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人口与人口失业: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的对话:中国失业人口的问题、成因及对策_人口问题论文

失业人口与人口失业: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的对话:中国失业人口的问题、成因及对策_人口问题论文

失业人口与人口失业: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的对话——我国失业人口问题、原因及其解决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人口学家论文,经济学家论文,解决之道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失业问题是全世界最严重的”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失业问题以其失业率高、失业人口规模巨大和遍布城乡各地而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威胁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潜在因素。

国际上一般认为,失业率在10%以上属严重失业,5~10%属轻度失业,5%以下是充分就业。由于我国失业统计与国际标准不可比,掩盖了失业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统计的失业人口仅限于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指男16~50岁,女16~45岁有劳动能力,但是无业且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部门做过求职登记的人员)。2002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77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事实上,被统计的只是我国失业人口的一小部分,如果再加上城镇下岗、隐性失业等失业类型人口,有人推算我国城镇失业人口接近3000万人,城镇失业率超过11%(注:南亮进,薛进军.1949~1999年中国人口和劳动力推算.中国人口科学,2002;3)。如果再包括农村1.3~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全国实际失业率应该在20~25%之间。

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当经济增长率达到3%的时候,失业率保持不上升也不下降的状态;经济增长率高于3%,失业率会大幅下降;经济增长率低于3%,失业率会大幅增长。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平均保持7~8%的高速度,为什么还并生了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

首先,从劳动力人口供给看,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必然产生“绝对过剩人口”,特别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力供应过剩。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的年龄结构,被称为我国“人口机会窗口”,这个窗口从1990年开启,预计到2030年才会关闭,前后持续大约40年。(注: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中国人口科学,2003;1)这期间(表1),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还将再持续增加2.3亿,2030年达到最大值9.30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在2023年以前,每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数量比退出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数量多,劳动力替代比(退出劳动年龄人口=100)始终大于100;2023年以后这种状况才会倒转,就业压力略有缓解。由此可见,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将承受沉重的就业压力,失业人口问题依然难以缓解。

表1 劳动力资源(16~59岁)数量及其比重的变化

亿人、%

年份劳动力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

劳动力替代比

1982 5.67 56.51

239.9

1990 6.99 61.82

329.2

2000 8.04 62.83

249.5

2005 8.70 65.27

260.3

2010 9.12 65.98

152.3

2015 9.21 64.58

122.3

2020 9.30 63.61

110.8

2025 9.18 61.53

88.3

2030 8.86 58.54

79.6

注释:劳动力替代比=进入劳动年龄(16岁)人口数/退出劳动年龄(60岁)人口数×100

其次,从劳动力需求来讲,结构性失业已成为当前失业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一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加快,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其结果在农业领域,传统的人力耕作方式被机械化作业所取代;在制造业领域,大量的手工操作被机器的流水线所替代;而信息咨询、金融、电信、旅游、社区服务等服务性产业高度发达。但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产业结构严重不对称,2002年GDP第一、二、三次产业构成为15.4%、51.1%和33.5%,而相应的就业劳动力产业构成为50.0%、21.4%和28.6%。(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那些低技能、低劳动生产率、低工资收入行业就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而高技能、高劳动生产率、高收入行业人员的需求迅速扩大。“九五”期间,全国城镇职工中,制造业净减少1943万人,下降幅度为35.7%;建筑业净减少275万人,下降幅度为26.1%;采掘业净减少264万人,下降幅度为28.9%,三大行业合计减少2482万人,占减少总量的79.2%。(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不同的是,我国的失业既不是经济危机造成的、也不是周期性经济运行规律的结果,它属于结构性失业,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

第三,从劳动力市场看,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设置重重壁垒,加之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不畅、劳动力自身素质的缺陷、劳动力转移成本约束等,阻碍了失业者实现与生产资料再结合。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职能就是使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而劳动力资源能否自由流动是这种职能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以美国为例,90年代以来的经济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劳动力高度流动。而我国在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导向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在劳动力流动上制定了严格的城乡隔绝措施。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食品供给、就业安置、住房分配、子女入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自由流动以及劳动力在城镇之间的自由流动,造就了区域劳动力的就业垄断。劳动力竞争被人为取消,不仅加剧了工资刚性的形成,使得城镇国有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高于均衡工资率,而且无法体现劳动力的比较成本优势,导致城镇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不高,就业信息的发布、传导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都不完善,表现为:一方面,职业介绍机构的数量少,2002年全国共有26158个,按劳动力资源平均,每个机构要面对3万多人;另一方面,职业介绍的成功率低,年内求职登记总数2684.2万人次,介绍成功人数仅为1354.3万人次,成功率只有55.5%。(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第四,加入WTO对我国就业的外部冲击。WTO对产业进而对人力资源的选择,使其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也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创造就业机会,也有可能使就业减少,并且从短期来看冲击大于机会。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1998~2010年农业劳动力有966万人将转移至其他部门,汽车业将减少49.8万人,机械业将减少58.2万人。此外,医药制造业、机械行业、金融服务业等都会受到国际竞争压力而降低就业机会。估计全面人世后,中国失业人口将达1.5~1.7亿人,约占全国劳动力资源的25%上下,是一支相当巨大的失业队伍。对我国失业人口问题原因的分析,实际上隐含着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1)在控制劳动力供给方面,从长远看,要控制劳动力供给数量,减缓其增长速度,需要继续坚持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发展方略。从近期看,因为未来50年以内的劳动力人口现在已经存活在世,劳动力供给规模已成定局,要减少失业人口,重点要降低劳动参与率。首先,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延长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推迟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据推算,如果我国15~19岁人口继续受教育比例上升到90%,就可以使该年龄段劳动力供给量减少1200万人;若大学入学率达到30%,可以减少劳动力供给3647万人。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就业始终与医疗、养老等保障紧密相关,就业就意味着拥有了这些社会福利,失业就失去了一切,这就是当前大批下岗职工不愿彻底脱离与企业的雇佣关系的原因所在。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降低社会劳动参与率。再次,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家庭劳动时间的供给与收入密切相关,随收入的提高,家庭的市场劳动时间趋于增多,闲暇减少,但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家庭会减少劳动供给时间,更多地选择闲暇。如果我国居民经济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必定会减少家庭一部分成员的劳动供给。

(2)引导劳动力需求方面,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归根结底要靠提高劳动力需求来实现,而提高劳动力需求,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持续不断的增长。我国现阶段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等量资本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因而第三产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二,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可以广泛吸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1978~1999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的2亿多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新增加2.5亿从业人员的85%以上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就业;第三,加快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提高城镇对农业人口的吸纳力。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在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的发展有着特别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能够加速农村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第四,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推进包括自主就业、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短期合同工等多样化的弹性就业形式的发展。灵活的弹性就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满足社会劳务需求,而且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3)在完善劳动力市场方面,积极推进就业制度创新。就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促进劳动力流动和自主择业,目标是建立市场化的就业制度,本质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自由就业,让市场成为调控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手段。比如:增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导功能。主要包括完善职业介绍机构、人才交流中心、劳务市场的建设,提供转岗、求职信息服务,加强就业与失业信息统计与监测,建立劳动力市场关键指标,加强对企业富余人员、下岗职工和失业者再就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工资制度改革,取消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倾向,提高工资变动的弹性。通过各种形式,将职工的工资总额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努力程度挂钩,由企业自主决定职工的工资、奖金水平;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城市福利制度等区域性歧视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劳动力在区域和部门间的合理配置,等等。

标签:;  ;  ;  

失业人口与人口失业: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的对话:中国失业人口的问题、成因及对策_人口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