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孙力[1]2000年在《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文中研究表明国债作为公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它以中央政府为债务主体,与投资者形成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举债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债一经发行,就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在市场上流通,进而形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债市场。在发达国家,证券投资已成为居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一种主要投资方式;在我国,证券投资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国债是一种重要的有价证券,国债投资也是证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1981年我国恢复了国债发行,发行国债日益成为中央政府筹集资金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并且购买国债也成为我国居民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但是,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国债市场不断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国债流通市场的建立,原来的国债制度越来越不能与其相适应。对于一个国债投资者来说,只有正确把握国债和国债市场的实质,熟练地掌握国债的不同交易方式,准确地预测国债市场价格的变动,及时地抓住有利的投资时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国债市场的健全与完善有所帮助。本文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国债的概念,使大家对国债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明确国债与其他债券的区别。其次介绍了国债的形式特征,了解国债除了具有债券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征。然后分析了国债市场结构,介绍了国债发行市场与国债流通市场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提出国债市场应具备筹资和调控两种功能。第二部分针对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的现状,从国债的发行目的,发行方式,发行规模,期限结构和发行利率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国债发行市场的完善提出建议。第三部分是介绍我国国债流通市场中的回购交易、期货交易及国债的偿还问题,并探索在我国建立国债投资基金。第四部分是有关国债市场管理的论述。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资料,汲取了许多国债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并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研究国债市场的时间也不长,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践认识都很肤浅,文中难免有浅薄及错误之处,恳请各位师长和同学批评指正。

杨帆[2]2017年在《论我国国债的法律规制》文中提出我国国债市场经历了30年的开拓和探索,已逐渐完备并走向成熟。在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国债市场存在的固有矛盾和问题频频出现并不断激化。并且在当下,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制定出能够适应当下情况的国债法律,同样是人们应该面对的现实问题。立足于现状而言,国债市场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就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国债法律制度,升级和加强国债市场监管。虽然我国从发行国债至今已经跨越了30余年,但是反观相应的法制,立法进程却没有跟上相关的国债发展的进程,至今我国没有一部关于国债的专门立法,只是通过零散的规则进行调整和规范,这就导致在处理有关国债的实际问题时,适用法律上存在困难,同时这种大量的零散规定的存在,也是法制不健全的表现。尽管存在众多相关法律法规,但仍旧存在一定的不完备性并且难成体系。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法律性质和作用机制,考量法律制度的内部成因和机理,以此实现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变革。随着近些年来国债市场的成熟进步,我国对于国债的理论研究也从未停歇,逐步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为国债立法夯实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我国国债法的制定是切实可行的。本论文共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第一章重点阐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我国国债发行起步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债发行规模呈稳健上扬态势,国债市场日渐走向成熟,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位置日益凸显,但国债市场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不完备,基于此,通过对国债法律法规的研究,提供一系列制度设计建议,进而推动我国国债市场的高效运行。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还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提出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第二章重点阐述了国债的概念及其功能,并从主体、性质、实现角度分别阐述国债法律关系,突出国债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并从国债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国债市场体系的形成;第三章对我国现行国债法律规制的路径进行分析,从发行、交易、监管三个环节的现状进行阐述,重点针对国债发行和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据此监管;第四章阐述了美国、日本国债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以使美国、日本的经验给予我们相应的启示;第五章重点阐述我国国债法律法规的立法和完善,从立法原则、立法模式和制度设计等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使国债法治化。

周颖刚, 陈世渊[3]2013年在《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文中指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自一开始就和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一环。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债市场成为了一个"避险"的天堂,这对于提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战略包括:发行特种国债实行国民经济第三次债务大重组;进一步发挥国债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继续发展国债市场,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借鉴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经验,立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国债离岸市场。

李泽华[4]2011年在《国债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完善国债法律制度,优化国债市场监管。尽管我国也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国债法律关系,但存在不完备性。至今没有统一的国债基本法,国债实践操作主要依靠部门规章、通知和文件来规范,立法保护内容和手段还不够充分。要解决国债市场分割、流动性不足、投资者保护不充分等基本问题,需要分析国债法法律性质和作用机制,深层次思考这些法律制度的形成机理,从法律制度构建角度推进国债市场变革。整篇论文结构共分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对国债法律性质、法律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从公法私法、法律经济学视角分析国债运作机制,以上分析为完善国债法律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债在发行人、发行交易制度、国债监管目标及原则等方面不同于一般债券,国债法兼容公法和私法因素,涉及多方法律关系,对国债的法律规制要考虑特殊的法律规则和原则。第二章是对国债市场运作法源的解读。本章对国内外国债市场及其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运用比较的、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法律对国债市场的作用机制,得出法律是国债市场发展的内生变量的结论。国债市场发展具有较强的立法依赖性,需要建立健全维护市场信息透明与投资者权利保护等法律制度,以及高效的执法效率。第三章分析了国债发行的决策主体、决策机制以及国债发行方式问题。由于国债发行不仅涉及到政府融资,而且与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在国债发行决策方面,国债发行法律制度既要合理控制国债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又要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在分析现有国债发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债发行决策机制和发行方式的建议。第四章分析了国债交易制度。完善的国债交易市场不仅能够有力地保证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衔接,而且还能够促进国家金融体系的成熟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债交易市场在流动性、安全性及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论文对国债的交易、结算、托管以及回购等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国债交易的市场分割、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完善国债交易法律制度的目标、路径和具体制度设计。第五章探讨了国债市场监管问题。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债市场的风险和监管理论,结合我国国债市场监管不完备的形成机理,对监管不完备作出了解释,针对国债市场多元监管和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出完善国债监管的目标、路径、基本原则,从而提出完善国债监管立法建议。第六章探讨了国债立法的不完备性,提出当前最急迫的是解决国债立法层次低、缺少统一的基本国债法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法律体系。必须建立对新监管法规的影响分析制度,以及动态的法规审查制度,来确保国债法律制度持续有效。必须完善相关国债法律责任制度,惩戒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国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刘杰[5]2015年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债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收入形式为中国近代政府所长期使用。晚清政府以“息借商款”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开创了中国近代政府发行公债的滥觞。此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多次以公债作为调节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近代政府公债的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由于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完备的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迟滞,政府大多数时候摒弃“公募法”,采取间接募集法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华资银行业来负责公债的发行、承募及偿还。以近代金融史长时段演变轨迹来管窥近代公债的发行历程,银行业与公债演进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关系。近代政府公债无论是对于政府财政本身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就债论债”居多且多以政府层面和财政角度出发去阐释,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更加关注于近代公债“观念”——“行为实践”——“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力图通过“经营公债”的视角窥视近代银行业在公债发行、整理、政策调整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引起的制度变迁。具体则是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分析,从银行业视角,来进一步观察公债政策乃至制度的建立与调适的过程。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角度继而审视近代银政关系以及近代国家信用构建的历史镜像。从“公债”知识传播与观念源流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债及其制度内涵自清末西学传播热潮之中传入中国。“公债”知识经历了古今词义转换与中外对接历史过程。公债知识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对晚清政商界人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近代公债与金融演变轨迹上看,外债与外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均早于内债与华资银行。在这一独特背景下,清末政府举借外债进一步刺激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随着晚清政府公债的实践与新式华资银行的成立,早期华资银行正式启动了对政府公债的经营。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家公债政策、银政制度安排以及近代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公债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华资银行业在民国时期政府公债承销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债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从其对银行业的发展作用角度进行考察。实证分析证明公债对近代银行业资力以及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对银行数量的变动并不构成直接影响。在具体经营过程之中,华资银行在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之上与政府展开了复合型博弈。同时经营公债对其本身业务制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与近代商业性质银行相对应的是,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发展与政府公债亦存在密切的关联。公债成为了国家创立中央银行重要的原始资本来源。中央银行亦获得政府授权经理公债、公开买卖公债以及参与对公债的保管等具体事务。受限于近代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环境,从效应上看,近代中央银行以公债调控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效较为有限。公债风险是近代华资银行经营公债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计量实证进一步表明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面临着市场与政治的双重风险。银行业对公债经营的风险应对主要是从投资的选择以及内控制度的构建着手。为合理规避公债风险,银行业在调整自身经营、对政府债务政策发声、谋求信用保障之余,其自身亦进行了多层组织搭建与制度设计。近代华资银行业在经营公债之中还积极参与了政府三次公债整理。其中银行公会是公债整理的重要力量,银行公会积极协助银行业与政府进行交涉、同时联络商人团体共同参与公债整理并谋划公债基金的稳固,在公债整理之中发挥着联动作用。从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华资银行在经营公债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近代公债法制建设以及国家公债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银行与政府协商博弈建立了新的公债管理组织,在制度创新上集中体现在银政“债权共同体”的构建。从债权信用角度上看,银行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存在紧密关系,对推进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自始终在于对信用秩序的追求。而在其具体经营公债过程之中推进了中国近代国家信用的构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翟留栓[6]1996年在《试论国债市场与银行信用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债市场与银行信用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为催动的关系;在我国,国债市场与银行信用之间仍停留在原始的“帮忙”阶段,二者关系并不象西方那样“水乳交融”;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正确处理国债市场与银行信用之间的关系。

艾茜[7]2002年在《试论美元国债发行的可行性及立法准备》文中认为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国债市场全面开放之前,考虑开办美元国债市场、发行美元国债,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重大而有现实意义的改革措施之一。

王世勋[8]2018年在《试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文中指出在当前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逐渐的成熟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我国的债券市场也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发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也起到了稳定作用。笔者通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浅析,并对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游进[9]1997年在《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文中提出自从1981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并恢复国债发行至今已16年,国库券的发行从行政色彩的摊派方式发展到招标承销、贴现发行、上网认购等符合市场要求方式;国债市场也由单一封闭的发行市场拓展为发行和交易市场相互衔接,国债期货市场也崭露头角,国债的规模和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品种的设计正朝多样化方向发展,整个国债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伴随着国债市场的迅速扩容和发展,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二级市场的滞后,使国债的流动性受限;转让渠道不畅,又造成国债价格长期低于面值,严重影响国债的声誉;交易市

张璐[10]2003年在《试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行财政体制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在财政支出范围上,主要是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供给范围过大,包揽过多,特别是向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延伸过多,远远超出了政府职能的范围。应当由政府承担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由于财力紧张、收支矛盾尖锐而无法满足。现存的财政体制有很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向公共财政转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公共财政体系。 我国现阶段仍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制也不健全。财政状况并未完全好转,省以下政府机构改革及与之配套的改革尚未到位,政府职能还没有彻底转变,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给财政造成的压力还很大,从“吃饭财政”到公共财政还有一个时期。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纠正财政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意义十分重大。 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论述当前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以及公共财政体制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述,从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出发,论述我国建国以来所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总结体制改革进程的规律,揭示出一国财政体制所应具有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第二部分对财政整体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出现存的财政体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必须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才能适应当前财政经济工作的需要,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即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第三部分对什么是公共财政进行理论性的阐述,明确公共财政的含义、要素、特征、基本职能、作用等概念问题,揭示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特征,为下一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打下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比较中西方公共财政的特点,分析两者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昆*坦丁人学灿:学L论义 试论我同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及It对社会tp济的作用中得到启示,并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的优势和成绩,探索适用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 第五部分论述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及其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基本思路,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省财政经济工作的要求,探索如何构建适合我省财政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构建起来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将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第六部分是结束语部分。

参考文献:

[1]. 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D]. 孙力.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论我国国债的法律规制[D]. 杨帆. 河北大学. 2017

[3]. 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J]. 周颖刚, 陈世渊. 当代财经. 2013

[4]. 国债法律制度研究[D]. 李泽华. 中国政法大学. 2011

[5].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D]. 刘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6]. 试论国债市场与银行信用的关系[J]. 翟留栓. 滨州师专学报. 1996

[7]. 试论美元国债发行的可行性及立法准备[J]. 艾茜. 证券市场导报. 2002

[8]. 试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J]. 王世勋. 现代商业. 2018

[9]. 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化发展[J]. 游进. 云南金融. 1997

[10]. 试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D]. 张璐. 昆明理工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