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典型模式及启示_教育公司论文

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典型模式及启示_教育公司论文

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典型模式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典型论文,国外论文,模式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是公益事业,同时也是特殊产业,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引入产业机制推动教育事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是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目的具有多元性,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为使教育成为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二是为赚钱以解决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引入产业运作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四是为密切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使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的发展。不同教育产业形式其目的有所不同。

一、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典型模式

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模式主要有十种类型:

模式一:“输出教育”模式 即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推销本国或本校教育,吸引外国学生学习研究,以抢占国际教育市场的形式。输出教育是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教育产业增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形式。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年度报告称,1996-1997年在美国高校的留学生达到创记录的457,987人,占美国大学学生总数的3.2%;同期在美国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外国学者人数为62354人;据估计,外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带来110多亿美元的收入。据悉,美国使馆仅在我国北京、上海两地办理留学手续收费每日达30万元左右,加之TOEFL之类考试和自费去美国留学,美国从我国赚走教育经费惊人。尽管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绝对数居世界之首,但相对数却大大低于有的国家。外国留学生占本国大学生总数比例英国则占12%,澳大利亚占10%,法国占4%。澳大利亚公开提出把外国留学生教育当作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来对待。1994年澳大利亚通过“教育输出”共引进外汇20亿澳元,成为第九大外汇来源,采取的措施包括:到海外举办展览会;在海外开展培训活动,设立专门服务机构;试办专门学校,吸收海外留学生;在海外开设高中课程,向学生授予中学毕业证书;接收学英语留学生;鼓励学校向海外输出科研成果。英国首相布莱尔则于1999年推行一项全球性吸引海外学生运动,计划在4-5年内提高25%,到2005年吸引至少7.5万海外学生,针对由于求学签证及入境上的繁琐使英国失去高达20亿英镑的学生市场,有关部门在简化入境手续、提供资料便利和课余工作机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截止1998年1月加拿大在海外建立了16个加拿大教育中心(其中亚洲14个),旨在从事宣传和拓展海外留学生市场工作,同时还将推销教育作为政府贸易代表团的重要任务。1996年该国共接受外国学生99335名,为加拿大带来25亿加元收益,相当于提供2.1万个就业机会。马来西亚面向区域周边国家(重点在印尼和泰国)举办教育展吸引留学生的做法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据估计,马来西亚1998年通过外国留学生增加了数亿零吉的外汇收益。一些国家还积极推动在海外合作办学或通过远程网络教育抢占教育市场份额,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模式二:公立学校私营模式 即在保持公立性质基础上,引入产业运作方法,激发办学活力,改善教育质量的模式。它被称作是90年代以来美国公立基础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成果。主要包括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和契约学校(Contract School)两种。

特许学校于1991年起源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国第一部特许学校法也在该州生效。至1998年底,美国特许学校数量已达1100多所,覆盖34个州,有25个州政府通过了特许学校法。特许学校在管理上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其主要运作是学校举办者(可以是教师、家长、社区人士或有关机构、团体)和州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合同,学校在任命校长、聘请教师、经费使用、课程设置上有充分自主权。州地方政府照常向此类学校在校生拨付人头费,该费用不得归举办者所有,但有资料表明,学校达到合同规定的评估标准,举办者可得到人头费15%的管理费用。契约学校是美国另一种私营化学校,私人管理公司可以和地方学区签约来经营学校,过去几年,教育选择公司、爱迪生公司、公共策略团体公司等都获得契约权来经营学校。

公立学校私营化趋势在英国、俄罗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有所发展。台湾“国民教育法”修改案中明确规定“国民中小学得委由私人办理”。

模式三:牟利性教育机构模式 从国际比较看,可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类教育机构,包括美国和西欧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多是面向成人举办的职业性短期培训或专业培训,管理采用企业方式,允许营利和分红,但照章纳税。在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学历教育中也允许营利性教育机构存在。由于营利性教育机构运作完全采取产业化方式,其产业性质是非常明显的。

模式四:引进产业理念模式 80年代以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引入产业的思想和管理模式,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该模式在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计算投入和产出,讲求经济效益。其主要环节包括:

①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比如英国大学经费结构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中政府资助所占比例从1980年的80%下降到1991年47%,学生收入则由8%上升为35%,其他收入由12%上升为18%。德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直接投资开始下降,专业部门、经济界、基金会、企业及其他渠道的“第三资金”成为衡量大学开放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标志。

②引入成本、效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如美国高校在内部节流方面,注重合理设岗,精减员工;消减对学生的补助,改助为贷;提高学费标准,或推行灵活学制,吸引更多学生入学。

③面向社会和市场,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研究开发机制。在人才培养上,直接面向社会,从事教学改革和教育培训、提供技术和教育信息咨询与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研究开发上,主动拓展联系,根据市场或接受委托参与社会攻关、开发设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工作,与工商企业、金融组织共同开拓市场,共享经济所得。

模式五:科学园区模式 作为科学、教育与工业结合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科学园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和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之后,特别是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各种类型的科学园区。据有关文献统计,世界各种类型的科学园区已达500多个。它们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集结地,依靠智力资源开发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烈影响,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除斯坦福研究园、剑桥科学园等少数科学城是在综合研究能力极强的大学基础上建立的以外,多数科学园区都是由若干个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组成,通过聚集效应提高高科技开发能力,如法兰西科学城集中了法国60%的大学和43%的科研机构,共有3万多科研人员和8000多家高科技公司。科学园区的规划一般由国家、地方、国家与地方联合或者有条件的大学来承担。科学园区建设资金的来源有各种渠道,包括政府拨款、工业界资助、民间集资、风险投资、外国投资等。许多国家在建设科学园区进程中,都十分重视通过制定专门或相关法律、法规,对科学园区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如房地产租售优惠、设备折旧优惠、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外资引进优惠等,还有的国家为投资者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服务咨询和行政帮助。

模式六:高校公司模式 由高等教育经营商业公司是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重要方式。澳大利亚全国36所公立大学中已有34所高校拥有自己的公司来销售各种研究成果或通过国内外培训增加收入。1996年,由澳大利亚高校经营的大约50家商业性实体,其总收入超达2.8亿美元,1997年的收入达前三年总和的两倍。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其身处硅谷的便利条件,每年从学校中孵化出数十家公司。加拿大阿尔伯大学中,有的教授拥有数家公司。不少国家高校在校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公司或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参股参与公司管理。许多国家对教师和大学创办公司给予保留职位和学籍或允许兼职以及资金资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如法国依据“革新与研究法案”,公共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和高等学校的教研人员可在一段时间(最长6年),在保留公职身份、不脱离原单位的情况下,获准创办企业或作合伙人、顾问、行政人员、决策者参与一个新型企业。同时,简化申办手续,进一步放宽税收。美国政府对于大学的财务运作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大学资金投资股市、房产是常态。许多学校甚至成立了管理公司,委托专门人士来操作庞大的学校基金。哈佛大学资产年报酬率高达20%以上,其中占基金1/3的国内股的投资报酬率为38.5%;地产投资及处置报酬率则有44%。耶鲁大学还成立专门商业机构促销研究成果,仅此一项1998年获利4000万美元。自1990年以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单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所创办的公司就雇佣110万人和创造了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相当于全世界第24位国家的收入。

模式七:风险投资模式 是指投资主体甘冒风险,将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企业(即风险企业),并与之合作经营,完成高新技术的开发及其成果的产业化,待发展成功,以出让其股权获取收益的投资方式。据统计,美国90%以上的高新技术是按照风险投资模式运作。进入80年代,世界各国的风险资本总额达到800亿美元。由于风险投资在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化,提高科技实力和经济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而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支持方式包括:与风险投资者共同出资筹集风险资本,分担投资风险;提供政府担保,如日本通产省于1975年设立“研究开发型企业培植中心”,担保比例为80%;给予税收优惠;建立“第二股票市场”;政府干预和法律保障等。在国外,风险投资资本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年金和退休基金、保险公司、个人投资者、政府基金等。风险投资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较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知识经济;二是激励和培育风险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创业能力;三是推动风险企业规模发展。

模式八:中介搭桥模式 这是利用专门中介组织,帮助高校科技成果向产业界转化的模式。英国教学公司是由英国贸工部、环境部、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等共同组建的中介机构,其目的是帮助高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目前,与近百所大学建立科研联系。英国近一半的大学还设有多学科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促进高校与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协作关系的工作,如剑桥大学1973年就成立了沃夫森产业联络办公室,协调帮助各院系和个人建立同产业界的合作,并衍生出许多高科技企业,1998年,知识产权转让规模突破100万英镑。美国多数大学建有技术转让机构,充当大学向产业界技术转让的桥梁。日本也于1998年成立了第一家高科技孵化中心股份公司,其注册资金1000万日元,全部由东京大学教师出资,至1999年该类机构已有5个。此外,日本已在27所国立大学建立了与社会联合、合作为业务的“研究合作处”。

模式九: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在需要,也是发展教育产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各国在高校与企业合作实践上各具特色。美国、英国高校多数是通过学生培训计划、联合聘请教授和科研人员、资助研究发展项目和相互提供服务等形式与企业界建立广泛联系。美国、加拿大还通过“合作教学”形式加强校企联系。合作教学是一种学校、学生、企业雇主三方合作教育形式,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雇主在工作中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性,学校通过学生和雇主反馈的信息改进其教学。合作教学中的工作学期是有报酬的,学生与用人单位是双向选择,雇主对学生的要求与其他正式雇员一样。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一些大学,有40%左右的毕业生是通过合作教育而被企业录用。日本高校与企业之间建有多种形式的合作,诸如委托研究、共同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接受实习培训计划等,近年来,随着《研究交流促进法》、《科学技术基本法》和《日本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等有利于校企合作法的颁布,日本还产生了合作办学、合作创办高科技风险企业等新的合作形式。

模式十:教育相关服务延伸模式 即通过教育产业发展带动考试服务、留学服务、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服务系统的组建和运营,拓宽教育产业服务领域的形式。国外有些国家注重通过发展教育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比如英国的保险公司专门设有教育保险,银行设有教育储蓄等方面的业务。更有一些国家通过建设教育园区等形式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牛津和剑桥除了住宅楼、学生公寓、教学楼外,以教师、学生及其家属为服务对象的服务业遍布全城。在美国,随着外国移民和留学生的增多,一种专门从事学历证书评估的机构陆续建立,目前设有14个,分布在9个州,“国际教育研究基金会”则是全美成立最早的评估机构,一年处理八千多份各类学历申请,营业额达150万美元。近年来,国外不少著名大学还对外接受企业在校园内做广告的业务,收取不少费用,也促进商家商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消费。

二、几点启示

1.应进一步确立教育产业观念,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国外有关教育产业开发、运作和经营的成功实践说明,教育具有公益性,同时也具有产业性,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背景的凸现,教育的现代产业特征更加明显。强调教育的产业性,就是要进一步关注社会的教育需求,把握教育市场导向,关心教育消费者的权益;就是要进一步树立效益观念,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就是要注重引入产业合理理念,促进教育组织方式、经营思想及发展机制的变革,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进一步突出教育在生产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关注教育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注意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发展教育产业要着眼于多元目的和多个领域。既要看到教育产业的某些领域可能会直接成为近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要看到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后,对激发办学活力和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更密切结合所带来的长远利益。从国外实践看,教育产业是具有多个领域和多个层次的大教育产业系统,它以各类学校教育和专业服务为产业核心,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设备生产和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等为产业骨干,以教育相关服务,如考试、升学、贷款、交通、公寓、饮食等,为产业枝干。教育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和最有边际效益的产业。

3.义务教育阶段也可以实行产业化经营。相对而言,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产业性更加明显,因而,国外教育产业的开展重点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义务教育阶段不可以引入产业运作机制。着眼于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义务教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产业经营形式,已被国外实践证实可行,美国、英国和台湾地区的“公校私营”模式就是例证。

4.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增强教育实力,积极培植、开发、抢占国际教育市场。“教育输出”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教育势力介入中国教育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剧,国际间教育竞争会更加明显。我国作为发展中的教育大国,虽然面临国内教育需求和强大压力与困难,但也不能坐视他国抢占国际教育市场份额而无所作为。我国应进一步实施积极长远的教育财政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增强教育实力;面向市场,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与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宣传,进一步发挥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海外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5.既要看到教育具有与其他产业共同的某些特征,又要看到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从国外看,教育产业的准入与市场程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因为如此,政府在推动和发展教育产业进程中,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教育产业政策研究并及早规划,本着“创造条件,积极培植,分类指导,加强规范”的原则,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对涉及教育产业发展的有关领域进行规范引导。

标签:;  

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典型模式及启示_教育公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