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游戏指导初探_科学论文

幼儿科学游戏指导初探_科学论文

幼儿科学游戏指导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科学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许多方面,幼儿与科学家有着相似的特质——爱试验,富于好奇心和创造性,善于建构自己的理论,等等。然而,幼儿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把握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游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同理心指导幼儿游戏

幼儿的探究中有浓厚的自身影子,是科学与想像、真实与虚缈等的并存。因此,儿童的科学并不是纯客观的科学,他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中有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他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世界。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揠苗助长。因此,指导幼儿科学游戏的基础是:了解幼儿认识世界的独特眼光,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

理解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倾向

幼儿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在认识上往往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不会也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幼儿在认识客观现象、解释科学事实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是相信自己的“信念”,混淆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甚至无视、歪曲事实。

在搜集宝宝照片、探讨“我是怎样长大”的活动中,凡凡和玉玉在游戏区看照片时发生了争执。凡凡相信小孩是不会变老的,因为故事《一寸法师》是这样说的。小伙伴玉玉反对,争论中,玉玉问:“你爸爸会不会变老?”凡凡回答:“会!”玉玉再问:“那你会不会长成你爸爸那么大?”凡凡回答:“会!”“那你会不会变老?”玉玉追问。凡凡回答:“不会!”两人相持不下。

老师面对这场争论处于两难境地:是否定凡凡让他提前从童话中醒来,还是支持凡凡的童话梦想否定玉玉的理性思考?

老师难以解决的问题被另一个孩子巧妙地解决了,一直“观战”的景儿对玉玉说:“等他变老了他就知道了!”这就是同理心的作用。凡凡非常高兴地跑了,因为自己没有被否定;玉玉如释重负地笑了,因为他找到了知音。

理解儿童“泛灵化”心理

幼儿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幼儿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在认识事物时,往往物我不分、主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这种“泛灵化”心理使得幼儿不能客观地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或赋予万物以灵性。

老师在和幼儿一起玩沉浮游戏时,向孩子提出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莎莎把橡皮泥捏成了鸭子的形状,希望橡皮泥因此能浮起来。但她反复修正了多次,没有成功。莎莎非常沮丧,找老师问为什么。老师反问莎莎为什么认为“泥鸭子”会浮起来。莎莎说:“因为鸭子会游泳!”(莎莎把泥鸭子泛灵化了。)老师说:“泥鸭子不是真鸭子,所以不会浮起来。”莎莎反驳道:“泥船不是真船,泥船怎么就浮起来了?”这下把老师问住了。老师虽然明白浮力的原理,但是却不能给孩子讲清楚。

最后,教师选用同理心的方法,站在莎莎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她一起想办法把泥鸭子变成了“泥鸭子小船”,绕过了说不清楚的知识点,帮助莎莎解决了问题。

理解儿童思维的直觉、非逻辑性

幼儿虽然开始逐步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其思维仍带有直觉性。他们在分析客观事物、科学现象时往往不能抓住本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解释只是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或想像来进行,而且明显具有自我中心倾向,这就使得他们的理解往往缺乏逻辑。

老师在与孩子们讨论“为什么红色的磁铁不能和红色的磁铁吸在一起”时,有的孩子解释道:“因为他们不是好朋友。”“朋友关系”与磁铁同性相斥的特性并没有逻辑关系,但在孩子的思维中却是有因果逻辑的。如果老师硬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是很难说清楚的。于是,老师以同理心的角度依照孩子的解释引导:“那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的磁铁能成为好朋友呢?”老师巧妙地运用孩子的语言,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描述神奇的科学现象。

可见,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事物及其现象的解释,往往受其认知特点及思维水平的限制而具有“非科学性”。所以,尽管有时幼儿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也获得了一些客观的依据,但他们似乎很难打破原有的“理论”。所以,幼儿在探究、体验基础上的发现,包括科学的概念,会表现出浓厚的幼儿特点,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有所不同,这也是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游戏的精髓所在。

二、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科学游戏指导水平

因为科学游戏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即兴性,所以幼儿随时都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难题。要想得心应手地指导幼儿游戏,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贮备,以备不时之需。

知识储备的准确性

教师在以自己的成人权威面对幼儿时,往往认为孩子的所学所问是难以超出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因此,往往会忽视对知识原理的学习和准确把握,而这一忽视往往会使指导幼儿游戏的水平大打折扣。

在开展“什么会吸水”的游戏时,教师自以为对吸水的知识原理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在为幼儿投放材料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而是完全依赖幼儿:请幼儿寻找, 自己认为什么能吸水就把什么东西带来,放在游戏区让小朋友们来试。

几天下来,教师被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打败了”!

一个孩子:“吸管能吸水,我一嘬水就上来了。”教师无法解释:我说的吸水不是你认为的吸水。

一个孩子说:“手能吸水。”老师认为这个误区好引导,使把一块手绢丢到水中,然后取出,一攥出水了。老师说:“看我的手绢能吸水。”幼儿也把手放到水中,再拿出来一甩,也有水珠掉落,幼儿得意:“看,我的手也能吸水。”

备课时老师把自己的困惑与教师们分享,在讨论中才发现:原来所有教师对吸水的概念都认识不清,大家激烈地讨论:手到底能不能吸水?陶瓷能不能吸水?……最后,老师请教了化学老师才得到了吸水的准确概念。吸水共有四个层次:不浸润(如水落在荷叶上)、浸润(如水落在手上)、渗透(如水慢慢渗透到木头里)、吸水(如棉花遇到水)。

掌握了知识的准确概念后,教师调整了材料,把不符合吸水概念的材料筛选出去,只留下能吸水的材料,并调整了问题:想办法证明这些东西能吸水。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提高了教师指导科学游戏的水平。

思考方式的科学性

教师的知识储备再丰富,也难免会回答不上孩子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博学还要善学,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游戏时,一个幼儿发现玻璃球比皮球弹得高,孩子玩得非常高兴,认为这很正常,并没有什么奇怪。而这一现象让李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玻璃球的弹性远没有皮球好,为什么会比皮球弹得高呢?

李老师开始查阅资料:什么是弹性?弹性是指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能恢复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什么是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是指当外力消失后,物体能恢复原状,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这些知识都查到了,还是解释不了眼前的现象。李老师回家询问正在上高中的女儿:“玻璃球和皮球比谁会弹得高?”女儿反问:“是在真空吗?”李老师说:“不是!”女儿又问:“两个球一样大吗?”李老师说:“不是!”女儿说:“那我没法告诉你谁弹得高!”

女儿的话给了李老师很大的启发,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是不科学、不严谨、不全面的。我们在让幼儿感受弹性时,只考虑到不同的材质弹性不同,却没有考虑到不同的大小、重量对弹性的影响,因此学会辩证、全面的思考,是我们提高指导幼儿游戏水平的另一前提。

三、以培养幼儿探究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游戏指导

这并不是单纯灌输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而是幼儿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建构的有机结合,是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从游戏入手,通过幼儿主动地探究,在直接操作、探究物质材料,及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有所获得(获得科学知识经验),有所体验(体验科学的神奇,激发好奇、探索及热爱科学之情),有所发现(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理解并形成一些关键的科学概念)。

细致的观察是适宜指导的前提

教师作为游戏的观察者,在活动中应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需要,关注幼儿的困难及疑问,只有这样,才能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其不断探索。

扣饽饽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乐趣,并获得发展,教师为孩子们“挖”了陷阱:扣饽饽的容器有的形状简单、高度适宜,很容易扣成功;有的形状复杂,需要技巧才能成功;有的根本不能成功。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遇到了不同的困难:有的幼儿虽然选择的是形状简单易成功的容器,但由于方法不当(速度过慢、沙子装得不满),不能扣出完整的饽饽;有的幼儿选择了形状较为复杂的容器,因此不能轻易获得成功;有的幼儿选择的容器根本不能扣出饽饽(口小肚大的容器),虽然想出各种方法尝试,但始终不能成功。

教师发现孩子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后,没有立刻给予帮助,而是继续观察孩子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有的幼儿在遇到困难后立刻观察同伴的玩法,通过向同伴学习解决了自己的困难;有的幼儿坚持自己反复尝试,直到成功;有的幼儿则运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

教师经过观察发现,大多数幼儿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只有个别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面对真正需要帮助的幼儿,教师也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先启发幼儿思考不成功的原因,然后和幼儿一起商量、尝试解决办法,尽量不让教师的指导剥夺孩子的思考空间。

可见,适宜的指导一定来源于对幼儿细致的观察,如果我们疏于观察,就不能成功解读儿童的需要,更谈不上给幼儿适当的帮助了。

鼓励幼儿“试误”

在科学游戏中,幼儿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困难,有时甚至是失败。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游戏中的“失败”,对于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大班幼儿在探索光的秘密时有个误区,很多孩子把反光强的物品误认为是自己会发光的物品,认为玻璃、钻石、亮晶晶的指甲油等会发光。面对幼儿认识的误区,教师没有立刻纠正,而是用废纸箱专门制作了一个小黑屋,请幼儿把认为会发光的物品拿到小黑屋去,看它们在黑屋子中能不能发光。

大多数幼儿的探索方法是:拿着自己认为发光的物品进入小黑屋,发现不亮后立刻跑出来报告自己的发现,并立刻相信自己实验结果的准确无疑。

而有的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则表现得非常执著。婕婕认为指甲油会发光,但小黑屋经历告诉她:放在瓶子里的指甲油不会发光。执拗的婕婕不相信这一结果,她把指甲油涂在指甲上,试验失败后又把指甲油涂在了铅笔杆上……几次试验后她才慎重对老师说:“指甲油不会发光。”多次的试误,使孩子懂得不能轻易相信眼见为实,要学会排除干扰因素,“严谨治学”。

乐乐认为亮晶晶的金属夹子会发光,试验后发现不行,使找来同样是亮晶晶的金属做成的水杯,试验后发现还是不行,于是又找来了老师的不锈钢尺……乐乐的行为使老师感受到:孩子认为金属的物品是会发光的,但他头脑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金属类的概念,所以总是选择不同的金属制品做实验,而不能因为知道了金属杯子不会发光,就推断出金属尺子也不会发光。教师为了让孩子在实验中发现这一问题,特意为乐乐找来各种金属制品,让孩子充分尝试。几天后,老师又拿出了一个新式的金属发卡问乐乐:“这个卡子会发光吗?”乐乐肯定地回答:“不会!”虽然孩子最终并未得出“金属的物品不会发光”的结论,但已经能透过自己的经验推断结论了,这也是充分“试误”给孩子带来的成长。

注意角色转换

教师在和幼儿共同游戏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有时我们是孩子的支持者、帮助者,有时我们是和孩子共同探索的伙伴,甚至有时我们是在接受“小老师”考试的学生。

孩子们在玩磁铁时居然发现同种颜色的磁铁能吸在一起,这一发现使老师汗颜。因为老师事先居然没有发现,分批购买的磁铁中,有的是用红色代表N极,有的是用蓝色代表N极。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发现无疑是在误导孩子:磁铁同性相斥的特点是不对的,有的磁铁是能“同性相吸”的。

这给老师出了一个难题,怎么办?收起造成误解的磁铁避而不谈孩子今天的发现?直接告诉孩子是颜色标记发生了错误?还是直接告诉孩子判断磁铁是不是相吸不能看颜色,要看刻在磁铁两极上的英文字母?

老师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请幼儿自己操作,发现有的磁铁红色和红色会吸在一起,有的磁铁蓝色和红色会吸在一起。并请幼儿仔细观察磁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一难题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孩子们结成小组认真观察比较,终于发现了磁铁上的字母标记。孩子们惊喜地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发现:有的磁铁虽然颜色一样,但字母不一样;只有字母不一样的磁铁,才能吸在一起做朋友!

这次“考试”使教师更加谨慎地为幼儿选择游戏材料,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内涵!

标签:;  ;  ;  

幼儿科学游戏指导初探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