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吴斐斐,杨仲坤

吴斐斐,杨仲坤

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1700

摘要: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26例病人临床资料,并且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轴位图像等多种图像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其特征。结果:26例患者均能清楚地显示肺动脉栓塞部位、范围,并且其中20例患者急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截断征、双轨征,6例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附壁性的充盈缺损。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率较高,并且对患者无创伤性,已经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最可靠的影响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肺动脉栓塞;诊断价值

肺动脉栓塞由于肺动脉或某一分支被血栓或其他性质的分析阻塞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血管疾病,该病的致死率较高[1]。由此在临床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很关键,为了有效的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我们在临床采用16层螺旋血管造影检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临床肺动脉栓塞的傲气诊断率,并且为临床中的治疗也提供了正确的判断依据。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26例病人临床资料。具体分析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诊断与治疗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26例病人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26-83岁,平均年龄(56.84.6)岁。其中有3例患者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症状,18例呼吸困难、气促患者,10例胸痛患者,7例咳嗽、咳痰患者,1例脑出血患者。

1.2方法

1.2.1扫描方法:检查前指导病人做屏气训练,对屏气困难的患者,指导患者尽可能平静的呼吸。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平扫、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的范围由肺尖至膈上水平扫描。患者的一次屏气状态从头侧向足侧进行扫描。扫描时满足120kv、300mA、0.5s/r,并且探测器16×0.75mm,层厚3mm,床速15mm/圈,0.5s/圈,螺距1.25,矩阵512×512[2]。依据不同的扫描长度,将扫描时间控制在4-5s。在扫描技结束后,采用原始的数据行层厚1mm的轴面重建重建及多面重建,常规取冠冠状面及矢状面。然后进行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经肘静脉注入,总量为80-100ml,注射速度应该保持在3.0-3.5mL/s范围内。对于扫描延迟的一般情况采用软件自动测定,个别的格局经验值,控制13-20s之间。

1.2.2图像后处理方法:分别分析层厚为3mm、1mmm的轴面图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3]。分为不同的灰阶观察肺的实质、肺循环血管以及纵膈结构以及格局。患者的肺动脉强化程度不同,调整不同的灰阶,直到栓子可以清晰的显示。对于图像分析列的记录也很重要,一定要详细记录肺动脉充盈缺损的部位、类型、栓塞动脉的数量、受累肺动脉是否扩张,并且观察是否有肺梗死合并其他肺实质的病变、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

1.3肺栓塞的征象:肺动脉栓塞的表象为:肺动脉内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间接的征象为:栓塞的肺动脉有扩张、肺梗死、胸腔积液。肺梗死是肺实质内边缘模糊的三角形阴影,基地位于胸膜,尖端指向肺门[4]。根据血管内栓子的部位可以分为中心型、偏心型附壁环型、闭塞型。

1.4统计学分析:研究九路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两侧的有11例,右侧10例,左侧5例,可见右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左侧。发生病变共累及肺动脉217支,其中左或右主动脉5支、肺叶动脉59支,肺段动脉81支,肺亚段动脉72支。发生栓塞的217支肺动脉中,中心型78支,偏心型71支,附壁环型10支,闭塞型57支,合并血管扩张的60支。肺段动脉及亚段动脉栓塞共153支,其中中心型47支,偏心型15支,附壁环型2支,闭塞型89支,并且肺栓塞合并肺梗死的6例,胸腔积液5例,心泡积液3例,肺炎2例。

由此可见血管窗与纵膈窗各显示的左右主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病变64支,两者显示率相同。但是对于肺段及肺亚段动脉栓塞的显示,血管窗显示153支,纵膈窗显示130支,两者之间的显示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层厚3mm、1mm的轴面图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肺栓塞依次为177支、209支、217支。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不同图像显示结果一致,但是对于肺段动脉和亚段动脉栓塞的显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给予上述26例检测者溶栓治疗胡哦哦抗凝治疗后,3周后采用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进行复查,扫描数据显示,患者的病灶明显消失的有15例,病灶明显减小的有11例。

3讨论

通过本文以上的分析,采用16层螺旋CT早期诊断肺动脉栓塞获得了一些经验,明确该检测方法是当前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黄金标准,可以直接清晰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部位、栓塞程度以及栓塞动脉的支数。但在实际的检查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率,我们要注意一下几方面内容:

3.1选择合适的扫描延迟时间:所谓的扫描延迟时间是指在患者注射对比剂之后直至开始扫描的时间。由于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机的扫描速度非常快,扫描时间仅有4-5s,所以扫描延迟时间应该推迟。具体可以依据扫描时间、注射对比剂的剂量以及对比剂的流率选择扫描延迟时间[5]。本文中选择25s,其临床结果较为满意。

3.2加强对图像的后处理作用:图像后处理是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主要环节,16层螺旋CT采用薄的扫描层厚,增加了Z轴方向上的采样密度,所以在图像后处理中明显的提高了各种重组或重建的空间分辨率,有效的提高而三维与二维的成像质量。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传统的X线胸片检查对比具有很大的优势。16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在患者一次的屏气中即可完成整个胸部的扫描,避免了呼吸伪影的出现,进一步提高血管成像的质量,而且有效地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避免检查结束后发生不良反应。同时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也不断地趋于成熟。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的肺动脉栓子的形态和栓塞程度也会随着栓子的不断增强而发生变化[6]。

此外,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较强的后处理技术,将这些技术综合利用对临床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多层重建技术,可以从栓子的任意角度、多层面显示栓子的内部结构和形态,而且该技术可以眼血管长轴方向成像,对血管内部的具体情况也可以清楚地反应。16层螺旋CT技术克服了传统的CT横断面图像和肺动脉造影显示重叠图像的不足。在临床中为了提高16层螺旋CT度肺动脉诊断的诊断率,除过以上提到的注意事项,作为诊断医师也应该熟练掌握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步骤。

总而言之,16层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诊断率高等多方面优势,是临床中诊断肺动脉栓塞最准确、最快捷的无创影响方法,并且也是临床中评价溶栓效果的最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力,朗志瑾,伍建林,等.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37:307-310.

[2]于淼,张金山,王艳萍,等.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33(5):3103-3105.

[3]TapsonVF,CarrollBA,DvadsonBL,etal.Thediagnosticapproachtoacutevenousthromboembolism[J].AmJRespirCritCareMed,2012,160(3):1043-1066.

[4]王青,马祥兴,李传福,等.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38(7):1711-1713.

[5]臧任丽,孙国超,杨有万,等.急性肺动脉梗塞的螺旋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4(1):138-139.

[6]黄源义,刘四斌,谭国卫,等.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0(3):1159-1160.

论文作者:吴斐斐,杨仲坤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0

标签:;  ;  ;  ;  ;  ;  ;  ;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吴斐斐,杨仲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