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职业性血液感染因素及防护论文_赵俊

临床护士职业性血液感染因素及防护论文_赵俊

赵俊(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 山东青岛)

【摘要】 护士职业性感染几率高,但不是不可防范,特别是在治疗操作中血液污染威胁护士健康,应分析感染因素,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 感染因素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431-01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慎被血液溅污或被带血针头刺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时刻威胁着护理人员。尤其在我国约有10%的人群为HBsAg(+)携带者,并且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国家,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扩展期,2003 年春季SARS 病毒的疯狂肆虐,更加说明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十分重要。在治疗护理病人的同时,将预防职业性感染放在第一位,现就发生职业性血液感染的因素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 感染因素1.1 针刺伤是护士被血液感染的主要途径 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80%与针刺伤有关【1】。(1)门急诊护士在为病人做治疗护理操作时,秩序混乱,人员拥挤,儿童病人哭闹等不良的工作环境,极易造成误伤。(2)注射时、注射后取下针头,将针头套回针帽及针头等过程中均有可能被针刺伤,而且刺伤多发生在注射器用后到丢弃的过程中。

1.2 护士直接接触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如操作台面、操作用的器械及被血污染的治疗巾等。物品被血液污染后,未采用有效浓度的消毒液消毒,或是由于时间关系未彻底杀死病毒及细菌。当工作人员再次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时,皮肤极可能被残留的细菌病毒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直接接触血液是护士被污染的又一途径 如护士操作不当血液从针头斜面溅到操作者身上、抽血结束时按压不当或使用棉球过小、拔针时带有小血滴、当血液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造成血液四溅。

1.4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 护士在为病人进行采集标本时不戴手套,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操作时未按照消毒隔离要求采取防护感染的措施造成污染。护士手上皮肤有伤口,没戴手套就进行操作。没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在洗手后用工作服擦手的现象。这些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2 预防措施2.1 护士要有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 充分认识到工作中时刻存在职业感染危险的可能。要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应检查合格的手套)。工作中手套一旦破损要立即更换。手套被血液污染时,要用有效浓度的消毒剂浸泡、冲洗后方能继续工作。

工作后应用流动水充分的洗手2.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工作环境中物品摆放有序,相对固定,操作规范。为病人按压的棉签或棉球要稍大些。避免工作环境杂乱无章,避免操作中手忙脚乱,护士在有条不紊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把意外接触血液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针头等锐器必须放入锐器桶,不把锐利器械与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放置,对病人污染过的器械或物品做好终末处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医护人员职业接触感染提出了“universal precaution”,即普遍的血液体液预防,可减少30%以上的针刺伤。发现被血液污染的衣服或帽子要立即更换。处理任何被血液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处理后及时用流动水洗手。

2.4 护士一旦被针刺伤,须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 立即对刺伤部位进行挤压,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挤压的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如被HBsAg 或HIV 感染的血液污染,应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用药,越早越好。刺伤后要对被刺伤者血液中的HBsAg、HIV 监测3~6 个月。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短时间内采取适当的补救治疗措施可减少感染的几率。

总之,护士要合理地科学地进行护理操作工作。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工作环境。规范操作规程,根据工作环境的条件灵活进行工作安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的制度。探索更优化的工作流程,在保质保量地完成治疗护理工作的同时做好自身的防护。

【参考文献】[1] 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10,35(5):290.

论文作者:赵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0

标签:;  ;  ;  ;  ;  ;  ;  ;  

临床护士职业性血液感染因素及防护论文_赵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