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论文_朱秀明

初中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论文_朱秀明

巴中市巴州区曾口中学 四川 巴中 636044

摘 要:《语文课标》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总目标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少教师习惯了以同意结论灌输的方法。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比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结果是导致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应有发展。学生自然也就不喜欢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

一、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大脑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左右半脑是严格分工的。左半脑是抽象思维中枢,右半脑是形象思维中枢。左半脑思维材料侧重语言、逻辑推理、数字、符号等;右半脑思维材料侧重事物形象、音乐形象、空间位置等。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等活动主要是以语言、逻辑为媒介,即以抽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运用得很少且无系统。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大脑生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对半脑中的某一“未开垦处”给予刺激,激发它与另一半脑积极配合,大脑的总能力和效率会成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做法:1.运用挂图和插图。如讲《中国石拱桥》,学生没有见过赵州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可出示挂图或教学生画示意图,使语言文字变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学生的想象力。2.画图。如教学《登泰山记》,可引导学生画出作者登泰山的路线;学《死海不死》,可标出死海的地理位置,这样可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3.配音朗诵。如朗诵《听潮》,配上大海落潮和涨潮时的不同声响,将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形象来理解大海的温柔美和雄壮美,得到美的享受。4.表演。如在讲《核舟记》时,让三个男生上台表演文中苏轼、黄庭坚、佛印坐在船头的位置及动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案例】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中国石拱桥》

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石拱桥》中“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句话时,让学生看着插图,说一说两个小拱在大拱的什么位置。有的说在两边,老师便在黑板上画一示意图,把两个小拱画在大拱的两边;学生一看不对,于是有的说是两端,老师便在大拱的两头各画两个小拱;学生一看又不对,于是有的说是在上边,老师便在大拱的上边一左一右地画了两个小拱;学生一看还是不对,后来看看书,才知道是在“两肩”,而不是在“两边”“两端”或“上边”。

如果老师直接指着赵州桥挂图或让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说,哪儿有大拱,哪个是大拱的两肩和两肩上的小拱,学生也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但能通过示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暴露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错误,引导学生对照书中的说明看图,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肩”字真是用得准确极了。这样获得的知识自然印象深刻,而观察力也得到锻炼。

二、阅读教学中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在数理学科中,这种思维的训练是可以经常地、自然地进行的,像一道几何题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证法,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证题就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语文学科中,也能培养发散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该少提判断、叙述性问题,即不要叫学生简单地问答“对”“不对”或“是什么”“不是什么”。因为这类问题学生凭记忆就可作出正确回答,甚至即便不懂,也可能猜中。而应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即需要从几个侧面解释或有多种解释的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你考虑到哪些可能性?”显然对发散性问题的回答有一定难度,因而教师要合理掌握它的分配密度,并且在最初阶段要注意引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创造性思维训练《背影》

针对文中“月台送行”一节,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些描写,教师提问学生:“你认为哪些因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

生1: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儿子而落泪。

生2: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为自己买橘子,看到这些而落泪。

生3: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

生4: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天各一方,因而落泪。

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首创精神和自我负责意识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任意提问题,由师生共同作答的方法。这种方法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本身即是一种“发散”,一种“求异”的体现。我们可以看看《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片断。

【案例】发散性问题练习《我的叔叔于勒》

一位学生问文章结尾处“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句话有没有什么用意?

经过讨论,有几种理解:

1.就字面理解,紫色的阴影就是远处的哲尔赛岛,因为离得比较远,所以看见的只是一个阴影。

2.于勒的出现给未来愉快的旅行蒙上了一层阴影,菲利普夫妇得处处小心,不要让女婿起疑心。

3.于勒的出现给本来就不阔绰的家庭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菲利普夫妇担心弟弟再来吃他们。

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教师也许估计不到学生将作出怎样的回答,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却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读写结合,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都得到锻炼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好办法。如学《卖炭翁》后可写《卖炭翁被抢之后》,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凸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象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象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多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写“老师、班干部、同学”的命题作文,有的同学采用日记体,还有一位女生以老师、同学、班干部三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推动情节发展,颇似戏剧与心理小说的结合,它叙述了老师因偏袒班干部而引起矛盾纠纷,表达了希望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愿望。对这样的习作,老师给予充分肯定。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启发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较大发展,作文中出现了许多中学生习作中少见的结构法。创造想象的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消解了学生作文中长期存在的“无米下炊”的苦恼。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语文课标》所要求的“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樊蒙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J].中学时代,2014,(04),140。

论文作者:朱秀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1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论文_朱秀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