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中国参与早期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研究--以中国古代海关出版物为中心_中国海关论文

走向世界:中国参加早期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研究——以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走向世界论文,出版物论文,海关论文,世界博览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09)02-0042-10

我国经过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1982年重返世界博览会大家庭,2003年申办世博会成功,2010年将首次在自己国土上举办世博会。但就中国参加世界博览会来说,早在19世纪中叶,在向世界打开大门不久,中国便参加了在欧洲举办的世博会。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国海关史或世博会的论著,①近年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领导机构主办的展览及其官方网络上的文章,②都提到了中国参加早期世博会的历史。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③以及刚刚出版的詹庆华的著作《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④,对此有较多的论述。然而,在涉及中国世博会的史实上,有的着墨不多,而有所涉及的论著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笔者近几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访问时,阅读了该校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出版的内部出版物,其中的一些报告全面反映了清朝后期参加世博会的历史情况。另外,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系“中国海关”研究项目组(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Project)的网页(http://www.bristol.ac.uk/history/customs/customsbibliographies/)上,也提供了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目录。本文拟利用旧海关报告中的资料,对中国早期参加世博会的历史进行探讨,考订相关的史实,展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略尽绵薄之力。

一 海关总税务司署与中国早期参加世博会

由于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中国旧海关的报告,因此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与中国早期加入世博会有什么关系?

在近代中国(1840-1949年)的历史进程中,海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近代的海关,是中国政府在外国的压力下,由西方人按照西方的制度创立的。全国海关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的负责人总税务司一职长期由外国人担任,总税务司署和各地海关的关员大多是外国人。近代海关除了管理对外贸易、负责征税与缉私等海关的基本职能之外,还负责各地的航船停泊、引水、沿海灯塔和航标的设置与保养、航道疏浚、气象观测、疾病检疫等工作。此外,还承担试办中国最早的邮政通讯业务、在全国范围开办邮政官局、处理准领事业务,以及华工出国、清偿对外赔款等事务。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与各国的往来主要限于与日本、朝鲜等近邻和东南亚的国家与地区。这些国家长期以来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国,被看作是以中国为师并臣服于中国的藩属国家,中国则以天朝上国自居,接受各国的朝贡和臣服。1842年五口通商之后,如何学会与欧美列强打交道,如何掌握国际通行的原则处理全新的外交事务,便成为清政府和各地大员的当务之急。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这一清政府中由洋人掌管的唯一一个现代化的机构,便成了协助处理外交事务的重要部门。因此,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也参与各种外交与洋务活动,如改造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出国、协助使节出访、在中国设立外国使领馆,乃至经办新式海军、购买外国军火等等。这些活动或由总税务司署提出,经总理衙门首肯,或由总理衙门委托总税务司署承办。中国早期参加世博会同样如此。1866年,总理衙门首次接到参加世博会的邀请,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民间又不熟悉,各方热情并不高。到了1872年再次接到参加第二年的维也纳世博会的邀请时,总理衙门便授权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予以妥善处理。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的安排下,1873年中国首次参加了世博会。由于清朝缺乏有经验的人员,而海关对各种商品的情况比较熟悉,便于征集商品,又承担过参加世博会的相关事宜,此后中国参加历次世博会,都由总理衙门委托海关总税务司署出面承办。⑤1906年清朝接受商部头等顾问张謇的建议,由官方和民间联合自行参加当年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这才改变了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承办世博会的状况。⑥

为了顺利完成各项海关业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从1860年开始,按照西方的管理和统计理念,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自下而上的申报制度,中央将各地申报的情况予以汇总、整理和出版。这些出版品的绝大部分都用英文书写,主要发给海关工作人员阅读,另有一些免费赠送各国驻华使领馆、中国的公共机构和新闻出版部门,以及欧美各国的外交部、商务部、统计局、图书馆等机构。仅1890年,在东方各国便送了各类报告1150份,欧美地区则送了273份。还有少量出版物在全世界若干个城市的书店公开销售发行。此外,另有年度贸易报告等少数出版品,以《通商各国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为名译为中文出版,以送总理衙门及海关所在的地方政府。由于赠送和发行的面广、数量多,海关出版物在中国和国外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⑦

旧海关出版物的绝大多数都用英文出版,由于书写语言以及不便查阅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对其利用不多。在170册的《中国旧海关史料》⑧出版之后这一情况得到改变,但对其他资料的利用,仍然相当有限。

二 海关报告记载的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次数和名称

在保存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以及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系“中国海关”项目组网页提供的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目录上,共收录了中国参加如下11次世博会的展品目录。这些文献分别用英文或法文书写,以文字和表格的形式出现,有的还附有黑白照片、图画以及地图。⑨

1.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3份文件。

(1)英文:China Trade Statistics of the Treaty Ports for the Period 1863-1872,Complied for the Austro-Hungarian Universal Exhibition,Vienna,1873:To illustrat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products。中文译名:中国约开港口贸易统计(1863-1872年),为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编辑,用来说明国际贸易的货物。

(2)英文:China Port Catalogu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Collection at the Austro-Hungarian Universal Exhibition,Vienna 1873:To illustrate the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products。中文译名:中国海关提供的中国各港口参加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展品目录,用来说明国际贸易的货物。

(3)英文:Catalogue of Articles collected at the port of Canton by order of the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for transmission to the Austro-Hungarian Exhibition of 1873。⑩中文译名:广州港商品目录,依据海关总税务司署命令收集,供1873年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使用。

2.1876年费城美国国际博览会,1份文件。

英文:China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Collection at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Philadelphia,1876。中文译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提供的1876年费城美国国际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

3.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1份文件。

法文:Catalogue special' de la collection exposee au Palais du Champ de Mars,Exposition Universelle,Paris 1878。中文译名: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马尔斯宫展品目录。

4.1880年柏林国际渔业博览会,1份文件。

英文:Special catalogue of the Ningpo collection of exhibits to the International Fishery Exhibition,Berlin 1880,preceded by a description of the fisheries of Ningpo and the Chusan archipelago。中文译名:1880年柏林国际渔业博览会宁波展品特别目录,其“前言”描述宁波和舟山群岛的渔业状况。

5.1883年伦敦国际渔业博览会,1份文件。

英文:Special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of exhibi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sheries Exhibition,London 1883。中文译名:1883年伦敦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展品特别目录。

6.1884年伦敦世界卫生博览会,1份文件。

英文: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of exhibi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Exhibition,London 1884。中文译名:1884年伦敦世界卫生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附插图)。

7.1884-1885年美国的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2份文件。

(1)英文: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of exhibits for the New Orleans Exposition,1884-85。中文译名:1884-1885年新奥尔良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

(2)英文: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of exhibits for the New Orleans Exposition,1884-85。(11)中文译名:1884-1885年新奥尔良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附插图)。

8.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1份文件。

法文:Catalogue Special des Objets Exposes dans la Section Chinoise a l'Exposition Universelle de Paris,1900。中文译名: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

9.1902年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的河内世界博览会,1份文件。

法文:Catalogue Special des Objets Exposes dans la Section Chinoise a l'Exposition de Hanoi,1902。(12)中文译名:1902年河内世界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

10.1904年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圣路易斯)商品博览会,1份文件。

英文: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 of Chinese Exhibits at the Louisiana Purchase Exposition,St.Louis,1904。中文译名:1904年路易斯安那(圣路易斯)商品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

11.1905年比利时的列日世界博览会,2份文件。

(1)英文: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 of Chinese exhibits at the Liege Universal and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1905。中文译名:1905年列日世界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

(2)法文:Exposition Universelle et Internationale de Liége en1905,Catalogue Special des Objets Exposes dans la Section Chinoise。(13)中文译名:1905年列日世界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

按哈佛保存的《1905年列日世界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书的封面用英文书名,即以上的(1),封二用法文书名,即以上的(2)。据此,笔者估计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中国海关”研究项目组网页的书目,可能将同一本书误作两书,因而重复登记。

据上所述,如果将被重复登记的这两份文件视作同一份文件的话,那么记载中国参加世博会展品目录的海关出版物共14份。这些文件,分别记载了1873-1905年间,中国参加早期11次世博会的展品目录,无疑是研究中国参加早期世博会的最真实最完整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当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受清政府委托,承办中国参加世博会的事务,这11次参加世博会显然都是中国政府而非个人行为。

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和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广泛的注册类世博会(又称综合性世博会),另一种是侧重某一方面的认可类世博会(又称专业性世博会)。(14)根据这样的标准,1873-1905年间中国政府参加的11次世博会中,8次属于注册类世博会,它们是: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1876年费城美国国际博览会、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1884-1885年美国的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1902年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的河内世界博览会、1904年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圣路易斯)商品博览会、1905年比利时的列日世界博览会。另外的3次属于认可类世博会,它们是:1880年柏林国际渔业博览会、1883年伦敦国际渔业博览会、1884年伦敦世界卫生博览会。

三 有关中国参加早期世博会的若干史实与研究观点的辨正

有关中国参加早期世博会的次数、名称以及其他问题,存在着多种说法,本文拟在上节研究基础上,予以辨正。

⒈关于中国政府参加世博会的次数

魏尔特著《赫德与中国海关》一书载,中国海关洋员参与的世博会,有巴黎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维也纳1873年;费城1876年;墨尔本1880年;柏林1880年;阿姆斯特丹1883年;伦敦1883年、1884年;纽伦堡1885年;巴塞罗那1887年;布鲁塞尔1888年、1897年;马德里1892年;芝加哥1893年;里昂1894年;安特卫普1894年;旧金山1894年;亚特兰大1895年;纳希维尔1897年;奥马哈1898年,格拉斯哥1901年;河内1902年;大阪1903年;圣路易斯1904年;列日1905年,共达28次之多。(15)

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第10章所附“海关洋员参与部分博览会活动情况表”,列举了12次。除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其他的11次均同于本文上一节所述。

魏尔特是自中国旧海关退休的英籍税务司,其所提的1867-1905年中国海关洋员参与的28次世博会,应有所本。不过,由于作者未能展开论述,不知所提到的28次世博会,是海关总税务司署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还是海关只是参与某些工作而没有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本文上节所列出以及詹庆华书所都提到的11次,依据我所看到的各次文件的内容和詹庆华书第10章附表“参与人”、“获奖及其他情况”,显然属于后者,即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代表中国政府参加的世博会。因此,在旧海关报告记载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文件明确记载的1873-1905年期间,中国政府至少参加了11次世博会。

《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等书在探讨1873-1905年间中国参加的世博会时,提到了6次。这6次世博会都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比海关报告记载的中国参加的8次注册类世博会少了2次,即1884-1885年美国的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以及1902年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的河内世界博览会。而在这6次世博会中,《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等书予以详述的,只有1876年费城美国国际博览会、1904年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圣路易斯)商品博览会、1905年比利时的列日世界博览会等3次,其余都只是一笔带过。

毫无疑问,海关出版物应是研究中国加入早期世博会的最重要文献。有关著作对中国参加早期世博会的次数计算不足以及论述的深度不够,显然都是因存在某种困难而无法找到更多的海关出版物所造成的。例如,《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所附《本书主要参考文献》,列出34种参考文献,只有6种来自海关的6次世博会《展品目录》。其中,1873年、1876年、1878年这3次世博会的《展品目录》,直接来自中国海关出版物,而1900年、1904年、1905年这3次世博会的《展品目录》,并非直接来自中国海关出版物,而是来自法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出版的图书,即是一个证明。

据上所述,有关中国政府参加早期注册类世博会的次数,应以本文和詹庆华的研究为准,改正世博会展览和官方网页以及相关书籍上6次(甚至更少)的说法。如果要全面介绍中国政府参加世博会的情况,则还应加上1880年柏林国际渔业博览会、1883年伦敦国际渔业博览会以及1884年伦敦世界卫生博览会等3次认可类世博会。当然,如果将民间参加的其他世博会都要加以介绍,次数显然还要增加许多。

2.关于世博会的名称

某些书不加区别地将各类博览会,都叫做“世界博览会”或“世博会”。其实,“世界博览会”或“世博会”只是一种笼统的叫法。依据海关报告所列的各次世博会的英文名称,在1873-1905年间中国参加过的世博会中,真正叫“世界博览会”的只是部分。即使注册类的世博会,也未必都称“世界博览会”。而且个别世博会还有几个不同的名称,例如,1873年的奥地利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全名应是“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1876年费城世博会,全名应是“1876年费城美国国际博览会”,由于该年是美国独立100周年,此届世博会又被称为“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全名应是“1904年路易斯安那(圣路易斯)商品博览会”。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在介绍各次世博会时,首先使用它的全名,其次才使用它的简称或其他名称,而不是只使用简称或笼统的叫法。

3.哪一次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参加的世博会?

有资料表明,早在首次举行的世博会即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即有中国商人参与,其中上海商人徐荣村的“荣记湖丝”一举获金银大奖。然而,中国商人的参展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而是由在华的英国官员和商人组织的。(16)因此一些著作指出,1873年的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应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参加的世博会。(17)

如上所述,清朝总理衙门第一次授权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承办中国参加世博会之事务,是为了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而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中第一份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目录,也是与该次展出有关的文件《中国约开港口贸易统计(1863-1872年)》。清朝历次以政府名义组织参加的世博会,均通过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具体承办,该机构1859年才开始筹建,1860年开始建立全国性的上报、汇总和出版制度。如果在1863-1872年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曾经受中国政府委托承办过世博会,必定会留下关于世博会的海关文件,而且《中国约开港口贸易统计》涉及的时段也没有必要从1863年讲起。1863年以前,中国对外开放尚处在相当有限的阶段,海关也属初创时期,当时既缺少对世博会的认识,也不具备参加世博会的条件,不可能以国家名义加入世博会。因此,中国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参加的世博会,可以确定是1873年的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在此之前会有个人或商业团体参加过世博会,但不可能是以国家的名义参加的。

4.关于“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人代表中国参加的世博会”,以及“中国政府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参加”等问题

中国参加1876年和1904年这两次世博会的代表团的人选,曾有一些与前不同的做法。1873年清政府授权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承办参加维也纳世博会,中国海关委派广州海关副税务司、英国人包腊作为代表前往。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仍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承办,但海关人员中有一位是当时担任浙江海关文书的中国人李圭。因此,一种观点是:“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人代表中国参加的世博会”。(18)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召开之前,慈禧太后亲自召见了前来传达邀请的世博会委员,清政府成立由溥伦贝子领衔的委员会,委员会将副监督黄开甲及其随从派往美国,负责操办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之事务。因此,又有一种观点以为:“中国政府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参加”的世博会,是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19)

然而以上两个观点,值得商椎。1873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已受清朝委托承办参加世博会,并派外籍海关关员包腊前去参加,虽然此人是英国人,但他作为中国政府的一名雇员,代表中国前往,实际已标志着中国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而且,参加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中国团中,固然有一位中国人李圭,但其他人仍都是外籍关员,且领队是外籍的德璀琳。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可以指出“代表团中第一次有了一名中国人”,但如强调这是“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人代表中国参加的世界博览会”,却不免有些牵强。

将1904年中国参加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视为“中国政府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参加”的世博会,同样有所不妥。自1873年以来,中国历次参加世博会,无不是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受政府委托承办,中国商人参加,难道这不是中国政府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参加世博会吗?为何不将此事的开端定在1873年,而定在1904年呢?1904年慈禧太后接见国际世博会委员,此后又成立委员会,并派黄开甲等人前往赴路易斯安那承办参展事宜,这些举动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表明当时的最高领导已意识到世博会的重要性,而领队从此也不再是外籍关员,但此举并不表明以前参展便不是政府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前往。

四 走向世界: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内容

海关文献记载的中国参加的世博会,时间从1873年开始,到1905年结束,共计32年。在这32年中,中国经济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欧美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也经历了从少到多,从表面到深层,从现实层面深入到历史层面的过程。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海关编写的历次世博会文件的内容,对上述两个过程均有反映。

兹依据笔者所掌握的6份海关文件,对其所记载的内容介绍如下,借以窥见中国参加这几次世博会的商品以及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对中国的介绍。

1.1873年维也纳奥匈帝国世界博览会,《中国约开港口贸易统计(1863-1872年)》

共310页,最初的56页是前言和全国概述。前言由总税务司赫德撰写。全国概述主要介绍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状况,并用表格分类记载外国进入中国的商船数量、进出口贸易数据、内地与沿海贸易数据,主要出口商品茶叶、丝绸以及进口鸦片的数据,还有口岸城市与所在省份的人口数据。接着,以同样的表格形式,反映当时已开埠的厦门、广州、芝罘(烟台)、镇江、福州、汉口、九江、牛庄(营口)、宁波、上海、汕头、打狗(台湾高雄)、淡水、天津等14个海关的上述情况。每个海关一般都有10余页的表格。

2.《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马尔斯宫展品目录》

共122页,介绍巴黎世博会展出的中国各地提供的展品,以表格为主,也有一些说明此类产品生产与出口情况的文字。

3.《1883年伦敦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展品特别目录》

正文共75页,另有10页的附录。记载中国各地沿海沿江渔业的情况,并解释渔业、捕鱼工具、鱼类的专有名词。对汕头、宜昌、宁波、台湾南部等地的渔业有专门介绍,短者数页,长者10余页。

4.《1884年伦敦世界卫生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附插图)》

共189页。用文字简明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人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的各个方面。依据此书所附的平面图,中国展馆被分成许多展室(见图1),用来展出中国人的各类生活用品和建筑。建筑部分,有卧室(11为图中号码,下同)、客厅(37)、茶馆(26)、饭馆(44)、官员办公室(21);食物部分,有谷类和豆类(7);穿着部分,有服装和饰品(13-17、22、23、25、27、28)、靴子和袜子(10)、丝绸(35、36、38);出行部分,有轿子(8)、马车和马具(1)、大车和骡(18)、骡仔(45)以及手推车(46);室内器物部分,有泥塑(2)、结婚用椅(32)、器皿(9、33、34、39)以及乐器(40、41)和图书(29-31)。此外,还有官员出行用的大伞(12),以及火葬场的火化炉(19-19a)和装灵柩的车(20)等等。为了展示各地商店的不同面貌与商品特色,又在馆内开设广东商店(5)、九江商店(6)、北京商店(42)以及杭州商店(43)。

书中用了一些精致的工笔画,用以介绍衣食住行的有关具体物体。以下的图2和图3,便分别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中国人的衣服和马拉轿子。而图4和图5,则分别介绍餐桌、床等家庭用具。

5.《1884-1885年新奥尔良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附插图)》

共119页。头两个部分列举分别通过上海和广州出口的各地纺织品的名称、数量及产地,最后的附录部分列举主要年份纺织品的出口情况,并附有一幅中国纺织品的产地分布图。

6.《1905年列日世界博览会中国展品目录》

共277页,另加附录10余页。封面的书名用英文,封底是中文书名《大清塞珍总册》(图6),封二的书名和全书其他的所有文字都是法文。书内首先是中国派驻列日世博会的钦差大臣兼监督杨兆鋆(图7)以及赫德等人的照片,接着是中国馆的大门(图8)、馆内的中国建筑(图9)等照片。接着,用文字介绍厦门、广州、芝罘、镇江、福州、汉口、九江、龙州(今属广西)、蒙自(今属云南)、南京、牛庄、宁波、上海、思茅(今属云南)、天津、温州、芜湖等海关提供的展品,最后是分类说明。

据上所述,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编辑的注册类(或综合类)世博会展品目录,基本上反映各个通商口岸提供的出口商品的名单、数量、产地和相关说明,以及不同时期全国和各个口岸对外贸易的大致状况,口岸城市及其所在省份的人口等方面的情况也有所反映。认可类(或专业类)世博会的报告则详细介绍特定方面的情况,如渔业博览会报告详细介绍中国沿海沿江各地渔业的情况,解释有关渔业、捕鱼工具、鱼类的专有名词;世界卫生博览会的报告全面介绍中国人衣、食、住、行、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认可类世博会的报告往往附有一定数量的图画和照片,以与文字相配合,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观众对特定内容有较清楚的认识。

从表现形式来看,大致上,注册类世博会的报告几乎都是表格和文字,认可类世博会的报告基本上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画和照片。然而,这些表现形式各时期又有所不同。注册类世博会的报告早期以表格为主,表格的篇幅大于文字;后期以文字为主,文字的篇幅大于表格。认可类世博会的报告虽然均以文字为主,但也呈出越往后图画、照片越多的趋势。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在进行各次世博会的中国场馆的设计时,都坚持中国的建筑风格,让人们在通过展品认识中国的同时,也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观与独特。甚至连展馆内用于陈列展品的木架、橱柜以及桌椅铺垫,也“悉遵华式”,其细腻、精致与外国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场馆还制作了模拟北京城墙、万里长城、孔庙等中国著名建筑,有的并派工匠公开表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20)在一些世博会期间,中国海关还安排海关中的专业人员讲述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例如,在1883-1884年伦敦的渔业博览会和卫生博览会期间,赫德便安排有专业修养的海关关员,分别作中国的教育、卫生保健、音乐、衣食等方面的报告(21),又安排30名中国的工匠、店员、厨师和乐师来到伦敦,在卫生世博会的有关场馆进行现场表演。(22)

显然,清朝参加注册类世博会,以介绍出口产品、促进出口为主要目的,并通过出口商品的生产、出口与其经济地位,以及相关城市与省份的介绍,让外国人认识中国。而参加渔业、卫生等认可类世博会,则以全面介绍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外国人认识中国为主要目的。总之,参加世博会是让各国人民认识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也是让中国人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当数十万、百万计的外国人参观完中国馆时,中国在他们的心目中,已不是远在东方的模糊概念,而是一幅幅看得见、摸得到的清晰画面了。

注释:

①主要有[英]魏尔特著,陆琢成等译《赫德与中国海关》,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英文原著Hart and Chinese Customs,1950年在英国出版;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孙修福主编《中国近代海关史大事记》,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版;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编《走近世博会》,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宋超主编《世博读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上海世博》杂志编辑部编《走进世博会——世博历史150年》,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②“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设在上海淮海中路300号3楼;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官方网站“世博网”之《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

③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第10章《海关洋员与世界博览会》,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版。

⑤参见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第460页。

⑥参见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第31-32页。

⑦参见吴松弟、方书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数据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第438-452页。

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主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全170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⑨以下所引资料,凡只见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中国海关”项目组网页提供的书目,而未见于哈佛大学图书馆书目者,均注明出处,而两处皆见者则不加注明。依据以下对1905年列日世界博览会英文、法文两份文件的分析,“中国海关”书目可能存在将一本书记作两本书的错误。

⑩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中国海关”研究项目组网页提供的书目。

(11)(12)(13)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中国海关”研究项目组网页提供的书目。

(14)宋超主编《世博读本》,第6页。

(15)参见魏尔特著,陆琢成等译《赫德与中国海关》上册,第10页。

(16)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第49、54页。

(17)参见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编《走近世博会》,第123页;《上海世博》杂志编辑部编《走进世博会——世博历史150年》,第50页;詹庆华:《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第462页。另外,宋超主编《世博读本》,第117页和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第57页,都提到1873年清政府授权中国海关承办出席博览会事宜,委派广州海关副税务司包腊作为中国代表,前往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但没有明确提到此是否是第一次。

(18)宋超主编《世博读本》,第121页。

(19)参见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第65页。

(20)参见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第二章有关部分。

(21)“1884年9月28日赫德致金登干电报147号”,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第8卷,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46页。

(22)“赫德—金登干,A/56号函”,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第3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23页。

标签:;  ;  ;  ;  

走向世界:中国参与早期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研究--以中国古代海关出版物为中心_中国海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