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与反思
——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商法导论》课程为例
刘 玥 丁雅玲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摘 要: 《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其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特征为学生们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商法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认清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制定教学课堂任务。
关键词: 国际商法导论;实践性教学;教学改革
《国际商法导论》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是作为我国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国际商法导论》课程也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国际商法导论》课程因其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特征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们理解和运用商法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课程教学实际问题亟待解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教学实践现存问题
由于《国际商法导论》课程的专业性特征,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专业法律术语和专有词汇较为陌生,由于对术语词汇理解的欠缺,学生们对理论性法律条款的掌握也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死记硬背了法律术语条款,却不能将其所学商务法律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的现象。国际商法的系统性特征就注定了其在内容上的繁冗,往往一个法律术语或知识点在大陆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国家、国际公约/贸易惯例和中国会有不同的司法解释和救济方式,甚至在同一法系中,各成员国的单行法律对其处理方式也有不同的法律规定。这些体系化却需要明确区分的知识点,加上学生们对各国法律体系的不了解都增加了课程认知难度。
儿子冷冰冰的拒绝让谭传华暴跳如雷:小子长大了,连老子的话都可以不听了!范成琴却再一次红了眼圈:24年斗来斗去,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我们,是孩子。这一夜,夫妇俩辗转反侧,为儿子带给自己的羞辱伤心。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在床上和对方聊天谈心。谭传华觉得胸口被搅成糊的复杂情绪堵塞,忍不住半夜起床去更新博客:“儿子的当头棒喝,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下半场的思考,也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普遍婚姻状况的思考。”他认识太多经历失败婚姻的友人,不愿意在苦苦坚守24年后还被下一代看成失败范本。可当所有不幸的婚姻都被认为是正常时,婚姻的幸福在哪里?
教学语言的选取也可能造成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大多数高校要求《国际商法导论》课程应选取双语教学,甚至是英语教学,并认为这种教学语言模式的选取会大大增加学科建设的“国际化”。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双语教学或者英语教学,不考虑学生,《国际商法导论》的课堂就会大大削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商务法律实操练习中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
其他问题还包括课程设置的课时较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衔接不合理等。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商法导论》课程开设课时为32-40。那么在短时间内专业教师既要兼顾商法理论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又要注重商务实践练习。这就致使了专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没有将师生互动式教学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这造成了学生们对《国际商法导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强的现象。
星光村位于罗江区鄢家镇北缘,辖区面积2.6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500户,1479人。全村以蜜柚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接近2500亩。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385元。2016年,当地政府凭借星光村优越的基础条件,将其作为旅游开发示范点纳入鄢家镇岭上花开农业公园景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开发。
二、《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实践性教学体系目标化,具体化
商务英语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学生能力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合理进行课程安排,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合理的开课顺序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促进课程建设、评价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在保证理论课时的同时,增设一些实践性课时来满足学生们实操练习的需要。专业教师在设计《国际商法导论》课程的具体教学计划、各阶段目标和教学环节都应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有效分配课时需求,配合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实施教学规划,保障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以上现存问题在《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商法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急需亟待有效的改革,有效的改革方案值得商务英语教师探讨和反思。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创新化、实训化
《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且注重实践的课程,因此在进行商法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们实操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国际商法导论》课堂往往是“填鸭式”的讲授,学生通过大量的记忆训练来掌握基本法律知识。这一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在工作中对商法知识的需求。因此《国际商法导论》课堂的教学改革应该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平台。在教学中,商法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网络式”“提问式”“翻转课堂”等方法将传统讲授变为师生互动式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线粒体通透性改变采用rhodamine-123染色确定。Rhodamine-123对线粒体的细胞膜进行选择性染色,染色浓度为5 μg/mL,37 ℃与细胞孵育30 min,在共聚焦显微镜(Nikon EZ-C1)下以488 nm波长激发并观察线粒体细胞膜染色变化。
(三)实践性教学语言差异化、多样化
《国际商法导论》课程的教学语言应提倡双语教学、争取英语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适当地进行调整。使《国际商法导论》课堂既保证学生们能够听懂教学内容,又能够熟练掌握运用所学专业内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准确把握恰当的中英文教学语言使用量是所有专业教师应该加强思考的重点。专业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随时关注中英文语言运用比例问题以及法律知识和英语知识的比重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语言,形成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商事往来将日益频繁。因此积极进行《国际商法导论》课程改革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各高校都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创新,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导,多方位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努力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应用型商贸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曹祖平.新编国际商法(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李秀芳.国际商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8-0251-01
标签:国际商法导论论文; 实践性教学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