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劳动就业基本情况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当前劳动就业基本情况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当前劳动就业基本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就业论文,基本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一季度,在国家继续实行适应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下,我 国从业人员数量依然保持了正常的增长速度。据统计,一季度末,城镇职工达1 4743.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2.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108 70.5万人,增加75.8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3024.5万人,减少 121.4万人;其他经济单位职工848.9万人,增加98.3万人。与此 相适应,一季度按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统计的失业率为2.9%,与上年基本持平 ,劳动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预计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减轻的 宏观环境背景下,1996年全年劳动就业仍有望保持一季度基本稳定的形势, 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一定程度的失业率上升将难以避免。

1 全年劳动就业的总体形势与结构变化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起失业增加的供给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劳动力存量 的多少,即现有劳动力是不是过剩;二是劳动力增量的变化,即今后进入劳动力 年龄人口(劳动力资源人数)的比率。由于我国城乡剩余劳动力基本上是以隐性 失业的形式滞留在各个生产领域的,因此,决定目前劳动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是 新增劳动力的供给与新创造就业机会之间能否在总量上大体保持平衡。

从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据人口资料测算,1996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总数 将达到84690万人,比1995年净增加1100万人,全国经济活动人口 将达到63250万人,比1995年增加900万人。从劳动力需求情况来看 ,1996年GDP计划安排增长8%,依此测算大约可增加700万个就业岗 位。而且,从目前的计划执行情况看,全年GDP的增长速度将超过8%的计划 指标而达到10%左右的水平,从而使得实际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因此,19 96年全年新增劳动力的供需可大体保持平衡。但是,如果再考虑到我国现有的 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和3000万企业富余职工的转移安置需要,那么19 96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应在1200万左右,计划安排与实际就业需 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缺口,全年城镇失业率将达到3.5%左右。在全年劳动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结合国家“九五”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 策,1996年我国劳动就业分布结构将呈现出以下一些变化特点:

1.1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就业结构继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第三产业吸 纳的劳动力不断增加,到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开始超过第二产业。 1995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分别为53.2 %、22.7%、24.1%,与1994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1个百分 点,第二产业持平,第三产业上升了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比第 二产业高出1.4个百分点。预计1996年在GDP增长速度放慢的同时,第 三产业仍将得到较快的发展。这样,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将比上年有所增加 ,其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将有明显的上升。

1.2 农业劳动力投入增加,农村就业形势相对稳定。1996年,中央 将继续把加强和发展农业放在突出位置。在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严格控制农业生 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同时,国家还将在年内再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这些政策的贯 彻执行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对粮食等农副产品生 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从而使得单位土地上吸纳的劳动力增加,缓解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预计在农业比较利益提高的情况下,1996年农业剩 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人数大约在500万人左右(包括农 转非人员200万),由农民外出打工而形成的一年一度的民工潮热将有所降温。

1.3 劳动就业东重西轻的格局有所改观。我国人力资源的分布历史上一 直呈东重西轻的格局,而近1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格局。在 利益倾向的诱导下,我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日渐活跃。据统计,1994年以各 种形式流动的劳动力约在5000万人左右,其中跨县市流动的占80%以上, 而其主流趋势是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流 动,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岗位扩展有限的情况下 ,这种空间性劳动力大流动无疑会使东部沿海地区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造 成地区性高失业和社会不稳定。今后,随着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 策措施的实施,中西部内陆地区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投资热点,从而吸引 更多的劳动力到中西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旧的东重西轻的就 业格局。

1.4 公有制经济单位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削弱,其他经济单位逐渐成 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各种合营和股份制经济发展迅速,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 逐年上升。今年一季度,其他经济单位职工为848.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 98.3万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为5.8%,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 分点。在东部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福建,其他经济单位职工占全部职工人数的 比重已超过1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已成为这些地区新的就业增长点。在今年 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集体企业就业容量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将 是我国新增劳动力和公有制单位分流富余人员的主要去处。

2 当前劳动就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围绕推进这 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我国的劳动就业工作将面临以下一些突出的矛 盾和问题。

2.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城镇安置就业的矛盾。

长期以来,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国有企业实行的行政性就业安置政策的 结果,使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沉淀了大量的富余人员。据估算,目前 我国国有企业富余职工总数约在3000万左右,占全部职工人数的28%。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出于效率和效益的考虑,势必对自身的就业存 量进行必要的排挤,从而成为城镇安置就业的一种对抗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国 有企业在“九五”期间不仅不能增加就业,而且还要向社会排放失业人员,传统 的以国有企业为主渠道的就业方式将面临严竣的挑战。

2.2 停产半停产职工增加与稳定失业率的矛盾。近年来,部分国有和城 镇集体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不同程度的停产半停产现象。据统计,自1989年 以来,我国城镇企业停产半停产的职工人数经常保持在600万人左右。到今年 一季度,企业停产半停产职工已达754万人,是同期登记失业人数的1.42 3倍。企业停产半停产虽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问题,但部分停产半停 产企业的职工长期放假在家,使大量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是造成社会不安定 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引起城镇失业率上升的一个巨大隐患。

2.3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由于劳动率的提高往往伴随着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则意味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活劳动 减少,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就业具有排斥作用。如果迫于巨大的就业 压力,大量安置劳动力就业,势必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完全采取市场 竞争的就业方式,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不稳定,国民 经济也不可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妥善地 解决这一矛盾,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2.4 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机会减少的矛盾。随着机械电子、石油化工、 汽车、建筑业被列入国家“九五”重点支柱产业,我国将加速进入以重化工业为 主的发展阶段。同80年代轻工业化阶段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重化工 业部门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比轻工业一般高出一倍以上。 同样数量的固定资产积累可以容纳的劳动力,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少一半以上。在 目前我国每年可以提供给新增劳动力固定资产配备有限的条件下,多发展资金密 集型产业,就相对减少了就业机会。

2.5 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在我国,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大量 过剩,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文盲 、半文盲人口仍占全部人口的近1/5,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4年左 右,非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也只有8年左右。根据较宽估计,目前我国知 识分子人数(包括科技人员)大约有2000多万人,仅占总人口的2—2.5 %,而发达国家一般要占到25—45%。不仅如此,我国一般劳动力的素质也 普遍较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技术工人中,技术等级属初级水平的占71% ,在全部从业人员中,仅有技师34万人。无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这种状况是 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将会有大批就业人员由于不能适应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而成为结构性失 业者。同时,基于同样的原因,也使这些失业人员再就业更加困难。

3 扩大劳动就业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3.1 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是影响劳动就业形 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从而新 增加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反之,则企业用工减少,失业率上升。考虑到我国面 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经济的过快 增长又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处理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及劳动就业的关系时,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在治理通胀时 ,应考虑扩大就业对经济增长的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形势好转时,也应 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通胀恶果,力争把通货膨胀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2 充分利用农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随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将加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鉴于我国农业劳动 人口比例过高的现实,今后几十年内,农业作为我国容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部门 的地位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增强农业自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缓解当前农 村就业压力仍是十分必要的。就现阶段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发 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工农业品剪刀差,提高农民的收入 水平,减少弃耕现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余劳动力,增加农业活劳动投入, 用以工代赈、劳动积累等多种形式,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修路架桥、开山造林、 治理水土流失等。此外,要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 ,积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在继续支持东部地 区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并把乡镇 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3.3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就业结构。由于第三产业具有 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力安置比例大和行业多、门类广,能吸纳不同层次、不同 类型人员就业的特点,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解决就业问题 的主要途径。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般在 60%左右,其中,美国为71%,日本为58.8%,英国为69%,法国为 65.3%,而我国则不到1/4。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这种情形说明 ,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通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批新成 长的劳动力和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3.4 加强再就业工程的力度,搞好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分流安置。随着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的企业改革的深入,分流企业富余 人员的步伐将逐步加快。为配合企业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今后应进一步搞好富 余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在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的 前提下,发挥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面的积极性,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 利用各种就业服务设施和配训、安置基地,通过职业指导,为失业职工提供就业 信息和求职方法。(2)通过开展转业、转岗培训训练,提高再就业能力,以适 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3)鼓励、支持举办多种经营的经济实体,对富余职工 进行开发性安置。(4)通过政策指导,帮助企业富余职工和困难企业职工组织 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

1996-06

标签:;  ;  ;  ;  

当前劳动就业基本情况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