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经济的抗冲击:日元升值视角下的日本软性结构经济_日元升值论文

论日本经济的抗冲击:日元升值视角下的日本软性结构经济_日元升值论文

试论日本经济的抗冲击性——从日元升值看日本的软结构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日元论文,日本经济论文,试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70年到现在,在20多年的时间里,日元已连续5次升值,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360日元兑1美元升为现在83日元左右兑1美元, 升值333%。尽管每次升值后, 从日本政界到企业界无不大呼“日本经济要完蛋了”,日本社会正面临一场毁灭性打击。日本经济从此将进入一个高日元衰退时代,但事实是日本经济大船竟然是一次次冲破日元升值的大浪,持续前行,并且势头不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日本经济一而再地消除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压力而持续发展呢?

一、日元升值的轨迹

1949年,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安排确定了360日元兑1美元的固定比率,从当时的有关资料看,这基本上符合当时两国的经济情况,这一汇率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起运行了22年,对日本的经济重建与发展及以后确定的贸易立国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尼克松冲击下,从1971年起,日本被迫宣布日元升值36.2%。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而日本由于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大增,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扩大。因此,美国带头施压迫使日元升值。但日本政府当时实施了刺激政策,使日本经济从1972年开始就强有力地回升了。当时是世界性的通胀时期,而日本的出口还是倔强地克服了日元升值产生的不利影响,取得了很大增长。1972年的贸易收支顺差达89亿美元,反而比1971年的77亿美元增加12亿美元。只是后来发生了石油危机,才暂时遏止了日本经济保持增长的势头。

日元的第二次升值发生在1976年11月到1978年11月,持续时间24个月,最高时达到170日元兑1美元,升幅为60.1%。此前,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日本经济两遭石油危机的残酷打击,曾发生过严重的衰退,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一系列技术进步措施的实施,日本经济很快就吸收了日元升值及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波,显示了一定的适应力。1980年6 月起,日本贸易收支转为顺差,9月份经常项目转成顺差。

第三次升值是自1985年9月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到1987年,历时两年多,升幅达86.2%,峰值接近100%,日元兑1美元比率第一次突破了130大关。此次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较大,使日本出口、 产业结构、经济管理等都发生很大变化。但日本经济在经过几次升值之后所积累的经验及形成的抗冲击性的经济结构显示了很强的实力,经短期调整,日本经济大船晃了几晃便继续前进。根据日本大藏省发表的统计资料,1988年,日本出口额即达到2648.66亿美元,比前年增长15%, 创当时历史最高记录。

第四次升值始于1990年初,至1993年8月,历时30个月,升幅31.88%,东京外汇市场上日元对美元一度曾达到100.4日元兑美元。 受此次日元升值的影响,再加上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后遗症对日本经济的打击,给日本经济的复苏造成了一定困难。尽管如此,在1994年,日本经济就走出低谷,以1%的增长率进入上升的轨道, 以巨大的贸易顺差雄居发达国家榜首。

始于今年年初的日元升值风潮可以算作是日元的第五次升值。尽管时间短促(只有4个月),但升幅已达20%以上,其中4月19日一气突破80元大关,瞬是峰值达创纪录的79.75日元兑1美元。日元对美元的这次急升是在日本经济刚走出低劣的情况下,而且主要不是由于日本经济增强的原因,相反是因为美国及世界金融市场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发生所致。因此,日本经济能否挺过这一关,对其抗冲击性是个真正的考验。

二、日本经济为何具有抗冲击性

日本经济强大的抗冲击性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主要有两个:

(一)日本民族强烈的危机意识及近乎吝啬的勤俭精神是抗冲击性形成的基础。日本是个地震、火山、海啸、台风频繁,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的海岛国家,在人口、土地和物质之间存在着“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的危机性矛盾结构,它加重了日本人对自身生存的恶劣环境的精神忧患与沉重的心理负担及强烈的危机意识。因此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学习和追赶西方,这种意识与忧患又哺育出日本人强烈的进取精神及近乎吝啬的勤俭精神。

单一民族是集团心理的血缘基础,危机心理使日本人居安思危,缺乏深远的古老的文化及同西方大国在现代文明上的巨大的差距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又使日本人在社会活动中隐没个性而与集团协调,靠这种集团凝聚力在危机中同舟共济共度难关,靠这种集团力量对外竞争与进取以求发展,而当集团心理与竞争进取心理相结合时,又培养出日本人强烈的工作热情,欧美人称其为“工峰”、“劳动中毒”、或“经济动物”,只知工作、生产,而不懂娱乐、消费,结果造国内市场狭小,内需不足,而靠倾销海外来敛财。

同时,贫乏的资源与众多的人口的矛盾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造成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贫困状况,又造成日本人极端的爱物惜材心理。所以在现代经济中,日本人以近乎拘泥的精细,用最小的空间,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合理的有用之物。

总之,日本民族的这些优秀心理和精神的综合,构成了日本现代经济文明的基础,可以说在日本经济的所有方面,无一不能发现其精神的力量。当外界的力量始终不能冲垮其精神的坝提时,又何以撼其经济呢?

(二)抗冲击力强大的日本软结构经济。如上所述,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所显现出来的这种抗冲击性和应变能力之源泉,日本经济学家竹内宏解释为来自日本经济的软结构。为此,他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认为,日本经济就好象日本老式木屋,由于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故老式木屋的框架结构内部都留有吸收地震波的间隙,因此,就能在地震中有效地化解掉地震波,保持其相对稳定,这种软结构表现在经济上则是:

1.重结构轻总量的宏观政策:日本具有长期实施统制经济的传统和经验,其战后经济政策的主体始终是放在结构调整上。所以产业政策就成了经济政策的重心。战后10年经济恢复靠的是“倾斜”政策。而后15年经济高速增长也靠的是“倾斜”政策。当日元升值、石油危机接踵袭来时,其对策仍是“倾斜”政策。产业结构知识化、技术密集化;产业结构省能化、省资源化;产业结构轻、簿、短,小化等就是当时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想。小型、豪华、省油为特点的日本小汽车,乘石油危机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就是这种政策成功的最好例证。1986年的“前川报告”是为对抗日元升值的局势而提出的政策建议。其核心部分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建立内需主导型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空心化。日本人的这种从结构调整中求发展,又以结构调整适应环境变化的思路和技巧是有独到之处的,并在实践中深受其益。

2.抗冲击能力强的多层次企业系列结构。

在多层次的企业系列结构中最主要的是“双重结构”。所谓“双重结构”是指财大气粗、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强,劳动生产率高,工人待遇好的大企业与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工人待遇差的中小企业并存的企业结构而言的。二战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两种企业的反差比较突出。随着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相互联结的企业系列的发展及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反差有所缩小,另一方面这种双重结构成了吸收外来冲击的减震器。其减震原理就是在日元升值光顾时,企业就:(1)压购原料、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价格。 而承受这种压力的是多层次的中小转包企业,由企业系列层层吸取成品价格降低的压力;(2)加强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和管理的合理化, 可以此来增强企业对产品成本降低的消化能力;(3)舍掉亏损或微利产品, 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附加产品价值,集中力量于有利可图的产品,从而缩小产业与日元升值的相关度;(4)开拓新的事业, 开展多角化经营以分散日元升值压力。可见,多层次的企业系列是日本商品保持价格低廉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3.独具特色的企业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本企业以培养集团精神,以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来组织生产活动,以主动迎击的技术革新和企业合理化来保持产品的低成本高品质。

这种劳动制度之所以获得成功,是以日本经常性的自然灾害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为物质基础,以集团主义为特定心理基础,以单一民族为血缘基础的。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中,日本民族产生了一种需要集团同舟共济的强烈愿望。因此,当企业面临外部压力而处于困境时,工人们会为保住自己的公司、职位和已积累的年功而愿和企业共度难关,经常性的超工时工作,不计酬地加班生产已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自觉行动。

而在日常经济中,每遭到汇率风波就会在日本企业界掀起一股新的技术革新浪潮,从而将这种压力一一化解。所以历次的日元升值并没有阻挡滚滚财源流入日本,巨额的贸易顺差有增无减,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此举。世界上多一半智能机械手在日本工厂中运转,电脑在日本企业工艺控制和管理中的普遍运用,“零库存”生产方式的普及,使日本企业的生产系统能高效地应付规模复杂、批量不大、交货期又相当苛刻的订货要求。

虽然这些革新也许最早并非出自日本人之手,但日本人运用他们无可比拟的引进、消化、吸取改革的能力,从灵活的设计,巧少的组合和精细的生产中,获得了增殖财富的无尽源泉。

三、日本经济抗冲击性的发展方向

从日元升值的全过程来考察,可以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而言都是每隔三年左右升值一次,每次升值后即是一段时间的小幅回跌。但是第四次与第五次之间的时间间隔短,每五次升值延续的时间虽然也短,但升幅却高达20%,而且是在日本经济刚刚爬上低谷,增长率只有1%,与西欧及美国贸易磨擦又如此剧烈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日本经济要冲过这一恶浪,除了依靠旧的法宝外,还必须进一步增强其抵抗力,笔者以为主要有:

(一)日本将真正考虑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维持微弱的经济增长。在这个问题上,尽管日本并非完全情愿,但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下一步日本经济必集中相当的财力投资于住宅,环境保护等方面,以优化国民的生活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国民消费、娱乐,并缩短工时,以使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同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相符合;因为日本人实际生活水平远不如欧美,这是众所一词的判断。另一方面,将扩大向国外开放本国市场的程度,以换回日本产品在国外的市场,近期同美国达成的汽车零部件的协议便是一例。这样内需便成为一个蓄水池,外需不振时,由内需维持经济增长,外需增加时,则集中力量于海外市场,这是由日本人不轻易放弃权利的强烈意识及日本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二)同其它发达国家进一步协调经贸关系,以减少磨擦,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国际气氛。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已使他与昔日的主要伙伴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微妙——既磨擦又协调。这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日本经济崛起后,原先的伙伴认为它已经长大,但作为大国承担的义务太少了。以前它是靠其它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发展起来,现在应该施恩惠于他人。即对日本的要求不同了。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其它伙伴在对日贸易中一直存在巨额赤字,近年已到不能容忍的程度,因此,迫切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以改善双方的贸易不平衡状况。日本人尽管十二分不愿意,但也不能一意孤行,以免引起他国的报复,使双边关系恶化本国出口遭受更大的打击。因此必然是依靠外交手段尽力与其它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的协调,以此来维持一个理想的国际环境。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促进产业空心化。作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加上其高得惊人的国内储蓄率,所以日本也是世界最大的资本富余国家。此次日元急升后,如其国内需求一时不能扩大到理想的程度,国外需求因日元升值而大幅下降,必然会引起新一轮对外投资浪潮,而且这也是解决资本剩余的唯一可行的出路。从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投资的关系看,日元的每一次升值,必然引发起一轮对外投资热潮。如74年的20.12亿美元,81年的48.94亿美元,87年的333亿美元,90年的480.2亿美元。虽然不能用日元升值来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但至少它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大规模的制造业外迁,必然造成日本的产业空心化,亦可能给日本人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这种情况至少在短时期不会出现,而且日本政府也会采取措施,尽量减轻空心化的负效应,使产业结构平稳调整。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日元升值影响最大的是传统产业,面对新兴的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尤其是具有垄断性的新产业来说,影响则是轻微的。因此,日本无疑会继续其屡试不爽的“倾斜”政策,在加速传统产业向海外转移的同时,积极扶持新兴的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或更具抗冲击力的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除了利用现代尖端科技成果并使其产业化外,第三产业的大踏步前进几乎是不言自明。这将标志着日本经济由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工业化社会向以知识技术为中心的后工业化过渡。也就是说,日本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形成一个引进的是商品和物资,输出的是技术,知识和资本的与以往有根本区别的,不会引起磨擦与纠纷的对外经济格局,而这也更适合日本地狭人多资源贫乏的国情。

标签:;  ;  ;  ;  ;  

论日本经济的抗冲击:日元升值视角下的日本软性结构经济_日元升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