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论文_林昊

林昊

(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矿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内蒙古 赤峰 024076)

【摘要】目的:了解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9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情况,将好转者与未好转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0~79岁为脑梗死高发年龄段,不同患者病因如下:脑血栓66例,脑栓塞16例,手术2例,不明原因6例。首发症状表现:四肢乏力50例,言语不清42例,意识障碍18例,头痛18例,视力模糊4例。体征:意识障碍54例,语言障碍44例,偏瘫70例。住院期间并发症:肺部感染14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癫痫6例,中枢性高热8例,室性心律失常2例。尚未确诊时进行依达拉奉治疗,给予脑细胞营养剂、改善脑血管循环药。确诊患者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治疗,定时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90例患者中,28例死亡,8例好转,38例无变化,10例加重,6例植物生存。存活着存在不同程度偏瘫,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结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病情一般较严重,应该及时采取诊断和治疗措施。梗死通常位于主动脉,血肿形成率和转出血率较高,应该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确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几乎所有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均致残或死亡。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144-02

临床医学中,大面积脑梗塞是指,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引起的大脑半球大部分脑组织缺血梗死。该症状起病急骤,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较危险,并且变化十分复杂。临床实践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一般死亡率高达40%~60%。此外,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病因比较复杂,不可预见性强,给病症预防和治疗和带来较大困难。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内科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溶栓。这些方法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临床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善于把握时机,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这是治疗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9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在9~77岁之间,平均年龄(63±16)岁。既往病史:高血压48例、冠心病24例、糖尿病16例、风心病4例、房颤22例、脑梗死22例。活动状态发病18例、静息状态发病32例、无征兆急性发病40例。诊断标准:梗死面积大于3cm2,且累及脑解剖部位2支脑血管主干供应区;24hCT提示同侧大脑半球三个及以上脑叶低密度灶,脑梗塞总面积大于20cm2。另外,在整理和分析这些资料的前提下,确定这些资料的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确诊,均在我院治疗,诊疗资料完整。

1.2 方法

调取我院收治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做好整理和分析工作,主要的分析内容和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病程、临床体征、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等。研究中认真进行归纳和总结,做好分类工作。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性东西,对这些资料有更为全面的分析和认识。

1.3 判定标准

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计算入院后14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分为好转、无变化、恶化三个部分。好转的判定标准为: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以上,病残程度4~5级以上;无变化的判定标准为: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7%,病残程度6~7级;病情恶化包括患者的死亡,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

2.结果

2.1 所占比例

男女比例为1.5:1,年龄小于30岁2例,30~59岁20例,60~79岁60例,大于80岁8例,60~79岁为脑梗死高发年龄段。不同患者病因如下:脑血栓66例,脑栓塞16例,手术2例,不明原因6例。首发症状表现:四肢乏力50例,言语不清42例,意识障碍18例,头痛18例,视力模糊4例。体征:意识障碍54例,语言障碍44例,偏瘫70例。住院期间并发症:肺部感染14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癫痫6例,中枢性高热8例,室性心律失常2例。入院后进行CT/MRI确诊,左侧40例,右侧46例,双侧4例。24h就诊66例,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62例,7~14d复查52例,转为出血性脑梗死16例。

2.2 治疗及预后

尚未确诊时进行依达拉奉治疗,给予脑细胞营养剂、改善脑血管循环药。确诊患者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治疗,定时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90例患者中,28例死亡,8例好转,38例无变化,10例加重,6例植物生存。存活着存在不同程度偏瘫,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好转者于未好好转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好转者与未好好转者影响因素[n(%)]

*

3.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约占脑梗塞10%,患者起病急、病情复杂、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极高,本次研究也证明这一点。患者初期无明显意识障碍,24h复查可见病灶,死亡率达31.11%。临床实践中定时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诊脑梗死,及时对症治疗,能够抑制疾病进展,对患者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脑梗死并发症率高,患者身体状况可能会迅速恶化,导致新陈代谢混乱,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整个治疗过程中应该控制合并症,防治患者出现并发症。

4.结束语

总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并且临床中患者病情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应该及时采取诊断和治疗措施。梗死通常位于主动脉,血肿形成率和转出血率较高,一旦患者出现这种病情时,应该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的目的。但从临床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均致残或死亡,治愈的很少,甚至几乎没有。

【参考文献】

[1]童海燕.脑栓塞(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治疗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4.

[2]卢晓航,黄晓新.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2010(2),175-176.

[3]任易.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6), 99-101.

[4]成毅,张莲芳.儿童颅脑损伤并发脑梗塞47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6),473-474.

论文作者:林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  ;  ;  ;  ;  ;  ;  ;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论文_林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