进行市场封锁、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的历史渊源。这与WTO市场开放、国民待遇、贸易便利的基本原则是相悖的,直接影响着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
目前,国内有的地方排斥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人为设置行政审批、检查等关卡;有的地方为使本地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按一定比例退还地税收入,或给予财政补贴;对于本地企业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商品,走私、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现象不管不问,任其泛滥;还有的一些地方司法机关不能依法秉公办案,有意偏袒和保护本地企业;等等。
上述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不仅与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有其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诸侯争霸、军阀割据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对外封闭,对内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模式。这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财政上实行分灶“吃饭”,“为任一地、造福一方”,是形成地方保护主义的现实体制原因。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可能出现国内外企业起诉地方政府违反规则的现象。
地方保护
作为湖北重点扶持名牌企业之一的金龙泉集团,在一摞厚厚的“市场封锁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距离金龙泉集团所在地84公里的宜城市场,1997年6月27日,金龙泉宜城销售部经理廖仁寿、吴兴学被打伤;1999年8月21日,经销商舒传庆遭人袭击,劳动能力部分丧失;2000年11月16日,销售客户张建波遭社会青年上门殴打;2001年3月14日,经销商何荣亮头部砸破、左肩胛骨砍伤……
在宜城街头,市内餐馆基本上只销售当地引资生产的啤酒,像“金龙泉”“行吟阁”等外地啤酒几乎不见踪影。一位孙姓老板介绍说,宜城是金龙泉啤酒的传统市场,但自本地啤酒厂引资扩建后,就不允许再销售外地牌子的啤酒了。
自然经济遗留下来的小生产意识,渗透在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形成“小而全”“大而全”产业格局的思想根源,这对于我国企业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十分不利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大量重复引进家用电器、西装生产线等,进入90年代又争上汽车、乙稀、VCD项目等,其规模小、成本高,目前多数当年上马的项目已被淘汰。当前国内一些稍有规模的企业大都又再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形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产品结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无法与国外跨国公司展开竞争。
在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上,小农经济意识表现得更加浓厚。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建设等,农民个人很难搞,必须走自主、自愿联合起来的发展道路,可是目前农民普遍缺少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自愿合作意识,愿分不愿合。“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稍富即安、不思进取”,大多数农民安于盖房、娶妻、有饭吃。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由政府定价、补贴、控制进口,以此来保护农业生产。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比国外高,质量普遍不如国外产品。按照我国政府对WTO所作出的承诺,国内农产品市场必然要对外开放,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将受到来自国外的农产品冲击,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人普遍重亲情、友情,而现代法制观念和信用意识普遍淡薄,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和“人情经济”,这与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制社会是不相融的,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体制与WTO接轨
重视宗族、家族、亲属、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发展到现在则习惯于办事靠亲找友,而很少想到法律上对此有什么规定,亲情、友情关系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支配着相当一部分社会资源,形成了“人情经济”“关系经济”。诸如,企业注册登记、企业申请上市、投资项目立项、审批房地产项目、争取银行贷款、法院案件审理等等,一旦人情关系渗透其中之后,直接冲击和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相当严重。
中国传统伦理尽管提倡“人无信则不立”,教育人们守信。但是,我国长期处在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交换方式大多处在以物易物、一手钱一手货的情况下,人们的契约意识较弱,更是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意识。加之,新中国成立后长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资源由国家统一调配,人们普遍缺乏现代合同意识、信用意识,造成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奇怪的现象:不讲信用,不履行合同,恶意拖欠货款,甚至连法院审判的民事案件执行率都很低,无法按市场规则进行正常的交易和结算,破坏了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则。
“官本位”思想和政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观念,是导致政企不分、政府无所不管的思想根源,这与WTO规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是相背离的,将直接影响对外开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由于我国自然经济历史漫长,人们观念上“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替民做主”的臣民意识表现在企业上尤其是国有企业,凡事都要请示政府来决策。在一些公务员头脑中封建专制思想较严重,他们总觉得“公权”大于“私权”,政府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不受法律约束的,在履行政府职能时总想凌驾于其它法人、自然人之上。一些政府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行政规章,对政府部门行使的权力规定得很详尽,而对政府部门应当履行的义务却说得很笼统,把法律当作治老百姓、谋取部门或小团体利益的依据,导致目前行政性收费、审批、罚款名目繁多,乱收费、乱罚款之风履禁不止,出现了“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的局面。还有的政府部门为谋取部门的特殊利益,利用行政权力实行部门垄断,获取垄断利润或非法收入。
据有关部门清理结果,目前国务院75个部门拥有行政审批权力,共设立了28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许多审批事项完全属于企业的事情,比如企业投资项目、企业采购办法、企业的用工制度、分配方式等。有趣的是各级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都要讲企业管理问题,省长、市长、县长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厂长”。我们应当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政府并不比企业高明,也没有市场机制那样有效率。应当大力精简政府审批项目,属于企业和社会的职能应当归还给企业和社会,把政府从“企业领导者”、“企业决策者”的角色中彻底退出来。
官本位
在浙江宁波举行的一次大型招商引资会上,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教授王志乐问台下的市长听众“现在流行外商有困难找市长的解决办法,那么,市长不在该找谁?”
新加坡驻华使馆的工业投资参赞胡以晨说,在与某些政府部门打交道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怪现象:当去一个部门办手续时,有人会告诉你找谁去办,而当此人不在时,同是这个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则会告诉你等他回来再说。
在中美双边的谈判中,美国人追问得最厉害的就是我们的企业是怎么运作的,是政府说了算,还是企业家说了算?
以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领导经济工作,显然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不适应加入WTO后党和政府所面临的新形势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搞群众运动的政治优势。但是,如果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搞经济建设,极容易产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往往不能按经济规律办事。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跃进、洋跃进、引进热、开发区热,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目前各地仍在一窝风地举办各种节、这个月、那个论坛等,劳民伤财,效果甚微。在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口号经济”仍很盛行,“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前进”建设“国际大都市”“富民强县工程”,“农民收入年增百元工程”,等等,热衷于造声势,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连一些条件极差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提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口号,看人家搞什么项目自己也跟在后面搞,不顾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条件的限制。还有的县政府在农村搞所谓的“富民工程”,从个别典型案例中得出结论,不考虑市场需求,强迫老百姓按县政府的意图种果、种菜、种烟、养牛等,其结果种什么什么多、养什么什么就卖不出去,致使许多“富民工程”成了“坑民工程”。
市场主体的利益是独立于政府的,其生产经营活动是自主的,合法的经营活动不应当受到政府的干预,政府对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权指手画脚。一个国家或地区构筑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政府可以预期和引导,但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投资活动。产业结构恰恰是企业自主投资活动所形成的客观比例。
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仍存在着一些传统落后的观念,社会对人才资源观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这对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利的
诺贝尔科学奖至今与中国大陆的科学家无缘,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参加科举考试从政为官,热衷于参与政治和治理国家,而把自然科学和技术看成雕虫小技,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传统观念至今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仍有表现。许多优秀知识分子放弃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从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涌入各级党政机关,把人生最高价值放在了从政为官上,造成了大量用非所学。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有了成就就要调入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至少要挂个名义上的领导职务,好像只要这样才是重用,才是对知识分子价值的重视。企业的厂长、经理当好了,就要任个局长、副市长、政府副主席等职。这实际上是对人才的一种误解,是一种亵渎和浪费。我们应当破除“从政为官唯高”的传统观念,应当认识到当今中国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资源要比政府官员资源短缺,而培养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的社会成本并不比政府官员低。国与国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短缺,尤其是企业、经济、法律、会计、金融、保险等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短缺,这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最关键性的挑战。
学而优则仕
据媒体报道,成都二十中初二年级“创新实验班”59名学生中,有官衔的学生达40多名,该班还提出了“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官当”的口号。这一创新实验在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家长中引起激烈争论,有的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大有帮助,有的专家以及家长则在肯定这一创意的同时,也表示了某种疑虑,担忧如此做法,对成长未必有利。
目前国内一方面普遍存在着“有钱舍不得花”的传统消费观念;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畸形高消费现象,这两种消费观念和行为都将影响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处在“短缺经济”阶段,人们的生活长期处于温饱状态,国民普遍养成了“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使我国的储蓄率高于其它国家,大量的消费基金转化为建设资金,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摆脱“短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之后,这种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明显制约着经济增长。近几年国家为扩大内需,采取了许多鼓励信贷消费措施,但是在传统消费观念支配下,政策效应并不明显。
由于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目前国内还存在着一种非理性消费现象。一些富人和公款消费者陷入极端享乐主义泥潭之中。把大把的金钱用于吃喝嫖赌上,造成了目前国内服务业的畸形发展,餐馆、歌舞厅、洗浴中心等遍地开花。还有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刮起一股修庙、建祠、造墓之风。
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导的经济,社会消费规模决定着社会生产规模和速度,社会消费结构决定着社会产业结构,市场经济秩序也要靠消费者的维权行为来约束和规范。加入WTO,我国企业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国外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都需要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
信用缺失
福建省金融部门2001年上半年组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企业间相互拖欠,互相占用资金的情况十分普遍,一些企业占用或被占用的资金达到其流动资金的近三分之一。晋江一家服装公司需要近2000万元的流动资金,除了400万元贷款,自有的流动资金200万元外,“占用”别的厂家1000万元左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一般要“压”中间商的资金,中间商再“压”厂家的资金,一个拖欠“链条”就这样形成了。这位负责人说:“一旦这个‘链条’出了问题,所有的厂家都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