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观念摄影的表达方式论文_刘从蓉

浅谈观念摄影的表达方式论文_刘从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摘要:观念摄影成为当代众多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手段。观念摄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拍摄者通过摄影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当今社会现状或存在问题的思考。摄影已不再仅仅停留于对象记录,而且成为探索世界、讨论社会问题的媒介。

关键词:观念艺术;超现实主义;当代摄影

当摄影开始以“观念”的名义进行创作时,就已经开始改变它原来的本性,从对客观世界真实客观的纪录走向了主观观念的导演与表达。传统纪实摄影对主题的表达往往强调直接单纯地去记录发生在当下的那一瞬间,正如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一样,“照片是眼光、心灵与理智在一个唯一重要瞬间的结合。”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时机一过,任何力量也无法展现那一刻完全真实的画面,纪实摄影将现实赤裸裸的暴露在公众面前,不带任何欺骗和隐瞒,并由此来引发观看者的深思。

相对于传统纪实摄影具体、直接的纪录,在观念摄影中所运用的拍摄技法如光线的运用、影调的把握、画面构成等要求变得不再是照片唯一衡量标准,取而代之的则是摄影作品是否准确的向观众传达了摄影师的思想。观念摄影是摄影师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结合摄影师本身的主观感受,对要表现的主题进行不断的延伸拓展与突破,通过摄影的手段来传达自己的某种观念,并试图带给人们一种新的艺术感受和对社会和现实的理解。

“观念摄影由摄影的一种门类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人的主观意识先行,通过设计被拍摄对象,将摄影创作者自身的价值观体现出来,观念摄影成为摄影者一种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媒介。其实摄影中“观念”的产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因为摄影创作从一开始就和人的观念紧密相连。人是观念动物,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来自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制约,人类的精神产品必然是其观念上的产物。人的摄影行为同样是如此,无法与拍摄者本人的思想和观念相分离。观念可以解释成人们自身的想法,而摄影本身就具有着拍摄者的主观感受,是自己思想的一种表现。

观念摄影的形成可以说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摄影诞生之日,摄影是否被承认为一种艺术形式这一问题一直在讨论、争执不断。在摄影出现和普及之初,它只是一门以精确复制为特征的实用技术摄影的进步,尽管和摄影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更多的则是表现出人的观念和意识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历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逼真”已不再是人们对摄影的唯一追求。为跻身于艺术殿堂,摄影师们努力从绘画中寻找出路,他们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采用集锦的方法制作唯美的图像。为避免表现日常生活题材,经常借用流行诗、历史传说和《圣经》中的创作轶事、寓言故事、基督生活等作为题材,主要宗旨是通过这些摄影画面阐述道德观念,给人教益。

早期的观念摄影无论从创作思想上还是表达方法上,都跟超现实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不解之缘。超现实作品的合理性在于人类所具有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欲;再就是拍摄手段日益丰富为创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还有人的审美需求的多元化。由于超现实主义通常是建立在幻觉、梦境、空想之上,但又是通过最直观的现实性和最清楚的细节加以表现的,这就让摄影成为创作超现实主义作品的理想工具。

澳大利亚摄影家赫伯特·贝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在从事超现实主义摄影创作,1932年创作的《寂寞大都会的居住者》画面表现极为荒诞,一双悬浮在城市半空中的手孤独无力地伸开,手心中睁着两只渴望的眼睛,犹如噩梦般的恐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人为制作的超现实意象,反映着现代社会世态炎凉的社会关系,大都会居民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但却感到不可名状的孤独和寂寞。摄影家用看似虚假,实为真切的造型,表达着他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麦克贝恩的《自画像》则是拍摄者把相机对准自己,在这幅像别出心裁的自拍中,作者的头孤零零地放置在阁楼楼梯的台阶上,无身无脚无手的头却微笑着看着大家。现场的物象,件件具体而清晰,木质分明的地板、铅桶、抹布、拖把,又把我们带到非常现实的生活场景中,令你不能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孤零零微笑的头存在又是荒诞的。看似荒诞却又真实的作品令人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两难选择中感到困惑,这种创作手法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观念摄影奠定了理想的基础。

早期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摄影家一般都是在后期创作的时候在暗房制作上下功夫,通过使用特殊的暗房技巧制作来完成自己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一部分不依赖后期创作,在拍摄时就采用合适的方法摄影家脱颖而出,尤其是借用其他相关艺术领域的艺术理念、表现手法或创作材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观念表达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女摄影家辛迪•舍曼,她在1977年开始创作《无题电影剧照》系列作品共有69张,辛迪·舍曼在其中既是主角又是导演,她通过自己拍摄、自己扮演不同的女性角色诠释当时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这些如同某个不经意定格的瞬间,又是对好莱坞电影剧照的故意模仿。然而,舍曼所拍摄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剧照,她自己也根本没兴趣为任何一部电影宣传。她运用摄影的手段,从电影,广告,电视等各类影像中借用了一些独特的元素,表述了她的视觉观念和心理状态。

杉本博司也是一位用摄影直接表达观念的摄影家,他在创作中一直避开拍摄具象的物体,宁可将注意力集中于无形的事物,包括短暂存在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比如他的《电影院》系列,捕捉的是华丽而且静谧的电影院内景,光线反射在电影屏幕上。电影屏幕最终的曝光变成一片白色,整部电影似乎就被压缩成一种符号或者标志,说出许多不同的含义:抽象的绘画,发光的窗口,禅宗的空无,极简化的艺术,这一切幻化为20世纪经典电影消失后的教堂。

二十世纪,摄影在中国也走过了一个使用、掌握、报道、纪实、个性的释放、摄影本体语言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摄影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记录对象,而俨然成为探索世界、讨论问题的媒介,今天人们更看重的是摄影创作图片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系。

中国当代摄影家洪磊也是通过模仿经典着手的,按照经典艺术作品里深入人心的影像元素和构图,并通过自己摄影的方式替换其中的某些元素。盛放的花朵下带着血迹惨死的小鸟,淌血的苏州园林,他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呈现生活的荒谬、矛盾与挣扎。姚璐则是利用现代数码技术在摄影中为观众营造的“古山水”,他通过将正在施工中的建筑工地拍摄的素材,略加改造变成中国传统山水画,将废墟的杂乱神奇般地化为虚实相错的山水美景,在虚与实、真与假之间带给观者无比超脱的意境感受。

数字摄影的发展为当代摄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观念摄影在对表现形式多样化和极端化探索的基础上,介入了对当代各种政治和社会议题的讨论,而且在表现手法上更多地从拍摄照片进入制造照片的层面,从而更好地将拍摄者的观念通过和社会的对话渗入当代生活。

参考文献

[1]林路,唐卫.当代摄影的多元突破[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2]王传东,摄影艺术与赏析,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林路,观念摄影,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刘从蓉(196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摄影。

论文作者:刘从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浅谈观念摄影的表达方式论文_刘从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