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面打磨设备的专利申请分析论文

墙面打磨设备的专利申请分析

汪娅骅 马晓迪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 该文对国内外墙面打磨设备的专利申请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主要技术分支以及发展脉络,研究了墙面打磨技术的发展方向及研发热点,并对主要申请人/专利权人进行统计,梳理了核心技术的掌握情况,为国内申请人进一步开展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墙面;打磨;抛光;专利分析

0 引言

在建筑行业中,在进行墙面施工时,如粉刷、油漆、黏贴壁纸等,需要对墙体进行打磨、抛光以保证其平整度。传统墙面打磨大多采用人工操作,工人手持砂纸打磨墙面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抛光效果完全依靠工人的熟练程度,而且长时间作业的疲劳和粉尘会严重损害健康。

墙面打磨机是现如今建筑施工中必备的打磨工具,其可以广泛用于内外墙体的四壁、天花板磨平、打毛,具有省时、省力、高效的特点,其通过使用电动打磨头进行自动作业,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发展至今,打磨机的种类多达十几种,具备的功能也日渐增多,由最初的人工操作到电机带动砂轮打磨,再发展为集除尘、伸缩、升降等功能一体化的设备,并进而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该文以墙体打磨设备的专利申请数据为分析样本,研究分析这一技术的国内外专利布局情况,梳理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内外公司并进行专利分析,比较国内外专利技术以及专利申请方面的差异,为国内相关企业的创新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专利申请状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近些年该领域专利申请量的激增趋势,墙体打磨技术在2010年之前的发展较为平缓,全球申请量并不显著,而在2010年之后则呈现出翻倍递增的趋势,这一趋势表明了该领域出现了重大发展和技术创新,其中,尤其是中国专利的迅速增长,更是彰显了中国市场对墙体打磨设备的重视。

从专利数据来源分布可知,中国在墙体打磨设备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最大,显示出我国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显示出中国企业对墙体打磨设备的需求量和消费量正在大幅度增加,同时在国家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下,中国企业的专利意识逐步增强。

传统的移动方式是通过工人手持工具进行移动,为了进一步实现大范围的打磨,手持工具的手柄部分成为改进的方向,常规的长杆被替换为各种可伸缩杆,如2005年US2005035048的伸缩接头固定式、2009年US7625264B1的卡扣式、2017年CN106891212A的螺纹连接式。

2 专利技术概况

由于人工操作的局限性,现场作业时工人需要大范围的进行施工,因此,实现打磨装置的高度调节是一种基本的诉求。1991年 US5042208、 2003年 CN1396041A、2007年EP1767311A1均通过连接部件将打磨头可移动地设置在滑轨上,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磨头的高度。随着导轨技术的日益发展,通过使用轨道带动磨头的移动逐渐成为业内常用的升降方式, 2010年EP2035193还使用了连杆支架进行磨头的整体升降,另外,使用齿轮、齿条进行升降亦是一种解决上下移动的方法。

2.1 关于动力驱动方式

式中,C表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C值越大,表示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越强,反之则越弱。、分别代表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数,该指数越大,说明系统有序发展状况越好,反之则越差。计算公式如下:

随着设备的高效化、节能化发展,利用打磨电机的旋转动力而实现吸尘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如专利CN203863448U、CN2843747Y和2017年CN107486767A的一体式打磨吸尘磨头。

传统的打磨方式为手工打磨,使用砂纸架对砂纸进行夹持,由工人手工操作。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电机驱动磨头旋转成了一种常用的驱动方式,无论是1919 GB142446、1986年CN85200759通过电动机实现磨头的驱动,还是 2011年CN102107381A、 2014年EP2712705A2的多磨头电动打磨,打磨设备的驱动方式从传统的人工作业,已发展为成熟的使用电机带动磨头进行工作,并具备了不同功能,如多磨头、三角磨头、阴阳角打磨等。

图1 墙体打磨设备专利全球申请量时间分布

图2 全球墙体打磨设备申请人分布

表1 打磨设备的技术分支的发展过程

2.2 高度调节方式

通过对该设备的各个技术分支进行分析,从2007-2017年的分析样本中可以看出,全球专利申请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动力驱动方式、高度调节、设备移动以及除尘等方向。通过梳理墙面打磨各个技术分支下的专利申请,分析各技术的发展过程,见表1。

2.3 除尘方式

在墙面打磨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进行除尘以保证环境安全是必须考虑的因素。除尘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干打磨和湿打磨。

3、最密切联系原则赋予了法官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一大贡献就在于打破了传统“法律关系本座说”僵化机械的法律选择方法,赋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充分体现了法律选择的灵活性。但是,这也产生了如下问题:

湿打磨通过喷洒液体避免粉尘污染,1986年JPS6125773A、1989年EP0314019、2010年EP2208573A1均通过使用喷头沿着磨头方向往磨头和墙体之间的间隙喷水以解决粉尘问题,2015年的CN105058183A在打磨盘的一侧设置喷水管,打磨前先对墙面进行喷水,使墙面达到相应的湿度。干打磨是通过设置粉尘收集装置收集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常用的处理方式是设置吸尘器吸收打磨过程的产生的粉尘。1994年WO9404066A1、2003年 US2003171079A1、2007年 CN1903508A、2008年CN201089100Y等专利均是通过在打磨头上设置管道以直接抽吸产生的粉尘并收集至专用集尘设备中,而集尘设备的形式亦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便携式、滚动式、水箱式等。

关于汽车轻量化的定义,不能仅以减轻质量多少来衡量,同时需要考虑设计车身的尺寸以及功能.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①满足使用功能的汽车通过减轻质量实现轻量化设计;②功能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的汽车通过完善功能实现汽车轻量化设计,比如改进动力学性能、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等;③提高和改进性能的同时也使汽车减轻质量从而实现汽车轻量化.除去减轻质量外,汽车的轻量化设计还包含优化结构和价格合理化.

2.4 设备移动方式

通过图2分析可以发现,在墙体打磨领域中,申请人/发明人较多,并没有类似电子或通信领域中的“一家独大”现象,专利申请量的分布较为平均。其中,中国虽然申请量很大,但是申请人/专利权人并不集中,并且人均申请人量较小,不能构成有效的专利布局,而且中国专利的布局也仅限于国内市场,综合竞争实力较弱,有待中国企业提升对专利布局的重视程度。

坐在办公桌前阅读的可书记,站起来,慢慢地走到我的身边,眼神柔和地望着我说:“你刚乡镇工作,还不太熟悉情况,财政难啦,机关已经快揭不开锅了,要不是陈镇长把老婆的私房钱拿出来的,大家怕是要饿肚皮了。”

1.完善组织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基层党员队伍特点和党建工作实际,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学习培训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八项党员长期受教育的管理制度,使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在发展党员中,实行“双推双公示”制度和党建党史理论考试制度。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增加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当小型的打磨工具不能满足大面积、长劳动量的作业需求时,大型可移动式的打磨设备成为行业发展的另一方向,常规的设备移动方式为构建一个具有车轮的外体框架使其移动,如1980年的GB335723、1991年的5042208、2004年的WO2004108351A2等。

由于存在设备体积较大、打磨轨迹不灵活、需要人工配合移动等问题,打磨设备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如何实现墙面打磨设备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控制因素和运动因素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研究点在运动方式上,2002年CN2499170Y、2017年KR20170121768均公开了吸附式的墙面修磨装置,通过吸盘的吸附能力使整个装置固定在墙面上,2014年CN203993411U使用带吸盘的履带轮实现装置在墙面的爬形,并配合风机为吸盘提供负压以提升打磨机的吸附能力,爬壁能力更具有优势。在控制方式上,随着集成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磨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也日渐发展成熟,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如何检测墙面的平整度、如何实时调整装置的移动轨迹等,如CN206200669U、CN204738511。

3 结语

墙面打磨设备可以实现墙面自动打磨,以机器的有序高效打磨代替人工的无序施工,既能改善劳动环境,防止空气污染,又能大幅度地提高效率,减轻人工劳动强度。该文从专利角度出发,分析了设备发展历程,并从驱动、吸尘、升降等因素总结了墙面打磨设备的现有状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吸尘、驱动技术的日渐成熟,不管是杆式打磨的伸缩方式、大型打磨设备的升降结构,或是除尘方式,现有技术均提供了多种技术手段。因此,国内申请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可以更加细化、深入,并结合已授权的专利进行布局。

在打磨设备领域,无论是吸尘技术、移动技术、升降技术均已非常成熟,因此,这一把双刃剑,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会,即如何利用专利为国内产品增加含金量,但是同时也对专利产品的技术含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应把握智能化的大潮,调整打磨设备的专利申请方向与数量,占领新的“专利高地”。

参考文献

[1]吴神丽.一种无尘墙体打磨机的设计[J].机械工程师,2008(1):104-105.

[2]傅小平.建筑墙面环保打磨机研究[J].重庆建筑,2012(12):48-49.

[3]邵春萍.建筑工程外墙漆和内墙漆的施工工艺[J].黑龙江科学,2015,5(4):174.

[4]唐宗军.一种全方位移动爬壁机器人系统设计[J].机器人技术,2006(1):33-35.

[5]叶又东.墙面抛光机器人[J].信息科技辑,2006(5):140-156.

中图分类号 : G306

文献标志码 : A

标签:;  ;  ;  ;  ;  

墙面打磨设备的专利申请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