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血瘀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论文_付鹏1,2,谢梁震2,谢春郁2通讯作者

冠心病血瘀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论文_付鹏1,2,谢梁震2,谢春郁2通讯作者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代谢组学强调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通过测定人体各种体液内代谢物的组成变化来认识和反映人体代谢网络在疾病和药物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由于其整体性、动态性与中医证候变化相契合,同时代谢物含量变化与生物表型变化又具有直接相关性,故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证候、中医临床疗效以及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中。在冠心病代谢组学相关研究中以血瘀证研究居多,笔者通过全面搜集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冠心病血瘀证代谢组学研究,初步概括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血瘀”、“代谢”等作为检索词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分别用篇名、主题、关键词、摘要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从该数据库最早收录时间到2015年10月,文献的发表类型不限。

1.2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血瘀证,不区分何种证型血瘀;(2)对照组为健康人群或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3)含有代谢组学指标分析,不区分何种检测样本与分析技术。

1.2.2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为动物的实验研究(2)重复发表研究仅保留最先发表的1篇,对同一研究多次发表的情况,仅保留样本量最大和信息最全的1篇;(3)未提供充分原始数据并且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者;(4)未设对照组的个案报道、文献综述、专家治疗经验总结等;(5)试验所选病例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及并发症。

1.3资料提取 资料提取有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有分歧研究通过讨论或第3位研究者介入共同协商解决。缺乏的资料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提取信息主要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题目、来源、作者、发表日期)②样本量③检测样品及采集方法④检测技术⑤代谢产物组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最终纳入16篇文献[2-16],包括28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其中最大样本量为48例,最小样量为6例;生物样品主要为血浆(12篇)及尿液(4篇),血液采集方法有EDTA抗凝(2篇[7,12],60例)与肝素钠抗凝(8篇,123例),另有两篇[1,3]未描述采集方法;检测技术包括核磁共振(NMR)(10篇),气-质联用(GC-MS)(5篇),高效液-质联用(HPLC/MS)(1篇);分析技术主要为主成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其中7篇采用PCA与PLS-DA相结合进行分析,1篇[11]未描述分析方法,其余均采用单一分析方法;所纳入研究显示冠心病血瘀证差异代谢产物不一

3.讨论

3.1 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血瘀证与健康人及冠心病非血瘀证之间代谢产物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血瘀证型之间代谢物质亦存在差异,代谢组学可将疾病状态与非疾病状态、疾病的亚组分型较好的区分开来,有望依据代谢组学建立疾病诊断模型,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3.2 纳入研究显示冠心病血瘀证差异代谢产物主要涉及糖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紊乱,此外还包括可导致的血小板聚集的中间代谢产物,如花生四烯酸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了冠心病血瘀证的病理实质、丰富了冠心病血瘀证的代谢产物数据库

3.2 理想状态下冠心病血瘀证证型相对稳定,其代谢产物亦应相对稳定,然而各研究结果差异代谢产物不尽一致,可能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患者所处地域、试验前饮食、采集样本时间等因素不同导致代谢组产物出现差异,此外,试验过程中样本采集方法不一致,检测与分析技术存在差异,所设对照组不同亦对结果有一定影响。差异代谢产物的检测对于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分型及进一步代谢通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故而有必要在未来研究中注意采用合适而统一的检测与分析技术,同时设立统一的对照标准,在扩大样本量的同时需要规范采集时间与样本采集方法,方有助于得到相对稳定的差异代谢产物,进而指导进一步研究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史琦.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简维雄,袁肇凯,黄献平等.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尿液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J].中医杂志,2010,51(8):729-732.

[3]朱明丹,杜武勋,魏聪聪等.不同证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17):1489-1493

[4]华何与,崔凯,关山越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与痰浊痹阻证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光明中医,2013,28(10):2037-2040

[5]华何与,崔凯,关山越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痰浊痹阻证与气虚血瘀证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578-581

[6]王娟,李中峰,赵慧辉等.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尿液代谢组学特征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284-288

[7]李宜.心病心绞痛患者不同中医证候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

[8]华何与,贾钰华,张红栓等.冠心病心绞痛三种血瘀证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3):258-260

[9]张红栓,贾钰华,华何与.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血瘀证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2):126-128

[10]张红栓,贾钰华,华何与.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血瘀证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新中医,2010,42(6):12-14

[11]陈夏,郑景辉,梁健.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尿液代谢组学的通路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5(1):69-71

[12]魏星.冠心病血瘀证代谢组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2.

[13]张红栓.基于代谢组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血瘀证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

[14]张开泰.新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血浆小分子代谢产物代谢谱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3.

[15]简维雄,袁肇凯,黄献平.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血浆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6):579-584

[16]袁肇凯,简维雄,黄献平.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血浆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2009:152-160

作者简介:,付鹏,1984年4月,女 籍贯 吉林,博士在读,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心脑重大疾病机理及疗效评价研究.

通讯作者,谢春郁,1980年1月,男 籍贯 黑龙江,主治医师 从事中医学教育及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付鹏1,2,谢梁震2,谢春郁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冠心病血瘀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论文_付鹏1,2,谢梁震2,谢春郁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