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浅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学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贯彻现代体育观念是当前体育教育的核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体育观念的改变,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改善,中学体育已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当然,体育教育必须根据实用性、基础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体现现代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人格和身体全面发展,建立以促进发展为中心的体育体系,这就需要重新探寻体育素质获得的教育途径、教学手段。现在,国家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关于体育素质教育的落实必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基层单位,对体育管理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优劣,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关系极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越来越重视参加体育活动,许多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都积极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但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人对学生在校上体育课持否定态度。调查中,许多人认为上体育课就是玩玩,甚至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特别是初三和高三年级。理由是学生玩得多了会影响学习。
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由多种条件促成的,而影响其提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体育工作,加强师德修养和业务学习,改进教法,努力上好体育课;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国家的各项法律规定在学校的实施,增加体育投资,改善教学条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上级主管部门要使国家的各项法律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要定期严格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基层学校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让社会都重视学校教育工作。
二、现代体育教育的特点
体育教育的实用性、基础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以及现代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体育教学与训练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积极思考,按照教育方针,根据系统性、规律性进行教学、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技术、技能,又发展了能力,培养了智力,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所谓“实用性”,就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要求让学生具有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和养护身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当前,按体育教学大纲每星期安排2.5节体育课加0.5节健康教育课,学校体育教学正由原先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转向传授以体质保健内容为主,教导学生既要积极参加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懂得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锻炼及评价锻炼效果,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是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应全面掌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体育运动水平和对体育活动爱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性的全民健身活动日趋活跃,学校体育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在全面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掌握今后锻炼身体的知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所以学校体育应向健身、健美、娱乐和康复等功能方向发展。
2.所谓“基础性”,指的是提高学生生理健康水平,也就是形态发育状况和内脏器官的健康水平,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胸围、上臂围和大腿围,提高心脏功能。
3.“可接受性”指的是在教学安排上可根据进度循序渐进。学生处在发育阶段,体质尚弱,力量较小,但他们憧憬有一副好的体魄,因此,应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育情况并指导他们做力所能及的锻炼。
4.所谓“现代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意味着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是以竞技运动教学为主线的,其理论基础是竞技体育理论,然而,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纯竞技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威尔科斯就指出:“体育和Sport不是一回事,应该将两者清楚地区分开来,并形成观念来指导实际工作”。如何使竞技运动健身化,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服务,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应当把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体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体育教学实践服务。
5.所谓“促进学生人格和身体正常发展,建立以促进人发展为中心的体育体系”,意味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马克思在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时指出:“不仅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民的手段,而且成为解放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精神和肉体获得解放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均得到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改善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我们知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生理的健康状况及学习态度与成绩,甚至影响学生今后的个性成熟与发展。有的学生因遗传或幼儿时期教育不当,导致多疑、心胸狭窄,常与同学闹不团结,严重的会和集体格格不入,明知自己不对,也要与集体对抗,这种离群现象发展下去于个人和社会不利;有的因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不平衡,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针对存在这些问题的学生,应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为主,活动中体现集体的力量,共享集体荣誉的欢愉感,同时教导学生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顽强拼搏精神。
不论用何种教学方法,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生的体育兴趣可由多方面的因素诱发,因身体素质的差异及环境影响,其个人爱好各不相同,有的因感到好玩而兴趣投入,或因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成绩而产生兴趣,或因参加锻炼形态发育有较大的改观而产生了兴趣,等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出只抓少数尖子忽略面向全体学生,只抓体质而忽略素质,只强制而不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误区,实现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全面接轨。
教学目的需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多年来教师们在教学方法上曾探索过“循环教学”“放羊式教学”“情景教学”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各有利弊。近年来提倡“快乐体育”,教师在教学上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基础知识,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心肺功能的锻炼是一项既枯燥又艰苦的活动,虽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促进心肺功能的发展,但必须长时间坚持方能有较显著的效果。很多国家对学生的体质测试都有中长跑项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安静时心脏每分钟跳动60次左右,而长期坚持中长跑锻炼的人安静时心脏每分钟只跳55次左右,可见中长跑活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比一般体育活动效果好。中长跑运动在中学里还是比较普及的,如多数学校冬季都组织象征性长跑、越野跑、登山比赛等活动。中长跑运动不但锻炼了体格,也锻炼了意志,是一项容易普及的体育活动,如何科学的安排教学取得成效就需要我们研究教学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对一些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引导,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度掌握要求,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练习或相关的辅助练习,并且要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只要持之以恒肯定可以赶上其他同学。在课外活动中也应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利用学生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具有学好体育的动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才是抓好体育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的同时应融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为一‘体,使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得以共同的提高。通过对运动技术动作的分析和评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问,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和制定规范,发展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小型比赛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体育运动具有的运动美、跃动美、韵律美、敏捷美、刚健美以及体育运动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来的心灵美、行为美和语言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