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构想--访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与道路模式专家(一)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构想--访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与道路模式专家(一)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构想——《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模式研究》课题专家访谈(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中国农业论文,课题论文,道路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由中国农科院承担的《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模式研究》历时三年,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项研究全面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主要模式以及重要建议。日前本报实习生徐颖秋采访了主持该课题研究的几位专家,请他们简要介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构思、发展道路、建设模式及主要对策。现分上下两部分发表,以飨读者。

徐颖秋(以下简称徐):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作为“八五”重点研究项目,该课题完整地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构想,请介绍这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有关情况。

卢良恕(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项研究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委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38位专家共同完成的。早在立项前两三年,一些专家就着手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讨、论证与设计等活动。立项后,主要完成人根据重点项目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研究重点,制定了三年的具体研究计划和进度。经过三年努力,研究突出了“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观点,将有关理论、道路、模式与对策的研究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国际发展分析与国内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界定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研究提出了建设理论与建设道路;在实地调查30个县级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制定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划分了有代表性的12个主要建设模式;并向中央及有关部门提出了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对策与政策建议。

徐: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很早就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哪些经验或者说规律性?

刘志澄(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当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主要是从改善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的角度而言的。70年代末,除上述内涵外,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近年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与发展,又赋予农业现代化新的机制与内容。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充实和完善的。那么,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简略地说,农业现代化实质上是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为根本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基础产业为基本方向,通过生产手段、生产条件、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特别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扩散、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工商业部门的介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社会化服务业的渗入,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及其发展构思,我们是以建国47年来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为依据,着重研究和深刻阐明了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一、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 渐进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演进的,不可能一蹴而成,也不能孤立地追求单一指标。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创造一个有利的客观经济环境。确保工农业协调发展,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是其中的一个关键。三、要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要求,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利用市场机制来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把产中与产前、产后部门紧密联结起来,加快农业专业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小城镇建设,使三者协调发展。五、将单纯依靠经验的农业转移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六、保护农民的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作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徐:从中国国情出发,并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理论和基本指导思想?

蒋建平(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副主任委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问题。从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看,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和指导思想来处理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关系到能否制定正确的政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剖析国内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研究提出了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论、农民主体论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梯度推进论等主要理论。以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为例。该理论是针对“农业基础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我国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虽然对唤起全社会重视农业产生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反而时常出现重工轻农、削弱农业从而导致工农发展失调、城乡差距扩大的状况。应当看到,“农业基础论”是在传统的产品经济占主导地位、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提出来的。长期以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往往过分强调依赖农业的积累作用,而忽视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过分强调为工业提供原料、为城市消费者提高农产品的一面,而忽视农业与非农产业部门方面的等价交换与合理分配,对维护生产者——农民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过分强调“产中”的作用,而忽视“产前”与“产后”的发展,以致造成农业系统的分离和管理体制上的分割。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在相当大程度上存在着,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显然,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速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仅仅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已经难以适应,必须用现代产业的新观念,把农业提高到“现代基础产业”的高度上来,具体地说,就是突破工农、城乡分离的格局,按价值规律与比较利益原则,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公平交换与分配,确保农民权益,进一步扩大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产供销一体化的要求,把我国农业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基础产业;突破封闭的、低效的传统农业局限性,把农业建设成为开放系统的、结构优化的、机械操作的、生产力高度的现代基础产业;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性,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把农业建设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市场调节产业与资源配置的现代基础产业。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情况看,它们的农业已经转变为高产值、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基础产业。如美国1994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1106亩,生产谷物14.18万公斤、肉类1.3万公斤。如果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与产后部门联系起来看,其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农业由弱质产业变为强大的现代基础产业是完全可能的。

标签:;  ;  ;  ;  ;  ;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构想--访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与道路模式专家(一)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