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州经济圈”建设的几点设想_郑州经济论文

关于“郑州经济圈”建设的几点设想_郑州经济论文

营造“环郑州经济圈”的若干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郑州论文,经济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郑州经济圈”的区域结构及优势

由于我国东西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国家在90年代初开始实施沿长江发展战略,试图通过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实现我国经济的“东推西移”。就目前的资源、交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看,实行沿江发展战略可以加速我国经济重心的西移。但是,由于武汉以西长江通航能力的限制,向西的辐射和影响十分有限,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东西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以新亚欧大陆桥为轴形成的经济带,中国段称之为陇海——兰新经济带,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通过这条经济带来带动全国经济布局的均衡。地处我国经济地理位置之“中心”的郑州市,是全国铁路、公路交通的枢纽,有条件成为我国经济重心东推西移的重要支点。第一,郑州地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中部,以郑州为枢纽,通过铁路、公路网络,向东除可沟通主桥头堡连云港外,还可通往天津、青岛、上海等港口,以及天津、连云港、济南、青岛、上海、徐州等大城市,向西则可通向我国资源丰富、地域辽阔的中西部地区,以及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大城市。郑州在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技术、资金等优势互补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承启作用。第二,欧亚大陆桥中国段的物资上桥和下桥主要通过郑州这个城市来实现。郑州是中国铁路的重要枢纽之一,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已有两个二级铁路港。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以及107、106、105等公路主干道的物资大多需要在郑州上桥;港澳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物资也主要从郑州上桥。第三,郑州区内投资环境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且组合良好。国家科委等有关单位,曾对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90多个城市进行过评估,从区位、交通、资源等多方面综合比较来看,郑州市的发展潜力位居榜首。因此,郑州市完全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东推西移的支点。

为此笔者设想,营造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围地区的“环郑州经济圈”。

(一)“环郑州经济圈”的结构

1.郑州建成区为核心层。长期以来郑州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失去了一次次机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城市聚散能力小,未能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郑州应该紧紧抓住机会加快发展,建成名符其实的中心城市。

2.郑州管辖区(指五市一县)为紧密层。这些卫星城是河南省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最活跃最有生力的地区之一,如巩义、新密、荥阳、新郑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均为名列全省前十名的县市。它们一方面是郑州的工业卫星城和郑州经济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又是郑州的粮库和菜园子,同时还是郑州城市聚焦扩散的第一层。

3.郑州服务区(主要是本省范围)为聚散层。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首先应该是河南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以及全省金融、信息、调控和服务中心;另一方面又和其它兄弟地市为彼此相对独立的城市,权且叫做聚散层的服务区。

4.郑州辐射区(主要指邻近河南的省区)为协作层。“环郑州经济圈”在这一层里主要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促进中部地区几个省的区域间经济协作,博采沿江、沿海经济带之长,使内陆地带尽快纳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轨道。

(二)“环郑州经济圈”的优势

“郑郑州经济圈”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具有政治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1.区域优势:“环郑州经济圈”的位置连贯南北、承东启西。从静态观察,107、310两大公路干线横穿其中,航空通讯能力已达国际水平。从动态分析,此圈又是我国经济重要的新的增长点,根据转移的理论和成本驱动原理,目前与我们有关的转移驱动方向是大西洋向太平洋(美国新近出现“转包热”),太平洋向东南亚,东南亚向港台澳(香港把东莞深圳等地收为加工基地),港台澳向华南、华东、渤海三大经济圈,三大圈又向中部、西部地区转移和推进。那么“环郑州经济圈”是不可替代的中转站,这个中转和传递作用单靠少数几个城市,决难完成。“环郑州经济圈”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接、送、加油、中转”最热闹、最繁忙、最具活力的地区。

2.资源优势:“环郑州经济圈”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黄金、白银、铜、铁、硅等。无论是金属矿、天然原料矿,还是派金属矿都具有全、优、丰和易开采的特点。此外,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等。

3.交通优势:铁路、航运、航空、公路、通讯等门类齐全、功能最大是该圈内最大的优势。

4.经济优势:工业基础较好,商贸业活跃,农业基础较稳,也构成该圈经济起飞的条件。

营造“环郑州经济圈”的意义

(一)营造“环郑州经济圈”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环郑州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两种不同的态势:一方面发展速度快,积累不断增加,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了一定的对外扩张力和对先进科学技术工艺设备的接受能力;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不仅实现自给,而且还向轻工业和付食品加工业提供原材料;私营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工业结构升级缓慢,部分工业(除近几年新上的工业外)仍然滞停在五六十年代的技术水准,如郑州的纺织工业,洛阳的机器制造工业等;二是由于发展过程中思考不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调、人口激增、耕地锐减、抗灾能力弱等问题;三是有些企业亏损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市带县造成的负效应——放大了的自然经济等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借各方优势,运用互补原理,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营造“环郑州经济圈”。

(二)营造“环郑州经济圈”是解决政企不分、条块分割顽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组织形式

用经济圈,协作区作为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已是一种国际惯例。早在50年代,法国的经济学家让·莫内就提出了组成欧共体的建议,创造了“欧洲联盟行动计划”,使整个欧洲出现了繁荣。

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问题,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即以经济比较发达、能力(承载力、吸引力、辐射力)较强、位置比较优越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带动有辐射力吸引力的国内的中小城市、乡镇,组成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的区域经济圈。郑州由于它得天独厚的位置和条件,便形成了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环郑州经济圈”作为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以后,各级政府可集中精力从事本职工作(统筹规划、掌握政策、发展社会事业、组织协调、民主与法制建设、提供各项服务、监督检查)从而形成“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人人拥有资产、国家富强文明”的局面。

(三)营造“环郑州经济圈”可以加快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综合体现。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的过程,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一国的城市化水平代表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我国经济的现有格局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性,使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区域的差异性。京津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以上,辽吉黑达到30~40%,而冀皖豫只有15%左右。究其原因,一级、二级城市所占比重不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个数只占该地区城镇个数的6.2%和4.7%,相反中小城市的比重偏小。城市化进程一般来说,就是聚集和扩散的过程。首先是聚集首位城市的发展,而后逐渐扩散带动二三级城市扩张、发展;如果聚集不起来一个大的中心城市,其它中小城市就发展缓慢。这一现象在河南尤其突出,郑州本应成为跨省的中心城市。但因各方面的原因,目前,郑州的凝聚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快与辐射半径内的城市没有形成聚集、扩散的良性轨道,致使小城市满天星,城乡差别显著,城市化进程缓慢。因此,营造“环郑州经济圈”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吸纳四方之气,从而形成聚集扩散机制,加快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营造“环郑州经济圈”的几点设想

(一)运用互补理论,通过区域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农工商市场经济的最佳格局,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波动大”、“不稳定”。“环郑州经济圈”内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因此,营造“环郑州经济圈”,要力避急于求成的心理,使之走上正常轨道。这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联合协作的形式,集中优势,把圈内的分工搞准、搞细,要进行区域空位,弄清优先发展什么,重点发展什么,限制什么,把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布局好,使其发挥整体优势。

(二)培育主导支柱产业、新型产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良性循环

世界城市化,是本世纪和下世纪中叶世界的最大变化。预计到世纪之交,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50%,2050年将达到9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析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闭关自守,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第三产业不发达,城市膨胀系数较小等。突出问题是工业化、专业化水平低。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良性循环,必须认真地科学地挑选出工业中的带头产业、支柱产业,有目的的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链长的行业,如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和带头产业一经确定,马上安排相关的二次三次产业,综合权重,合理配置资源。工业的专业化水平、现代化水平就会提高,城市化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三)运用转移理论,发挥聚散作用,建立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形成高层次的开放窗口,实现带动圈内经济发展的目的

十几年来,国家不断完善开放政策,扩大开放领域,使开放城市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沿海发展到沿江、沿边、沿路等。这是营造“环郑州经济圈”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近几年来,“环郑州经济圈”内的省市县乡,相继建立了一些开发区或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区域仍然停留在比较浮浅的阶段,而且对每个区的性质功能,没有发挥到淋沥尽致的水平,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再加上有些运作的过程中又偏离了初衷,致使发展不快或不健康不顺利。在营造“环郑州经济圈”的过程中,宜选择合理科学的位置,确定科学的发展方向,建设一个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从而形成高层次的开放,实现带动圈内经济发展的目的。

经过认真的比较和系统的分析,笔者建议在郑州公路港附近建一个出口加工型的自由贸易区。这是根据自由贸易和出口加工的区别和国际资本的渗透以及我们的特点而定的。出口加工区允许生产用机器、设施原料和中间性产品自由进出,以促进区内加工业的发展。我们选择它,就是要促进生产要素在“环郑州经济圈”的流动,更便于吸引外资、吸引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上我们的土地、资源、劳力各方面的优势,形成最优化的组合。诚然,这需要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越的条件,更宽松的环境。而郑州公路港附近已初步具备这些基本的条件,只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在软环境、硬条件上更进一步完善而已。

(四)建设大交通、大市场、大信息中心是营造“环郑州经济圈”的基础关键环节

营造“环郑州经济圈”,实质上就是对圈内联合,形成一个经济结合体,对圈外发挥结合体的聚散功能。要想实现结合体大于若干单位,圈内的交通、市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建立大交通、大市场、大信息中心。大交通,圈内首先实现高速公路化。而高速公路又须首先将310、107高速化,使郑州向北京、天津、武汉、西安、南京、乃至连云港、青岛的通达能力大大提高;其次是圈内省辖级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化,圈外主要是提高加快郑州到上海、广州、华南、华东、环渤海圈的人、物通达能力。与此同时,兴建多层次的市场和信息中心,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庞大的郑州市场体系,参与国际大循环。如果说出口加工区是个点的话,大交通、大城市、大信息中心便是一个面,点面结合,实现“开放带动”便在其中。

营造“环郑州经济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这一设想是否科学,是否实用,需要更严谨的科学论证,需要与周边兄弟省市的多方联手合作。笔者仅提出设想,旨在推动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度发展献出自己的一点思虑。

标签:;  ;  ;  ;  ;  ;  ;  

关于“郑州经济圈”建设的几点设想_郑州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