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常规教育范式的比较与启示_超常教育论文

美国超常规教育范式的比较与启示_超常教育论文

美国超常教育范式比较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美国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超常儿童教育或者英才教育是当前一个热点议题。说起“超常’,人们一般就会想到那些极有天赋的人。但直到今日,人们对“超常”内涵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还存在着混乱。有人经常将超常儿童教育与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等用语并列[1];有些人简单地认为超常教育就是将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教育,这其实是对超常教育的一种误解。由此可见,澄清超常教育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要改变这种对超常教育认识的误区,教育研究人员须对术语作出明确界定。[2]缺乏通用名称和定义会给研究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例如,一些人可能围绕相似的概念设计干预项目,但由于他们各自定义术语的方式不同,最终他们阐述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鉴于此,美国划分出超常教育通用的三种范式。笔者在介绍这三种范式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一种合适的超常教育范式。

      一、美国三种超常教育范式

      美国划分出的三种超常教育范式分别是基于测验的超常儿童范式、基于真实表现的人才开发范式和基于需求的差异范式。对这三种范式的区分是基于超常教育历史发展和一定理论依据的。[2]从历史上看,美国所划分的三种超常教育范式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基本假设、不同的关注点。

      (一)基于测验的超常儿童范式

      基于测验的超常儿童范式认为,天赋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先天素质,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测定,主要是以各种智力测验为标准来确定一个人智力是否超常,一般智力测验得到高分就称为“超常”。可见,这种对超常的鉴定其实是一种分类实践,将超常的品质等同于能快速完成学习的能力及掌握复杂的思维[2]。特曼(L.M.Terman)认为,“天赋”就是指具有“高天资”。[3]另有学者认为,基于学科和年级的各种形式的跳级是有天赋的学生快速学习的主要途径。

      不同的超常儿童范式对超常教育规定了不同的目标,从单纯关注个人到侧重于个人目的和社会贡献都有涉及。特曼强调,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更有效地开发获得“高分”孩子的潜力,使这些超常儿童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未来领导者,让他们可以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3]霍林沃思(L.S.Hollingworth)则强调,要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天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社会情感经历以及相应的教育需求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4]

      (二)基于真实表现的人才开发范式

      威蒂(P.A.Witty)提出,那些在艺术、写作或者社会领导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都能因这些表现而获得很大程度的认可。[5]因此,他建议扩展天才的定义,认为在一个潜在的有价值的人类活动中,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天赋的可能。因此,基于真实表现的人才开发范式,将天赋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一系列真实的活动,从而超越了“超常”的正统观念(如前文提到的把一般智力测验得到高分就称为“超常”)。更为重要的是,通用的“超常”或者“天才”的概念被“一类有多样超常行为和表现的儿童”所取代。[2]

      基于真实表现的人才开发范式注重个体的真实表现,关注不同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它基于标准,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超常儿童进行识别。可见,人才开发范式的目标更具包容性,更能体现个体异质性。

      人才开发范式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更广泛、更多样的优势,从而促使学生在自己选择的领域有所成就。特定的人才开发范式试图通过家长、社区、大中专院校、各行业等,以互联网或俱乐部的形式建立相关活动团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校外学习经历,这种做法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从而克服学校环境的限制。[2]而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活动时间、相应的机制以及何时开始正式训练、辅导和指导。另外,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提供各种机会,让有天赋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创造自己的工作。基于真实表现的人才开发范式还重视超常学生的长期发展,主张通过教育规划来满足其不同阶段的特别需要。

      (三)基于需求的差异范式

      基于需求的差异范式下的超常教育是指为学生提供使其经验与所接受课程教学相匹配的动态教育。

      差异范式是根据个别学生对具体学科的掌握程度为学校提供资源,进而促使课程教学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在本质上讲,差异范式要求课程与教学适应超常学生个人的需要。

      差异范式要求在学科背景下确定超常学生的教育需求,并确定是否满足实时课堂情境“需求”。因此,鲁滨逊(N.M.Robinson)等人认为,可以为超常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进度,而不是硬性按年龄分级进行安置,并提出了最佳教育环境匹配的概念。[6]瓦德(M.Ward)认为,学校课程应全天都提供满足超常学生需要和保证学习经验连续性的学习环境。当然,差异范式在实现过程中也有一些变化。例如,有学者认为,差异化的课程是超常教育存在的理由;也有学者认为,差异化的课程与教学应该是超常教育的主体。[2]

      二、对三种范式的比较分析

      虽然三个范式在目的、策略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即都认为人与人之间有基本的差异,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来对待。从逻辑上讲,对于能力很强的学习者,其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需要得到最佳匹配,同时要与教育规定相匹配。在这个意义上,人才开发范式和差异范式继承了超常儿童范式的精髓。例如,差异范式继承了超常儿童范式强调的最优匹配,人才开发范式则继承了超常儿童范式强调在各方面培养具有发展性的领导人。

      通过对三种范式的两两比较,我们可清晰地看出其中的差异。

      (一)人才开发范式与超常儿童范式的对比:超常会是永远的吗

      这两种范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从天赋本质或发展的角度看待一个人。超常儿童范式认为,那些通过测试确定为“超常”的人可以永久标识为“超常”;而其余的人,不管他们的任务绩效和真实成就如何,都会被默认为普通人。相比之下,人才开发范式则包含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超常标准设置和比能力测验成绩更重要的发展轨迹、途径等。

      (二)差异范式与超常儿童范式的对比:鉴别不是为了“戴光环”

      差异课程与教学强调“最佳匹配”,这是作为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的标志。差异范式强调学生的显性需求与当前课程(教什么)和教学(如何教)紧密相关。因此,相对超常儿童范式而言,差异范式将“识别”转变为纯粹的“诊断”,诊断被用来确定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教育需求,而不仅仅是为了判定一个孩子是否为“超常”。可见,差异范式中鉴别的意义和性质均发生了变化,或者可以说“鉴别”这个词不再合适。差异范式是诊断个别学生在当前学习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未得到满足的教育需求,并考虑如何通过适当的课程使教学与这些需求相匹配。差异范式可以采用“高板”测试,[2]也可以通过评估与学生相匹配的课程的掌握水平或通过干预反应模式来进行“诊断”。

      (三)人才开发范式与差异范式的对比:是相左的教育服务方式吗

      人才开发范式仍使用超常儿童范式“资质”或“潜在”的概念,在鉴别上仍保留其选择功能。其在实践中会提供学生在校外的真实学习经历,从学校、家庭、社区、大学、产业和互联网等各方面争取资源并形成人才发展的支持系统。

      与此相反,差异范式试图避免“潜在”的概念,而是将明显的“需求”作为干预措施的主要依据。基于需求的差异化做法的本意是在正规课堂上更好地为有明显需求的学生调整服务,而不是用“资质”或“潜在”的模糊概念来调整服务。

      差异范式是给予学生持续的教育发展和特定适应性的评估。总体来说,差异范式试图在现有学校系统内的有限资源(如课程、基础设施、专业知识等)范围内去适应超常教育。例如,各种人才搜索中心是以大学为基础(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青年人才中心和杜克大学的人才鉴定项目,是一种在美国由大学组织而专门为超常学生开设的暑期提高课程)或以产业为基础的(如英特尔科学人才探索)。此外,差异范式完全处于学校的课程框架之内,强调学科知识和思维技巧。[2]

      因此,在实践层面上,人才开发范式和差异范式的“符合条件”有很大的不同。

      三、寻求一种合适的超常教育范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才开发范式侧重于独特的个人发展轨迹;超常儿童范式侧重于需要特别服务的一小部分人,但不考虑天赋的发展、个体变化以及个体间不同的长处、兴趣和愿景;而差异范式则更注重发现个体的需求。

      国内超常教育对超常儿童的关注早已有之,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以集体教育的模式对智力超常儿童进行教育、培训。例如,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创少年班,后来一些中小学也相继设置超常教育实验班。这种将超常学生单独编班的超常教育形式可以使超常学生得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推动了我国超常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后期发展中,这种单独编班的形式受到质疑。有学者认为,这种单独编班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会出现超常儿童与正常儿童的隔离,不利于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可见,将超常学生单独编班、编校的做法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负面效应。[7]综合各类研究文献来看,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差异范式应该更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差异范式也最接近规定的教育发展要求。学校仍是大多数学生获得学习经历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课程和可用资源的范围内运用差异范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差异教学理论坚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包括超常学生的特殊需要。这就要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方式,实施“差异教学”,将学生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匹配,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8]从这个意义上讲,差异范式适用于所有人,其中有天赋的学生只是一个特例。

      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超常教育,特别是在普通班里开展与超常学生相匹配的超常教育,如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课外、校外活动和各种以发展学生专长为主的业余班等,以促进超常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样既可以拓展传统超常儿童的概念,也能促进普通班级超常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运用差异教学可以为普通班的超常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也能促使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获得较好发展。

      通过对美国三个超常教育范式的研究,笔者希望能为我国超常教育或者超常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当然,任何宣称可以将“每个儿童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方法或者手段并不真的可行或者都能在每一个儿童身上获得成功。[9]

标签:;  ;  ;  

美国超常规教育范式的比较与启示_超常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