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省级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路径论文

浅议省级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路径论文

浅议省级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路径

李 丽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 重庆綦江 4014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第四十六条明确指出:“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1]《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进一步规定:“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2]由此可见,在坚持“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前提下,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下称省级统筹)针对的教育领域主要指省(市)辖区内区(县)教育的管理范畴,即主要包括省(市)辖区内各区(县)学前、义教、普(职)高教育所面向的相应社会区域的资源 供给统筹。既然提出“加强统筹”,那么一定存在一个需要统筹的现实,这就是各区(县)域间存在的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的客观现实。

一、推进省级统筹的必然困境

1.教育的基本保障与优质发展永远存在动态性。如果以“公平”、“均衡”为借口,让全省(市)教育完全发展一致,让每一所政府开办的学校都完全一样,这必将产生“削峰填谷”的行为。这是当前乃至今后都不现实的行为,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全省(市)教育生态的正常发展。适当保持部分地区或学校的优质发展,更有利于全省(市)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省级统筹面对的是基本保障与优质发展两相兼顾的现实,虽然“填谷与峰齐”只是一种理想,但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是历史的必然。该过程虽然与省级统筹的价值追求、行动目标有一定距离,但这个过程所呈现给民众的希望是值得肯定的。

了解到问题的根源,我决定来一招釜底抽薪——我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向家长汇报,并建议家长不要再给孩子零花钱,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对孩子进行控制。我们还商定对小胡进行“无缝”监管,每天由家长亲自送孩子进校门,放学及时到校门来接孩子,不给他的任性留时间。随后的一个星期,除了正常上课,小胡必须时时跟在我身边。历时一个多星期的持久“捆绑”战,终于祛除了他身上的戾气,他看我的目光也开始带着敬畏。

2.优势区域与劣势区域存在的利益博弈。虽然优势区域并不仅是靠自身努力而获得的优势,但他们已形成了现有事实的“既得利益者”,加上国家“就近入学”实施力度和范围的非绝对化,受家庭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用脚投票”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谁也不愿意将学校“红火的生意”丢掉。更何况这样的优势区域还给所属区(县)奠定了无穷的经济发展基础,同时也给省(市)、区(县)两级政府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领跑”的贡献,因此统筹主体——政府本身也不愿失去这样的“优势者”。“优势区域”是处在一种强势者的地位上,而统筹的本质是一种“教育市场”的人为干预,是一种“市场利益”的再分配,自然会受到“优势区域”的抵制和影响。

3.各区(县)教育财政保障差异大。以重庆市201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例:当年全市平均水平为5.2万元,但都市发达经济圈就高达8.3万元,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仅为3.1万元,相差近2.7倍;渝中区达到14.7万,而巫溪县则不足1.9万,二者相差7.7倍。[3]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比,结合当地财政收入与教育投入机制的施行,可以看出各区(县)教育财政保障水平差异巨大,可以用“富可敌国”与“乞讨度日”来形容二者所处的境地。

1.搞好教育动态调查与统筹规划。从现实情况来看,省(市)所辖各区(县)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系统,也就是各区(县)教育资源需求存在相互自然化调剂与补充的现象,这与社会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公众追随优质教育等社会现象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但是,在动态中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相对存在的动态与稳定之间,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的调查统计、对比分析来寻找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较为准确地为统筹决策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做好省(市)域教育的宏观与中观统筹,进一步增加省级统筹的可控感和精准度,提高统筹效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也有利于统筹规划省(市)、区(县)两级政府的教育行政权力划分,让统筹处在一个恰当的“度”上,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放任自流”,厘清各自的职责,各负其责,相互补充,这样才更有利于省级统筹目标的实现。

那一天我们就买了许多花边回来,钉着光片的,带着琉璃的。说不上要做什么样的衣服才配得着这种花边。也许根本没有想到做衣服,就贸然的把花边买下了。一边买着,一边说好,翠姨说好,我也说好。到了后来,回到家里,当众打开了让大家评判,这个一言,那个一语,让大家说得也有一点没有主意了,心里已经五六分空虚了。于是赶快地收拾了起来,或者从别人的手中夺过来,把它包起来,说她们不识货,不让她们看了。

二、省级统筹推进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路径

我国人力资源是伴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发展起来的,1997年我国第一届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标志着我国人力资源正规军的出现。在中国,虽然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很多企业只是引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甚至是人力资源部这样的一个名称,而并未将人力资源的概念真正的引入企业使其落地生根。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就不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人力资源相关培训,加上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少,毕业生供应不足,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缺失。

2.制定全省(市)教育发展标准。省级统筹究竟让各区(县)、各级各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一种水平,需要具体的标准来予以衡量。建立符合自身省份实际的办学标准,成为统筹行动开始前的重要参照。当然,制定适切的标准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为同一学段的教育会存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许多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特色化的教育资源,我们不能轻视,更不能抹杀。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定的标准还应该具有类别化、个性化的成分,这给标准的统一性提出了新的挑战。标准还应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适度超前性。在省级统筹方略继续存在的前提下,标准还得具有发展性,也就是三至五年后能够在原标准上找到修订的基础。从时间周期的角度来审视,标准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不应该是不断否定和资源浪费的误导。

3.建立各区(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机制。单个政策不易形成机制,多个组合式的政策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机制,机制运行一定阶段,才能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文化。要建立各区(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机制,需要统一教育所涉及各部门的意识和行动,更要理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域人员的教育普惠意识,防止部门或地区产生政策抵制壁垒。现有政策导向下的人才流动虽然有利于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但执行力度和达到的预期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也可见省级统筹的艰难,在艰难背后隐藏着一道道难以转化的固有观念墙。因此,政策的制定不仅在内容上要抓住关键,更需要在制定方法和实施策略上突破难点,真正让政策能科学出台,能及时有效地实施。

总之,省级统筹具有自身的可行性、规律性和特殊性,只要在坚持省级统筹的价值追求和行动目标的前提下,不断突破各种困境,理清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具体行动的核心路径,就一定能创造省(市)所辖范围内良好的教育生态,从而促进全省(市)教育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2]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2012-09-05)[2018-09-1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209/141773.html

[3]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16[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0).

标签:;  ;  ;  ;  ;  ;  ;  

浅议省级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