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厌学因素浅析与矫治论文_衡秋坠

农村初中生厌学因素浅析与矫治论文_衡秋坠

陕西省凤翔县纸坊中学

【摘 要】本文通过对局部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分析,较为全面地总结归纳了学生不同厌学现象和导致这些厌学现象发生的因素,随之给出了一些相应的矫治方法,希望对该类学生的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 初中生 厌学 矫治

农村初中学生近些年的由于社会关注度的进一步提高,家长的重视,厌学现象虽然有所降低,但仍有发生,而且厌学因素有所变化,很有必要引起社会重视。今年四月份我对我县纸坊中学八年级200名同学进行了一次厌学情况调查, 主要分以下四项和自填项:①老师教育方法不当, 作业量太大;②家庭教育方法不当;③社会环境影响和;④自身性格因素。

我结合学生成绩和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以上第一项为所有学生都有选择,说明的确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数学生都感觉作业太多。在成绩一般的学生当中,以自身原因居多,具体有“自己努力学了,学不前面去”,“学校生活太枯燥”和“老师不理解学生,不平等看待学生”。在学习较差的学生中,“老师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心理压力太大,没有自信”,“社会太复杂,我得适应它”,“想学学不好”等等,五花八门。我们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分析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一、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其中主要原因,我校地处县城,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较多,学生父母做生意,打工的居多,他们忙于生计,对待孩子学习中的问题简单而缺乏理解,有的用语不当,和孩子形成代沟隔阂,孩子感觉孤立无助,进而对社会、学习缺乏正确认识,造成了厌学思想。

2、家庭功能在教育中起很大的作用,近年爷爷奶奶带学生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因各种因素导致的父母单方(一般女方)一个人照顾孩子的比较多,他们的父亲在远处打工,或者离异分居,造成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而最终导致厌学,更有甚者仇视他人导致犯罪。通过观察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要么胆怯,要么暴戾而且不爱与人交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家长为孩子树立什么榜样尤其重要,严管、放任、和溺爱都不应该。有的家长喜欢强迫孩子学习,报这个班那个班,天天唠叨,孩子也很反感,随之也会产生厌学情绪。

通过调查还发现不少家长由于自身素质问题不注意孩子的思想教育,对孩子放任自由,个别孩子直接受父母习气影响,养成爱玩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可笑的是这些家长当成绩出来时又都急着来找老师,老师难以解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学校因素

1、老师教育方法不当

现在的中学生、充满朝气,见多识广,有自已的价值观,他们渴望别人尤其是老师的革重和理解,渴望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但是,有的老师在管理上不讲究方式方法, 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不專重学生,不信任学生,甚至于指责和变相体罚学生,有个别甚至到教务处告老师。这样,必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厌学心理 。

2、老师以成绩忧劣来评价学生

学校的每个学生, 由于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不同, 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必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个体的差异。 但有的教师无视这种个体差异, 对所有的学生一律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差, 致使好多文化课差的学生在考试中受到挫折, 并由此感到自卑、失望。如果老师对这些学生再加以歧视,无异于雪上加霜,导致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自悲自怜, 从而厌学。

3、老师不平等对待学生

我们知道:“好孩子人人爱”,因此,有的老师对学生无形中形成了分明的厚薄之情, 对聪明和听话的学生, 给予许多的热情、器重与笑脸;对笨拙或调皮的学生则给予许多轻视与冷淡。 这种教育态度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 被冷落的学生自尊受到伤害, 对老师的这种 “不公”, 敢怒而不敢言, 郁闷在心,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障碍, 甚至厌学。

三、自身因素

由座谈问卷调查得知,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心理因素成为厌学的主要因素。由乐学与厌学学生自身性格特征上的差异不难发现;内向、沉默寡言情绪不稳定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都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内向型学生孤独线默,多思孤僻、好幻想,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型学生则显得冲动,难以自制、焦虑、紧张。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会引起学生的智力品质和学习能力、效率的下降。外向型的成天玩而无心学习,也会厌学。

四、社会因素

经调查发现导致学生厌学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一是智能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如QQ等的影响,造成学生过分注重交往。二是智能手机上不良信息媒体的影响,网吧的影响这些年有所降低。三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如好吃,好玩,KTV唱歌娱乐等等。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正在发展,人格正在形成,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引起心理障碍的发生, 最后导致厌学,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基于以上因素,经与我们几位老师探讨,我提出以下一些矫正建议:

1、家庭教育方面, 建议家长一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 从娇惯溺爱或管教太严, 转变为严爱结合、疏导。二是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优良家风, 建立民主平等, 团结友爱的新型家庭, 通过优良家风和良好家庭气氛去熏陶孩子。要言传身教,严爱相济,说理导行,信威教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地发展。

2、学校教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使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耐挫力, 深入推行素质教育。三是要全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特别是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由于自身主观心理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应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针对当前青少年容易产生的不良倾向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回归到努力学习的道路上来。

4、为了成少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一要防止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中学生心理使康的消极影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优秀的文化鼓舞学生。二是加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等信息工具,尽可能把它用在解决学习问题上,这几年新出现的APP有作业帮,班级QQ群等,这些在帮助学生学习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农村初中生的厌学现象一定能够减少。

论文作者:衡秋坠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农村初中生厌学因素浅析与矫治论文_衡秋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