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山”部字研究论文

甲骨文中“山”部字研究

张 怡

(中国文字博物馆,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要: 甲骨文“山”部字中约有37字,这些字分别用作山名和地名,一部分字沿用到现在,一部分字已经消失在历史中或者转化为别的字,剩下一部分意义不详。以字书《说文解字》进行释义,通过对甲骨文中与山相关的字的整理研究,揭示出殷商时期多山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 甲骨文;山部字;山名;地名;《说文解字》

甲骨文从发现至今,目前所能见到的殷商时期文字约4000个,其中与山有关的字约有37字,本文把甲骨文中所能见到的从“山”的字做一基本梳理,按在卜辞中的意义,尽量理清这些“山”部字在甲骨卜辞中的意义。

一、山名

(一)沿用至今的“山”部字,作山名

1.山,《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凡山之属皆从山。”

甲骨文“山”字写作之形,像三座山峰并立之形,突出的是三座山峰的峰头。另外,甲骨文的“山”字所表示的是三座山峰,“三”代表多的意思,不是实指。“甲骨文山作,像三山之形,金文山作形,两侧的山峰已经不显,三座山峰的峰头写成三个短竖,峰尖形象已经线条化。战国文字承袭商周金文,作形,或加饰笔作形。[1]1047”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小篆将两侧的山峰线条化,写作形,只保留山峰底座。

古人造字皆来源于生活,甲骨文中的字大多是象形字,是殷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需、所想等,“山”字亦是如此。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不管是殷商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我国的山峦众多,殷人生活在群山之中不足为奇,所以殷人才能根据山的形象造出“山”字。

二元论则强调对于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挖掘,在资源开发与产品设计过程中坚持文脉原则,以实现对于原生湿地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实践中也只有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融入地域文化因素,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科学和充分利用)。因此从长远计,加强对“黄河口”文化的系列研究,深入挖掘“黄河口”文化内涵,实现原生湿地生态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是黄河口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方向。

“山”在甲骨中一般用作本意,常被作为殷人祈雨、祈求农作物丰收的对象而被祭祀。

《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20980反:“丁酉卜,山羊,豕雨?”

《合集》21078:“乙丑卜:丙寅山,雨?”

《合集》34166:“辛□,貞:〔其〕于十山?”

《合集》34168:“丁丑卜,侑于五山。才陮,二月卜。”

2.岳,《说文》:“嶽,东岱、南靃(dú)、西华、北恒、中泰室。从山、狱声。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

甲骨文“岳”写作诸形,此字是否从“山”,众说纷纭。孙诒让、叶玉森、郭沫若、于省吾、李旦丘、陈梦家、屈万里、彭裕商等学者认为,此字为“岳”字,从“山”;罗振玉、金祖同、唐兰、杨树达、孙海波、朱芳圃、张炳权等认为,此字从“火”,应为“羔”或“芈”字。徐中舒先生:“像山岳层峦叠嶂之形,为嶽之初文。殷人视高山大川为神祇予以隆重祭祀。”[2]1026-1027在甲骨卜辞中,“岳”作为自然神被祭祀,陈梦家先生:“河、岳、夒和、并有其‘宗’,则他们并非自然神祇而为人鬼。凡此都表示人鬼与神示的转化关系,亦即我们从前所说的神帝的人格化与祖先的神帝化。这种转化关系、双重性格的表现,都可以引用楚语以‘高祖’介于山川之神与宗庙之主而说明之。”[3]361陈梦家先生认为,“河”“岳”是由自然神向祖先神转化,是殷人由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发展,所以它不仅具有神性,也具有人性。

忍不住向几个老同学打听,我才知道当初的学霸如今在家务农,他高考考了五次,不乏好学校可以报读,却被“最好”禁锢在了原地。

众所周知,机构各构件转角之间关系只取决于各构件相对长度。引入长度比例系数mb(称为凸轮偏心率)、ma和mc:

《合集》30445:“于乍,王弗悔?/于凡,王弗悔?”

《合集》30298:“于岳宗,又(有)雨?”

《合集》28258:“于岳年,此雨?”

《合集》33291:“丁未卜:又(侑)于岳禾?/庚戌卜:又于岳禾?/辛酉[卜]:取(焣)岳,雨?”

《合集》33293:“壬寅,貞:其禾于岳,……”

首先,对于红豆杉的种植技术来说,种子繁殖技术是红豆杉健康生长的关键,因此为了能够使红豆杉种子育苗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提升,需要严格的遵守种子育苗中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了:种子收集、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等几个重要的步骤,并且每一个步骤都对整个种子育苗阶段的成活率有着直接影响。此外对于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害问题也要针对性的进行防治,从而保证红豆杉种子育苗的成活率,真正的提升社会生态效益的进步。

《小屯南地甲骨》(以下简称《屯南》)2106:“甲子卜,惟岳害禾?”

《屯南》2438:“丙午卜,惟岳害雨?”

对于定风量空调系统与变风量空调系统在耗能方面的差别,以某正在研制的最新客滚船的某中央空调的计算结果为例进行说明。该船的室内设计温度为24 ℃@50%RH,室外设计温度为35 ℃@80%RH,人均新风量为30 m3/h,最小新风比为50%。在夏季工况下,每个舱室的空调送风量计算结果见表1。

(二)消失在历史中的山名

《合集》34470:“癸巳卜,……”

卜辞中常常作为山神被祭祀,而且一般作为求雨的对象存在。《合集》22419 :“……、河、岳、岳、〔〕……”中,“”与祖先神“”、自然神“河”“岳”并称。前文已经讲“岳”由自然神向祖先神转化,所以,“”的地位应与“河”“岳”一样,具有祖先神性质。

《合集》21098:“壬午……?”

《合集》21100:“癸巳卜:?”

《合集》22419:“……、河、岳、岳、〔〕……”

“岳”在卜辞中不仅为求年祈雨对象,有时也会成为害年、害雨对象:

,疑为“二山”合文,为祈雨对象,卜辞仅见三例,如:

1.

2.

卜辞中亦用为山名,作为求雨、求年的对象被祭祀。

《合集》30393:“其年二山、于小山,豚?/二山眔叀小,又大雨?”

《合集》30455:“其。”

《说文》:“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说文》认为没有石头的山为“阜”,即土山之意。

,甲骨文作形,《合集》30413 :“岳?/。”在此版卜辞中,“”与“岳”同版被祭祀,所用祭名也一样,所以,“”的地位应与“岳”一样,具有祖先神性质。于省吾先生释为“炘”,认为此字从“火”,“甲骨文以岳?与对贞,当为先公之名”。[4]210于先生认为此应为先公之名是对的,但对于此字从“火”之说,笔者认为不妥,此字仍应从“山”。《甲骨文字诂林》按语云:“于先生释‘炘’,字似从‘山’不从‘火’,‘斤山’之合文,乃祭祀祈雨之对象,殷人于山川多有祭,不必为先公。”[4]1239

4.

,甲骨文作形,,在卜辞中用作祭祀对象,如《合集》30463:“于?于?”

5.

,甲骨文作形,《合集》07978:“…………亡災?”此条卜辞为残辞,之所以放在这里,笔者怀疑它与例4“”字为一字之异构,当与为同一字的不同形态。

收集该院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循证护理组初次妊娠患者27例,再次妊娠患者23例。 年龄范围 21~37岁,平均年龄(28.15±2.12)岁。 孕周32~38周,平均孕周(36.34±5.21)周。 常规遵医护理组初次妊娠患者28例,再次妊娠患者22例。年龄范围21~38 岁,平均年龄(28.12±2.11)岁。 孕周 32~38 周,平均孕周(36.11±5.02)周,两组一般资料可比。

用作山名的从“山”之字,卜辞中作为祈雨、乞年的祭祀对象存在,他们在殷人眼中就是神灵,被当作自然神祭祀,并且有向祖宗神转化的趋势。

(三)合文

1.

《合集》30457:“壬午卜,?”

《合集》30393:“其年二山、于小山,豚?/二山眔叀小,又大雨?”

《合集》30453:“其取二山,又大雨。”

《合集》30454:“其二山,又大雨。 吉”

2.

,甲骨文作形,疑为“保山”二字合文,卜辞中仅见一例,如《合集》14300:“辛酉卜,∅貞:我保山?”

3.

,疑为“小山”合文,卜辞中仅见三例,如:

《合集》30329:“小山,即宗岳,于之,又大雨?”

《合集》30393:“其于小山,豚?/二山眔叀小,又大雨?”

“中国市场是民族企业的根,把根维护好有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但如果想要扩大品牌影响和企业实力,海外市场是检验民族企业的真正考场。”毕总说,“如今,比亚迪叉车已经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一定成功,如在欧美市场,比亚迪叉车与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众多知名品牌同台竞技,不仅没有依靠价格优势去占领市场,反而因为在锂电领域的技术优势,获得了极好的市场认可度和保有量,市场能有这样的反应,用两个字概括——便是‘品质’。”

《合集》30456:“其又于小山,又大雨?”

4.

,疑为“兔山”合文,卜辞中为祭祀祈雨的对象。《合集》12860:“丙寅卜,王,……雨,〔〕……”

5.

,甲骨文作形,姚孝隧先生在《甲骨文字诂林》中的按语云:“疑为‘山’合文”,如《合集》05766:“辛未卜,貞:令以射从□方我?”裘锡圭先生:“甲骨文常在地名字上加‘山’、‘水’偏旁,《合集》05766中的与《合集》32996、《合集》32997、《合集》32998中的当指一地无疑,《合集》05766:‘令以射从□方我?’与《合集》32996:‘乙亥,貞:令辰以新射于?’应为一事,‘辰’和‘’当是同一人名的不同写法。”[4]1243《合集》32997:“辛未,貞:王令以?/辛未,貞:冓以新射于?”

,甲骨文作形,疑为“入山”合文,卜辞中仅见一例,如《屯南》806:“……以衆入山……”

6.

,甲骨文作形,疑为“山”合文[4]1243,如《合集》07862:“勿于?/貞:于?”

7.

案例1:武进区湖塘河清淤工程。湖塘河为典型城区河道,沿岸有聚集老住宅区及老式小区,雨污合流,河水发黑,气味难闻。该清淤工程于2014年组织实施,采用环保绞吸为主、人工清淤为辅的方式进行,对于边角窄处,清淤船无法清理到的地方,则采用水下清淤机辅助清淤。施工过程中,利用环保铰吸船通过搅动河底表层20~40cm的淤泥层,再利用水下清淤机清淤,对淤泥进行铰切破碎、抽吸,最后底泥由污泥泵直接输送到控源分离系统。

采用波长为550 nm的光作为入射光,在循环伏安特性曲线测试中即时记录光的透过率曲线,称为时间依赖性曲线(见图6,电解液为1 mol/L LiClO4).在电致变色薄膜中,将着色态/漂白态所表现的光透过率的低/高值标记为Tc/Tb.光的透过率差值ΔTλ=550 nm(Tb-Tc)是描述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见图7(a)),随着循环伏安特性曲线测试的进行,ΔTλ=550 nm值有所衰减,这也表明了电致变色性能的衰退.通常,用电致变色效率η来衡量材料的电致变色性能,计算公式如下:

二、地名

(一)沿用至今的山部字

甲骨文中的山部字,很多在今天我们仍然在用,但意思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也许已脱离当初古人造字时的本意。

1.丘

从甲骨文字形看“山”与“丘”的区别更为明显,甲骨文“山”写作形,“丘”作形,“山”看上去像三座山峰并立,而“丘”看上去像两座山峰并立,从字形上看,比“山”少了一座山峰,但都与山有关。商承祚:“丘为高阜,似山而低,故甲骨文作两峰以像意。”[4]1208

《说文·丘部》:“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象形。凡丘之属皆从丘。今隷变作丘。”《说文》认为“丘”从“北”是不正确的,从甲骨字形可以看出,“丘”所从的应该是“山峰的峰头,尖尖的山峰。”

将以上构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模型采用DEAP2.1软件进行计算,得到五个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评价相关结果,整理相关结果值得到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广雅·释丘》 :“小陵曰丘。”《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性本爱丘山。”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丘”即小山,小土包。

明朝徐渭的《涉江赋》:“积土渐高,为九仞台;九仞一亏,终为阜丘。”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最终只能成为阜丘一类的小土山。由此可以看出“山”与“丘”的区别,“山”高大雄伟,“丘”低矮平凡。

“丘”在甲骨卜辞中一般作地名,有“于丘”“在丘”“丘”“丘商”“丘雷”等。

《合集》00108:“取竹芻于丘?”

《合集》00875正:“戊……才丘……”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组间同类型计数比较使用x2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合集》04248:“貞:奠于丘?”

《合集》00776正:“己丑卜,貞:于丘商?四月。/貞:于丘商?”

《合集》24367:“壬午卜,行貞:今夕亡?才正〔月〕。才丘雷卜。/癸未卜,行貞:今夕亡?才正月。才丘雷卜。”

以上5例卜辞中的“丘”均用作地名,可知“丘”在殷商时期用作地名。孙海波先生认为“丘商”即商丘;张秉权先生认为:“丘商即大邑商、中商或单称商,卜辞丘商后世称为商邱,在今河南商丘县。”[4]1208

2.阜

阜,甲骨文写作,像攀登高山的石阶,或像山峰侧立之形。甲骨文中有时或写作形,此时为了书写方便,已经省简笔画。金文常用于偏旁,作形。

古人造字来源于日常生活,由于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常常翻山越岭进山渔猎,寻求生活所需,所以像“山”“丘”“阜”等字应运而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人的生活状况。说文小篆承袭甲骨文写作形,但在上增加饰笔“撇”。

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篇短章的教学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且主要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上课模式仍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评价,都是以此来制定的,整本书阅读及整本书阅读教学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鲜少出现。

在小猴子重回猴山,与猴王展开对决的时候,卡勐激动地为小猴子击鼓助威,他陪伴小猴子成长强大起来的同时,也从小猴子身上获得了坚强的力量去消化这一家庭变故。跟小猴子的友情,帮助这位壮家少年顺利渡过了人生中第一个成长危机。

“阜”在甲骨卜辞中作有如下用法:首先用为地名,如《合集》24356:“戊辰卜,王曰貞?其告其陟?才阜卜。”《甲骨文字诂林》姚孝隧先生按语云:“‘才阜卜’此当用其本意,指高峻之处。”[4]1254徐中舒先生:“疑为高地之意。庭阜、阜乃庭、二地之阜也。”[2]1058徐先生说的“庭阜”在《合集》10405正:“癸酉卜,貞:旬亡?王二曰:。王曰:艅,夢。五日丁丑王中丁,才庭阜。十月。”其次用为人名,如《合集》22391:“貞:阜亡疾其?/貞:阜?二月。”其三用作地名,如《合集》7859正:“貞:隹阜山令?/貞:允隹阜山令?”《合集》7860:“貞:隹阜山令?/貞:允隹阜山令?”这里的“阜山”或为地名,或为山名。

3.

《尔雅·释地》:“大陆曰阜。”《广雅·释丘》:“无石曰阜。”刘熙《释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从上举文献中可以看出“阜”意即土山。

“丘”与“阜”均是土山。不过,“丘”一般指小土山,“阜”指土山,“丘”比“阜”小。

3.喦

喦,甲骨文作形,王襄先生、李孝定先生认为此字从“山”、从“品”,裘锡圭先生认为此字绝不从“山”。在卜辞中,此字一般作地名或人名或部族名,裘锡圭先生:“在商代,地名与族名往往相因,族氏与人名也往往无别。”[4]744喦,常用在记事刻辞中,如《合集》05574 :“□乞自喦廿屯,小臣中示。”

《说文》:“喦(yán),山巖也。从山、品声。’巖,厓也。从山、嚴声。古玺岩,读嚴。”由此可知,“巖(岩)”“喦”应为一字之异体。

《战国古文字典》:“岩,从山、从石。会山巖之意,疑喦之异文。”《正字通》:“岩,俗喦字。巖,俗省作岩。”

(二)消失在历史中的从山地名

1.

三字为一字之异构,卜辞中用为地名,如《合集》06477:“正癸丑卜,∅貞:王比奚伐巴?/癸丑卜,∅貞:王叀望乘比伐下危?/貞:王往于京?/貞:王勿往于京?/貞:王往于京?/貞:王勿步于京?/……于京?”

此版卜辞为战争卜辞,商王攻打巴和下危,然后接下来卜问,商王是否到京?这里的商王所要到的京,应该是与巴和下危两个方国较近的一个地方,也是与商王的战事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个地方。

《合集》08070 :“貞:乎人?/貞:乎?”与《合集》3218:“……以子于[]?”也用为地名。

2.

殷人占卜有专门的占卜机构和占卜集团,那么也会有专门的占卜地点和占卜场所,这种占卜地点不固定。,甲骨文作形,即为殷人占卜场所或是占卜地点。如《合集》529:“貞:才,羌其夙?”《合集》530正:“……才,羌……”

3.

,亦是殷人占卜场所或是占卜地点。如《合集》35913:“……才貞:且甲升……戉升,若,我受……”

4.

,皆为地名,疑为一字之异构。《屯南》2287:“甲子卜:□乙尞土?”《合集》34495:“壬子?”

5.

,地名。《屯南》2301:“甲子卜:以王族伐宄方,才,亡災?/方不往自?”

6.

,地名。《合集》29384:“……其田,宿于。”,应该为田猎地点。

7.

,地名。《合集》24378:“□□卜,行〔貞〕:……才。”

8.

,地名。《合集》32486:“□酉,貞:王步□?”《合集》32487 :“于翌丁步?”

9.

,地名。《英国所藏甲骨集》0834:“庚寅卜,貞:于?十月。”

10.

,地名。《屯南》2282:“己卯卜:于立岳雨?”

三、意不详

,释为,释为,释为,释为。这四字为可释字,但这些字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六个字为不可释字,因为在卜辞中均为残辞,无法考证其意义,但从“山”的字大多用作山名和地名,所以笔者认为上述十个字皆有可能是山名或地名。

参考文献:

[1] 何琳义.战国古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中图分类号: H1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 7864( 2019) 01- 0005- 04

收稿日期: 2018-09-06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殷墟甲骨文的科学展示研究”(2016CLS025)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殷商社会文化形态与甲骨文研究”(16@ZH017A6)

作者简介: 张怡(1983—),女,河南周口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出土文献。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9.01.002

[责任编辑 左荣]

标签:;  ;  ;  ;  ;  ;  

甲骨文中“山”部字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