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医证型与肿瘤生长及转移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不同中医证型与肿瘤生长及转移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邹超[1]2016年在《健脾补肾法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中也居于前列。进行根治性手术是结直肠癌治疗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达到根治的唯一手段。尽管使用了辅助化疗,仍有20-50%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会在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发展为不可治愈的转移性肿瘤疾病。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术后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健脾补肾法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分为文献综述、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叁部分。首先对结直肠癌中医认识及免疫领域的热点-双阴性T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基础研究部分主要对健脾补肾法基础方六味地黄和四君子汤对肠癌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免疫调控进行研究。临床研究部分对中医证型的特征、预后相关性以及健脾补肾法在抗复发转移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进行研究。下面对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作简要介绍:基础研究:目的:观察六味地黄和四君子汤对CT26结肠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对荷瘤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调控。方法:建造CT26结肠癌Balb/c小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组予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生理盐水灌胃14天(另正常空白小鼠不予干预)后移植瘤体积、质量、内脏指数、生存时间、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结果:1)四君子汤组抑瘤率为17.82%,六味地黄组抑瘤率为3.95%;2)生长曲线可见两中药组小鼠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生长缓慢;3)荷瘤小鼠较正常小鼠胸腺指数下降而脾脏指数升高;中药灌胃后对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提高;4)与正常小鼠比较,荷瘤小鼠IFN-γ、IL-5、IL-13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NF-α、 IL-6、KC表达更高;四君子汤组和六味地黄组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而六味地黄组IL-1 β明显下降。5)与正常小鼠比较,荷瘤小鼠的白细胞、粒细胞升高而血红蛋白下降:四君子组有降低过高的白细胞的趋势,六味地黄组贫血状态明显改善和淋巴细胞有升高趋势;6)与正常小鼠比较,荷瘤小鼠总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CD4+CD25+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明显升高,四君子汤组CD8+T细胞、CD4-CD8+T细胞有下降趋势、CD4+CD8-T细胞有升高趋势,六味地黄组总T细胞和总B细胞有升高趋势;7)与正常小鼠比较,荷瘤小鼠CD4+/CD8+比值、DNT水平明显降低;四君子汤组和六味地黄组CD4+/CD8+的比值均对照组升高且四君子汤较六味地黄更明显;六味地黄组较四君子汤组对DNT细胞升高更显着。结论: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丸能抑制结肠癌CT-26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有延长生存的趋势,可能与其对细胞因子、Th1/Th2平衡及DNT的调节有关;四君子汤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对免疫细胞的调节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临床研究一: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人群中医证型与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人群中医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对其中20例5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观察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1:4匹配同期同类80例未复发转移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从肿瘤部位、TNM分期、中医证型、术后辅助治疗及累计中药治疗时间等因素分析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疾病位置、疾病分期及辅助治疗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型方面,观察组(预后较差)以肝郁脾虚证居多(P<0.05),而对照组(预后较好)脾肾两虚证和脾气亏虚证更多(P<0.05),肝肾阴虚证组间未见差异。两组间中药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或1年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中药治疗时间对预后是一种保护因素(OR<1),而肝肾阴虚证(OR>1)较脾肾两虚证的复发转移几率大大增加。结论:特定的中医证候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可能具有相关性,肝肾阴虚证患者较脾肾两虚证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复发转移;中药治疗可能对预后具有改善作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从不同的中医治法的获益可能存在差异。临床研究二:健脾补肾法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探索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脾虚证、肾虚证、脾肾两虚证的现代医学特征差异;探索健脾法、补肾法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心自2014年8月19日至2016年2月20日共入组的6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一般资料、生活习惯、临床资料、治疗情况、病理资料、基因分型、转移复发情况及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研究。结果:1)脾虚证、肾虚证、脾肾两虚证患者在一般资料、疾病资料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肾虚证的NK细胞、Th17细胞和Th17/Treg水平较脾虚证和脾肾两虚证更低;相关性分析显示肾虚证与NK细胞、Th17细胞的水平偏低,Treg细胞水平正常相关性更强;脾虚证与NK细胞、Treg细胞偏低而Th17细胞正常相关性更强;脾肾两虚证以NK、Th17、Treg细胞水平正常相关性较强。3)补肾法可以提高Th17细胞水平,而健脾法减低Th17和Th17/Treg(P<0.05);4)中药治疗可以降低Th2细胞水平,尤其以健脾补肾法趋势最明显;5)中药治疗可以升高B淋巴细胞水平,其中以健脾法的作用最为显着;6)脾虚组、肾虚组、脾肾两虚组的1年转移复发率分别为0%、0%和11.11%(P>0.05)。7)中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5/65)。结论:脾虚证、肾虚证和脾肾两虚证具有不同的NK、Th17、Treg细胞表达特征,可能与预后相关;中药治疗提高B细胞水平主要通过健脾中药发挥作用,从而增强体液免疫;中药治疗可能通过降低Th2细胞达到对Th1/Th2平衡的调控,以健脾补肾法效果最为显着;健脾法和补肾法在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上表现为双向调节,最终达到Th17细胞水平在体内的平衡状态。本临床研究的结果为目前阶段的初步结果,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本项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对患者的临床随访一直持续至其手术后5年(结肠癌)或7年(直肠癌)。在将来的研究中将对中医证型、基因组学、免疫学与转移复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挖掘,描绘出结直肠癌的中医优势人群的系列特征,希望能够使更多的患者能从中医药的治疗中获益,达到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雨村[2]2016年在《胃癌中医证型与C-erbB-2、Rb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不同分期胃癌组织中C-erbB-2和Rb基因的表达与胃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冀为胃癌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中西医结合对胃癌的诊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甘肃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入院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62例,均经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检确诊为胃癌。胃癌切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erbB-2和Rb基因的表达,奥林巴斯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组织的阳性细胞数。收集手术病人的基本情况、中医证候分型、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细胞浸润深度、淋巴结远处转移等项目指标。分析C-erbB-2和Rb基因表达与胃癌分级、分期的相关性;C-erbB-2和Rb基因表达与中医证候分型的相关性;中医证候分型与胃癌的分级、分期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1.共收集胃癌手术患者162例,其中女性64例,男性98例,年龄27-86岁,平均年龄(64.09±13.60)岁。其中Ⅰ级41例,Ⅱ级82例,Ⅲ级39例。Ⅰ期28例(ⅠA期10例、ⅠB期18例),Ⅱ期49例(ⅡA期22例、ⅡB期27例),Ⅲ期46例(ⅢA期19例、ⅢB期14例、ⅢC期13例),Ⅳ期39例。胃热伤阴28例,脾胃虚寒39例,痰湿凝结17例,肝气犯胃36例,气血亏虚19例,气滞血瘀23例。2.在3级肿瘤分级中,C-erbB-2阳性表达率在胃癌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637,P>0.05。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级无相关性,r=-0.086,P>0.05。Rb阳性表达率在胃癌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941,P>0.05,但Rb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级呈负相关性,r=-0.232,P<0.01。3.TNM肿瘤分期中,第Ⅳ期胃癌C-erb-2阳性表达率最高,为89.7%,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9.126,P<0.01,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期呈正相关性,r=0.402,P<0.01。第Ⅰ期胃癌Rb阳性表达率最高,为64.3%。Rb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期之间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1.545,P<0.01,Rb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期呈负相关性,r=-0.302,P<0.01。4.6种中医证型在胃癌分级中的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60,P<0.01,但中医证型分布与胃癌分级无相关性,r=-0.138,P>0.05。6种中医证型在胃癌分期中的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9.61,P<0.01,且中医证型分布与胃癌分期呈正相关,r=0.208,P<0.01。5.6种不同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证型胃癌(Gastric cancer,GC)组织中C-erbB-2阳性表达不同,2?=20.11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C-erbB-2阳性表达与中医证型之间呈正相关,r=0.156,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由强到弱依次为气血亏虚型>气滞血瘀型>痰湿凝结型>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6.6种不同中医证型胃癌组织中Rb阳性表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1.312,P<0.05,且Rb阳性表达与中医证型之间呈负相关,r=-0.228,P<0.01。Rb蛋白阳性表达率由弱到强依次为气血亏虚型<气滞血瘀型<痰湿凝结型<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结论:1.C-erbB-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TNM分期之间存在正相关系,Rb蛋白表达与胃癌分级、分期存在负相关系。两者的表达与胃癌的分级、分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反映胃癌生长、浸润和转移的指标之一。2.中医证型与胃癌TNM分期之间存在正相关系。C-erbB-2基因表达与中医证型呈正相关,Rb基因表达与中医证型呈负相关。两者的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邪实与正虚。3.C-erbB-2和Rb基因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胃癌患者的病情轻重及预后,即C-erbB-2基因表达越高,Rb基因表达越低,患者正气越虚,TNM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张栋[3]2001年在《不同中医证型与肿瘤生长及转移相关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临床治疗肿瘤一般均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观点,依据病人不同的“证”,施以相应的方剂,但这种方法尚缺乏相应基础实验的理论依据。各种中医证型对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究竟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对这些深入问题的探讨,目前未见报道。本实验即由此入手,通过复制动物阴虚、阳虚、血淤等不同病理状态,在此基础上使动物荷瘤,研究不同中医“证”在不同的生长方式下(腹腔、皮下、血道)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再采用相应的中医方药,观察对肿瘤生长及转移产生的影响。不同证型对腹水瘤小鼠存活期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阴虚组与脾虚组动物存活期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显着性,阳虚组动物存活期无明显的变化。血虚组、血瘀组动物较对照组存活时间延长。小鼠实体型肝癌移植性肿瘤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各模型组动物瘤体重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血道转移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各模型组动物肿瘤转移数目明显增多,其中血虚组、血淤组与脾虚组为明显。使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后,小鼠腹水瘤阴虚组存活期明显延长,小鼠实体型肝癌移植性肿瘤血瘀组瘤重明显减小,血瘀组的实验性肿瘤血道肺转移灶数明显减少。因此,中医证型在不同的肿瘤生长方式下对于肿瘤的生长转移有一定的影响。

王芬[4]2003年在《晚期肺癌的中医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晚期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晚期肺癌的中医病机、临床证候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基础性研究。 研究结果:1.晚期小细胞肺癌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都是以血瘀证、痰证(包括痰热证和痰湿证)、虚证(包括气虚证和阴虚证)为主;2.6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所表现的中医证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男性和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所表现的中医证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卡氏评分组患者的中医证候之间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随着卡氏评分的降低,虚证、实证增多、增重;卡氏评分<60分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虚证以重度为主,实证以中度为主,而卡氏评分≥60分者的虚证、实证都以轻度为主(P<0.01);5.不同TNM分期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1.血瘀证、痰证、气虚证、阴虚证是晚期肺癌的主要证候,瘀、痰、虚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重,在晚期肺癌的病机演变中起了重要作用;2.晚期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与性别因素无关;3.晚期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与年龄因素无关;4.晚期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与患者的生存质量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生存质量的好转,中医证候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即虚、实证候都减轻、减少,因此,中医证候研究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的中医疗效评定以及晚期肺癌患者的中医生存质量量表研究有重要意义;5.晚期肺癌的中医证候和TNM分期之间缺乏密切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探讨了晚期肺癌的发病机理,并开展中医证候学研究,对于中医药研究晚期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宇龙[5]2005年在《鼻咽癌中医证型与放射敏感性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鼻咽癌中医证型与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nm23,cerbB2,VEGF,MVD表达,并分析其与证型之关系。 [方法] 合格受试对象: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入本研究之病例数为162例,其中2例因严重急性放射反应,而中途终止放疗(未完成计划剂量的2/3)。实际合格病例数为160例。 研究方法:所有纳入病例,放疗前1周内参照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期检测鼻咽癌活检癌组织nm23,cerbB2,VEGF,MVD表达,然后患者按计划接受放疗,放射治疗方法:放疗设备为SIEMENS PRIMUS直线加速器,采用常规分割放疗,2.0Gy/次,每天1次,每周5次,用低熔点铅挡块不规则面颈联合野与面颈分野等中心治疗。鼻咽靶区根治剂量为68~76Gy。观察方法:制订统一观察表,由观察医师逐项填写:观察项目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理,TNM分期,原发灶部位,症状,体征,舌象、脉象,VEGF、MVD、NM23、CerbB2,中医证型。放疗期间每周观察鼻咽病灶及颈部淋巴结消退情况及全消时放疗剂量,放疗前、放疗结束及放疗后3月各复查鼻咽及颈部MRI,了解肿瘤病灶及颈部淋巴结变化。应用SPSS11.0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主要分析各证型之间鼻咽病灶及颈部淋巴结全消率,全消剂量差异,分析各证型之间nm23,cerbB2,VEGF,MVD表达的差异,判定各证型与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 [结果] VCA-IgA滴度阳性率达86.7%(98/113);VCA-IgA滴度1:60以下40例,占35.4%;1:80及以上58例,占51.33%(58/113)。EA-IgA滴度1:40以下48例,占42.5%;1:60及以上58例,占24.8%(58/113),EA-IgA滴度阳性率67.3%。 nm-23表达阳性率高达69.7%(53/76),VEGF与cerb-B2阳性率近似,分别为32.9%,36.8%;MVD在15~30占25%(19/76),31~45占39.5%(30/76),46~60占35.5%(27/76)。 鼻咽病灶全消率81.9%(131/160),高于局部淋巴结全消率75.34%(110/146);鼻咽病灶全消剂量(53.97±6.89)高于淋巴结全消剂量(46.98±4.33);残留部位中以颈部淋巴结较高(15%)。160例患者中有两例患者放疗结束鼻咽病灶缩小不到50%(1

李国威[6]2013年在《胃癌中医证型与P53、VEGF表达水平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次研究拟通过大样本的临床标本的收集,开展与目前已知的P53、VEGF等2个胃癌标志物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通过组间的差异性分析,为胃癌中医证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对阐明P53、VEGF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认识胃癌的发生机制,预测其转归有重要作用,探求中医症候实质的关键所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5月-2013年2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经过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证型参照国际中医药肿瘤学术大会颁布的《中医胃癌诊疗指南(草案)》分为脾胃虚寒、胃热伤阴、肝气犯胃、痰湿凝结、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六种胃癌中医证型,病人年龄在26-83岁,平均年龄56.23±9.30岁,其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病人均经手术切除,病检确诊为胃癌。临床观察指标包括胃癌病人基本情况及病人的中医分型、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等。对照组:均取自正常胃组织或是慢性胃炎标本,年龄23-77岁,平均年龄59.7±8.54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石蜡包埋存档蜡块均有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提供,共120例组织标本。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P53、VEGF表达水平,同时镜下观察癌细胞的阳性表达情况,使用spss17.0软件包统计P53、VEGF分别在肝气犯胃、胃热伤阴、气滞血瘀、痰湿凝结、脾胃虚寒、气血亏虚六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胃癌患者P53、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在不同胃癌中医证型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 P53蛋白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阳性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痰湿凝结型>气滞血瘀型>肝气犯胃型>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亏虚型。3.VEGF蛋白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阳性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痰湿凝结型>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型>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4. P53和VEGF表达的关系:两者在胃癌的表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对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提示P53、VEGF表达水平与胃癌实证关系比较密切,说明当胃癌实证越明显、病情越复杂、病期越晚、其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转移范围越广、相应的临床TNM分期亦更晚,预后越差。

游香华[7]2018年在《子宫内膜增生中医证型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对102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以期指导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干预及个体化诊疗。在此基础上,对3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进行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0检测,研究子宫内膜增生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就诊的102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Excel录入数据,SPSS统计分析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分布。2、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集3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外周血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0值,通过Excel、SPSS分析子宫内膜增生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与血清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1、102例子宫内膜增生的中医证型频次分布依次为:痰湿证22例(21.6%),脾虚证20例(19.6%),肾虚证20例(19.6%),血瘀证18例(17.6%),血热证11例(10.8%),湿热证11例(10.8%)。2、102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为40岁-49岁,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肥胖比例大于增生不伴非典型患者。其中医证型与初潮年龄、孕次、产次、人流或清宫次数等因素相互独立;不同年龄阶段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有所不同,其中青年组以痰湿证、脾虚证为主,中年组以肾虚证、血瘀证、脾虚证为主。不同中医证型的月经周期不同,痰湿证的平均月经周期大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在体重指数上分布不同,在BMI大于等于28kg/m2时,痰湿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的TNF-α、IL-10显着高于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组,并且BMI越大,TNF-α、IL-10表达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中医证型中,TNF-α、IL-10在痰湿证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102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中医证型频次分布以痰湿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脾虚证和肾虚证,说明湿和虚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的主要证候因素。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中医证型在体重指数上分布不同,积极控制超重或肥胖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体重指数有助于预防内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2、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血清TNF-α、IL-10分布与病理类型、体重指数、中医证型有关,随着病理类型进展、体重指数增加而表达水平增高,在痰湿证的表达最高,提示炎症因子TNF-α与IL-10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

张雪婷[8]2016年在《肺抑瘤膏对lewis肺癌小鼠的干预及肺癌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动物实验研究肺抑瘤膏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干预机制,为肺抑瘤膏治疗晚期肺腺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临床研究74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六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M组)、肺抑瘤膏低剂量组(ZD组)、肺抑瘤膏中剂量组(ZZ组)、肺抑瘤膏高剂量组(ZG组)、顺铂组(S组)及肺抑瘤膏加顺铂组(SZ组),造模第5天,对不同组分别予以相应的药物处理,给药21天结束后脱颈椎处死小鼠取移植瘤,测量瘤重,并通过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2)临床研究将74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内热型、脾虚痰湿型、热毒炽盛型,对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瘤重、抑瘤率:各实验组瘤重较M组平均瘤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除ZZ组与ZG组间P>0.05,其余中药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药剂量越高,瘤重越小;SZ组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最佳,其次为S组。(2)细胞凋亡率:各实验组凋亡率均高于M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进行对比,除ZZ组与ZG组比较P>0.05外,其余各组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临床研究发现腺癌与鳞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腺癌患者中气阴两虚占33.3%,阴虚内热型占30.8%;鳞癌患者中气滞血瘀型占38.1%,气虚血瘀型,占28.6%。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及其他类型的肺癌因样本数量少,在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肺抑瘤膏对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肺抑瘤膏中剂量与肺抑瘤膏高剂较低剂量的抑瘤作用明显。(2)肺抑瘤膏能够通过促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生长。(3)肺抑瘤膏对顺铂抑制肿瘤生长有协同增效作用。(4)肺腺癌以虚证(气阴两虚型、阴虚内热型)为主,鳞癌以实证(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为主,可作为微观辨证的一个指标。因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癌及其他类型的肺癌样本数量少,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增加样本量,以探讨其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容景瑜[9]2009年在《大肠癌中医证侯规律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包括中医药疗法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医配合手术、化疗、放疗起到增效减毒效果,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目前大肠癌的中医治疗包括单方验方、外治、针灸等,方式呈多样化,但对中医辩证论治方面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多以医家经验为主,目前对中医证侯规律的研究比较缺乏,故探讨大肠癌中医证侯规律及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探讨大肠癌中医证侯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对象与方法:对近3年来在我院治疗的183例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根据文献研究,自行设计观察表,按照虚实辩证、脏腑辩证及临床证型辩证研究大肠癌中医证侯分布规律、演变规律及疗效规律;以临床证型为研究对象,以相关实验室理化指标、肿瘤生物特性及个人资料为变量,探讨大肠癌临床证型的影响因素,并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筛选出不同证型的相关影响因素;初步得出大肠癌的中医证侯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按八纲中的虚实辩证,从构成比可以看出,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各主要证侯分布为,湿热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虚痰湿证>气虚证>气血两虚证。按脏腑辩证,分布规律为:脾>肾>肝>心>肺。早期大肠癌患者中,多见于湿热困脾;晚期大肠癌患者多见于脾肾亏虚。临床证型辩证,湿热下迫型最常见。分布规律为:湿热下迫型>脾肾亏虚型>大肠瘀毒型。以临床证型为研究对象,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大肠癌湿热下迫型与血红蛋白、白蛋白总数呈正相关,与手术、分期、转移、化疗呈负相关。大肠瘀毒型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手术呈正相关,与分期、转移呈负相关;脾肾亏虚型与手术、转移、化疗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分期呈负相关。大肠癌中医证侯演变有由实证转为虚证的趋势。并且证型不同,对近期疗效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1.大肠癌中医证型分布与血红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氨酶(GGT)、尿素、CFA、与患者性别、年龄、患病病程、既往是否进行手术及化疗、与大肠癌病位、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血小板、总蛋白、肌酐、血沉、血型、与既往病史、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2.大肠癌中医证型演变规律为:手术前后患者均以湿热下迫型为主,化疗前叁大证型分布均匀,无论术后还是化疗后,都有向脾肾亏虚转化,由实证转为虚证的趋势。3.经治疗后,大肠癌湿热下迫及大肠瘀毒型患者可显着提高体重;叁种证型均可显着降低CEA水平,湿热下迫型较其他两型下降幅度更显着;叁种证型均能显着改善患者的卡氏评分,提高生活质量;湿热下迫型患者能接受更多疗程的化疗,与其他两型比较有显着性差异。4.大肠癌湿热下迫型与血红蛋白、白蛋白总数呈正相关,与手术、分期、远处转移、化疗呈负相关。大肠瘀毒型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手术呈正相关,与分期、远处转移呈负相关;脾肾亏虚型与手术、远处转移、化疗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分期呈负相关。

宋成鑫[10]2014年在《大肠癌中医分型与肿瘤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与肿瘤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将宏观的中医辨证与临床客观的量化指标结合,分析其内在联系,为大肠癌的辨证分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江苏省中医药及江苏省肿瘤医院治疗的原发性大肠癌患者96例。对其进行大肠癌中医辨证,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后病理指标,CEA、CA125、CA199、Ki67、P-gP、VEGF、TS、 ERCC1、K-Ras等指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分析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肠癌发病率男女比例1.5:1,年龄呈正态分布,41-50岁为高发年龄段。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及瘀毒内阻证为大肠癌最常见证型,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气滞证与中分化管状腺癌高发生率、CEA高水平、CA199高水平、Ki-67高水平、ERCC1高表达及K-Ras高突变率有明显相关性(P<0.01)。湿热蕴结证与中分化管状腺癌高发生率、CEA高水平、CA125高水平、P-gP高阳性率、VEGF高表达及TS高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1)。瘀毒内阻证与低分化管状腺癌高发生率、CA125高水平、P-gP高阳性率及VEGF高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1)。脾肾阳虚证与中分化管状腺癌高发生率、CA199高水平、VEGF高表达、ERCC1高表达及K-Ras高突变率有明显相关性(P<0.01)。肝肾阴虚证与P-gP高阳性率、Ki-67高水平及ERCC1高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1)。气血两虚证与CA199高水平、TS高表达及K-Ras高突变率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大。脾虚气滞证恶性程度高,对铂类化疗效果欠佳。湿热蕴结证恶性程度高,对氟类化疗效果欠佳,可能对贝伐单抗、索拉菲尼等靶向治疗有效。瘀毒内阻证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可能对贝伐单抗、索拉菲尼等靶向治疗有效。脾肾阳虚证对铂类化疗效果欠佳,西妥昔单抗治疗欠佳,可能对贝伐单抗、索拉菲尼等靶向治疗有效。肝肾阴虚证对铂类化疗不敏感,易发生耐药。气血两虚证对氟类化疗及西妥昔单抗治疗效果欠佳。

参考文献:

[1]. 健脾补肾法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机理研究[D]. 邹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2]. 胃癌中医证型与C-erbB-2、Rb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王雨村.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

[3]. 不同中医证型与肿瘤生长及转移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 张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

[4]. 晚期肺癌的中医证候研究[D]. 王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5]. 鼻咽癌中医证型与放射敏感性相关性研究[D]. 刘宇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

[6]. 胃癌中医证型与P53、VEGF表达水平相关性研究[D]. 李国威. 陕西中医学院. 2013

[7]. 子宫内膜增生中医证型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游香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8]. 肺抑瘤膏对lewis肺癌小鼠的干预及肺癌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相关性的研究[D]. 张雪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9]. 大肠癌中医证侯规律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容景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10]. 大肠癌中医分型与肿瘤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D]. 宋成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不同中医证型与肿瘤生长及转移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