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话语的结构特征论文

仪式话语的结构特征论文

□语言文字学研究

仪式话语的结构特征

李进进

(首都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北京100048)

摘 要 :仪式话语与仪式紧密相关,仪式指固化在传统中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序列,是仪式话语形成的基础。仪式话语是以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象征性的表达某种社会价值的话语。仪式话语的的结构特征包括参与者、交际时空、交际目的、交际价值、交际策略、先例文本和话语模式,对仪式话语结构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仪式话语的象征性、形式性、重复性和情感性等语用特点。

关键词 :话语;仪式;仪式话语;结构特征;语用特点

仪式话语的中心是仪式,仪式是一种多方面的现象,很多科学领域都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就很难让我们对其进行一个单一的定义。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最明显的形式,是人类活动能力的主要体现。仪式是发挥集体社会功能的主要领域,是各种生产经济、精神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先例,是它们发展的源泉。然而,跟任何社会现象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式也发生了改变。在当今世界仪式的细节性已经简化,成为了一种没有失去自己情感成分的象征性行为。因此,我们将仪式理解为固化在传统中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序列和仪式话语形成的基础。它的特点在特别的交际情感性中表达,交际情感性的本质是对某种情景的超价值性意识。仪式话语研究是从语言学角度对仪式的研究,仪式话语特点与仪式特点紧密相关,我国语言学家武瑷华教授在总结俄罗斯仪式话语研究成果基础上,指出:“仪式话语是以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象征性的表达某种社会价值的话语。”

不同学者对不同话语类型都已经早有研究,这些研究为将文本和超语言学因素(语用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其它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供了依据。我们不仅关注将语言作为具有目的性的社会活动的语言材料,而且关注人们之间的相互活动以及他们意识机制中的成分。在话语研究问题上语言学将研究重点从内在语言学转向了社会语言学和语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存在于日常交际中,另一方面还和确定社会地位的机构话语相联系。语用语言学方法的本质是从广义上阐释交际方式。在语用语言学基础上区分出的话语类型不仅内部存在交叉,而且补充和确定了在社会语言学基础上区分出的话语类型。如仪式话语的元素几乎存在于任何一个机构话语类型当中。Карасик认为机构话语各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仪式化,仪式化在机构话语的结构特征中都有反映。机构话语的结构特征包括参与者、交际时空、交际目的、交际价值、交际策略、先例文本和话语模式。我们主要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为例来具体分析仪式话语的结构特征。

19世纪20年代时,沙俄加快了吞并中亚的步伐,不断向哈萨克草原扩张,新疆同沙俄之间的边界问题产生了,伊犁地区卡伦的设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据《伊犁文档汇抄》载道光中叶,厄鲁特营管辖的卡伦有9座,即:鄂尔果珠勒、特穆尔里克卡、格根卡、哈尔齐拉、沙尔雅斯、那喇特卡(下五旗)、乌弩古特卡(下五旗)、鄂卜图、阿墩格尔布胡图卡。

交际参与者随交际类型和话语风格不同发生变化:如在教育话语中是学生和老师,宗教话语中是神甫和教民,体育话语中是评委会和运动员,科学话语中是评委会和研究人员。在诺贝尔奖演讲中,参与者就是诺贝尔奖评委会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出科学家、发明家、对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非常重要贡献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家。仪式话语的参与者是由“执行者”和“参与者”构成的多相群体。如果说执行者是开始并完成仪式活动,监督仪式的运行的话,那么参与者就是积极地参与仪式,共同感受正在发生的一切,对他们来说仪式是一个事件。我们发现,原型仪式不包括第三方的“旁观者”。仪式中没有观众,只有参与者,认识仪式就意味着进入它的节奏,感觉自己属于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参与到全世界(或区域的)规模的实践中去。仪式中会出现交际参与者的地位失衡,通常话语代表享有优势地位。话语代表通常是社会固定成员,代表某一社会机构的本质,如教会职员、教师、行政代表等。从交际参与者的特征中我们发现仪式事件的排他性和独特地位,体现了仪式话语的非日常性、高度的情感基调和情感标记性。

仪式话语的时空特征取决于交际的类型,是仪式话语进行的典型情景,宗教话语的是寺庙,教育话语是学校,法律话语是法庭,科学话语是会议室、教研室、学者办公室、图书馆等。如诺贝尔颁奖典礼于每年的12月10日在瑞典和挪威这两个国家的首都举行。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里颁发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和经济学奖。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在奥斯陆的市政厅颁发和平奖,挪威国王和皇室成员参加颁奖典礼。按照传统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要参加“诺贝尔奖庆祝讲座”,庆祝讲座气氛庄严,在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或市政厅的某一大厅中进行。2014年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庆祝讲座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大活动厅举行。医学奖讲座在斯德哥尔摩的阿罗林斯研究所的活动大厅举行,而和平奖讲座在奥斯陆的市政厅大厅举行。此外,自1901年12月10日第一次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开始,按照传统都要举行庆祝宴会,在宴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言属于庄严话语。现在庆祝宴会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蓝色大厅举行。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探讨讲座和公共演讲每年都在一个严格的确定时间举行。可见,仪式话语在时空上具有重复性。

交际策略会因交际情景和交际目的不同而各异,如考试中的监督策略,法律过程中的指责-处罚策略,教会礼拜中的忏悔策略等。仪式话语的交际策略在它的话语类型中实现,其中一个就是诺贝尔奖演讲,这不仅包括在诺贝尔奖庆祝讲座上的发言,而且包括获奖者在庆祝宴会上的发言。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言这种话语类型的交际策略,整体上来说他们都致力于使听众了解自己研究的结果和前景:如“我想要传递给大家一个信息,我们致力于研究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产生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发展前景”。在宴会发言中,学者通常表达对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感谢,感谢他们对自己所进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高度认可:如“我想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所有成员,瑞典皇室科学院的所有成员,感谢你们对我们发明的蓝色光敏二极管的认可”。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发言不同,他们发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传递信息或者表达感谢,而是号召。所以,在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讲座中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得者马拉拉·优素福·扎伊的发言,就使用了激发情感的策略,因为她的发言极具鼓舞性和说服力:“为什么那些被我们称为强国的国家在发动战争方面那么强悍,而在创造和平方面那么软弱?为什么发放武器那么容易,而发放书本那么困难?为什么制造坦克那么容易,而建造学校那么困难?”

仪式话语的交际目的与它的价值和功能紧密相连,从本质上讲,仪式是一种成年仪式,是使仪式的某一交际参与者进入新的社会地位、状态,如宗教地位、婚姻状态和技术等级的晋升等。仪式的另外一种本质特征是确定事物的顺序、地位和同一性。即仪式具有本体二元性:转换性(成年仪式,获得另一种地位)和确定性(对已有地位的确定)。交际价值与交际目的相关,“仪式使整个团体参与其中……仪式使人们团结到社会中,将他们连接起来,表现出对集体的价值性”。巩固和团结这些功能的另一面是将“自己”和没有进入仪式的世俗的“别人”隔离和限制起来。从交际语用学角度看,仪式拥有行为特征并将某事物转化成事件,固化地位,使正在举行的仪式具有社会价值。А. К. Байбурин在自己的著作中确定了仪式的意义,他认为:“对于文化,甚至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仪式就没有事件。相反,事件只有在仪式中才具有象征性。”仪式话语的价值和功能与仪式的象征性紧密相关。不管是古代仪式还是现代仪式都具有象征性。仪式的象征性帮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凡俗,具有神圣性。仪式作为象征性活动,其意义具有多样性。仪式的象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确定社会地位关系。如用来自圣雷莫的鲜花来装饰举行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大厅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因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的这个城市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年,于1896年12月10日在这里逝世。这个日期目前是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正式日期。

电流变化率的测试:将输出电流设定在2 A,调整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U1,记录不同输出电压下的充电电流。电流变化率计算方法:当U1=36 V时,充电电流记为I11;当U1=30 V时,充电电流记为I1;当U1=24 V,充电电流记为I12,则变化率为

话语模式通过交际参与者的言语来表达。仪式话语的话语模式是在相应社会群体中具有交际功能的话语的特殊转换。如在颁奖典礼中发言人对逻辑结构的使用,发言人利用逻辑结构帮助听众获取信息,例如:首先研究……,接着……,也突出了……,最后总结。如201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谢尔盖·阿罗什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演讲首先从引言开始,引言中重点介绍普通高等学校的光子实验和利用戴维·怀恩德的分离器的离子实验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在描述普通高等学校在近20年进行的实验之前,我们将提出关于量子电动力学早期研究的个人观点,最后我们结束讨论,对我们的研究与其他基本量子研究进行比较”。

可见,仪式话语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它具有传统制约性、象征性和情感性,创造某种情景的超价值性。非日常性、高度情感性、情感标记性、重复性、戏剧性(角色分配)、表演性(行为手势的连续性)是仪式话语的语用特征。我们认为,仪式话语还有一些补充特征:即符号性、象征性,对于“世俗的人”来说仪式话语的封闭性、兼容性、还有施为性和大众性。

在仪式话语中会出现口头或书面的先例文本,如祈祷、誓言、会议笔录、民族歌曲、祝词、问候、祝贺和临别赠言。如法庭上证人承诺“说真理,且只说真理”的誓言,英国未婚夫在婚礼上给未婚妻戒指时说:“请戴着这个戒指嫁给我”的形式。即仪式话语具有对先例文本及其观念的依赖性。先例文本在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中构成了背景知识。如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就引用了爱尔兰诗人伊恩斯的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凯拉什·萨亚尔蒂引用了马哈特马·甘地的话:“不要因为贫穷毁掉你的孩子”,“如果我们真的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倡导和平,我们应该从孩子们开始……”

发言人的交际目的不同,采用的交际策略不同,相应的话语模式也就不同。试比较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凯拉莎·凯拉莎的演讲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史蒂夫的演讲:“我拒绝接受这样的现实,不论在教堂还是祷告房中都没有为我们孩子的祈祷。我拒绝接受世界贫穷到全世界军队一周的花费够送我们所有的孩子们去学校……我拒绝理解”。“我们对里德伯格的带有超导涂层的微波共振器的实验与其他在各种背景下在电磁场结构中研究原子光子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相似”。第一个例子中使用重复和排比句,以突然终止意义的高潮结束发言,这种激动的讲话与第二个例子中充满中性化术语的发言形成对比。可见,仪式话语的话语风格具有多相性,原因在于不同的交际情景和交际意图促使发言者使用不同的交际策略。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201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这给“两法衔接”机制加快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怎样将中央决策部署抓紧落实,也是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同样,在水行政执法领域,推进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建设,也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深入推进依法治水和维护良好水事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参与者和时空关系特征中我们发现了仪式话语的排他性,这为我们讨论仪式话语的非日常性、高度的情感基调和情感标记性提供了依据。仪式也具有循环性和重复性,如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还有探讨讲座和公共演讲每年都在一个严格的确定时间举行。仪式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中也有所体现,如在诺贝尔周的官方程序单上就可以看到每一个有意义的活动,以及它们举行的准确时间和地点,参与者的名称。

仪式话语的兼容性保证了不同代码的统一,如Н. И. Толстой所说,从不同代码中我们可以发现仪式话语的口头性、定时性、暂时性和音乐性。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音乐伴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仪式话语的另外一个主要特点是对“世俗的人”的封闭性。这种不透明性保证了话语的符号特征,使得信息读取对于“别人”来说是不明白的。最后,仪式还具有施为性。И. В. Четыркина指出了仪式施为性这个概念意义的不一致性,这个概念是现代性别和社会理论、文化和社会学科的基本术语之一,也在包括仪式理论的民族文化学的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我们将施为性理解为“一种行为过程,以此为中介文化事件得以情景地和非重复性的实现”,并强调了仪式的引用性和先例性。为了成功地执行施为表达,不论是“引文”,还是仪式都必须被认知,并且在公众认可的条件和标准中重复再现。

总之,仪式话语是在语用语言学基础上区分出的话语类型,仪式话语的成分几乎存在于任何一个机构话语类型当中。仪式话语的结构特征包括参与者、交际时空、交际目的、交际价值、交际策略、先例文本和话语模式几个方面,交际参与者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意图不仅确定了交际策略和交际手段的多样性,还决定了科学话语、教育话语和大众信息话语类型的混合性和交叉性。仪式话语具有隆重的情感基调,具有象征性、形式性、重复性和情感性等,创造了某一情景的超价值意识。

我认识张雨生已快三十年了,那时他尚未去《解放军报》任职,是石家庄陆军学院的教官,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谦和、沉稳、真诚。他写杂文出道很早。《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1976-1982)收入他的杂文就六篇,大多原发《人民日报》。《虎皮鹦鹉之死》《他就是他》还被选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初等师范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势头,发表于2000年的《“刘邦文化”是什么》同时获得全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副刊作品金奖。但他不以早晚的影子特别长而沾沾自喜,也不为中午的影子特别短而耿耿于怀。恰如赵敏在《一架理性的水磨——读张雨生》文中所说,他“这架水磨依然不紧不慢地转着。不紧不慢地隔几年出一个集子”。

参考文献 :

[1] Арутюнова Н. Д. Дискурс //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K]. М.: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02. С. 136-137.

[2] Байбурин А. К. Ритуал в традиционной культуре[J]. Структурн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восточнославянских обрядов. СПб.: Наука, 1993. 240 с.

[3] Гудков Д.Б. Ритуалы и прецеденты в политическом дискурсе[J].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 в России-2: Материалы рабочего совещания. М.: Диалог-МГУ, 1998.

[4] Извекова М.Г. Прагма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 ритуального дискурса[M]. Волгоград, 2006.

[5] Карасик В. И. Языковой круг: личность, концепты, дискурс[M]. Волгоград: Перемена, 2002. 477 с.

[6] Толстой Н. И. Язык и народ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очерки по славянской миф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лингвистике[M]. М.: Изд-во 《Индрик》, 1995. 512 с.

[7] Топоров В. Н. О ритуале: введение в проблематику[J] // Архаический ритуал в фольклорных и раннелитературных памятниках. М., 1988. С. 7-61.

[8] Тютюнова О.Н. Ритуальный компонент дискурса судебного заседания[M], Волгоград, 2012.

[9] Четыркина И. В. Перформативность речевых практик как конститутивный признак культуры: этническая и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перспектива [J].Электронный ресурс]: автореф. дисс. … д. филол. н. Краснодар, 2006.

[10]武瑷华.仪式的形式与内涵[J].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37):103-107.

[11]武瑷华.话语的仪式性[J].外语学刊, 2014,(03): 83-87.

The Discursive Elements of Ritual Discourse

LI Jin-j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 :Ritual discour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rituals. Rituals, the foundation of ritual discourse, refer to the symbolic sequence of behaviors solidified in traditions. Ritual discourse is a kind of discourse that symbolizes certain social values in a specific 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Discursive elements of ritual discourse include: participants, communication chronotope, purposes, values, strategies, precedent texts and discourse formulas. The analysis of discursive elements of ritual discourse helps understand the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ymbolism, formality, repetition and emotion, of ritual discourse.

Key words : discourse; ritual; ritual discourse; discursive elements;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 :2018-12-04

作者简介 :李进进(1985-),女,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语用学及话语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3-0109-03

(责任编辑 吴明东 )

标签:;  ;  ;  ;  ;  ;  

仪式话语的结构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