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西部地区论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已在启动,本文就实施中的若干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把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战略地位。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等重要江河的发源地在西部地区,上游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长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在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较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中,有7个位于西部地区,有1个处于中、西部接壤地区。西部地区丰富的物种资源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以及我国21世纪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江河、湖泊水生态严重失衡,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咸化和干涸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绿洲面临消失;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土地荒漠化面积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也大部分发生在西部地区;林草覆盖率总体不高,开然林比例低、质量差,森林的生态功能一直呈下降趋势;草原退化加剧,目前全国草地退化面积在1.35亿公顷左右,绝大部分发生在西部地区,退化最严重的牧区和农牧交错区,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黄河源头区80~90年代年均草原退化速率比70~80年代增加了一倍以上,土地荒漠化的年均增加速率则由70~80年代的3.9%增至80~90年代的20%;城市和工业集中地区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基于以上分析,在西部开发建设初期,就必须开展深入的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后才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的历史重现。一是从区域和规划入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超越传统经验式环境管理阶段;二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超越与开发环境冲突的传统模式;三是将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超越粗放型农业和大规模面源污染阶段;四是从开发建设的源头控制生态破坏,实行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和恢复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超越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减少建设费用,忽视生态保护的建设阶段;五是污染防治实行由单纯依靠点源治理向依靠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变,加强源头和生产全过程的控制,超越传统的末端治理阶段;六是实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工业污染控制与生活污染控制相结合,城区环保与郊县环保相结合,超越城市建设长期滞后的发展阶段。

二、摸清“家底”,搞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

摸清家底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现在有些资料数据是80年代的资料数据,不可能很好地适应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有的行业部门虽然有近年的数据资料,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需要可比、配套。为此,建议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抓住影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统一内容和方法、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时间要求,充分利用各地、各部门已有资料、成果和“3S”等先进技术手段,缺么补什么,通过组装汇总,提出当地完整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在弄清家底的基础上,搞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具体地讲,就是要在全面掌握生态环境现状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维护生态安全,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按照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自然特点、资源状况等,依据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指导原则,区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物种保护、防风固沙、资源开发等不同生态功能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环境功能区。在此基础上,以“十五”计划和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区域、地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原则、重点和主要对策措施。通过规划,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对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分级建立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要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相关的开发管理制度、办法、标准,严格监管,实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地区,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和管好各类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树立一批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样板,实行积极性保护。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注意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1、正确认识退耕还林还草,改变重林轻草的观念。

要正确认识退耕还林还草。退耕后,还林还是还草,需要遵循自然规律,适合还什么就还什么。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上,要改变重树轻草的观念,坚持草、灌、乔的先后次序。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应当以种植草、灌为主,不能简单地认为森林是“绿色水库”。有关资料介绍,一棵阔叶树好比一台抽水机,相当于30平方米草地的耗水量,如果在干旱地区不合理地植树,特别是高密度植树,不仅树种不好,相反会造成土壤日益缺水,久而久之,出现沙化。在我国以往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

2、正确认识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两方面的作用,改变重人工建设轻自然恢复的观念。

要正确认识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两方面的作用。在提高林草植被方面,要因地制宜,采取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进行人工生态建设,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在短时期内收到突击性的环境效果;但是在不少地方,只要能够制止危害性的人为活动(如践踏、破坏和其他掠夺性开发活动等),进行封育,不仅会使植被得到更快的恢复,而且还可以避免由于人工栽种出现的林相单一等生态环境问题,植被可以长得更好。这样的事例在实践中也是很多的。

3、正确认识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必须并重,改变重建设轻保护的观念。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支点。保护与建设都是重点。一方面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封山绿化,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发挥生态建设的规模效应,创造明显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效,防止出现重建设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边建设边破坏的后果。

4、综合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防止单纯从生态建设角度考虑问题。

西部地区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贫穷造成的,如果不从发展中寻找根源,难以制止生态破坏。农村能源就是一个典型问题。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些严重缺能地区,为解决生活燃料要花费1/4的农村劳力,在很多贫困山区,农村居民为解决生产生活用能,不得不上山砍树,实践证明,“过樵”是西部地区植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在造林、还林的同时,研究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在交通困难、难以解决生活出路的地区和生态退化严重的产粮区,应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建好高效稳产(梯)田,退出其余耕地还林还草,妥善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以防止反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的关系。

四、要注意抓好西部开发中的三个突出问题

1、要充分考虑到水资源对西部开发的瓶颈作用。

西北地区最敏感的环境问题是缺水。建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突出水资源开发的评价内容;对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进行供水和水资源保护的专项论证;对缺水地区的建设项目论证(包括城市规模的论证)建议实行量水而行的一票否决制;建议适当提高水价,力争以水的投入产出值确定水的利用方向和工农业发展方向,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应当努力实现“一控双达标”,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减少污水排放;应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市场机制下的污水处理厂管理体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污水资源化;切实研究西部水资源的开发、节约和保护问题。

要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改变单一依靠增加灌溉面积提高农业产量的做法,利用西北日照长、温差大的优势,发展优质农业和绿色产品。今后的经济发展不应当再建设用水量大的工业和农业项目,以减少对淡水资源的需求。

2、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承载能力。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山川壮丽,其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奇山异水、民俗风情都是极富有潜力的旅游资源。国家决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集中力量抓好的五方面工作都与发展旅游业密切相关。据了解,国家将投入6亿国债资金用于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消息发布后,西部各省区反应十分敏锐,纷纷拿出了对策、项目,加速西部旅游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但是,必须看到,旅游业是与生态环境条件、环境质量、环境特色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随着巨大的旅游业的开发热,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目前,各种“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出现,主要表现为营建一些经营性的人造景观和设施,缺乏科学规划,缺乏对于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评价,盲目开发,急于上马,这是西部开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要切实保护好西部地区的优美自然景观和宝贵的旅游资源,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资源特色,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发,防止一窝蜂,盲目上马;对于被开发的旅游资源,要搞好环境影响评价。

3、要考虑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与环境保护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往往容易忽视人口增长问题。目前,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无疑加大了对其落后的经济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西部地区在大开发中,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下来,千方百计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应适时制定环境保护的补偿政策

1、研究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生态环境补偿政策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原则。在西部开发中,补偿政策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开发破坏与环境恢复之间的环境补偿。比如采煤引起地表塌陷和地下水流失,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煤矿应当对当地给予环境补偿。

其二,资源输出与资源受惠地区之间的环境补偿。比如陕北地区将天然气输送至北京、西安,陕北地区是资源输出地区,北京、西安是资源受惠地区,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产生了污染,输送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破坏了地表植被,这些生产活动带来了环境损失,应当由受惠地区给予补偿。

其三,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下游地区资源开发之间的环境补偿。即上游地区进行了生态保护为下游地区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资源,使下游地区得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并使其经济得到发展,其间上游地区可能付出了两方面的代价:即一方面为保持环境质量可能限制了若干待开发的产业;另一方面为保护生态环境支付了相应的成本。受益的下游地区应当对上游地区进行环境补偿。比如,设立西部地区水资源保护补偿基金,从东部地区受益地区的财政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西部地区水资源保护工作。

2、研究退耕还林还草的具体实施办法。

退耕还林还草,中央的宏观政策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和执行,尚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例如:

其一,如何确定纳入退还的具体地块的大小、位置,如何监控退还工作情况,不执行退还又如何处理,或者执行过程中断后如何处理等具体操作性问题,需要明确界定,需要有具体操作程序。

其二,退耕后,还什么林?种什么草?退耕还林还草如何与经济收益结合起来?比如除了大力种植各种生态林之外,如何因地制宜地种植经济林、用材林、竹园及药材、饲草等,使农民除国家补偿外还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技术、种子从哪儿来?这些具体方案或设想如何落实到非常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牧民中去等等问题,都需要具体研究落实。

其三,退耕后粮食如何能保证按时送到农牧民手里(特别是在大雪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特别是不少地区的农牧民居住非常分散,范围又很大,运输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防止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的“官肥民瘦”和层层克扣?

其四,退耕后干什么?不仅是吃饭问题,还有发展问题。特别是禁伐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之后,一些少数民族离开了传统和生产手段,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新的生产生活门路?

其五,如何保证不复垦和不继续开垦?在很多农牧交错区,耕地与草场相连,如何监督沿着耕地向外的“蚕食般的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在短期内很难使当地人民致富,甚至于还有可能损害当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需要充分的物质准备、高效的流通分散环节、周密细致的补偿性政策措施、可操作的替代性产业及科学技术。

六、建设生态城镇,走西部地区城市道路

城市是社会前进的依托。小城镇位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结合部,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场所,是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发展小城镇有助于乡镇企业产生规模效益,有助于其环境污染的集中控制与治理;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城市第三产业,解决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政策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反过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真正实现永久性的、可持续性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最终出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流通中转站”和市场,因此有助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因为小城镇是广大农村中的经济、信息、人才、技术中心,是西部农牧民联系外界的“桥梁”,有助于西部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西部大开发中需要着力发展小城镇。

城市化过程往往带来“城市环境病”,如何防止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少走弯路、不走弯路,进行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实际证明,以县域为单位的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在基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很多地区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找到了地区实现“双赢”的路。因此,应当建设一批生态城镇,走出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新路。建设生态城镇,关键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正是这种观念造成了山区林区以挖山砍树掠夺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生产模式)。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基层工作能力弱,建议首先建设一批生态乡镇和生态村。

标签:;  ;  ;  ;  ;  ;  ;  ;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