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的凝聚力_爱国主义论文

论爱国主义的凝聚力_爱国主义论文

论爱国主义的凝聚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凝聚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团结、国家内聚和社会稳定的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力量,它是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多种形式,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一)

爱国主义的凝聚力是在自然和社会的诸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共同体自身矛盾运动的产物。几千年来,把我国各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的统一是这诸多凝聚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爱国主义的凝聚力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各民族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分离,到相互吸引、相互同化、相互包容的过程,就是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消灭民族排斥达到创立民族统一的过程,通过各民族相互融合,使中华各民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也形成了维护统一整体的民族凝聚力。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民族斗争时起时伏,但民族之间“自愿的亲近和融合”(《列宁全集》第23卷,第64页)总是占居主导地位,当少数反动统治者蓄意制造民族分裂、破坏民族融合的时候,必然导致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正义的反抗民族压迫和分裂的斗争。“从强制的融合,从兼并过渡到自愿的融合”(《列宁全集》第23卷,第62页)。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时期,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增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秦朝统一诸国,到汉朝统一诸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时期。从十六国、南北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出现民族大融合时期。从五代十国到明朝初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民族间的融合时期。到了大清帝国的建立,满族被汉族自然同化,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各民族相互凝聚和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不断壮大,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这样就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格局,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在当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融合不等于排斥各民族的自身发展,而是以承认和尊重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的发展为前提的。各民族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建国以来,为缩小民族区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别,迅速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为增强民族活力、复兴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特征,党和国家采取许多措施和政策,收到很好的效果,各民族间的团结更加巩固,凝聚力更加强大。在民族特点和民族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民族同化的融合因素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摧毁着民族区域之间和民族区域内部各种不利于交往的界限和障碍,建立和加强了民族区域之间和民族区域内部的横向联系,促使各少数民族必将从其原来的生活、生产的地域范围中、以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点会因经济、文化、生活交流的广泛和频繁而日益增多。所有这些都为民族融合因素的迅速积累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出现了新的生活区域、生活方式、心理素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同化,出现了更多的亲和现象。所有这些,都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爱国主义的凝聚力是在各族人民共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大地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从古代起,中华各民族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辽阔的土地上,他们共同与大自然斗争,与落后的社会制度作斗争,与民族内部的分裂势力作斗争,与外国侵略者作斗争,产生了中华民族的共域意识、共生意识、共荣意识,形成了共域、共生、共荣的凝聚力,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华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辽阔的国土,在不同地区、不同流域的繁荣中洒下了各民族同胞的辛勤汗水;

(2)共同创造了中华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共同实现了中华的统一,从秦统一中国以至后来的历次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斗争中,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作出了贡献,许多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顺应了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4)共同进行了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使中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有这些,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

(5)共同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特别是从1840年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开始,中国受到法国、沙俄、日本等许多帝国主义的相继入侵,中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一百多年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终于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长达110年直接和间接的统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凝聚力就是在这些共同的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再次,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对爱国主义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在肯定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的同时,还应着重指出民族精神在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中历经几千年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传统思想影响更为深远,已成为爱国主义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各民族中传播与发展,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以全国统一为常态,分裂为非常态,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心理定势,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代进步思想家都执着追求“大一统”的社会理想。每当祖国遭受到外国侵略,各族人民都能团结一心,奋起抵抗,以捍卫祖国的统一和主权;在国内的冲突中各民族的代表人物也往往以统一全国,号令天下为己任,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更是一次又一次地企图利用自己的力量建成“太平盛世”的统一王朝。在新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已成为各族人民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二)

爱国主义的凝聚力大体有四个层面:

(1)骨肉爱凝聚力。对于一个爱国主义者来说,不仅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是他的亲人,而且所有民族同胞都是他的亲人,都视为亲骨肉,具有亲密的血肉关系和精神联系,都是不能分离的,这种骨肉爱凝聚力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基础。

(2)乡土爱凝聚力。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乡土,是生养和抚育自己的地方,有谁不眷恋故乡、故土?古往今来,热爱家乡、保卫家乡、建设家乡,已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心家乡建设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乡士凝聚力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重要方面。

(3)民族爱凝聚力。由于民族是包容所有阶级、阶层而且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群体,因此,民族爱凝聚力集中表现了向心力,它的强弱反映了民心的向背。民族团结、民族统一、民族互助是民族爱凝聚力的体现与重要因素。

(4)祖国爱凝聚力。祖国爱凝聚力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核心,祖国是一个自然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综合范畴,是由地缘关系、血缘关系、社会政治文化关系组织起来的共同体。所以祖国既包括我们的自身,又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一个人一经成为祖国的儿女,他的命运便与祖国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有谁不依恋祖国?几千年来,只要祖国一声召唤,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便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披荆斩棘,为祖国的独立、荣誉和富强英勇献身,人们之所以能够冲破历史的、阶级的、地理的、种族的、社会的种种障碍,牢固地聚合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爱祖国这一精神纽带,是祖国爱凝聚力在起作用,这种力量使祖国“母亲”把千千万万儿女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把中华民族亿万个个体力量聚集成为整体力量。

(三)

爱国主义的凝聚力有如下特点:

(1)经久不衰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得到了不断继承和发展。它作为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就是以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作为纽带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人们能自觉地以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观来支配和调整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才使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能够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无数自然的、社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始终保持坚强的团结。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无论是在祖国兴旺发达时期,还是暂时衰落时期,都未间断,从来都是巨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体现爱国主义的“大一统”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理论支柱,使中华民族爱国统一活动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成为一股历时数千年而不衰竭的潮流。

(2)广泛的统合性。由于我国56个民族已历史地融合为统一的复合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传统民族格局,因此,各兄弟民族,尽管有各自的独立性和自身的民族意识,但相对于统一整体的民族意识,如“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意识,容易统合在其下。因此,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凝聚力不仅对56个兄弟民族具有直接的统合作用。还可以对海外赤子起统合作用,在今天,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凝聚力的统合作用主要体现在吸吲、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特别是吸引“三胞”和海外华人关心、支持祖国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促进改善海峡两岸的关系,争取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等方面。

(3)开放的融合性。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无以伦比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它们,为民族的发展服务。但是,要想继续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还必须顺应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开放,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凝聚力并不排斥这一点,而恰恰具有开放的品格和融合功能,它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世界先进的文化和一切先进的东西,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4)实现的合力性。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凝聚力首先是通过劳动人民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劳动人民历来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主体,同时,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具有远见卓识的爱国主义政治家以及非劳动阶级阶层中的广大爱国者,也能够顺应客观发展着的凝聚趋势,在发挥爱国主义凝聚作用方面作出许多重大贡献,他们从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和统一的愿望出发,竭诚地把各族人民聚拢在一起。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独立统一的爱国主义凝聚力的实现,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并与其他广大爱国者共同努力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5)要素的多样性。爱国主义凝聚力是一种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合力,既有自然的要素,也有社会的要素;既有经济的、政治的要素,也有文化的要素;既有传统的要素,也有现实的要素。爱国主义凝聚力的强弱决定于这些要素的强弱以及这些要素作用发挥的优劣,在这诸多要素中,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要素是基本的要素。这四种要素的地位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各民族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基础性要素;强大的经济力量是爱国主义凝聚力根本性要素;进步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制度与政策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核心性要素;优秀的精神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导向性要素。这些要素除了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保进的有机联系,当这些要素互相促进、综合地发挥作用时,就能使爱国主义凝聚力得到大大增强。

标签:;  ;  

论爱国主义的凝聚力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