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学案例论文_黄萍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案例论文_黄萍

黄萍(铜川市印台区方泉小学 陕西 铜川 727000)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51-02

《导体和绝缘体》是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5课。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将先作出大胆的猜测,然后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再用简单的闭合电路检验各种物体的导电性,最后分析、总结出结论,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解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导电性问题,以此形成自己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订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构建导体与绝缘体的知识概念和安全用电意识培养。

【教学难点】

掌握科学的检测方法。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简单电路一套、铜棒、铝棒、木棒、 塑料棒、玻璃棒、药匙、橡胶管、铁钉、泡沫条、布条、钢尺、橡皮、铅笔芯、纸条等

2、演示材料:简单电路一套、人体验电球、起子、开关、胶布、插座、研究记录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简案】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现在我们用给的材料比赛组装电路。

2、师: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3、师:假如把电路中的电线剪断,小灯泡还会发光吗?为什么?你能想个办法让小灯泡继续发光吗?

4、学生猜测,教师演示验证学生的想法。

二、学习新课:

1、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

让学生看书了解“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的步骤并说出每一个步骤的意义。

2、检测多种物体的导电性。

(1)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物体,这些物体接到电路检测器上都能使小灯泡发光吗?请每组同学一起猜测一下哪些连上去后能使小灯泡发光,哪些不能?并在研究记录单预测一栏里打“×”或者“√”。

研究记录单

说明:小灯泡亮的请打“√”小灯泡不亮的请打“×”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名称铜棒铝棒木棒塑料棒玻璃棒药匙橡胶管铁钉泡沫条布条钢尺橡皮铅笔芯纸条

预测情况

实验结果

(2)学生预测并记录。

(3)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验证并做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师:根据大家的实验结果,你们认为这些物体可以分几类?根据什么来分呢?

(7)学生分类并汇报。

(8)师:我们可以根据连到电路中后能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可以把这些物体分为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3、认识大地、自然界的水、人体也是导体。

(1)师生一起做人体验电球实验。

(2)汇报实验结果。

(3)师:大地和水是导体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大地、自然界的水、人体都是导体。

4、生活中的导体与绝缘体以及它们的作用。

(1)师:请观察一下起子、开关、胶布、插座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学生观察并汇报结果。

(3)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利用了导体与绝缘体?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5、安全用电教育。

师:为了做到安全用电,我们平常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评价学生并激励学生。

四、布置作业。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下有没有导电性能特别的物体?

【板书设计】

5、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铜、铝、铁、钢、石墨、人体、水、大地……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木头、塑料、玻璃、布、橡胶……

【教学反思】

经过第一次试教后,教研组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大家提出了几个问题。

1、教学导入部分冲淡了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明白这一检测过程和这样做的意义,通过检测多种物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组装电路用时较多,导致学生在检测许多物体是否导电这一实验时时间不够用,没有突破教学重难点。

2、提问不够简练,不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我设计的问题繁多且容易,课堂气氛沉闷。如在讲生活中的导体与绝缘体的作用时,我就提了以下问题:(1)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2)为什么要这样设计?(3)导体和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教学虽然顺利,但学生兴趣不高,不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对“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这一环节设计的不够好,我只是让学生看书了解“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的步骤,并说出每一个步骤的意义。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后来学生在做“检测多种物体的导电性”时,操作方法不能按照要求进行,没有对学生进行严谨、有序的操作习惯的培养,也没有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过程。

三、教学改进

听了大家的意见后,我静下心来,再三研究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反复磨课,对课程设计做出了相应改进,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1、精心导课,做好铺垫。

导课时,我让学生组装电路检测器,学生用时较多,喧宾夺主,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我重新设计了导课部分。我拿一个电路检测器边问边演示怎样点亮小灯泡?教师把导线外面的塑料皮相连接或把塑料皮和金属头相连接,小灯泡都不亮;只有把导线里面的金属头连接在一起,小灯泡才亮。这样的导课简洁明了,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巧设问题,以学生为主体。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简练精妙的提问,不但能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学生的疲劳,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如在讲生活中的导体与绝缘体的作用时,教师的提问多且启发性、趣味性不够。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是导体好呢?还是绝缘体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说:“导体好。”又说:“绝缘体好。”经过思维碰撞,最后又说:“导体和绝缘体都好,他们各有各的好处。”这个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会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精心设计,突破重点。

对“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这一环节设计的不够好。教师指导不到位,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反复磨课,重新设计“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这一环节。首先我让学生设计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计划,并讨论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再让学生上台演示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设计、讨论、交流、演示,不仅明白了实验步骤,而且还懂得了这样做的意义,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让学生上台演示,具有示范性,为检测多种物体奠定了基础,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改进后的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作者:黄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案例论文_黄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