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供给_凯恩斯论文

论有效供给_凯恩斯论文

论有效供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今天仍然困惑着和驱使着中外经济学家门去苦苦思考。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固定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不能以呆滞的眼光固执一端去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需求存在有效需求与无效需求问题,供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难道市场上的全部供给都是有效供给,不要承担经济不景气的任何责任?

凯恩斯说:“有效需求不足,常常阻碍生产”(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2页。),“有效需求不足,可以妨碍经济繁荣。”(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页。)

我可以说:有效供给不足,也常常会阻碍生产;有效供给不足,也可以妨碍经济繁荣。

马克思说:“要给需求与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困难在于它们好象只是同义反复。”(注: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08页。)两者确有相含相似、 难分难别之处。要使市场持续繁荣,两者必须联系起来考虑,仅把责任归咎于一方,有失偏颇,当前要特别注意研究供给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组合,创造名牌产品效应,取缔伪劣产品等,就属供给问题。

萨伊与凯恩斯的供求理论分流合一

一讲供给与需求,人们马上会想起萨伊与凯恩斯的不同观点。

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以阐述评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为主线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他的供给自身会创造需求的理论。他说,当产品在市场上滞销时就常常听到有人说困难不在生产而在销售,认为是银根紧。但若问如何刺激销路、活跃消费时,却是大多数人都说不清,实际上市场上的买卖都是以产品购买产品的,人人都以自己的产品价值购买别人的产品价值,“这个事实使我们得出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很离奇的结论,就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2页。)一个厂商生产产品,就是给自己生产购买手段。 因此,“一种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们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第144页。)。这个理论的基点是:任何交易实质都是产品与产品的交易,货币只是媒介而已。每个人都是先把自己的产品出卖变成货币价值,再用货币价值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这样,买者就是卖者,卖者就是买者。有买必有卖,有卖必有买。总供给与总需求和谐一致,不会出现矛盾。如果某一种货物出现过剩,那一定是可用来购买它的别种货物生产过少。“正由于某些货物生产过少,别的货物才形成过剩。”(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5页。 )解决办法自然是增加这种过少的货物生产,即增加购买过剩货物所需要的购买手段的生产。“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7页。),而且,“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 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7页。)按此, 应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为宜呢?他的结论是:“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我们已经看到,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所以,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9页。)

100多年以后, 凯恩斯对萨伊的供给自身会创造需求的定律予以全盘否定。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经验与事实显然与萨伊、李嘉图以来经典学派坚持的供给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的旧说不符。一个社会,决定就业量的是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的均衡点。只有当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相等时,才能达到充分就业,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萨伊定律认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总是衡等的,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事实却相反,因受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的规律的影响,有效需求总是不足,致使供给价格大于总需求价格,不免发生供给过剩的经济恐慌。解决途径凯恩斯也自认为与萨伊不同,主张扩大需求,鼓励消费,反对节省。他说:“余所见者,则以萨伊氏之说,立论最不健全。又最与事实相径庭。萨伊氏说,用掉或毁掉一件物品,就等于堵塞一条出路。此说是从商品与商品之关系立论,而不从商品与消费的关系立论。我们要问,假使除面包和水以外,一切消费都停止半年,即商品之需求将要成什么情形?商品山积,但何处是出路?何处是庞大市场?”(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08页。 )于是他重温孟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鼓励消费。甚至说“如果政治家因为受经典学派经济学之熏染太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则建造金字塔,甚至地震、战事等天灾人祸,都可以增加财富。”(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9—110页。)

这两个理论各执一端,互为反动,萨伊主张发展供给解决供给过剩问题,凯恩斯却主张扩大需求解决供给过剩问题。但在我看来,两种理论尽管分流很远,最后还是合流在一起,都以发展供给来解决供需矛盾。凯恩斯批判否定萨伊的供求天然恒等定律,提出肯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是对的。但是,除了采用通货膨胀,鼓励铺张浪费等之外,他的扩大有效需求的根本途径与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的途径基本上是一致的。需求有两种,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为摆脱经济恐慌,凯恩斯把拉上需求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生产需求即投资上,通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需求带动生活需求。“除非消费倾向改变,否则就业量只能随投资之增加而增加。 ”(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7页。)因为增加投资可以收乘数之效,一个投资可以引起数个投资,从而一级一级的扩大就业,增加所得,自然也就扩大生活需求。所以他主张降低利率,提高投资边际效率来鼓励投资。可是由谁来投资?他认为在商业循环的经济衰退期间,因固定资本及原料存货皆嫌过剩,运用资本又在缩减,资本边际效率降低,证券市场趋下游,消费倾向走低,“无论利率如何降低,总无法使新投资量还差强人意。”(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 第272页。)所以不能把增加投资寄希望于私人。 “我的结论是:我们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量之职责放在私人手中。”(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2页。 )“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之不远之境,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综揽”(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21 页。),“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注: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39页。 )由国家财政支出和举债兴建各类公共工程。

可见,凯恩斯最终还是不自觉地走向萨伊,以发展供给创造需求。所不同的是说法不一样,不叫发展供给,而是叫增加投资;不叫激励生产,而叫扩大生产需求;不叫供给包含需求,而叫投资可以扩大就业。另一个不同是,萨伊信仰自由主义,主张由私人自由投资来增加供给;凯恩斯信仰国家主义,主张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由政府统制与指导投资。实际上,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在有效需求不足妨碍生产和经济繁荣时,只有激励新一轮的生产才能复苏。离开增加投资这一招,谁都没有办法拉上需求。所以尽管萨伊的经济理论俗不堪言,但他的销售理论中主张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供需矛盾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萨伊的错误在于把供给创造需求的作用绝对化,根本否定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存在。

有效供给与市场效应

供给能创造需求,也能抑制需求。能创造需求适应需求的供给是有效供给,抑制需求向背需求的供给是无效供给。

供给与需求本来应该一致,可以一致。有需求才要供给,有供给才能需求。可是世界上的事都不会安排在尽善尽美之处,矛盾是绝对的。供求关系更是这样。需求的无限性与供给的有限性使需求大于供给是永恒的社会现象,给发展供给提供无限广阔的空间。当市场经济覆盖全社会,一切供给和一切需求都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实现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起了质的变化,供给表现为市场供给,需求表现为市场需求。因为市场需求是一种持有货币才有购买力的需求,那种没有购买力的需求就不能形成市场需求,需求的无限性就转变为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了。同时,供给的绝对有限性转变为相对无限性。这样,市场总供给大于市场总需求就成为市场经济的常态。经济学家和厂商的努力就是要尽可能最大限度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求其在坐际上高位均衡。

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衡的原因是双方的,既有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已有相当充分的分析,为大家所公认。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被发觉和被重视,这是供求理论的一个大缺陷。凯恩斯在分析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消费倾向下降的主客观诸多因素时,就完全忽略了有效供给不足这个大因素,把供给看作是完美无缺的,从而误导人们只把市场萧条症结全部归咎于有效需求不足一面,局限在需求领域做如何拉上或扩张的文章。何况凯恩斯对消费倾向下降的分析又不完备。凯恩斯说:“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这就是说,设以Cw代表消费量,Yw代表所得(二者皆以工资单位计算),则△Cw与△Yw同号,但小于△Yw,换句话说,dCw/dYw是正数,但小于1。 ”(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4—85页。)“一般而论,所得之绝对量愈大,则所得与消费间之罅隙亦愈大。”(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5页。)按照这个法则,发达国家的储蓄率要比发展中国家高。而事实并非都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表明:1989年至1993年,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35%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韩国、日本,占30%以上的国家中有泰国、印度尼西亚、瑞士,占25%以上的国家中有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伊朗、荷兰,占20%以上的国家中有智利、印度、德国、法国、以色列,占15%以上的国家中有巴基斯坦、阿根廷、意大利、英国、美国、加拿大。发达程度不同类型的国家储蓄率却在同一个层次上。1994年,私人存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比利时是21.9%,意大利18%,日本14.8%,法国13.6%,德国11.3%,英国9.9%,美国4.3%, 我国是29.58 %。1995年到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新增储蓄总额都在8000亿元左右,分别占可支配收入的29.88%、27.37%、20.86%( 注:按《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消费倾向与收入多少并不都正相关联,也就是说,市场需求不旺,并不都是由消费倾向造成的。

一个明明白白的事实是: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需求者游弋市场想购买所需要的物品,常常因价格太高、品质低劣、款式陈旧、规格不合、信用难保、柜台缺货、造型碍眼等等因素而罢手,想花的钱花不出去。这就是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相应的有效需求下降。所以,市场上的供给并不都是有效供给,有的是无效供给。

无效供给分两类,一类是超过有效需求的过剩供给,一类是因供给自身原因不合有效需求的不良供给。这两类供给超过极限就会导致市场萧条,严重时就会酿成经济恐慌。要缩小和消除这两类无效供给,只能宗奉供给创造需求的真谛,提高有效供给率,即提高有效供给占总供给的比率。有效供给比率的提高,不仅可以缩小甚至消除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罅隙,而且可以拉上和扩张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储蓄与投资达到高位均衡。因为有效供给的增加,可以收到乘数效应。

不论生活在何种历史条件和不论生活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学家,都承认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不论生活在何种历史条件和不论生活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的消费者,有钱都有消费倾向,但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动性。”(注: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10页。)在一定购买力的情况下, 供给者能从消费者(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那里吸引出多少货币来,决定于供给者的行为。马克思说:“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7页。 )供给创造需求的创造性,或有效供给的有效性,以下几点是有决定性的:

1.同类产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并由此价值量或经过竞争形成的生产价格决定市场价格。

2.各部门提供的产品总量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的规模,即社会需要的量。

3.品质必须有保证。市场经济愈是发达,使用价值的品质愈是重要,仅是总量上符合市场需求已是远远不够了。即使某类产品在总量上合乎社会需要,但因品质不令消费者满意,也会形成相对过剩。品质上的精美优良是生意场上头等重要的发光点。名牌名号就名在品质信誉上。

4.产品必须不断创新和开发。在科学技术不断有爆炸性长足突进的时代,开拓市场的主要希望不在传统产品的改良和扩张上,而在新产品的不断降生和高新科技产业的不断崛起上。市场上有两种事实并存,即先有需求后有供给和先有供给后有需求的两种事实并存。也就是说,需求有两种,先发需求和后发需求,供给也有两种,先发供给和后发供给。先发需求和后发供给相应,先发供给和后发需求相应。有些传统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粮、棉、油、房、桌、凳、刀、剪、锤等等,在自然经济中就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只是把原来的社会需求转变为市场需求而已,于是就有这些产品的供给,这就是先发需求后发供给的相应关系。有些产品是先知先觉者先行开发上市的新产品,消费者原先并不知道,看广告宣传介绍和试用后很满意,才激起消费欲,形成广泛的社会需求,这就是先发供给后发需求的相应关系。现代许多产品,如电视、电脑、光盘、空调、数控机床等等,都原属先发供给后发需求的产品。先与后也是相对的和可转化的。新产品刚面市时是先发供给,过了一定时期就是后发供给了。如电视、冰箱,现在相当普遍地进入家庭,每年生产多少,就由需求量来决定了,由过去的先发供给后发需求转变为现在的先发需求后发供给,如果只是简单的数量型再生产,容易形成无效供给。所以,供给必须不断更将新,一方面是已有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是开发从无到有的新产品。

5.尊奉消费者为上帝。可以说这是资本经营者数百年销售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也可说是资本经营者的首要观念。要建立销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电脑及时收集各种产品销售情况及需求者意见。不只是流通领域,而且在生产领域,都要有消费者是上帝的观念。这是重要的生财之道。

所以,不考虑供给自身的市场责任,不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有效需求就会萎缩。可以说,有效需求多半来自有效供给。

有效供给不足与内需

我国自1992年夏季到1993年夏季市场火爆1年后, 景气急转进入蓝灯区,迄今5年了。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同时,市场偏软, 出现双储双增的现象,即银行储蓄和商品仓储都增加。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年份年末余额 比上年增量

比上年增量 △Y中用来增加

△S △Y

消费的量△C

199311,627.3

2949.2

3111.9162.7

199416,702.8

5057.5

6022.1946.6

199523,466.7

6763.9

5559.3

-1204.6

199630,850.2

7383.5

5132.2

-2251.3

199746,280 15,429.8 4808 -10,621.8

商品库存

年份 总额

19934036.6

19946100.9

19956705.5

19967227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1998年3月4日发布的1997统计公报。△Y、△C由以上资料计算。

按照凯恩斯的消费倾向理论,居民增加收入时,消费也增加,只是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增加而日趋减小,以此计算的消费倾向(AC/AY%)为正数。从表上看,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1993、1994两年消费倾向非常低,分别为5.23%、15.72%,1995 年到1997年3年的消费倾向为负数,不仅增加的收入用来储蓄, 而且原有的收入中也增加储蓄量,使当年的储蓄增量大于收入增量。实际上,我国这几年每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有增长,如1997年比上年增长11.1%。我国的统计有无法探明的黑洞,城乡居民存在统计之外的无形收入。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消费倾向低,有效需求不足,不是因为我国经济衰退,我国经济这几年增长率都在8%以上,也不是居民手里没有钱, 巨大的储蓄存款余额足以说明。这是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软着陆”以来出现的买方市场,是大量的低水平供给抑制有效需求形成的。有效供给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有四方面:

1.价格过高形成的无效供给。典型例子是房地产市场。我国城镇3.7亿人, 还不包括农村来打工的数千万常住人口。住房困难,城市越大越紧张。1997年底,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是9平方米,如果按1人1 间房12平方米计算,还需要增建11亿多平方米,需要投资2万至3万亿元。仅目前住房困难户就有400万户,需要2亿平方米左右。就我国现阶段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居民收入情况和习惯看,占人口95%以上的普通居民高档大宗消费的次序是先房后车,谁都想先有一套产权属于自己的住房,然后再攒钱买车。可是为什么在人人都想买房的情况下又有好多人不想买房,让大量新建的商品房空置着呢?原因就在于前几年房地产盲热时,房地产商和有关部门把好机遇梦幻化了,只顾自己一厢情愿盘算会有怎样的高效暴利,炒地皮、乱收费,把地价房价抬得高高的,而忘却了起码的市场知识,忽略了需求者将会作怎样的反应。

2.重复建设形成的无效供给。因为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没有市场竞争压力,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以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调,实行市场经济后客观上必须加快更新,而主观上却又缺乏市场经济的经验和责任心,盲目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驱使,重复建设的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在:(1)重复引进生产线。(2)各地计划的支柱产业、增长点基本雷同。(3)产品生产趋同,鞋帽服装、暖水杯、 饮料、 卷烟等都是一哄而上。市场上什么产品时尚好销,就万家仿制充斥市场,使供给超过正常需求量。

3.产品简单增量再生产形成的无效供给。家电产品最明显,洗衣机、热水器、油烟机、冰箱等,从80年代到90年代,只有新旧大小之别,性能质量方面基本原样,没有提高。这类产品一次性购买多年使用,没有更好的新产品刺激的诱发,一向都是用旧了不能再修理了才会购买新的。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也是迫使我国居民沿袭节俭习惯的重要原因。自行车生产也颇为典型。偷自行车现象是全国城市的一大公害,新车放手不得,几重锁链也不顶用。于是大家都喜欢用没人偷的旧车破车。倘若自行车厂能制造出一种有机关而增价不多的防盗车,一定会给自行车市场带来新一轮的需求,而至今车厂和锁厂仍然各生产各的,没有共同研制有廉价防盗装置的新车。

4.品质伪劣形成的无效供给。多少年来不法厂商侵权或偷工减料制造的假冒伪劣名牌产品和常用产品充斥市场坑害消费者,特别是卷烟、白酒、西药、食品为甚。现在市场几乎已到了无信誉可言的地步,令消费者怀疑一切。真是“假作真时真也假”,一进市场就处处小心,时时在意,不信货真,不信价实,不信质好,不信量足。谁都不愿烧真香求假佛、花真钱买假货。供给者这种过失行为,只能令消费者大倒胃口,必然遏制有效需求,形成无效供给。有大量产品是因技术不过关、品质差而影响销量,如国产圆珠笔芯易凝结,折叠伞几折就破,高压锅常爆炸等。

由于以上无效供给的存在,形成相应的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者的一般心理是除日常必需的消费品之外,宁可缓消费、少消费,先把钱存在银行里。这便是为什么90年代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大幅度下调再下调,居民仍然跑银行存钱的主要原因。(注:一年期存款利率:1990年4月 14日为11.34%,1996年4月为10.98%,1998年7月为4.77%。)“上帝”是精明的,不会听凭供给者摆弄。有效供给有乘数效应,无效供给也有乘数效应,只是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有无效供给的负乘数效应,内需不旺就属必然。

扩大内需就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品位和质量。消除形成无效供给的原因,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途径。扩大内需的突破口主要是在扩大资本品的内需上。为此就要增加生产投资。这个道理已被国外无数事实所证实。先增加生产投资带动资本品需求,再带动居民消费品需求,也是当前我国全面扩大内需的唯一可行的序列。

因为有连续5年市场疲软的积加影响, 厂商大量追加中长期投资信心不足,降低利率也看不准何处是有效益的投资而不敢多贷款。所以降低利息未必能刺激投资。因此, 这时候政府应多承担一些投资责任。 1988年为保经济增长率8%,如财政部向各商业银行发行1000 亿元的国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如交通部全年总投资1800亿元以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3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1560公里, 二级公路近8000公里)和政府其他部门加大投资力度,都是必要的和积极的。先优化和扩大供给,才能再扩大需求,是可成立的定律。

标签:;  ;  ;  ;  ;  ;  ;  ;  ;  ;  

论有效供给_凯恩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