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论文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论文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

朱宁*

*作者单位: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加列耶夫大将是俄罗斯当代最负盛名的军事理论家,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二战老战士。他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曾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和旅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等职务,苏联解体后还曾出任俄军副总参谋长,自1995年俄军成立军事科学院后一直担任院长一职,现年已经95岁高龄。加列耶夫不仅在战争年代功勋卓越,在战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军事理论与军事历史的研究中。他的代表作《假如明天战争来临:论未来20—25年武装斗争》、《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在中国也广为流传。可以说,加列耶夫就像一面旗帜,展现了俄军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音乐扣开军校大门

加列耶夫全名马赫穆特·艾哈迈托维奇·加列耶夫(Makhmut Akhmetovich Gareyev),1923年7月23日生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市(位于俄西部地区)的塔塔尔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当时,如同许多塔塔尔族的多子女家庭一样,加列耶夫的父辈为了生计在整个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找寻栖身之所。因此,少年时期的加列耶夫不得不随父母到处漂泊,先后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中学学习。在这段艰苦的求学生涯中,加列耶夫有机会接触了当地流行的乐器并很快掌握了演奏技巧。巧合的是,正是这种音乐才艺后来帮助加列耶夫走进军校,并为其日后成长为将军开启了大门。当时,加列耶夫按照父母的意愿考取了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州的技术学校。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加里耶夫晚上放学后就到位于市郊的一支骑兵团部队的乐队去参加演出,以此换取一些生活费。在这里,加列耶夫给部队的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得益于此,1941年3月,刚满17岁的加列耶夫进入了塔什干步兵学校,也就是塔什干高等诸兵种指挥学校的前身。

“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以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与高端技能型人才相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四年制高职教育,将成为今后高职教育改革展发展的一种常态,逐渐普及发展到全国各地。公共基础教学课程作为四年制高职学生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练就较强专业知识技能、养成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课程。基于此,对四年制高职公共基础教学课程的管理模式研究,不仅在技术层面促进公共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而且也是高职院校形成课程自主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

走向二战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在此前夕,苏联国内其实已经着手备战。当时为快速补充兵员、特别是初级指挥员,军事院校的教学周期都被大幅压缩。因此,1941年11月,经过仅仅半年多的培训,加列耶夫就从塔什干步兵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苏联中亚军区服役,在负责培训后备力量的塔吉克斯坦第99独立步兵旅担任排长,不久晋升为连长。在此期间,加列耶夫参加了肃清“巴斯马赤”匪帮(1917—1926年中亚地区爆发的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组织)残余势力的战斗,这也是他首次经受战争洗礼。1941年底苏军虽然胜利结束莫斯科会战,但西线兵力也遭到重大损失,急需补充新的兵员。于是,在1942年5月,经过5个月的射击训练后,已经被授予中尉军衔的加列耶夫被派到西部前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这一时期,加列耶夫历任步兵连长、步兵营长和旅司令部作战处处长。战斗中,加列耶夫英勇顽强、屡建战功。1942年8月,苏德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加列耶夫在指挥部队夺取德军的一个据点时受伤,但仍沉着冷静。此后,加列耶夫又多次受伤,但多次化险为夷。战争不仅锤炼了加列耶夫的坚强意志和军事素养,也使其在指挥员和士兵中的威信与日俱增。从1944年下半年起,久经沙场的加列耶夫被调到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所属第5集团军的司令部工作。此时,苏联红军已经取得斯大林格勒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日军发动突击。战斗开始后,加列耶夫所在第5集团军迅速突破了日军永备防御工事的筑垒地带,成为远东红军进展最迅速的部队之一。随后第5集团军参加了解放绥芬河、牡丹江等地的战役,为苏军快速取胜作出了突出贡献。日本关东军投降后,加列耶夫随部队留驻在中国东北,并在中国军队担任军事顾问。这一年,刚满22岁的加列耶夫已经战功卓著,提前晋升少校军衔,在战争中获得了2枚“红旗”勋章(1944、1945)、1枚“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1945)、1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944)和1枚“红星”勋章。在此后的军旅生涯中,加列耶夫又多次受到表彰,其中较重要的包括“劳动红旗”勋章(1981)、“苏联武装力量为祖国服务”勋章(1975)、“人民友谊”勋章(2003)、“祖国功勋”勋章(2013)、伏龙芝奖金和朱可夫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中国工作期间,加列耶夫开始积极投入到对战争经验的梳理、总结,这为其后来的军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远东回来后,加列耶夫进入俄军高等军事院校深造。在1950年和1959年,加列耶夫以优异成绩先后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20世纪60年代后期,加列耶夫开始到苏军白俄罗斯军区第45坦克教导师任职,这时他已经获得了军事学副博士学位。加列耶夫在组织训练过程中并不拘泥于教条。其实,早在东普鲁士战役和远东战役中,加列耶夫就已经结合战争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了许多成功的作战方案,同时要求训练分队的指挥员也提出新的培训方法。加列耶夫创造性地制定了许多教学训练方法,不仅在其所在第45坦克教导师得到推广,也受到苏军高层的重视。当时,苏军将该师作为培训基地,负责举行示范性演习、训练、军事理论会议,以及为苏军和盟军高级指挥官组织集训。另外,加列耶夫在此期间结识了其终生伴侣塔玛拉·伊万诺夫卡(已于1998年去世),并生下了女儿嘎利娅和儿子季穆尔。嘎利娅后来成为一名英语教师,而季穆尔则完成乃父的心愿在军队成长为将军(已退役)。此后,加列耶夫的职业道路更加平坦,并且可以说是跳跃式发展:1970—1971年,出任驻埃及参赞,1971—1974年,任乌拉尔军区参谋长。从乌拉尔军区回到莫斯科后,加列耶夫开始在总参谋部工作,历任总参军事科学局局长、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和副总参谋长等职。这一时期,苏军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需要调整部队编制,改革体制结构,并发展新的战役理论。在此背景下,加列耶夫承担了解决部队战备训练、编制调整与军事技术革新等任务。1995年2月20日,根据叶利钦发布的总统令,俄军成立了军事科学院,作战经验丰富并且军事理论造诣深厚的加列耶夫成为院长的不二人选。今天,军事科学院已经成为俄罗斯国家与军队军事思想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

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德国投降。苏联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战胜了法西斯德国,但对于加列耶夫而言,战争并未结束。为歼灭日本关东军,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底就开始筹备发动远东战役,并陆续通过西伯利亚铁路线向远东地区秘密调遣兵力。正是在5月9日“胜利日”当天,加列耶夫坐上了开赴远东的列车。得益于组织严密的调遣工作,苏军战前已在远东地区秘密集结了近60万兵力、2万余门火炮、5千余辆坦克以及3千余架飞机。① 熊美云:“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原因和影响”,《党史与文献研究》,2017年第 5、6期,第98页。 在当时的条件下,受战区距离遥远、军队规模庞大和参战兵力众多等因素影响,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在哈巴罗夫斯克设立远东苏军总司令部,并把部队划分为三个战略方向,计划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进攻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其中,在外贝加尔方向部署外贝加尔方面军,下辖第17集团军、第36集团军、第39集团军、第53集团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等部队;在滨海方向部署远东第一方面军,编有红旗第1集团军、第5集团军、第25集团军、第35集团军、空军第9集团军等部队;在阿穆尔河方向部署远东第二方面军,包括红旗第2集团军、第15集团军、第16集团军、空军第10集团军等部队。加列耶夫被任命为远东第一方面军所属第5集团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

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加列耶夫先后参与了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战役(1943年8月7日至10月2日)、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6月23日至8月29日)和维尔纽斯战役(1944年7月5日至7月20日)。1945年4月6—9日,在夺取柯尼斯堡的战斗中加列耶夫再次负伤,随后被送到后方医院疗养。

由于园林花卉相对于人工培育花卉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在我国的园林绿化中应用非常广泛。园林绿化使用花卉时,要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宜的花卉种类,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方法,加强后期养护管理,提高花卉成活率。

一是系统梳理亲身参加的战争,特别是对二战史研究贡献巨大。加列耶夫作为苏德战争、远东战役、阿富汗战争等多场战争的亲历者,相比于一般军事历史作家不仅对战争具有更为直观的感受,而且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在军事科学院任职期间,他潜心研究,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梳理出多场战争的发展脉络,为后人贡献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加列耶夫参与编纂的12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年》和4卷本《伟大卫国战争1941—1945年:通过军事历史视角》,系统梳理了苏军从战前准备到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整个过程,确立了俄罗斯二战史观的体系架构,对整个国际社会开展二战史研究具有极其重大意义。加列耶夫不仅复活了陈列在纪念馆里的冰冷档案,更用热情的手笔赞颂了为人类反法西斯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苏联军队和人民。《胜利将帅及其军事遗产: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将帅的军事艺术》就是他在整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前线统帅系列纪实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代表作。加列耶夫从亲历者的真实视角,为读者展现了苏军将帅在苏德战争中表现出的顽强战斗意志和高超军事艺术。在《朱可夫元帅:伟大而独特的统帅艺术》一书中,加列耶夫不仅介绍了朱可夫卓越的指挥能力,也记录了他的许多生活和工作细节,使人们有机会透过名声赫赫、功勋卓著的将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

创新军事训练方法和军事理论

试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脸盘或腿围大了一圈,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如果在唐朝,你必定欢喜雀跃。可放在崇尚“精瘦”的当代,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一件“恐怖”的事。可是偏偏就有不少人“喝水都要变胖”,以至于时常饿着肚子质问镜子中的自己:我这是肿了吗?

“十万苏军撤出阿富汗,来了一个塔塔尔人”

二是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反法西斯历史观。二战结束后,以歪曲二战历史、否定人类反法西战争重大意义为特征的新型历史虚无主义开始滋生。更为严峻的是,这种错误的历史观不仅在原法西斯国家出现,甚至在苏联后期和现在的俄罗斯也拥有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刻意夸大苏共的历史错误,否定苏共的历史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歪曲苏军取得二战胜利的功绩。加列耶夫始终坚信,试图曲解关于卫国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车臣战争和在叙利亚进行反恐作战的事实,会破坏军人的职业声誉,最终瓦解俄军的战斗力。他还多次强调,对历史的恶意诋毁将对俄罗斯造成严重的威胁,应该清醒认识到这种威胁的严重性,并坚定地予以反击。需要强调的是,加列耶夫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是通过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历史资料。他既肯定苏军取得的历史功绩,也绝不刻意回避苏军的失利和教训。比如,在《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一书中,加列耶夫通过详细论述卫国战争的历史经验与意义,揭露对卫国战争历史进行篡改的荒谬之处,称要为“打击伪造历史的行为,为捍卫伟大卫国战争的真相和我们在1945年所取得的胜利的历史意义而作一点促进工作”。他在此书中指出,“历史是一个自然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想要抹除其中任何一段时期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把我们所有的过去都庸俗化、污名化,那么在一片空地上是不可能建立起美好的未来的”。① [俄]加列耶夫著,陈学惠等译:《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6页。 不仅如此,加列耶夫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身体力行宣传正确的历史观。俄罗斯国内备受赞誉的二战题材纪录片《伟大卫国战争的序幕:神话与事实》就是在加列耶夫的指导下完成的。

葡萄作为一种喜光植物,所以在促成栽培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光照调节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更好的保证棚内葡萄可以得到充分的光照,果农每年都应该为大棚更换新的无滴膜,在这个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在葡萄藤下设置反光膜和膜下滴灌技术来更好的保证葡萄的光合作用。

继续奋战在军事历史研究的最前线

加列耶夫在战争结束后潜心研究军事历史与军事理论,获得了军事学和历史学双重博士学位,还成为喀山共和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加列耶夫还兼任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监察长、俄罗斯联邦政府军事工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席、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社会委员会副主席、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学报》杂志主编、《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②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大将一行访问吉林大学”,https://news.jlu.edu.cn/info/1021/41429.htm(上网时间:2018年10月27日) 他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了200多篇有关军事科学方法论、军事艺术理论、军事训练和教育方法、军事史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文章,撰写出版了多部军事理论著作,梳理出版了大量战争历史资料。作为军事理论家,加列耶夫享誉国内外。总的来说,加列耶夫在军事史和军事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近日,由全国打黑办挂牌督办的孟庆革等10人黑社会性质组织团伙案二审宣判:对孟庆革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8项罪名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20年,同时领刑的还有其前妻、与其同居多年的小姨子,儿子、外甥、舅舅、前妻侄女等一帮手下干将。(2018年7月8日央视报道)

1979年12月末,苏联出兵阿富汗导致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1988年,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苏联、美国、阿富汗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四国外长在日内瓦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协议。1989年2月15日,苏军按照协议规定撤出了阿富汗。但还有小部分苏军仍然需要驻留阿富汗,其中包括由瓦连京·瓦连尼科夫大将领导的苏军作战指挥组、少量导弹分队和军事顾问。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批留守人员无疑将面临极端困难与危险的局面。在完成最后撤离前一周,加列耶夫被任命为阿富汗纳吉布拉总统军事总顾问,并接替瓦连京·瓦连尼科夫负责领导共有约25人的苏联国防部作战指挥组。据加列耶夫回忆,在出发前,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归来的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大将在深夜召开会议研判苏军撤离结束时的阿富汗局势,汇报他在喀布尔同阿富汗有关政治领导人的会晤情况。亚佐夫指出阿富汗局势复杂,现有的驻阿苏联军事顾问组多半只顾着批评阿富汗政治领导人却不向政府武装力量(苏军支持的喀布尔政府军)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在会议结束时,亚佐夫大将总结道,“我们将在最近几天决定派谁到阿富汗,尽管那里的形势很严峻,但我想你们谁都不会是懦夫”。① “国防部长用电视指挥战斗:苏联大将的阿富汗奇遇记”,http://news.163.com/18/0315/09/DCU9DNC2000187UE.html(上网时间:2018年10月27日) 第二天,在大多数将领都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加列耶夫被指定到阿工作2到3个月。实际上,加列耶夫则在阿富汗一直呆到1990年秋。加列耶夫回忆其与纳吉布拉总统第一次见面时两人的对话,“他突然带有讽刺地问我,你怎么敢到我们这来,苏军已经撤退了,你如何坚持下去?”加列耶夫则回答到:“在俄军中有这样的说法,‘好的指挥员即使一个塔塔尔人也要编成两个梯队’,我们将共同努力,竭尽所能。”此后不久,巴基斯坦的报纸就写到“十万苏军撤出阿富汗,来了一个塔塔尔人”。

三是创新军队发展建设理论,指导了俄军改革方向。加列耶夫热爱学习、注重思考,在战争年代就注重总结作战经验,战后更是系统性地研究作战理论。第一,指明了俄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加列耶夫在《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一书中专章分析了“21世纪的威胁与战争”,指出俄罗斯面临的威胁的性质和国防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俄发动大规模入侵的危险性降低,因而军队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局部战争、武装冲突和反恐战争,同时要重视通过政治、外交、经济、信息及其他非军事手段来保障国家安全。加列耶夫强调,俄罗斯面临的首要威胁来自北约,其次是恐怖组织。这些理论都得到俄《军事学说》、《国家安全战略》等规划性文件的采纳。第二,创新发展战争制胜理论。加列耶夫密切关注世界军事发展动向,率先指出美国加强高精武器研发对俄军战略核武器突防能力构成威胁,俄应采取反制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俄在坚持核威慑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发展“非核遏制”战略,这与加列耶夫的思想不无联系。他编写的《战术演习与机动》、《诸兵种合成演习》、《М.В.伏龙芝——军事理论家》、《军事科学》、《俄罗斯国家利益和军事安全》、《莫衷一是的战争篇章》等多部专著,都是基于大量史料研究提炼出的系统性军事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就是在今天对于理解苏俄军队理论的发展脉络也大有益处。第三,提出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加列耶夫的学术研究不只限于对既往战史的总结,也关注未来战争和军队建设的发展趋势。他的代表作《假如明天战争来临:论未来20—25年武装斗争》,就被俄罗斯、美国、叙利亚等多国军事院校列为教材。在该书中,加列耶夫阐述了世界军事政治的发展趋势、军事技术进步对武装斗争的影响、军队指挥与体制编制的特点以及完善部队战役战术训练的思路等问题,对俄军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军事改革具有深远影响。比如,加列耶夫强调,军队编制员额要符合作战任务的需求,补充兵员的方式要注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因而不能单纯强调合同制。这些问题在俄军改革初期都曾遇到,绍伊古出任国防部长后对前期的改革成果进行了大规模的纠偏,也从侧面证明了加列耶夫的观点是正确的。

中俄友谊的使者

加列耶夫是二战的参与者,曾经在远东战役中与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近年来,中俄关系不断深化发展,而加列耶夫正是两国友谊的见证者与推动者。早在2010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出席卫国战争65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接见了加列耶夫等老战士。加列耶夫代表老战士向胡主席表达感谢,并赠送了一本由他撰写的《军事历史战线的斗争》。从那时起,在中俄共同纪念二战胜利的相关活动中,总能看到加列耶夫的身影。2012年,加列耶夫的著作《胜利将帅及其军事遗产: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将帅的军事艺术》在中国翻译出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亲自将译著作为礼物赠送给加列耶夫。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红场大阅兵,习主席应邀出席活动并与普京在检阅台上并肩而坐,展现了中俄两国不忘历史、继往开来的传统友谊。当时,加列耶夫就坐在普京的另一侧,这也体现出加列耶夫在俄国内拥有“国宝级”的地位。习近平主席在活动期间接见了加列耶夫等在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习近平指出,在场很多俄罗斯老战士参加过解放长春、沈阳、牡丹江、大连等地的战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列耶夫代表俄罗斯老战士发言,感谢习近平主席来到莫斯科出席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表示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包括俄中两国人民在内一切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胜利。他还强调,当前形势下,俄中两国人民应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捍卫和平、人类文明和世界的未来。2015年9月3日,中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邀包括加列耶夫在内的30名苏军老战士参加。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不远万里到中国,见证了中俄两国的友谊。习主席亲自为他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除了参加官方层面的活动外,加列耶夫还积极推动中俄两国在学术领域的交流。2015年11月18—20日,加列耶夫访问吉林大学,代表俄罗斯军事科学院与吉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二战—抗战与战后国际和平研究中心。时年92岁的加列耶夫还为吉林大学师生作了题为“苏联在粉碎日本军国主义的功绩及战后国际秩序”的报告。在报告中,加列耶夫对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组织架构等方面提出诸多具体的建议和设想,对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战后国际和平研究方面的合作寄予深厚期望。①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大将一行访问吉林大学”,https://news.jlu.edu.cn/info/1021/41429.htm(上网时间:2018年10月27日)

加列耶夫在俄罗斯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光辉功绩不仅在于对人类反西斯战争的贡献,也在于对正确二战史观的坚持和对军事理论的奠基。可以说,他对军事体制编制、未来战争发展趋势、军事训练等方面的论述深刻影响了俄军的改革建设路径。作为远东战役的亲历者,加列耶夫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疑也作出了贡献。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也多次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下,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也要尊重在二战中为打败法西斯浴血奋战的老兵们。而对于加列耶夫,最好的敬意应是加强对其学术成果的宣传与研究,这不仅会有益于对中国军事历史的研究,也可以为中国当前军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责任编辑:马香云)

标签:;  ;  ;  ;  ;  ;  ;  ;  ;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