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整形术中去咬肌和不去咬肌两种术式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_于德印

于德印(伊春市伊春区伊木加医院 黑龙江 伊春 153000)

摘要:目的:探究下颌角整形术中去咬肌和不去咬肌两种术式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8 月我院收治的进行下颌角肥大手术治疗患者25 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去咬肌组和不去咬肌组,其中去除咬肌12 例,不去咬肌13 例。对两种手术形式对下颌运动功能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比较 去咬肌组术后一个月和术前有明显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后恢复正常。去咬肌组较不去咬肌组患者术后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恢复至术前正常值范围的时间长。结论:下颌角整形手术对患者面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采用去咬肌和不去咬肌对患者术后的下颌运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下颌角整形;去咬肌;不去咬肌;下颌运动功能

下颌角肥大表现为颜面的方形或向下突出的外观,甚至使面部轮廓显示上小下大的形态。因此在临床研究中多是采用手术的形式对其进行修复。多数整形技术是以多从口内入路进行截骨,同时根据咬肌肥大的程度而选择是否切除部分咬肌。基于该手术形式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必须明确整形术的操作形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咬定功能。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去咬肌术式和不去咬肌术式在实践中有不同的作用,其对下颌运动的运动功能也有不一样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8 月我院收治的进行下颌角肥大手术治疗患者25 例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8 月我院收治的进行下颌角肥大手术治疗患者25 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去咬肌组和不去咬肌组,其中去除咬肌12 例,不去咬肌13 例。去咬肌组患者年龄在23-49 岁,平均年龄(30.8±1.1)岁。不去咬肌患者年龄在24-47 岁,平均年龄(30.1±1.9)岁。手术均经口内入路行下颌角磨削截骨术,其中去除部分咬肌12 例,不去咬肌13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首先要对患者最大开度进行测定,受检者要采取自然座位的形式,双眼要平视前方,保证耳面和地面平行,双手自然放开后要放置于膝盖上,并尽量张开至最大,采用标尺对其进行测量。其次要测定最大深度,让患者尽量前伸下颌,用标尺测量[2]。在测量过程中取平均值。最后对应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采用 SPSS18.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比较 去咬肌组术后一个月和术前有明显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后恢复正常。去咬肌组较不去咬肌组患者术后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恢复至术前正常值范围的时间长,具体比较结果见表一: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临床整形技术的不断发展,必须在控制阶段采用合适的整形技术。当前妇女对自身美观性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口腔生理功能。基于手术形式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必须对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进行分析,使其符合现有医疗形式的设计要求[3]。

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对下颌运动有一定的影响,要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对干预因素进行详细的和分析。颌角弧形截骨术的患者,术后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明显下降,至术后1 个月逐渐恢复正常,在设计阶段必须了解咬肌和不咬肌两种手术形式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4]。

控制下颌运动的应用因素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控制因素和生理应因素,基于不同患者不同的口腔生理形式,在控制阶段必须了解牙齿和关节之间的整合关系,在肌肉神经结构应用阶段对该手术形式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明确神经肌肉形式的干扰性,必要时去除部分骨质,基于该应用形式和下颌升支的差异性,会对下颌骨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末端应用形式比较复杂,必须在重建的过程中对咬肌形式进行分析,如果存在萎缩的情况则要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在具体控制过程中两组患者术后下颌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是和咬肌形式存在一定的联系,咬肌伤口的愈合和恢复时间较长,从而影响了下颌运动功能的恢复。

在本次研究中,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比较 去咬肌组术后一个月和术前有明显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后恢复正常。去咬肌组较不去咬肌组患者术后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恢复至术前正常值范围的时间长。在整形控制过程中必须了解咬肌功能的效果,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随着下颌运动形式的不断调整,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形式[5]。

综上所述,在下颌角整形手术过程中,咬肌形式和不咬肌形式对患者有不同的干预效果,在整体控制过程中要对两种术式进行综合性分析,最终选择适当的术式。

参考文献:[1]黄国倩,段瑞平.兔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骨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1,09(04):289-291.[2]逯新忠,刘国艳.口内切口内窥镜直视下下颌角缩小整形术的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20(05):45-46.[3]张涛.下颌升支截骨术不同术式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效果研究[J].现代医学2013,41(08):560-561.[4]张强,郭军.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后对口颌系统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1,21(12):99-101.[5]常财旺,杨乐,黄锦华,卞洁.颧骨颧弓缩小联合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咀嚼肌群变化的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14,10(01):380-381.

论文作者:于德印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1

标签:;  ;  ;  ;  ;  ;  ;  ;  

下颌角整形术中去咬肌和不去咬肌两种术式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_于德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