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鲁王子领导中央经济圈_世界六大城市群论文

贺鲁王子领导中央经济圈_世界六大城市群论文

何路诸侯领跑中部经济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诸侯论文,领跑论文,经济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部六省并不缺资源,缺的只是作为整体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区域经济“发动机”——城市群

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有人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来形容位居中国中部地区六省的尴尬处境。中部地区六省以十分之一的国土养育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中国主要的能源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然而,位居中国版图“白菜心”的中部六省并没有承担中国经济的“重心”。2001年至2003年,中部地区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低于东、西部1.8、0.4个百分点,GDP占全国的份额从20.2%下降到19.5%。通过反省,地处“白菜心”的中部六省发出了“中部崛起”的声音,在这个声音渐进渐响之时,中央显然注意到了中部的期望与姿态,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新一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

当一个新的经济区域要以整合的姿态自强奋进时,“谁作中部老大”的争论倏然而起,但争论者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显然“一枝独秀”已经不能完全带动中部的全面崛起了,未来真正引领中部经济崛起的,将是集体的力量——城市群。区域经济的竞争已经进入城市群战略时代,城市群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动力。

身居铁路公路十字枢纽的郑洛汴工业轴(郑州、洛阳、开封)实力不俗,坐拥水陆便利、基础雄厚的武汉“1+8”城市群(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更欲执掌牛耳,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正以中国经济“第五极”为目标,昌九工业带(南昌、九江、景德镇)和安徽“一城四市”经济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同样也期望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潮流。

那么谁是真正的领跑者,谁将以隆起的姿态撑起“塌陷的中部”,带动辐射中部六省全面发展呢?

“十字街头”的中部六省

中部地区主要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地区内有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鄱阳湖平原三大平原,长江、黄河穿流而过,有煤海山西、人口大省河南、九省通衢的湖北、邻近珠三角的湖南、靠近长三角的安徽和京九纵贯的江西,具有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和汽车、钢铁、轻纺、水电、第三产业等五大产业群的先天之利。中部六省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全国较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基地,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等。中部地区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拥有三门峡、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企业。

2003年,中部地区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与东部的GDP差额比已增加了6倍。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东部8个,西部2个,而中部一个没有。可以明显看出,2001至2003年,是“中部塌陷”和“锅底现象”集中凸现的时间。

为什么原本拥有很多先天优势的中部反而在经济上拖了后腿,一种看法认为“政策缺陷”造成中部的滞后,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中部地区缺少城市经济带的带动。持前一论点的人认为“国家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如上世纪70年代末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所有的政策看起来都与中部没有太多的关联。但有专家认为,导致“中部塌陷”,政策上的边缘化其实只是因素之一,究其根本,是中部缺少大都市圈或者说中心城市经济带的带动。专家分析认为,中部大都市难以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部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种分工定位使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缓慢;另一方面又在于近年来中部地区内部的资源分化。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部主任袁纲明认为,中部兼具两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区位和能源优势,并没有明显的劣势,中部是在中央明确提出梯度发展之后的90年代“掉队”的。中部地区由于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众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中部地区下一步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压力将会加大。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部大都市圈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强大辐射作用为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高速引擎,创造了一个整合全区域资源、快速提高竞争力的平台,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以及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中西部地区不仅缺乏大都市,而且还缺乏构成都市圈必需的中小城市群落,没有形成健康的城市生态群,难以带动和整合区域的资源和优势。中部六省并不缺资源,缺的只是作为整体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区域经济“发动机”——城市群。

城市群,整合资源的“集合体”

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当时他提出了世界六大城市群,我国的长三角地区位列其中。

专家认为“大城市群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南方的珠三角、东南的长三角、北方的环渤海,这些都是以某个城市为中心,继而形成一个经济圈,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面对开发成熟的东部经济,这种模式也成为中部各地方效仿的手段。

面对经济发展新态势,中部积极跟进。湖北,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1+8”城市经济圈正走向实践;河南,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开始隆起;湖南,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新平台正在构建;江西,昌九工业走廊的作用日益显现;安徽的合肥—芜湖都市带框架已经形成。沿着这种思路,中部经济树起一座座高地,中部崛起好像找到了一个个支点。

中部城市大多沿长江、京广、京九、陇海等铁路线集聚分布,形成“十”字形构架。纵向贯通中部的京广线,连接中部21个大中城市,形成中部辐射面积最为广泛的城市带;沿横贯中部的长江,分布了中部19个大中城市,是中部城市分布最密集的经济带。交通密集、城市密集、经济密集是两大经济带的重要特征。中部现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近几年中部各省先后提出五大城市群的构想,这五大城市群已经在为领跑中部经济腾飞而秣马厉兵了。

经预测,到2010年,中部城市群将有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10个、大城市49个,中等城市保持目前水平,城市人口将达到17000万以上,城市化平均水平达到50%左右,局部生产力发达的增长极地区和城市将达到70%以上。据测算,中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320万乡村人口转入城市(镇),若201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51%,将有6000万乡村人口转入城市,“三农”问题将得到根本缓解。城市群内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城市GDP总值占区域GDP总值的75%以上,单个城市效益平均达到200亿。未来的中部城市群将朝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加、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之间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发展。

“丛林理论”中,跑得快的人就能生存,在打造中部崛起城市群的领跑者过程中,同样是谁行动快,谁就能在新一轮整合中占得先机,谁就有望占据城市群增长极的有利位置。

先是河南中原城市群媒体打头阵,院士出谋划策,而后是湖北城市群雄心勃勃,稍后出手的湖南更是树立了以长株潭城市群做中国经济“第五极”的响亮目标。

在争先恐后的背后,每个城市群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获得中部崛起的中心位置。然而,真正的领跑者可能还在漫漫征程中,只有时间和发展才能考量出真正的增长极。

相关链接:

世界六大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纽约、费城等各大中小城市共40座(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群,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分布着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发机构。

■英国伦敦城市群

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及众多小城镇,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两省14座城市组成,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产业门类齐全,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武汉城市群当仁不让

在我国经济地理版图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古称“九省通衢”。2004年“两会”以后,湖北对于中部崛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尤其是武汉,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却逐渐“掉队”。此番武汉挟城市群的气势,其意就在“东山再起”。

作为中部惟一的特大城市,武汉市承东启西、具有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如果将北京、香港、上海、重庆作为我国东西南北的经济中心,武汉正好处于四大经济中心十字交叉的结合点上。自古就有“货到汉口活”美誉的武汉,至今仍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武汉现有各类市场近700个,辐射全国30个省市的近600个县市。此外,武汉市的科教、交通、通信、金融优势也十分明显。东风集团、葛洲坝集团等大企业都已经或正在将总部迁往武汉,来自武汉市经协委的消息称,仅2003年,在武汉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办事机构的千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就有65家。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等世界商界巨擘,本田、标致、雪铁龙、雷诺等汽车巨子纷纷抢滩武汉。据统计,全球500强中,已有50家漂洋过海登陆武汉。

武汉城市群,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面对城市群打造的新目标,武汉的问题是“断层”。长期以来,武汉“一城独大”,GDP、财政收入均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周边地市财政收入总和还不及武汉一城。从城市体系看,武汉为城区人口400多万的特大城市,周边八市除黄石为64万人口外,其余均为市区人口二三十万的中小城市,缺乏100万人口大城市的衔接、配套,城市体系断层明显。当然,一些专家在研究这种“落差”后认为,这既是制约武汉及周边城市发展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错位竞争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旦武汉强大的市场和科技等优势与周边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融合,会迸发更大、更持久的热力。

如何变1大于8为1加8,打造成功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群,正是湖北目前最热门的话题。

有专家认为,打造武汉城市群需要区域内9个城市协作、联动,但更大程度上得依靠武汉这个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及辐射能力。虽然近几年武汉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也有人担心:武汉与周边城市的落差太大,产业关联度不强,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甚至在招商引资中相互杀价、恶性竞争。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圈,还是个问号。

湖北省政府出台了一个推进武汉城市群建设四个“一体化”建议,明确了武汉城市群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即:加强统一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集聚产业群,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加快共同市场建设,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现在,武汉市在打通13条城市出口路的基础上,筹资86亿元再建7条出口高速路;武汉轻轨尚未通车,就考虑将来向孝感、鄂州延伸。武钢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实现了与鄂钢的强强联合;武商、中商、中百集团利用自身优势,在周边城市开设一批连锁店等。周边城市也纷纷打出“武汉牌”,利用武博会、武洽会、农博会等平台,来汉推销产品、招商引资;当地的一些骨干企业干脆将企业总部、营销总部迁至武汉,投资兴业。去年一年,周边8市就有637个项目在武汉落户,到位资金10亿余元。

“长株潭”先天之利

2004年10月1日,湖南省政府机关集体大“搬家”,从市中心的五一中路南移15公里,迁入城南新址。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搬家,由此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南拓长沙,牵手株洲、湘潭。距离湘潭仅有20公里的长沙城南,一直被规划专家视为长株潭的前沿阵地、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省政府南迁之举,也因此被专家誉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

事实上,紧随省政府之后,省地质博物馆、市科技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省市重大建设项目也纷纷抢点城南,以至长沙大道两侧的楼盘、土地炙手可热。2003年5月,湖南联通发布消息:取消长株潭三市CDMA手机用户的长途、漫游费,两地通话,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随后,银行开通居民储蓄通存通兑,票据清算变异地为同城,三市市民超前享受银行异地转账当日通和跨行异地消费的便利。

同时,长沙的另外“两兄弟”也在行动。湘潭改造招商大道、板潭大道,与长沙对接;株洲改造天易大道,与湘潭对接。同时,每条大道沿线设立可停靠的公交站牌,开通公交线路,让三地市民乘公汽就能串门。2003年,湖南对长株潭的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长沙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食品;株洲以发展轨道交通设备、有色冶金为主;湘潭则以黑色冶金、电机业为支柱。通过产业的大规模聚集,形成“块状经济”,使上下游企业高度聚集,延伸产业链。“交通同管、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一时间,三位一体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已经在中部各省中率先迈出了实质的步伐。

为了在领跑的路上更抢眼,长株潭城市群出人意料地抛出了做中部城市群增长极的“野心”。

湖南的这个惊人目标是建立在经济学家弗郎素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上的。佩鲁的理论认为,“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其自身发展和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在全国城市群中,长株潭可谓结构独特。长株潭三市鼎足而立,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地理上的咫尺之遥,让这三座城市自上世纪50年代便产生了“牵手”的念头。当时,以政治为背景,有人提出三市合一,取名“毛泽东城”,但没有实现。京广铁路在湖南境内一路南下,如翡翠项链般串起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6座城市,也形成了三湘大地上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这一串项链中,由长沙、株洲、湘潭构成的“金三角”,正成为湖南发展的“经济引擎”:GDP占全省14个市州总量的33.2%,地方财政收入占39.5%。

中原城市后发之势

在“候选”名单中,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被认为是最具竞争力的领跑者之一。2004年底,就在中央经济会议结束不久,河南媒体就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表达了河南“问鼎中部”的急切之心,认为郑州城市群是引领中部的最佳选择。

中原城市群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市和48个县市,总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03万,全省60%的城市、35.1%的面积和40.4%人口分布于此,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2003年,该区域GDP、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5.2%和55%,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7%和36.4%,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去年,中原城市群9市的生产总值达到4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5.8%。

该区域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接大开发的西部地区,承东启西。中原城市群是全国现代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和通信枢纽之一。随着连霍、京珠、阿深等高速铁路的贯通和国家规划建设的陇海、京广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在郑州的形成,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此外,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

目前,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辐射全国的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交汇、扩散,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如今,河南已经在积极加快区域内城市之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统一规划各城市之间的交通通道,统一规划和建设供水、供电、环境治理、通信体系等;努力拆除各城市之间妨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

专家认为,中国前20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点状拉动,中国后20年的经济增长将是组团式发展。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发展体系。中原一带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互补效应,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因此中原城市群的加快建设必将为中原的崛起添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部地区城市群如何在目前行政区经济模式下,破除行政区利益对城市群乃至中部经济圈理想的强大阻力,聚各省之力,共同挺起中部崛起的脊梁,是当前摆在中部六省面前最大的难题。也许,只有埋头实干而不只在空中划圈的城市群才最有望成为中部经济的领跑者。

标签:;  ;  ;  ;  ;  ;  ;  ;  ;  ;  

贺鲁王子领导中央经济圈_世界六大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