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与现状_图书馆论文

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与现状_图书馆论文

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与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信息资源论文,现状论文,图书馆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历史发展

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1年,这一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以下称LC)开始对其他馆实行馆际外借服务, 并开始对大约400多家图书馆提供印刷目录卡片。但是真正有规模的资源共享计划则是在二战以后,大致可分为如下时期:第一阶段是1948年到1970年代,由美国政府为主导的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计划,以前期的法明顿计划和后期的NPAC计划为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从60年代后期美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后开始,以把促进地区图书馆协作为目的的自主性的图书馆协作共同体的形成和繁荣为特征;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开始的以编目自动化和编目资源共享为开端的书目共同利用体的出现与发展;第四个阶段始于80年代中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第二代地区图书馆协作体的崛起为标志。这四个时期并不前后更替,有些是重叠发展的。

1.1 法明顿计划和NPAC计划

提到美国的资源共享历史,不得不言及1948年开始的法明顿计划(Farmington Plan)。这个计划产生的背景是和战后美国的崛起, 以及美国图书馆政策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当时美国出于国际战略的考虑,加强了地区研究和国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信息的收集。其中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美国企图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外文献的书目体系和藏书收集体系。当时的工作重点是两个方面,书目信息方面是完善LC的卡片联合目录,并在1948年改称为《全国联合目录》(NUC), 确立其国家书目的地位,1956年出版发行书本式的NUC。 另一个是建立全国的文献收藏体系。当时决定在60个主要图书馆,按照学科主题或对象国别进行分工,分别建立各种专业性的收藏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收集特定的主题或国家的基础性文献资料,然后分别处理,最后将书目记录统一汇总到《全国联合目录》中。这样从理论上说,就可以形成一个文献重复率低,保障率高的全国性的文献资源,利用者可以通过《全国联合目录》提供的信息,进行馆际互借或提供复印服务来共享资源。

但是,在实践中美国逐渐感觉到这种分散性收藏体系和分散性文献处理的策略,在降低成本上并没有显示出优越性,恰恰相反,给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和各个成员馆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都已经超出了成员馆所能承担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1964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成立了书目共享委员会, 重新探讨分散和集中的问题。一年后,该委员会的研究结论是应当由LC一家来集中收集和编目。

1966 年开始美国的“全国采购和编目计划(NPAC: NationalProgram for Acquisition and Cataloging)”,逐渐替代了法明顿计划。NPAC计划的基本做法是,由LC在美国以外的24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采购和编目中心,在当地进行采购图书,并和当地国家书目编制机构合作,充分利用该国的现成的书目资源进行编目,然后将这些书目记录和图书空运至LC,经LC统一再加工以后,编入《全国联合目录》,提供给国内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通过这一方式采集的外国图书数量在1972年曾经达到它的顶峰,有11.5万余种。截止1980年止的15年间共采集和提供了100多万种的国外图书和卡片。 既有效地缓解了美国国内对国外文献的需求,同时也相应地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

但是,无论法明顿计划还是NPAC计划,都是以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作为唯一的经济基础。随着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到了70年代以后,美国图书馆的财政经费大幅削减,NPAC计划也因经费逐渐枯竭相继关闭海外中心,1981年以东京中心的关闭宣告结束。美国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以LC为主导的时代让位于OCLC、WLN、RLIN 等为中心的地区性和民间性的多元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时代。

1.2 第一代图书馆协作体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一时代的转换过程中, 美国的图书馆协作体起了重要作用 (library consortia)。 美国的图书馆协作体类似于国内的地区性协作网,在战后就开始出现,但绝大多数是1965年美国通过了高等教育法以后到1970年之间产生的。这些协作体都是自发组织,绝大多数是地域性的,主要以大学图书馆为中心,也包括了一些公共图书馆。协作体的经费由三部分构成:1.会员馆的会费;2.对外服务的收入;3.外部的财源支持(其中主要有政府的补助金、各种基金等),其中会费是主要的经济支撑。1972年美国教育部曾作过调查,并规定了如下的6 条标准作为认定的调查对象,即(1)自发性的、(2)自律性的、(3 )一般包含大学图书馆、(4)除了馆际互借以外还有其他协作内容的、(5)明确规定是为了改善图书馆服务的、(6)实际已经开始运营的。 符合上述标准的共有125个图书馆协作体。根据汇总上来的内容来看, 这些协作体的协作内容相当广泛,从馆际互借到馆员培训多达24项活动。如果按照它们活动的开展情况的顺序,第一位是馆际互借(78%),其次分别是编制联合目录(62%)、馆际复印服务(58%)、参考咨询的合作(40%)、文献配送服务(35%)、文献采购信息通报(32%)、文献合作采购(24%)、按主题分工收集(22%)等。从上述的内容来看,是以馆际互借和联合目录等协作内容为主要纽带相互连接起来的。从60年代后期的资源共享历史背景来看,固然有通过协作来降低成本的作用,但主要的着眼点更多的是为改善和强化服务能力而采取的积极步骤(这和70年代以后的背景有所不同)。

这种新的图书馆协作体,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它所起到的资源共享的作用不能和以后的图书馆网络相比拟。但是这种协作体出现的意义是深远的。因为它是介于市场配置和组织内配置之间的“第三态”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介于政府行为与图书馆个体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所以它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以往的图书馆单干的局面,同时也避免了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局限性,从而开始彻底改变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面貌,为新一代的计算机图书馆书目利用网络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比如说,今天的OCLC 图书馆网络就是在Ohio CollegeLibrary Center(OCLC)这一地区性的协作体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过来的,RLIN时至今日还是隶属于RLG(Research Libraries Group )这一协作体。可以说,如果没有60年代后期的图书馆协作体的发展,就没有以后的图书馆网络。

1.3 书目利用协作网的出现与繁荣

在美国资源共享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称之为BibliographicUtility的“书目利用共同体”的出现,如OCLC等。 之所以称书目利用共同体,是因为早期这类网络性的图书馆协作组织的中心活动内容是通过联机方式“联合编目来共享书目资源”。其产生的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原因。资源共享最初的考虑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是想通过减少图书馆之间的重复编目来降低原始编目的数量和成本,通过馆际互借来减轻藏书采购的压力。

第二,1965年开始的MARC的开发和推广。MARC推动了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真正首先开始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是MARC的书目信息。所以MARC的出现可以说是根本改变了美国图书馆协作的方式,有人甚至说没有MARC技术就没有书目利用共同体的出现。

第三,美国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联机技术在当时已经实用化了。

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一部分的图书馆协作体开始使用联机技术来进行编目资源共享的尝试。其中OCLC率先脱胎换骨,在1971年成功地开发了联机联合编目系统,第二年便开始向俄亥俄州以外的地区提供这种联机服务,从图书馆协作体开始变成了书目资源分享为中心的计算机图书馆网络。从而标志着,美国开始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共享的时代。

美国图书馆协作会(ALA )对书目利用协作网的定义是“拥有联机书目数据库,可以对任何利用者通过计算机提供技术支持的组织;同时也为通过图书馆或其他书目信息服务机构获得书目记录提供标准的界面”。书目利用共同体在组织形式上既不同于以往的高度组织化的图书馆系统,也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DIALOG等商业性的联机检索系统。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四点:

(1)它是由图书馆协作体发展而来, 由各个成员馆共同组成和参与所支撑的。就它的早期而言,它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能够从事合作联机编目为主的技术环境和条件;

(2)它拥有一个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作为基础, 并对它进行统一的运营和管理。联合目录数据库是书目利用共同体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的条件,同时也是以后开发其他数据库系统和实行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的基础和根本;

(3)书目利用共同体以图书馆机构作为利用者对象;

(4 )书目利用共同体必须拥有联合目录数据库为代表的二次文献信息资源,但并不一定需要拥有一次文献信息(藏书)。

书目利用共同体在以后的30年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由于书目资源共享的效益和网络的成员馆的数量规模是紧紧相连的,也是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所以OCLC、WLN、RLIN 等一些网络最后都逐渐由地域性的网络发展成为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网络。 例如OCLC,现在它的成员馆遍布63个国家,已经发展到约25000个馆。 它的联机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WorldCat现在已经拥有3500万件书目记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

(2)功能已经逐渐多样化了。 尽管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仍然是其活动的基础,但是它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了。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除了图书馆业务上的资源共享以外,作为最终用户的图书馆的读者也直接可以利用这一网络,进行联机检索等以往商用检索系统才经营的服务项目。比如通过OCLC的FirstSearch提供的60多个数据库的信息, 图书馆的读者不仅可以检索,而且可以通过它的网络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传送等配套性的服务,直接获得书刊资料。

(3)尽管上述美国的三家书目利用网是非赢利性的法人组织, 享受各种政府的免税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信息产业化的发展,书目利用协作网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比如OCLC网络的企业化和商业化的运营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后,它的商业运营收入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在整个80年代里,其收入翻了三番,1980—1981年的财政年度的收入是3060万美元,但是到了1989—1990年财政年度达到9350万美元。但从其经营内容的比例来看,在整体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联机编目(新书编目)所占的收入比例却从总收入的69%下降到37%,而检索服务、回溯变换、以及其他一些新的服务项目的收入却大幅增加。这种情况说明OCLC的服务已经日趋多元化,并通过这种多元化经营策略逐渐稳固它的经济基础。

OCLC等书目利用共同体通过建立大规模的集中的联合目录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各种多元化的书目数据库和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送系统,以此为纽带来构筑图书馆协作网络的策略,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书目利用共同体,把参加协作的图书馆的信息集中在一起的话,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协作网络,这是20多年来图书馆资源共享实践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经验教训。在70年代,这些书目利用共同体是由民间自发的组织起来的,到了80年代,它的成功在北美以外的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立这样一个书目利用共同体已经上升为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国策了。

1.4 新一代的图书馆协作网

到了80年代以后,新一代地区和行业性质的图书馆协作网也在发展。这些协作网有的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发展的,也有是新建的。尽管也称之为library consortia,但已和60年代中期的library consortia有了显著的不同。新一代的图书馆协作网产生或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背景:

第一,随着OCLC等书目利用共同体的成员馆数量增加,成员图书馆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购买同一个中心服务的用户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OCLC是一个图书馆之间的一种协作关系,还不如说是构筑一个庞大的书目数据库然后利用它向图书馆出售的一种巨型化的企业。和早期相比,同一个地区的图书馆之间的相互联系反而变得疏远了。在这种情况下,既充分利用OCLC所提供的书目信息资源,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的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些特殊的需要,深化和延伸一些OCLC的服务的需要就产生了。

第二,适应电子信息资源利用的需要。有了地区性的协作体以后,可以通过协作网和电子期刊的出版社进行集体利用契约。这种方式从充分利用电子期刊的角度出发,要比单个图书馆的个别契约方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尽管这种方式要增加一些费用,但是对于协作网的图书馆来说,不仅可以减轻期刊价格上涨对图书馆电子全文提供的压力,而且对利用者来说,可利用的电子期刊数量显著增加了。因此对中小型图书馆的读者效益就更明显。

第三,OCLC等书目利用共同体是以图书文献的书目信息共享起家,并长期以此为中心,而期刊论文层次上的书目信息即文摘索引信息的提供,主要由DIALOG这类联机检索系统提供。图书馆利用这类检索系统最初主要是通过专用线路和契约方式,随后,CD—ROM 版的联机检索方式成为主流。由于购买CD—ROM数据库的价格非常昂贵, 所以建立一个共享网络成为迫切需要,协作体的集体契约方式要比单个大学作单位来契约的成本低得多。因为协作网的CD—ROM网络的重复利用率要高得多,利用者能够利用的数据库的范围也丰富得多。所以在美国协作网方式的集体契约方式已经是主流。

第四,尽管OCLC等网络也延伸发展了馆际互借的系统,改善了馆际互借服务的环境。但是,这一系统本身并不能保证读者就能获得所需的图书资料。也就是说可存取性(accessibility)的提高, 并不意味着可获得性(availability)的提高。新一代的图书馆协作体就可以克服这种局限性,通过建立地区性馆际互借的协定,协调藏书采购的分工,或者建立统一的书目信息数据库或文献管理系统、统一的OPAC和检索界面,建立本地区的文献传送的物流系统等方式,保证本地区的读者能够及时地获得文献资料。

从上面的背景分析来看,新一代协作网的活跃是和图书馆以及图书馆资源的电子化、网络化急速发展有内在联系的,它的运营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本的技术前提,所以可称之为计算机网络性的图书馆协作网。有人把新一代图书馆协作网的功能归纳为以下三点:

(1)共同拥有物理性的资源,提供联合目录、馆际互借、 文献传送等系统;

(2)能够提供因特网和WWW服务;

(3)能够提供存取电子信息资源的服务。 他们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是新一代图书馆协作网的重要特征。这既包含建立提供地区服务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具备提供连接其他平台的技术环境同时也包含了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的集体协议等方面的协作内容。

这些协作网具体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的,特别是以州为单位的。这些协作网目前比较著名的有伊利洛伊州的Illinet、 加利福尼亚州的MEIVYL等。另一类是同一或相似性质的图书馆组成的协作网,如由美国中东部地区的州立和私立主要大学图书馆构成的CICNet。

2 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的基本类型

资源共享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同时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现在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以地区性网络为中心,基本活动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形式来实现的,70年代以来资源共享网络有四种类型:

(1)以OCLC、WLN、RLIN为代表的“书目利用共同体网络”。尽管这些网络的内容已经多样化了、但是基本上是以联合编目作为基础而形成的,以书目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心。

(2)管理网络。这是指由于OCLC 等“书目利用共同体网络”在全美扩张以后,出于管理需要,在美国分成若干个地区分别建立起来的地区性的网络,如AMIGOS、Ohio—net、INCOLSA等。这些网络主要是管理和普及OCLC的事业。

(3)地区性网络。 这些地区性的网络主要是该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相互合作建立统一的OPAC、馆际互借系统、共同的保存书库等活动。如Illinet、MEIVYL、OhioLINK。

(4)跨地区的协作网络。 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国中东部的著名大学组成的CICNet。

标签:;  ;  ;  

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与现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