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入世十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12)08—0088—09

一、引言和文献回顾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成员,如今,中国加入WTO已经过去十年。作为WTO成员,中国始终坚守并履行加入WTO所做的承诺,倡导开放自由的贸易政策,积极融入国际和区域贸易合作。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步伐明显加快。

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贸易总量世界第一,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国企业应对国际挑战的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产业能否打造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立足国内市场进而开拓国外市场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目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界定衡量、构成因素和实证测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比较代表性的研究有:在竞争力的界定和衡量方面,金碚(1997,2003)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的某一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蔡昉等(2003)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个动态的概念,产业竞争力为一个国家产业对于该国资源禀赋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反应和调整能力,主要体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个产业的总体资源配置状况及其效果。对于产业竞争力来源和构成因素的研究方面,早期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而“要素禀赋”理论认为禀赋差异造成生产要素价格不同,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和竞争力的差异;当代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保罗·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认为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在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构建了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等两个辅助因素共同组成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金碚(2003)和张金昌(2001)则通过更多的经济学分支来解释竞争力的来源并建立了结果和决定因素相结合的框架来研究和测算竞争力指数。在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方面,金碚等(2006)和李钢等(2009)等都进行过分析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中国加入 WTO十年以来最新的实证研究分析还较少。本文全面研究了加入WTO以来中国不同行业对外贸易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对外贸易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得出了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的判断和结论。

二、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产品进出口总额变化

加入WTO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1—2011年间,中国出口增长6.135倍,年均增长21.7%。2010年,中国出口、进口和进出口总额分别比2009年增长31.3百分点、38.8百分点与34.7个百分点,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出口18986.0亿美元,进口17434.6亿美元,进出口总计36420.6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20.3%、24.9%和22.5%,贸易总额创出历史新高(见图1)。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贸易总量世界第一。

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制成品的出口额占据较大的比重,且增长较快,2001—2010年间,制成品出口额由2001年的2661.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15777.6亿美元,增长了5.26倍,年均增长22.61%,快于全部商品年均21.9%的增长速度(见表1)。中国制成品出口占中国商品出口的比例逐步提高,从2001年的88.6%提升到2010年的93.6%。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逐年增强,中国制成品的出口增长是推动中国贸易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

图1 2001-2011年中国进口、出口与进出口总额历年变化

资料来源:2001—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资讯网。

从制成品出口的分项产品看,2010年,占商品出口总额最高的是机械和运输设备(一分位产业),其2010年出口7811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49.5%;紧随其后的依次是服装(8.2%)、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5.5%)、纺织品(4.9%)。从增长速度看,2001—2010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22.6%,而高于这个平均速度的大类产业和分项产业有汽车(34.9%)、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32.7%)、EDP和办公设备(27.2%)、机械和运输设备(一分位产业,26.4%)。中国商业服务出口在2001-2010年间也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从2001年的32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700亿美元,年增长20.0%,比商品贸易出口21.9%的年均增速略低。

(二)目标行业出口占全部商品总出口的比重

一个国家某行业出口额占该国全部商品总出口的比重是衡量该行业比较优势最直接的指标。如果一国某产品出口占总出口份额大,就认为该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机械和运输设备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35.7%上升至2010年的49.5%,其中EDP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都有较大的提升,而纺织品和服装则从2001年的6.3%和13.8%下降至2010年的4.9%和8.2%,农产品、燃料和矿产品占出的比重也大幅度下降。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趋于减弱,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增强。

(三)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

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是指将一定时期目标产品出口增长率与该国所有商品总的贸易增长率相比较,从而确定何种产品的出口增速更快,更具有竞争力。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反映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我们计算了中国产品2001—2010年各行业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各年度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从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加入WTO以来,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都快于所有商品出口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即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强,其中,钢铁、汽车产品、办公及电子设备、机械和运输设备的比较优势增长明显。农产品、燃料及矿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与全部商品相比则为负值,表明中国农产品、燃料及矿产品的比较优势正逐渐减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品、服装业等在加入 WTO十年以来的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在大多数年份也为负值,显示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这与前面的分析结论是一致的。

(四)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也称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反映出一个国家某类商品(或服务)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所形成的结果,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协会(JETRO)的标准,如果RCA>1,则表示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性比较优势越明显。如果RCA>2.5,则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若1.25<RCA<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若0.8<RCA<1.25,则该行业具有较为平均的竞争优势;如果RCA<0.8,则不具有竞争优势。总体来说,若0<RCA<1,则表示该国某产业(或产品)具有比较劣势,其数值越是偏离1接近于0,比较劣势越明显。

本文计算了2001—2010年十年来的中国产品出口优势指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入WTO十年来中国制成品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一直在增长,2010年已经达到1.4,从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居于较强的竞争优势。2010年,中国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的产品有(按RCA值从高到低):EDP和办公设备、服装、电信设备、纺织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的有:机械和运输设备(一分位产业)、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有较为平均的竞争优势的有:钢铁、商业服务;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有:农产品、燃料及矿产品、汽车产品、化学及有关产品。

三、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很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产品市场占有率是产业竞争力强弱最直接的衡量指标。加入WTO以来,中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如表1所示),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的4.3%上升到到2010年10.6%。2001—2010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的5.2%上升到2010年的14.8%,由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数额巨大,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是推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

从分产业情况看,到2010年,中国服装业、纺织品、EDP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在30%以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2010年,商业服务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4.6%,大大低于商品市场10.6%的占有率。

从增长幅度来看,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中的EDP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集成电路和元器件等办公和电子设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增长幅度非常大。虽然中国汽车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但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汽车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的0.3%上升到2010年的2.6%,提升速度较快。服装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服装和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从2001年的18.9%和11.3%增长到2010年的36.9%和30.7%,显示出中国服装和纺织品的竞争优势有大幅度的提升。

(二)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也称“贸易特化系数”,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贸易总额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反映一个国家某产业是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者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若该比值为正,表明是净出口国,该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反之,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即净进口则意味着出口竞争力较弱。比值越接近1,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根据本文计算的2001—2010年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加入WTO以来,中国多数产品特别是多数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步提升。到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中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5的有服装(0.96)、纺织品(0.63)、电信设备(0.64)、EDP和办公设备(0.57),这些行业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有多种,不同的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前面本文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产业加入WTO十年以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状况,为全面评价中国产业加入WTO十年以来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状况,本文在金碚、李钢和陈志(2006)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整合多个指标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以2001年制成品为基础,测算加入 WTO十年以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一)综合评价体系和计算方法

本文用以评价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1.基础指标。表2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大类因素。比较优势使用目标行业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的比例、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和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变化率四个指标来衡量,其中前两个指标属于静态指标,后两个指标属于动态指标。竞争优势使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和贸易竞争指数提升速度四个指标来衡量,其中前两个指标属于静态指标,后两个指标属于动态指标。每个指标和因素的权重各占1/8。

2.基础指标指数。本文以2001年中国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基期,令其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值为100,以此为基础计算2010年中国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然后,根据公式(1)与公式(2)计算出各指标值。其中,A指标为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变化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贸易竞争指数提升速度且按公式(1)计算,B指标为其他指数且按公式(2)计算。

3.因素指数。将各基础指标指数乘以该指标的权重,相加得到各因素指数。

4.综合指数。将各因素指数乘以各自的权重,相加即得到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

(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

按上述方法所计算出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以2001年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为基准数,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全部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从2001年的97.2提升到2010年的112.3,与2001年相比有15.59%的提升。

2.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增强是推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不同行业在加入WTO后竞争力的变化各不相同,中国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有25.62%的提升,其中,EDP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钢铁和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有超过40%的提升,服装行业有21.11%的提升,这些行业的提升都快于中国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速度。

3.服装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从2010年各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值看,虽然服装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仍然是中国竞争优势的源泉。

4.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中国的优势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在下降,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上升。中国在服装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在EDP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和机械运输设备等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也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五、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判断

(一)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全球第一

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出口快速增长,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逐年上升,通过融入产业国际分工和世界生产制造体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中心。201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总额达14769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4.8%,位居世界第一位,从总量意义上看,可以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全球第一。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强是推动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在制成品出口额的大幅度增长的推动下,加入WTO以来,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增长迅速。因为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需求、相对充裕的人力资本、较低的资源成本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所以中国在多数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方面都具备优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制造业将保持全球竞争力最强的地位,世界制造业的重心将继续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转移。

(二)“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获得将使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新飞跃

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国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受反倾销的主要原因就是“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全球已有包括俄罗斯、巴西、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在内的81个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目前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美国、欧盟和日本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他们利用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不断发起反倾销贸易调查。因此,反倾销等不公平的贸易环境已成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按照WTO的规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后,即2016年,不论中国是否符合美日欧对市场经济的定义,都将自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后,WTO框架下对中国特定的贸易摩擦手段即将失效,中国将获得公平的贸易地位。这将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使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将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红利即将达到极值并开始下降,未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源泉将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以学历水平衡量的劳动力素质有大幅度的提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3611上升为893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而1982年,每10万人中仅有599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662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1775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3537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3.5%。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力素质大幅提升。中国劳动力素质的快速提升为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为出口产品的升级提出可能性。如果这样,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应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变为中高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实际上中国产业并没有随中国劳动力升级而升级。本文计算了中国工业产品的“学历”水平,①从图2中可看出中国工业产品的“学历”水平并没有大幅提高。本文不讨论造成“劳动力素质升级速度快于产业升级速度”的原因,仅想指出目前劳动力素质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做了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的准备;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素质的大幅提升,为中国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推动下,未来中国制成品的出口增长将由传统的数量扩张向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质量型的人口红利将进一步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性转变。

图2 中国工业产品的“学历”水平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计算。

(四)中西部地区崛起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推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深入地参与产业国际分工,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但是,当前中国出口来源地多数集中在东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东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等方面都面临着越来越显著的约束,东部地区出口贸易产业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压力。未来,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中国东部地区的很多出口贸易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从而形成新的增长极,推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综上,本文认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第二次快速提升的前夜。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中国将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促使出口贸易走上内生驱动、自主增长的轨道,打造世界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六、主要结论

本文认为,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有所提高;虽然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在下降,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在上升,但中国目前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增强是推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在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虽然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本文认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第二次快速提升的前夜,在2016年前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会有一次新的飞跃;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将会使中国迎来质量型人口红利所带来的新的20年的战略机遇期,这将是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

注释:

①中国工业产品的“学历”水平是指中国工业产品的平均学历水平。计算公式为:为第i个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第i个行业员工的平均学历水平。在对学历的5个等级(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分别1、3、5、7、9进行赋值,从而可以算出每个行业员工的平均学历水平。

标签:;  ;  ;  ;  ;  ;  ;  ;  

加入WTO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