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品生产与资本运营的差异看国有企业做好工作的紧迫性_国企论文

从商品生产与资本运营的差异看国有企业做好工作的紧迫性_国企论文

从商品生产经营与资本营运的区别看搞好国有企业的紧迫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迫性论文,生产经营论文,国有企业论文,区别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这已成为共识。拓展商品生产经营的概念,树立资本营运的观念,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资本营运观念的客观必然性和紧迫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形象、定义被扭曲,功能萎缩,概念模糊,它只是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失去了独立和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消费者的地位,并不具备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般属性。企业变成了社会福利组织,为积累货物生产成了企业的主导行为。它游离于市场之外,经营活动接受国家行政、计划机关的指挥,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立性。从严格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真正的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有企业由单纯的产品生产者逐步转变为不仅要管生产,还要管经营、管销售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这一转变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适应,但这还远远不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求企业是商品生产经营者,还必须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产权观念,更多地注重国有资本金的运营,注重国有资产价值形态上的保值增值,企业要成为善于运用资本去赚取最大利润的资本营运者。

对资本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资金这个范围,它应该是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总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资本经营,这种资本经营应该是紧紧围绕搞好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来进行的。企业经营者关于资本运营的知识和水平是企业决策的智能问题,也是搞好国有企业的一个关键。它与企业经营机制比较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层的思路、观念,捕捉机遇和实施正确决策的能力上,决定着企业资本营运质量的优劣,最终体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否有主动权、生存权上。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与其它资本营运者是否有共同语言的问题。当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变革内部运行机制时,除了其它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资本营运的经营机制,确立“追求最大利润”的观念,使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营销策略都来一个深刻的变化。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搞清商品生产经营与资本营运的区别,以便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

二、从商品生产经营与资本营运的区别看深化企业改革的任务

1.商品生产经营者最大的特点是营运产品,资本营运者最大的特点是营运资本,并使其不断增值。如辽宁省近些年来出现过的三次波动和去年国有工业遇到的困难,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是主要矛盾。但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商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看,市场的拉动应该说是强劲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问题不是市场疲软,而是我们的产品疲软,产品结构和质量适应不了市场变化的需要。确有不少企业存在设备陈旧、老化的问题,但并不是老设备就生产不出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但要花大气力抓产品的质量、品种和市场的占有率,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上,注重资本的营运。前不久我国洗衣机行业一盛一衰两家企业——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荷花洗衣机厂,采用国际通用的定牌生产合作方式,通过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结合,通过资本的运营实现国有资产的迅速增值。双方优势互补,强化了产品效益,带来了资本经营“1+1>2”的效应, 就是一个很好的现实证明。

2.对企业投入的安全,商品生产经营者靠单一的“产品保护”,资本营运靠多元性的“产业保护”。商品生产经营者对投入的安全性、风险性,一般采取的是不停地开发产品、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办法来保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如果这种战略慢于国内外同行业的某一个企业,很容易导致经营的失败,这种安全保证是单一的。资本营运者把投入的安全性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保障投入的安全性,通常采用的一是把资本用于多个产业,二是靠少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制来分散投入风险。商品生产经营者赚钱的事怕别人沾边,什么都自己从头干到尾,搞“大而全”、“小而全”,不仅筹资难度大,而且战线拉得长,由于投入过大而风险又不分散,一旦出现亏损,就足以致企业于死地,说到底就是在市场经济中抗风险能力差。

3.商品生产经营者最着急的是贷不到款,不怕滞胀;资本营运者最着急的是三项资金增加,资产闲置。商品生产经营者注重的是资产增量的投入,“厂房空着、设备放着、土地闲着、人才窝着”是司空见惯的情况。尽管产品因质量、品种等原因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举步维艰,而宁愿固守一个很熟悉却无希望的产业,也不愿接受兼并、破产等让资本流动、重组,以获得增值的现实。习惯于贷款——生产——销售——资金沉淀的循环,是典型的“贷款饥饿症”。资本营运者认为,企业的生命力在于资本流动,经常重组,不断增值。而三项资金增加,相互拖欠加重,是营运者的大忌。只要有利于资本的流动和增值,就不拘泥于具体形式,或承包、租赁,或破产、兼并,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资本营运者认为,资产闲置是最大的浪费,资本营运是多形态的,尽管每个企业的特长和宏观环境、侧重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说,只有把各种形态的资本做综合的巧妙的有机结合的运作,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完整的运作。

4.对技术改造,商品生产经营者关心的是其技术水平的先进性;资本营运者关心的是投入的回报率。前者常常是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完善产品工艺而进行技术改造,对其经济性的关注不如对其技术先进性的关注。通常为了上一个新产品,习惯于系列改造。这种自我成龙配套、“小而全”的改造思路,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现在相当多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都超过了临界点。而后者不追求无效益的先进技术,对每一项技改投入,首先关注的是回报率,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部分的改造上,真正做到时时事事以效益为中心。他们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力量来发展自己,追求少投入、多产出的经营效果。采取精干主业,分散辅助;精干高附加值部分,外协通用部分,实行大配套、大协作,可产生物理学上的“裂变效应”。

三、拓展企业管理内涵,自觉地把企业管理提高到资本运营的高度来认识和操作

当计划经济体制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候,当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衔接越来越紧密的时候,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与实质必然和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把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到资本运营的层次。企业管理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而企业的竞争能力又是通过企业管理形成的。一个时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放松了企业管理,在人事管理、劳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而财物管理和资金管理尤为薄弱。应该认识到,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资本经营。随着企业逐步走向市场,企业管理再也不是纯内部的事情,而成为与市场密不可分的思考和操作。把企业管理和市场结合起来,主要目标就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竞争能力的综合表现又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市场覆盖率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资本营运水平低下的问题是比机制问题更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也是当前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企业经营者就要学会在资本层次上的运作,要从思想观念到工作方式上来一个质的变化。要充分认识到,把企业管理提高到资本运营的高度,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作用,并构筑发挥这种作用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者,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和宏观环境的具体情况,把产品形态、资产形态、金融形态、无形资产形态等各种形态的资本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起来,重视管理体制上的改造,从资本运营的高度,及时、迅速、准确地做出战略性的决策和最重要的经营人员的选择,超脱出一个在资本运营层次上的决策机构,改变过去那种国有资产“钱到地头死”的投资和经营方法,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要在国家制订颁布《投产法》以后,通过立法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逐步增加企业的资本金的比重,把国有企业资产高负债率降到适当的比例,形成一个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扎实工作,资本营运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标签:;  ;  ;  ;  ;  ;  ;  

从商品生产与资本运营的差异看国有企业做好工作的紧迫性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