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_循环经济论文

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_循环经济论文

关于宁波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波市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路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线性经济而言的。

循环经济的内涵之一: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运用生态等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一个比较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

循环经济的内涵之二:循环式经济是一场对线性式经济的革命。线性经济,其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形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特征。而循环经济则要求其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把上一个环节的废弃物变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材料,形成一个长链条、网络状的循环,系统内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内涵之三:循环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经济。相对于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的最佳经济模式。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和末端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它的基本原则是著名的“三R”原则: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recycl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逐步实现污染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循环经济的内涵之四:循环经济是一个全民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庞大的循环圈。政府必须依靠全社会和全民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节约利用意识来推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只有将立法、行政措施、宣传和监督多管齐下,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动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

二、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和现状

(一)宁波的资源现状和环境承载力

人类经济发展过程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18世纪以来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就是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环形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回顾宁波20多年的工业发展,幸运的是汲取了第一种模式的教训,遗憾的是没有跳出第二种模式的路子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两大问题,一是自然资源的超常耗用;二是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现行的能源、资源和环境趋势根本无法支撑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从土地资源看。目前宁波人均耕地面积0.573亩,仅为全国的49%,低于人均0.8亩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土地资源利用相对剩余率为-0.194,土地使用存量已经超出其适宜供给量,存量土地指标所剩无几。同时,工业园区土地投资密度仅为34万元/亩,产出率也仅为40万元/亩,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水资源看。宁波人均水资源量为118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为全国人均的59%,全省平均的55%;水资源空间分布又不均衡,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发达的慈溪缺水尤为严重,而且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同时,每立方米水产出效率,宁波为12美元,日本达106美元,英国达93美元;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02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

——从能源看。宁波一次能源99.9%依靠市外输入,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对外依存度极大。2005年全市终端能源消费总量2321.82万吨标准煤,单位面积的煤炭消耗强度为全国平均值的10倍。万元GDP能耗为0.94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吨标准煤产出效率,宁波为1126美元,日本为7600美元,全国为785美元。“十五”期间,宁波能源消耗年均增长达12.8%,若按规划“十一五”能耗下降20%,能源消费年均增长仍须6.2%。在能源消费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人均用电仅相当于日本的1/4,美国的1/7,今后需求快速增长的刚性很强,所以能源需求的压力很大。

——从环境污染看。宁波环境纳污能力的相对剩余率为-0.26,全市酸雨率为88%,其中六分之五区域为重酸雨区,六分之一区域为中酸区,是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城市污水处理率6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面积汞沉降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的8倍。去年排放二氧化硫21万吨,单位面积排放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宁波的资源形势和环境状况已都十分严峻,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宁波唯一的发展模式。

(二)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这些年来,宁波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一是在产业领域方面。制定出台了《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等“1+7”工业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3%。充分发挥节能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加强对380多家年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大力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和推广,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工艺、新建环保设施进行鼓励和引导,重点发展污染少、效益高的新材料新能源项目,实现“增产减污”。

二是在园区建设方面。一批设施共享和资源循环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加大了对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力度。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实施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利用,实现排污的集中控制和集中处理。北仑区域积极引进“吃废”小企业群,通过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积极构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静脉”产业链,生态化工业园区初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首个通过IS014000论证的工业产业园区。

三是在资源利用方面。制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严格执行《省市级绿色农产品和基地质量监管制度》,组织实施了《宁波中心城区节约用水中长期规划》和《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加强了节能监督力度和组织体系建设,出台了《宁波市“节电工程”实施方案》、《宁波市有序用电管理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同时,还出台了《宁波市工业投资导向目录》、《宁波市产业能效导向目录》、《宁波市节能与清洁生产项目(产品)导向目录》等导向性政策。

四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颁布实施,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市监察局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各级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监察内容,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市财政局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实施财政扶持政策。结合农村城市化进程,实行了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大力引导产业集聚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出台了《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宁波市烟尘防治管理办法》、《宁波市市区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办法(修正)》、《宁波市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宁波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宁波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和《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现正着手编制《宁波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宁波市甬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并委托清华大学做了《宁波市环境承载力》课题研究。

毋庸讳言,宁波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对循环经济缺乏足够的认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干部和市民意识不强。

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企业层面,宁波关于废弃物品处理、产品缺陷召回、工艺标准及技术性规范、产品信息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立法规制;在区域乃至全社会层面,行政区域或工业园区之间的循环经济链建设、三废协同处理、城乡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净化、专业回收系统建设等问题,还没有明确完善的法规。此外,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规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配套措施不到位等情况。

三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目前政策激励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税收、信贷、工商登记等方面尚未促成激励导向,不利于企业节约自然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

四是缺乏共性和关键技术支撑。宁波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都比较低。宁波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企业对申请IS014000认证积极性不高,特别在电厂烟气脱硫、大型化工厂废液处理等核心技术方面,至今还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是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尚未统一规划,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明确,行动缺乏协调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各个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尚未界定清楚,还未形成国际通行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运行机制。

三、发达国家基本经验的借鉴

(一)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

一是企业层面:美国杜邦公司的内部循环经济模式。杜邦化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以“废物和排放物降低为零”作为奋斗目标的大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二是区域层面: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它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是社会层面:德国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全社会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

四是国家层面:日本完备法律体系的循环经济模式。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通过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来抑制废物产生,形成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

(二)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是立法:推进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家电回收利用法》、《容器包装再利用法》、《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等。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出台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理法》,并在此法律框架下,形成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

二是市场化运作:推进循环经济的有力手段。德国的社会双元回收系统(DSD),就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形成民间回收网络。瑞典工商界根据废弃物的不同种类,成立了五家回收企业:纸和纸板回收公司、塑料循环公司、波纹纸板回收公司、金属循环公司和玻璃回收公司,五大公司的业务涵盖了一切可能的废物的回收再利用。

三是“生产者责任制”:循环经济推进的基本原则。瑞典议会于1994年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的原则方法,即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并必须付费,而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把它们送回到有关回收处。英国、德国分别于1995、1998年以法律规定了企业回收义务、经济代价义务等。

四是经济政策:推进循环经济的有效工具。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具有强制导向作用的经济政策。在生产资料政策方面,征收材料税,使生产厂家减少对原材料的使用;征收填埋和焚烧税,达到生产废物和垃圾的减量化和再生利用的目的;征收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都要收取生态税。在消费管理政策方面,实行垃圾处理预交制,按数量对废旧物资、垃圾、污水治理进行收费。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政策方面,对物资回收再生利用进行退税等奖励措施。

五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大力开发循环生产技术,重点发展资源消耗低和综合利用率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先进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六是建立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定量分析核算,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加拿大每年进行环境资产核算和基础环境统计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环境普查。完善的环境核算体系成为政府出台法律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七是公众循环经济意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循环经济先进国家非常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日本经常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普及垃圾处理和再生利用的知识。英国的环保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来普及环保知识,倡导有益的消费方式。同时,英国、美国的法律还赋予公众环境权和环境评价权。

四、对宁波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

企业层面: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利用法律和政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及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企业生产循环链条的形成。产业园区层面: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产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形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型、节约型生态工业园。农村和社区层面:加强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管理,引导产业集聚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完善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镇、生态村,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设计新建社区。社会层面: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建立健全四项制度

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在废物回收、处理和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绿色消费鼓励制度。引导公众树立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三是项目生态化评审制度。有关部门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产业园区时,要进行生态化评审,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四是统计与核算制度。调整和完善国民经济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绿色GDP应该是GDP减去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和资本折旧后的产值。

(三)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资源利用环节。加强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二是废弃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加强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三是再生资源形成环节。加强废旧资源回收管理,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四是消费环节。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鼓励使用能效标识、节能节水认证和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有机标志产品。

(四)完善四个激励机制

一是价格机制。完善土地、水、电、天然气等资源价格政策,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提高资源利用率,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二是市场机制。大力推进环保事业的市场化改革,除政府监管职能和纯公益事业外,其他研发、回收、再资源化工作都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政府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收费、行政等政策手段,消除市场失灵的领域,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三是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让企业和消费者为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买单,以补偿抑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损害。四是考核机制。用GDP衡量经济发展和考核政府政绩有很大片面性,应把绿色GDP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班子和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方面。

(五)健全四个支撑体系

一是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体系,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规,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在国家尚未制定一部细化的《循环经济法》前,制定《宁波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作为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依据。二是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为循环经济提供必须的绿色技术支撑和科技人才支撑。三是绿色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建立健全宁波区域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四是组织保障体系。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循环经济,建立层层责任制。

(六)推进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物流业、商贸会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制订导向性产业和产品目录。引导产业向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制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发展政策,制订强制改造、淘汰、禁止的产业和产品目录。强化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编制绿色产品目录和政府绿色采购目录。三是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研究,科学研究和制定符合宁波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建立全市循环经济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机构。四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氛围,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标签:;  ;  ;  ;  ;  ;  ;  ;  ;  ;  

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