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网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制

有线电视网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制

文彬[1]2002年在《有线电视网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析和论述了有线电视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制的有关技术问题。 论文作者对有线电视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其原理进行了分析和介绍。设计思路是在原有的有线电视网的混合器部分外加一个主计算机控制单元,并在各放大器部分分别嵌入一个节点控制单元,从而构成一个监控网络。文中给出了控制电路中关键芯片的介绍,对锁相调频PLL-FM及FM信号的解调的理论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电路实现及有关电路的特性分析。文中对主控制单元中系统机与单片机的通信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电路实现。 文中给出了本系统中数字通信中差错控制编码的理论分析及实现。另外,论文还对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及接地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张力[2]2012年在《噪声干扰下NGB接入网上行信道性能与智能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播电视网是目前国内最普及的信息传播载体和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在未来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2010年初,国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叁网融合的战略计划,并明确了叁网融合的时间表。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必须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现有的电视系统进行改造,以满足广大群众对现代数字媒体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由此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应时而生。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由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叁网融合而成,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多种信息,从根本上改变广播电视“你播我收”的主从关系,形成全新的媒体服务模式。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打破高端专用仪器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国内相关的测试与检测理论和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多种专用仪器开发已被列入议事日程。本文基于开发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监控系统的需求,针对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络的噪声特性和故障检测进行了深入研究。鉴于下行信道性能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本文将重点放在: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上行信道噪声模型详细推导与建立、基于该噪声模型的OFDM基带系统仿真平台构建和采用神经网络技术的上行信道故障分析检测系统研究与开发。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接入网技术和多载波通信技术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核心技术。本文在分析、研究接入网技术相关协议标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包括高斯噪声、窄带连续波噪声、脉冲噪声的特征函数模型和误码率表达式,以及基于OFDM技术的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性能。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首先构建了包括信号源、调制解调、OFDM以及误码率计算等在内的多种模块;其次结合典型噪声特性模型和建模技术构成基带OFDM系统仿真平台;最后通过该平台进行了OFDM系统仿真和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得到了仿真结果,从而为深入研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性能,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专用宽带网络监控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BP神经网络技术运用到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上行信道故障诊断识别,通过提取上行信道的频谱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采用实际上行信道频谱数据训练神经网络,获得噪声或干扰类型。经过大量仿真,得到最适合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上行信道故障诊断的学习算法和激活函数,并针对该算法和激活函数推导出了权值修正量。按照本文推导的噪声模型等表达式、搭建的多载波有线广播电视通信系统仿真平台和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开发的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上行信道故障诊断识别系统,设计了NGB有线电视网上行信道回传噪声监测系统方案并已嵌入到德力电子有限公司的相关产品,为最终产品定型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核心技术支撑。经实际使用,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故障诊断系统的故障诊断准确率达到85%以上,证明本文获得的噪声模型、仿真平台和故障诊断算法等成果的正确性,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专用仪器做出了贡献。

张景峰[3]2002年在《有线电视网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尽管有关部门加强了有线电视网络安全播出的管理,但破坏有线电视网络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特别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非法信号的恶性案件,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已经引起各级广电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套系统在原有的有线电视网的混合器处外加一个主控制单元,在各放大器处嵌入一个节点控制单元,从而构成一个监控网络。主控制单元对各节点控制单元进行分时轮询以监控各节点的状态。主控制单元向各节点控制单元发送监控指令,相应的节点控制单元将当前状态反馈给主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存储并分析被监测节点的工作状态,之后将直观显示各监测点的状态及报警信息,并对报警故障点的具体位置进行定位,从而实现对有线电视网的安全监控。

佚名[4]2003年在《《中国有线电视》创刊十周年稿件总目次(1993.10~2003.10)》文中研究说明2 0 0 3年金秋十月 ,《中国有线电视》创刊整十年。十年来 ,《中国有线电视》同全国有线电视研究者和爱好者密切联系 ,相互支持 ,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不断推介国内外最新技术 ,促进了我国有线电视事业的发展 ,夯实了有线电视理论基础 ,方便了广大用户的实践操作 ,从而奠定了《中国有线电视》杂志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更加突出的学术地位。在十年的成长历程中 ,《中国有线电视》以其严谨的期刊风格和质量过硬的整体水平 ,多次荣获荣誉奖项 ,并步入国家核心期刊的行列 ,首批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在信息化到来的今天 ,为继续响应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快我国有线电视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多功能化的发展步伐 ,《中国有线电视》将再接再厉 ,不断探索 ,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答谢广大作者和读者十年如一日的大力支持和深切关爱。刊登《中国有线电视》第 1至第 16 0期 ( 1993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0月 )所刊发全部稿件及作者名录 ,一方面表示对数千作者的感谢 ,另一方面便于读者、作者及研究机构查阅

易旭明[5]2011年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叁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叁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叁),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宋英雄[6]2007年在《1550nm超干线及宽带接入光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广电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的展开,光纤有线电视网的规模持续扩大。为了更好地整合和配置网络资源,实现运营级的综合业务网络,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有线电视大范围联网,在地市级共享有线网络前端,以节约投资及便于管理。由于1550nm传输技术的低损耗、可光放大等特点,使1550nm技术成为数百公里超干线传输的必然选择。二是光纤向小区、楼栋日益延伸,实现光纤接入(FTTx)基础上的叁网融合,由于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成熟,网络结构与有线电视网一致,使EPON技术成为广电实现综合业务接入的首选技术。这两种趋势都会对1550nm副载波复用光纤电视传输系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围绕1550nm超干线及宽带接入光传输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仿真和实验研究,全文的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论述了EPON下行1490nm数据通道与1550nm CATV通道的相互串扰问题。采用等效传递函数法得出了任意调制信号下1490nm光波对1550nm光波拉曼串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将拉曼串扰转化为CATV系统相对强度噪声指数RIN的变化,得到了CATV通道载噪比劣化的计算公式。首次系统地进行了RF Overlay EPON系统的实验,观测到了以太空闲字符Idle信号在62.5 MHz及倍频处对CATV信号的单频干扰和随机码流对低端载噪比的影响,并研究了偏振对串扰的影响,提出了对Idle信号进行扰码和采用改变发端1490nm或1550nm信号的偏振态以减小拉曼串扰的方法。论述了下行1550nm CATV光波对1490nm数据光波的线性串扰,得出了串扰造成的光功率代价,指出波长隔离度大于30dB的1490nm/1550nm分波器可以基本消除线性串扰。第二部分论述了1550nm长距离光纤CATV系统中由自相位调制(SPM)和色散引起的组合二阶失真(CSO)劣化及其补偿问题。采用微扰法求解了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得出了存在SPM和色散的情况下,多级EDFA级联光纤CATV系统CSO指标的计算公式。在采用啁啾光栅进行色散补偿时,对以上的CSO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指出色散补偿器的位置对补偿效果具有很大影响,通过计算得出的色散补偿器最佳位置,对工程应用具有指导作用。VPI软件的仿真结果与以上理论计算结果一致。进行了1550nm长距离光纤CATV系统的实验。测试了没有色散补偿时CSO随传输距离的变化及CSO随入纤光功率的变化,对100km传输系统啁啾光栅色散补偿器的最佳位置进行了实验,在将色散补偿器置于理论计算的最佳位置后,得到了较好的CSO输出指标。建立了200km传输实验系统,对比了有无DCM色散补偿时的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啁啾光栅的色散补偿确实能够改善由SPM效应引起的CSO指标。第叁部分论述了分布式拉曼放大器在光纤有线电视网中应用的相关问题。给出了拉曼放大器的增益、噪声公式,指出在采用窄带光滤波器时,拉曼放大器的噪声主要由信号—ASE拍频噪声引起,进而得出了拉曼放大器的载噪比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双向或反向泵浦分布式拉曼放大器可以改善长跨距无中继系统的CNR。给出了由模拟系统向数字调制系统整体平移后调制误差比MER指标的计算公式,及采用色散补偿光纤(DCF)进行色散补偿的最佳DCF长度的理论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了目前国内最长的包含超长跨距拉曼放大、DCF色散补偿的560km数字调制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指标计算及测试结果。第四部分对1550nm超长距离传输的关键设备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进行了研究。研制了DWDM系统用的增益平坦C+L波段超宽带EDFA,根据提出的优化策略对C波段和L波段增益平坦EDFA的泵浦功率、光纤长度和增益滤波器进行了优化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采用分波段并联结构设计制作了功放、线放和预放叁种类型的EDFA,进行了测试,得到了70nm的传输带宽。研制了一种新型全光增益箝制EDFA,通过增加980nm泵浦的预放和在输出端设置增益均衡滤波器,在C波段内获得了平坦的增益谱、较高的箝制增益和较低的噪声系数,为应用于WDM系统和波长路由全光网络的EDFA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研制了一种新型的EDFA大功率泵浦激光器控制器,采用PWM方式实现泵浦的自动温度控制(ATC)及自动功率控制(APC),比传统模拟方式降低了功耗和体积,成果已应用于EDFA产品。

黄铁军[7]2001年在《计算、通信、消费电子、内容、社群的融合技术》文中提出计算(Computing)、通信(Communication)、消费电子(Consumer Appliance)、内容(Content)和社群(Community)的融合(简称5C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在5C中,通信和消费电子处于基础设施层,内容和社群处于应用服务层,计算技术是融合的催化性技术。计算、通信、消费电子融合的结果将是宽带互联网,计算和内容融合的结果是数字媒体技术(进而是无障碍的知识获取),计算和社群融合的结果是智能社群技术(进而是虚拟社会)。宽带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智能社群将作为信息社会的支撑,支持人类无障碍地获取所有知识,无障碍地自由交流,从而实现普遍信息服务。 本报告是作者博士后期间围绕5C融合进行的研究开发工作的总结或阶段性总结,包括六部分: · 数据广播:在广播电视网上实现数据服务。 · 交互电视:软件、多媒体技术和广播类消费电子的融合。 · Web网关:电视、手机等消费电子设备访问互联网的Web内容转换网关技术。 · 数字内容:包括数字媒体和数字图书馆。 · 智能社群:综合宽带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新型信息服务,计算和通信融合的归宿。 · 网络教育:5C融合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广播是广播电视参与5C融合的核心技术,数据广播是广播电视网在视听服务的基础上扩展信息服务的关键技术,是交互电视的前奏。本报告研究比较了国际上主要的数据广播标准,并遵循DVB数据广播标准实现了一个宽带文件分发系统iDCS,能够支持即时信息直播和海量信息下载,系统已投入实际使用。 数据广播和视听广播的结合称为增强电视(enhanced TV),在增强电视基础上扩展用户和业务提供者借助上行信道发生双向交流则构成交互电视,新一代交互电视是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相结合的产物。交互电视的技术核心是多媒体应用软件环境,即交互电视的通用软件平台接口标准。本报告分析比较了国际上主要的交互电视标准和相关产品,设计实现了一套以交互电视为核心的智能家庭信息中心系统。 适应多种数字化设备的Web规范和Web网关是非PC类的消费电子接入互联网的技术桥梁。在这方面,本报告研究分析了XML、XHTML、WAP WML、ATVEF、DASE、MHP等标准规范,研制开发了符合W3C XHTML规范的面向电视的Web网页转换工具和符合WAP标准的面向移动设备的Web网页转换工具,其部分转换指标优于国际先进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手机上网的通用Web网关。 在内容方面,媒体的数字化大大方便了各种媒体信息的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各种媒体以数字媒体的形式相互融合—数字媒体—成为媒体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报告综述了数字媒体领域几项重要标准:MHEG、MPEG、DAVIC以及互联网流媒体协议,介绍了研究组开发的基于内容的数字媒体处理平台iMedia。数字图书馆是具有丰富的结构化信息资源的高级信息系统,其最终目标是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用任何连接互联网的数字设备来访问人类所有的知识。本报告总结了作者参与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一些工作,初步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框架。 伴随着计算、通信、消费电子的融合和宽带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在各种可能的挑战中,互联网对人际交流以及人类群体行为的影响是问题的核心。本报告提出智能社群(Intelligent Community)的概念来概括互联网空间中突破时空限

于明[8]2006年在《淄博光纤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广电总局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电视业务,并制定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人们对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能够收看更多精彩的电视节目,而且希望能够实现人机交互的视频点播、语音传输和宽带接入业务等多媒体业务。而这些业务必须依赖一个宽带、双向、稳定、安全的网络才能够实现。目前我国的有线电视网,虽然经多次改造,但主体上还是属于90年代中期的450MHz或550MHz HFC网络水平,主干网使用光纤,分配网和部分干线还是以同轴电缆为主,网络信号质量不高,单向传输,承载单一的模拟广播电视业务,双向网络较少,不适合大范围开展双向数据传输和数字电视业务。因此,我们必须依据现行的有线电视网络状况,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改造方案,对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彻底的升级改造,以适应数字电视(DTV)、宽带接入以及其它未来双向业务开展的需要。 本文绪论中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历史、现状和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为适应当前数字电视和双向业务的发展,必须对网络进行改造。第二章通过对光纤有线电传输技术的分析,便于有线电视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当地网络的实际情况和地理布局确定有线电视网络改造的基本方案。第叁章介绍无源光网络(PON)传输技术,正在迅猛发展的PON技术和光纤有线电视技术有着相同的无源光分路结构,通过波分复用(WDM)或其它方式可以实现网络的双向传输。第四章根据淄博有线电视网的实际状况,对淄博网络体系结构总体设计思想进行了具体分析,给出了淄博地区网络改造的具体设计方案,并对光链路损耗和网络主要技术指标载噪比(CNR)、组合二次失真(CSO)、组合叁次差拍(CTB)等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第五章通过对当前Cable Modem、以太网和EPON等几种HFC双向传输和宽带接入技术优缺点的比较分析,制定并阐述了淄博有线电视网双向传输和宽带接入的具体方案,并对试验情况进行了详细客观地分析。 本文涉及的课题观点比较新,采用EPON技术在光纤有线电视网上构建宽带数据接入网络,能够避开传统上采用Cable Modem方式和以太网方式的不足,在不改变有线电视原有的星树状网络结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原有网络资源,可以选用多种方式,快速的构建基于以太无源光网络的有线电视全业务接入网系统。这对当前广电行业为大力开展双向数字电视业务和宽带数据传输业务而进行的

邝楚祥[9]2007年在《有线电视网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及业务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技术实现1.1HFC宽带数据网HFC是在CATV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宽带接入技术,在城市有线电视光缆同轴混合网上,使用电缆调制解调器进行数据传输,以模拟传输为主,综合接入多种业务信息,构成宽带IP接入网。

杨绰[10]2016年在《面向智慧城市的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的现代化建设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当前有线电视网络的分布混乱、管理困难、以及由于有线电视设备的型号繁杂引起的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等问题,本文设计了面向智慧城市的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对于推动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以及叁网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WebGIS技术以及网络理管技术进行详细了解并深入研究,同时结合有线电视网络的通信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包含呈现层、服务层以及代理层叁层结构的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首先,针对于现今有线电视设备分布混乱、管理困难的问题,本系统在呈现层使用WebGIS技术,对有线电视设备进行定位设置与显示,展示各有线电视设备的性能参数,实现有线电视机房地理信息的统一管理,并且直观地显示各处有线电视设备的故障信息,进行故障定位;其次本文在服务层对系统的资源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以及故障管理进行设计,并且获取与解析网络中的SNMP报文进行存储分析,为上层的数据显示提供支持;同时,对于众多有线电视设备无法统一进行网络管理的问题,本系统在代理层对多种有线电视管理设备通信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应用动态链接库技术,将不同通信协议设备的协议转换程序编译为相应的动态链接库,然后通过查询配置文件中对应端口有线电视设备的通信协议代号,动态导入库文件而不必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实现了多种有线电视设备的通用管理,节约网络资源;最终基于面向智慧城市的设计理念,设计系统框架,并完成系统的功能实现。最后,应用测试软件对本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及时地响应用户所发送的设置、查询请求,能够持续稳定地对有线电视设备性能参数进行获取,能够支持多用户并发操作,因此本系统对于推动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具有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有线电视网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D]. 文彬. 长春理工大学. 2002

[2]. 噪声干扰下NGB接入网上行信道性能与智能诊断研究[D]. 张力. 天津大学. 2012

[3]. 有线电视网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制[D]. 张景峰. 长春理工大学. 2002

[4]. 《中国有线电视》创刊十周年稿件总目次(1993.10~2003.10)[J]. 佚名. 中国有线电视. 2003

[5]. 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

[6]. 1550nm超干线及宽带接入光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 宋英雄. 上海大学. 2007

[7]. 计算、通信、消费电子、内容、社群的融合技术[D]. 黄铁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1

[8]. 淄博光纤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的分析与设计[D]. 于明. 山东大学. 2006

[9]. 有线电视网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及业务应用[J]. 邝楚祥. 有线电视技术. 2007

[10]. 面向智慧城市的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研究[D]. 杨绰. 沈阳理工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有线电视网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