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

黄天带[1]2003年在《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Ds-1,正常秆品种中双4号(ZD4),华双3号(HD3)为材料,通过不同光照,不同激素处理及田间种植等试验,研究了Ds-1的生长发育特性;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与另一个矮秆资源Ds-2的等位性;再通过RAPD技术及候选基因法寻找与矮秆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 1.与ZD4相比,光照条件下Ds-1下胚轴显着缩短,子叶浓绿;黑暗条件下两者无明显差别。苗期的Ds-1与ZD4相比,叶色深绿,叶片匍匐于地面。成熟的Ds-1株高、分枝部位、伸长节数、节间距、主花序长显着低于ZD4;总节数与ZD4差异不大。表明Ds-1株高降低主要是由于分枝部位降低、伸长节数减少、节间距和主花序缩短所致。Ds-1的全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显着低于ZD4,千粒重则显着高于ZD4;而有效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每果粒数与ZD4无显着差异。 2.6-BA,BR对Ds-1的下胚轴伸长无显着影响,IAA、GA3可以使Ds-1的下胚轴伸长,其中只有100mg/L GA3可使Ds-1下胚轴恢复正常;外施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均不能使Ds-1的株高恢复正常,但600mg/L PP333使株高降低,在施了600mg/L PP333之后喷施600mg/L GA3可以部分恢复降低的株高,Ds-1的表现与ZD4相似,表明Ds-1的赤霉素信号传导是正常的。 3.遗传分析表明,F1代株高居于双亲之间,偏向矮秆,表现部分显性,显性度为0.25-0.31,正反交F1无显着差异,F2代高株与矮株的分离比符合1:3的分离规律,F1与正常秆品种回交后代高株与矮株的分离比符合1:1,F1与Ds-1回交后代全部表现矮秆,因此推断,Ds-1的矮秆性状受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不存在细胞质影响,暂命名为Ds1。 4.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两个组合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95和0.90,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79和0.64,两个组合的广义遗传力都大于狭义遗传力。表明除了加性效应外,环境和显性效应对株高也有较大影响。 5.Ds-1与矮秆材料Ds-2的杂种1代表现矮秆,F2代出现了高秆单株,初步表明Ds-1与Ds-2的矮秆基因不等位。 6.采用群分法(BSA)筛选了1041条RAPD引物,找到了一个与Ds1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S470.416,与Ds1的遗传距离为9.2cM。根据赤霉素不敏感基因(GAI)、GA20氧化酶基因(GA20ox)、光敏色素A基因(PhyA)设计引物,结果未找到与Ds1连锁的分子标记。

袁雯[2]2009年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矮秆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文中指出油菜是我国种植广泛的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杂交油菜的推广,油菜的株高明显增加,易发生倒伏引起减产,使机械化收获无法进行,这成为油菜大面积生产中遇到的难题。长久以来,矮秆基因被用作控制株高,是解决倒伏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选育矮秆甘蓝型油菜,改良现有油菜品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甘蓝型矮秆油菜Ds-1和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8-7963为研究材料,采用分子标记辅助回交的育种方法,将矮秆基因迅速导入到恢复系中,期望从中选育出与8-7963背景一致的矮秆恢复系,为矮秆杂交种的选育提供新材料。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F_1代农艺性状的考察。与8-7963相比,杂种F_1代株高降低极显着,主要表现为分枝部位下移。每角果粒数降低显着,而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全株角果数差异均不显着。说明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材料Ds-1的杂交种后代整体性状较好,是良好的矮秆种质资源。2.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验证。对与叁个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AX49,SCM07和SSR578)的多态性检测表明,其中两个共显性标记,AX49和SCM07,可以鉴定育种群体中DS1的单株。因此,可以用于前景选择。3.对BC_1F_1代和BC_3F_1代的前景选择。利用标记AX49和SCM07对BC_1F_1代和BC_3F_1代群体进行检测,正常杆与矮秆比率分别为41:25和73:55。经卡方检验均符合1:1分离。4.对BC_1F_1代和BC_3F_1代的背景选择。利用AFLP技术对BC_1F_1代和BC_3F_1代中的矮秆单株进行背景选择。BC_1F_1代利用30对AFLP引物得出85条多态性带,聚类分析后选恢复率最高的单株与轮回亲本回交。BC_3F_1代利用AFLP引物扩增条带与轮回亲本整齐,多态性带极少,表明遗传背景恢复较好。从中选择长势良好的矮秆单株自交。5.BC_3F_1代的性状考察。与8-7963相比,BC_3F_1代矮秆单株株高、一次有效分枝部位、节间距均降低极显着,而主花序长度和节间数差异不显着。说明矮秆基因DS1可以稳定的遗传。

赵波[3]2017年在《甘蓝型油菜矮秆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株高是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基础性状。小麦和水稻半矮秆基因的应用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成功的关键。半矮秆基因的利用显着降低了水稻和小麦植株的高度,增强了植株的倒伏抗性、耐肥性,同时还提高了收获指数,从而显着地增加了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现有的油菜品种植株高大,易因倒伏而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油菜矮秆突变体较少,对油菜株型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有限。因此,筛选矮秆突变体,克隆相关基因,阐明油菜株高的形成机制,对于油菜的矮化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AACC,2n=38)矮秆突变体ds-3为材料,对株高基因DS-3进行了遗传定位,并最终克隆了控制矮秆性状的矮秆基因ds-3,该基因编码赤霉素(GA)信号转导抑制因子DELLA蛋白,命名为Bna C07.rga-ds。本研究还对Bna C07.rga-ds及其同源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此外,本研究对油菜矮秆突变体ds-4的矮秆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矮秆基因DS-3的定位、克隆以及功能验证突变体ds-3苗期叶片暗绿,植株匍匐生长。成熟期,植株株高及其各构成因子:第一分枝高度,节间数目,节间长度以及主花序长度均显着降低。此外,ds-3下胚轴的伸长对外源GA3处理的敏感性减弱。F1杂种的株高介于ds-3与野生型“华双5号”之间;BC1和F2群体株高分离比分别符合1:1和1:2:1的预期值,表明矮秆性状受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BSA分析将目标基因DS-3定位在C07染色体两个SSR标记(Bo GMS4033和Bo GMS4044)之间,两个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为6 c M。DS-3基因一侧4个连锁的SSR标记对应的C07染色体区段与A06染色体上株高基因Bna A06.RGA区段存在很好的共线性。在C07染色体目标区间内,存在与Bna A06.RGA同源的Bna C07.RGA,因此后续研究中将Bna C07.RGA作为DS-3的候选基因。比较测序发现,突变体ds-3的Bna C07.rga-ds基因编码区第272位核苷酸发生了C?T突变,该突变导致DELLA蛋白N端保守结构域VHYNP的脯氨酸(P)被替换成亮氨酸(L)。位点特异性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该点突变与F2和BC1群体株高共分离。在拟南芥中分别表达Bna C07.RGA和Bna C07.rga-ds,Bna C07.RGA的转基因植株株高与野生型没有显着差异,而Bna C07.rga-ds能显着降低植株高度。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显示:GA能介导Bna C07.RGA与受体GID1a的结合,但不能介导Bna C07.rga-ds与GID1a的互作。2.甘蓝型油菜RGA的拷贝数、进化分析及功能鉴定以拟南芥At RGA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双向BLASTp比对,在白菜、甘蓝以及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到2个Bra RGA基因,2个Bol RGA基因以及4个Bna RGA基因。基于核苷酸序列的进化树以及氨基酸序列一致性的分析结果均发现,油菜的4个Bna RGA基因来源于白菜的2个Bra RGA基因以及甘蓝的2个Bol RGA基因,构成4个直系同源基因对;RT-PCR分析发现,ds-3的4个Bna RGAs基因在茎秆与叶片中均有表达;GA处理能增强Bna RGA基因表达,但其响应GA的模式不尽相同。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发现,GA能介导各Bna RGA蛋白与GID1a互作。此外,通过比较ds-1与ds-3两矮秆突变位点对株高的影响发现,DS-3(Bna C07.RGA)对茎秆伸长的调控力要弱于DS-1(Bna A06.RGA)。3.矮秆基因DS-4的精细定位矮秆突变体ds-4幼苗期叶片皱缩、向下卷曲,植株匍匐生长,成熟期植株矮小。此外,ds-4的种子萌发率较低,下胚轴变短明显,开花前期茎顶端表现出轻微的正向地性,但暗形态建成表现正常。将矮秆突变体ds-4和野生型ZY821杂交,比较发现,F1的株高远低于中亲值,更接近矮秆亲本ds-4;F2和BC1群体植株可以明显地划为矮秆类型和正常类型,而且矮秆类型和正常类型的分离比分别符合3:1和1:1。BSA分析将目标基因DS-4定位于油菜C05染色体介于In Del标记ID-147与ID-162之间25.6 c M的区间内。随后,基于双亲重测序的数据在目标区间开发了4个连锁的CAPS标记,利用这些标记从F2群体高秆表型的植株中筛选交换单株,进而将DS-4定位在SNP2CAPS-1和SNP2CAPS-4之间4.1 M的物理区间。随后,在目标区间内开发了多个SNP标记,利用SNPseq?分型技术筛选BC1F2分离群体中在SNP2CAPS-4和SNP2CAPS-39之间的交换单株。最终,将DS-4锁定在SNP32和SNP40之间,对应于甘蓝型油菜“Darmor-bzh”基因组C05染色体上约为475 kb的区间内。

王宇[4]2012年在《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M176的株高性状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改变其品质和倒伏性是增加油菜产量的关键。本研究利用EMS诱变甘蓝型油菜NJ7982,筛选获得矮秆突变材料M176,它与高秆甘蓝型油菜杂交,获得了2个F2群体,对M176的株高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离分析。还以M176和矮秆亲本J194的F2群体中的117个株系为材料,利用数量性状的思想,用公开发表和新开发的SSR标记对其株高性状进行QTL初步定位。该研究为油菜育种提供了降低植株高度和抗倒伏的有价值的新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规律分析矮秆突变材料M176与高秆甘蓝型油菜杂交,获得了2个F2群体,对群体的不同株高进行IECM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遗传分离分析表明,株高性状受一对主基因控制,株高性状呈现部分显性,纯合矮秆的期望均值为65cm左右,杂合矮秆的平均株高77-92cm,显示矮秆基因具有明显降低株高的效应。得出结论,矮秆群体是由一对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控制的。(2)引物多态性情况用759对已发表的SSR引物对两亲本M176(m1025矮秆亲本)和J194((高秆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有89对引物在亲本之间检测到多态性,占总标记数的11.7%。根据BAC第九染色体的相应位置设计新的SSR引物,共设计113对SSR引物,其中有8对在10株F2代中表现多态,但通过群体验证,稳定,清晰可读的多态只有3个其中BrA09Y21与矮秆基因连锁。(3)株高性状QTL定位用上述亲本间存在多态性的89对SSR引物对F2群体117个单株进行了基因型分析,发现一个新型矮秆基因,位于第九染色体,筛选得到5个和其连锁的标记,其中距离Na10G06为7cm,距离BrA09Y21为6.5cm。

高勇[5]2007年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矮化突变体突变类型的鉴定及矮化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DF-1”是利用快中子轰击及硫酸二乙酯(DES)联合处理甘蓝型油菜高秆品系获得的矮秆突变“NDF-1”与优良双低油菜品系杂交育成的矮秆品系其株高仅及亲本的叁分之一左右。“DDF-1”具有抗倒伏、收获指数高及适于现代农业机械化收割的特点,是油菜遗传改良的重要材料。本文以“DDF-1”为材料,研究了赤霉素(GA_3)、生长素(IAA)和油菜素内酯(BR)叁种激素对突变体幼苗的影响,并用石蜡切片观察其细胞形态,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下胚轴内源激素含量,通过SDS-PAGE分析了矮化突变体与其高秆野生型的水溶性蛋白质遗传表达差异,为该甘蓝型矮化突变体的深入认识及油菜的进一步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1、激素浓度梯度处理及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外加一定浓度的GA_3(7mg/L)对矮化突变体“DDF-1”的下胚轴伸长作用显着,但不能使之恢复到野生型的长度;萌发早期,BR有明显的促进伸长作用,萌发后期效果不明显;突变体对IAA敏感性较弱。叁种激素交互作用对矮秆下胚轴伸长的影响也不显着。组织切片显示,突变体油菜下胚轴的细胞纵向长度较野生型短,与赤霉素能诱导细胞纵向伸长相符合。暗条件下培养表明,在没有光存在的条件下GA_3对突变体幼苗下胚轴的促伸长作用不明显,佐证了关于光的作用是提高种子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的结论。所以我们认为它是赤霉素相关突变体。2、赤霉素浓度梯度处理结果显示,诱导突变体“DDF-1”下胚轴的伸长所需要的GA_3浓度要高出野生型1000多倍。但是在GA_3饱和浓度诱导下,突变体“DDF-1”下胚轴的总长低于野生型,各种浓度的赤霉素都不能使突变体“DDF-1”幼苗的下胚轴恢复到野生型的长度。且幼苗的内源赤霉素与脱落酸的含量高于野生型,而苔期植株的内源赤霉素含量仍大于野生型。所以我们认为矮化突变体“DDF-1”为赤霉素不敏感突变体。3、分叁批提取油菜下胚轴总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35kDa处的蛋白质带的蛋白含量与表型相关,矮化表型中此蛋白含量偏低,推测此蛋白可能是导致矮化的F-box蛋白GID1在矮化突变体中的低水平表达。4、我们认为,油菜矮化突变体“DDF-1”是赤霉素不敏感型矮化突变体,它的矮化突变可能是由于编码GA结合蛋白F-box蛋白GID1的基因发生突变,使GID1蛋白处于低水平的表达,或者GID1蛋白的构象发生变化,不能与游离的赤霉素结合形成复合体参与降解转录抑制蛋白SLR1的过程。SLR1蛋白没有被降解,赤霉素的应答转录不能被开启,因此表现为矮化,同时也导致矮化突变体内存在较高浓度的内源GA_3。

阴涛[6]2015年在《甘蓝型油菜株高和角果长及其相关性状QTL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株型改良是油菜高产、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之一,而开展油菜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和QTL定位,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新型甘蓝型油菜奠定基础。本试验以半矮秆、短角果甘蓝型油菜10D130和高秆、长角果油菜中双11号及其构建的包含185个株系的F2群体为材料,对甘蓝型油菜与株型相关的11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利用亲本对1864对引物进行筛选,表现出多态性的引物有350对,占引物总数的18.8%。剔除了一些扩增条带较模糊、非特异性或偏分离特别明显的引物,最终筛选出269对SSR引物,共获得313个清晰易辨的多态性位点。构建的遗传图谱包含17个连锁群,共有234个标记位点,图谱总长1167.7c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4.99cM。结合构建的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11个株型性状,共检测到19个与株高及其组成相关的QTL,主要分布在A01、A02、A05、A09和C09连锁群上。其中检测到2个有效分枝高度的QTL,分别位于A02、C09两个连锁群上,LOD值介于2.9-5.73,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为5.58%-10.75%;检测到3个株高相关QTL, LOD值介于2.77-4.16,分布于A01、A05和A09叁个连锁群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为5.09%-12.78%;检测到1个主花序长QTL,位于A02上,LOD值为4.07,可解释表型变异为6.52%;检测到的3个有效分枝数QTL均位于在A01上,LOD值介于2.8-6.6,单个QTL可解释5.04%~5.76%表型变异;检测到4个主茎长QTL,分别位于A02和A05上,LOD值介于3.54-5.61,单个QTL可解释遗传变异为6.52%-10.29%;检测到的3个主花序长/主茎长QTL均位于在A02上,LOD值介于2.89-12.5,单个QTL可解释8.28%-16.96%的表型变异;检测到的2个主花序角果着生密度QTL,LOD值介于4.82-6.15,均位于A02上,单个QTL可解释5.25%~8.07%的表型变异;有效分枝间距检测到1个QTL,位于A02上,LOD值为4.01,可解释表型变异为6.79%;共检测到12个与角果长及其组成相关的QTL,角果长、果身长、果喙长QTL各4个。检测到的角果长QTL主要集中在A01、A03和A09叁个连锁群上,LOD值介于2.73-19.82,单个QTL可解释9.56%-11.92%的表型变异;检测到的果身长QTL主要集中在A01、A03和A09叁个连锁群上,LOD值介于3.34~21.07,单个QTL可解释9.87%~16.26%的表型变异;果喙长QTL主要集中在A02和A05上,LOD值介于3.31~7.33,单个QTL可解释5.61%~15.51%的表型变异率。其中在A02上检测到QTL簇,共14个QTL分别来自7个不同性状。其中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长、主茎长、主花序长与主茎长的比值、主花序角果着生密度和果喙长QTL置信区间重迭,除主花序长和主花序长与主茎长的比值外,其余QTL增效基因都来源于10D130;主茎长和主花序长与主茎长的比值QTL位于相同位置,但增效基因来源不同;主花序角果着生密度和果喙长QTL位置相同,且增效基因均来源于10D130。在A01连锁群上检测到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和果身长QTL置信区间重迭且增效基因均来自于10D130;在A03连锁群上,角果长和果身长QTL位置一致且增效基因均来自于中双11号;在A05连锁群上,株高和主茎长QTL位于相同位置且增效基因均来自中双11号;在A09连锁群上,角果长和果身长QTL位置相同且增效基因均来自于中双11号。研究认为,株高与角果长及其相关的株型性状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对株型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曾新华[7]2010年在《不同诱变方法对油菜种子诱变效果及突变体的研究》文中提出诱变可以产生丰富的突变,诱变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作物育种和生物学研究中。射线辐射,化学诱变,空间搭载等诱变方法也较早的应用于油菜育种中,而不同诱变方法的诱变效果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利用诱变技术处理油菜种子,比较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射、EMS和空间搭载诱变对甘蓝型油菜种子品质性状的诱变效果,探索利用诱变技术改良甘蓝型油菜种子品质的有效方法,期望获得品质优良的突变体。并对诱变后代中发现的矮秆突变体和苗期黄化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诱变方法对甘蓝型油菜种子品质性状的诱变效果比较分别用800 Gy、1000 Gy和1200 Gy的Y射线,0.5%,1.0%和1.5%(v/v)的EMS溶液以及太空辐射处理叁个甘蓝型油菜品系06-425、06-3741和06-7317。分析各种不同处理的M3代种子的品质,结果表明γ射线和EMS处理都能显着增加种子不同品质性状的变异,但诱变的效果存在差异。1.5%的EMS在黑籽甘蓝型油菜中能诱发较多的变异,更适合用于改良油菜种子品质。而对于黄籽品系则适合较低剂量的诱变剂处理。2.平阳霉素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出胚率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处理5个甘蓝型油菜品系的游离小孢子,结果表明,0.1μg/ml的平阳霉素处理甘蓝型油菜小孢子30分钟能显着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出胚率,随着平阳霉素浓度的增加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出胚率也随之降低。但平阳霉素处理却降低了品系T8再生植株的加倍率,而对品系B409和T10再生植株的加倍率没有显着影响。利用AFLP技术分析了平阳霉素对品系T8、T10和B409双单倍体植株的诱变频率。结果表明,在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0.095%到0.114%的变异,而平阳霉素处理没有显着增加其变异。3.矮秆突变体的研究在EMS诱变的M3株系中发现一个株高极度矮化的矮秆突变株系。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秆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存在细胞质效应。通过外源赤霉素处理和内源赤霉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外源赤霉素不能恢复矮秆突变体(bnaC.dwf)的株高,而且其叶片和茎干中的内源赤霉素含量也显着高于原始亲本。因此推断赤霉素传导途径基因的突变导致了突变体的矮化。利用AFLP标记结合群体集团分离分组法(BSA)共筛选到9个与BnaC.DWF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并成功的将其中的四个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并利用与BnaC.DWF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将BnaC.DWF基因定位于甘蓝型油菜C8连锁群。4.苗期黄化突变体的研究在EMS诱变的M2群体中发现了一个苗期黄化的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其黄化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存在细胞质效应。利用AFLP标记结合群体集团分离分组法(BSA)共筛选到8个与BnaC. YGL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并成功的将其中的四个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并利用与BnaC. YGL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将BnaC. YGL基因定位于甘蓝型油菜C7连锁群。

王记林[8]2008年在《甘蓝型油菜矮秆基因BnRGA1的定位和候选基因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甘蓝型油菜是油菜中最重要的栽培种。优化油菜的株型,提高植株抗倒伏的能力,成为保障油菜品种稳产的关键。因此,筛选和鉴定新的矮源,对于加快油菜矮化育种的步伐,实现油菜领域的“绿色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甘蓝型矮秆油菜LB821-1和甘蓝型高秆油菜9369-1为材料,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分析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采用分子标记定位法定位矮秆基因,并最终通过同源基因克隆法筛选矮秆候选基因。结果如下:1、遗传分析表明,F_1代株高居于双亲之间,偏向矮秆,表现不完全显性,显性度为0.16-0.22,正反交F_1代无显着差异,F_2代矮秆植株:半矮秆植株:高秆植株的分离比符合1:2:1的分离规律。据此推断,LB821-1为半矮秆突变体,矮生性遗传受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不存在细胞质效应。2、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筛选了640对SSR引物,找到了一个与BnRGA1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12156。随后利用陈伟的遗传图谱(Chen et al.,2007)将矮秆基因BnRGA1定位于N6连锁群,并在N6连锁群找到一个与BnRGA1基因连锁标记SCAR07。最终,BnRGA1基因被定位在标记SR12156和SCAR0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8cM和1.9cM。3、根据公布的BrRGA1基因的信息,利用两对引物AX49、AX1270和AX910、AX1740在突变体LB821-1中扩增基因全长,序列分析发现:在突变体LB821-1中,DELLA蛋白的N端TVHYNP非常保守的结构域中存在一个单碱基的变异(C/T),造成了氨基酸P突变为L。在突变体的TVHYNP结构域的下游存在9个碱基的插入。用上下游引物AX49、AX1270分别扩增两亲本,然后用HpaⅡ或XhoⅠ酶切,发现酶切产物之间存在差异。在基因内存在差异的区段设计引物BrRGAT,扩增F_2群体中的385株高秆植株和148株矮秆植株的结果显示,标记BrRGAT与矮秆性状共分离。

黄天带, 吴江生, 王令强, 华玉伟[9]2006年在《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及其矮秆基因的RAPD标记》文中提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矮秆突变体DS-1与中双四号配制正反交组合F1、F2、BC1和BC2,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矮秆性状受一对部分显性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将这对显性主效基因命名为Ds1。同时随机选取147株F2植株作为Ds1的RAPD标记的筛选群体,最终从1041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1条引物S470,其扩增的多态性片段S470.416与Ds1连锁,遗传距离为8.9cM。

韩宏仕, 张敏琴, 喻时周, 伍林涛, 高志宏[10]2018年在《我国甘蓝型矮秆油菜的发掘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油菜种植大国,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油菜株高明显增加,容易倒伏,影响收成且不便机械化收割,已成为油菜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株型改良已成为培育适宜机械化品种的重要目标。通过降低株高是解决倒伏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对甘蓝型矮秆油菜矮秆资源发掘途径、甘蓝型矮秆油菜遗传类型进行了综合介绍,统计分析了2006年以来我国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油菜品种中,株高低于170cm的品种的株高、品种类型、审定区域情况,提出了甘蓝型矮秆油菜品种选育的参考标准,以期为油菜育种工作者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D]. 黄天带.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2].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矮秆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D]. 袁雯.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3]. 甘蓝型油菜矮秆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D]. 赵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17

[4].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M176的株高性状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分析[D]. 王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5].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矮化突变体突变类型的鉴定及矮化机理的初步研究[D]. 高勇. 四川大学. 2007

[6]. 甘蓝型油菜株高和角果长及其相关性状QTL定位[D]. 阴涛. 西南大学. 2015

[7]. 不同诱变方法对油菜种子诱变效果及突变体的研究[D]. 曾新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8]. 甘蓝型油菜矮秆基因BnRGA1的定位和候选基因鉴定[D]. 王记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9].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及其矮秆基因的RAPD标记[J]. 黄天带, 吴江生, 王令强, 华玉伟.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6

[10]. 我国甘蓝型矮秆油菜的发掘与应用[J]. 韩宏仕, 张敏琴, 喻时周, 伍林涛, 高志宏. 种子. 2018

标签:;  ;  ;  ;  ;  ;  ;  ;  ;  ;  ;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