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商业(主要是指批发、零售、餐饮和生活服务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处于建国以来最高的发展水平,同时也面临着改革开放至今最严峻的挑战。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商业的今天;同时,没有发展,也就没有中国商业的明天。发展商业,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参与世界分工的需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商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发展应当始终是中国流通产业的主旋律和第一要务。
遵循市场规律是商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发展商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系统性既有外部性,也有内部性。外部性,是指商业产业的发展,是与生产发展与消费水平的提高相一致,保持大体平衡关系,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步、快速发展。这就是说商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分布,以及商业业态的完整和商业形态的构建,都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内部性,一是指商业内部各个环节,包括批发、零售以及餐饮、生活服务等各个行业,如何保持协调、平衡和科学的比例;二是指动态性,既要考虑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具动态性,重视市场情况的变化对商业提出的不同要求。三是指环节性,要做好采购、运输、保管、加工、整理和销售各个环节的衔接和正常运转。
城市商业的发展应当遵循商品供求规律,建立在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向的基础上。不顾实际需求与现实条件,盲目追求城市形象和政绩工程,贪大求洋,一阵“跟风”,从大型百货热到商业街热,发展到今天购物中心热,脱离经济发展水平,一味追求营造自己的“曼哈顿”、“第五大道”、“香榭丽舍”和“银座”,必然导致过度开发,超前开发,浪费资源,出现有场无市、有商无业的现象。
因此,商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适度超前性。科学就在适度,真理与谬误只是一步之差。商业是先导产业,是城市的形象和窗口,没有超前意识,就无法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也就不能促进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和创新。但是,这种超前是有限度的,只能建立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不能超过现实的过度开发。不少地方对商业采取“快半步”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发挥商业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
第二,协调性。科学就在于协调。事物存在着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商业处于社会再生产的中端环节,上接生产下联消费,中连国民经济各部门,它的发展首先不是本身的问题,而是协调需要、服务需要,最后才是生存的需要。以自己的规模、结构、速度和经营形式为生产、为消费服务,协调好同国民经济各个环节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这是商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流通产业发展科学性的重要标志。
第三,平衡性。科学就在于体现事物的生态(内在)平衡。商业生态是指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和商业活动特点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内在关系的平衡和协调,形成良性循环,互利互促。一是总量平衡,二是结构合理,三是科学布局,四是硬软件同步,五是绿色购物环境。尤其是大型商业设施和商业形态的建设,内部结构复杂、环节多、外部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与周围环境、承建条件、辅助设施,成龙配套,协调发展,保持商业生态平衡,才能做到科学发展。
第四,持续性。科学性在于持续性,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对事物的发展产生持久、不断的影响。这就要求任何一项商业设施和建设,都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求一时热闹,不搞轰动效应。没有长远眼光,不考虑市场需要,有场无市,有商无业,最后的结果是商走市衰,严重地损害城市形象,也就无科学可言。
第五,效益性。科学性在于效益性,有利于资产的增值,社会的发展。效益是生存的条件,效益是发展的基础。市场的需要是效益的源泉。商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多赢战略,即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生产商、供应商与商家共赢,经营者与消费者兼顾,商业发展才有基础。没有效益的经济行为,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反科学的。
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商业是城市经济生活的基础。商业发展面对全社会,关系到各个部门,是否能够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城与市的关系。城从政,市属民。城市发展要服从政治需要,要有战略眼光,要重视城市形象工程,注重社会公用设施的建设、整体环境的营造;而市属民,要反映民心,体贴民情,满足民需,促进民生。城与市,两者不可偏废。要树立以城建市、以市兴城、城市一体、协调发展的眼光。既要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扩大城市对外的辐射力,也要注意城市商业的发展,营造安定、方便、和谐的生活环境,对人民群众产生凝聚力。
二是商与业的关系。商业是商人的事业,有商才有业,有业才能聚商。任何一项商业建设,都必须建立在市场需要的基础之上,这样才有“流水”,有足够的销售额,也才有利润可言。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和商业项目,都有一个盈亏临界点(或称保本销售额),这是衡量科学性的最基本条件,达不到这个标准,商业失去存在的条件,也谈不上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是开发与经营的关系。开发是发展,经营也是发展,但开发要服从经营,开发是为经营服务的。但不少城市在商业发展中,开发重于经营;在商业开发中,一不考虑商业业态、商业形态的特点,随意开发,影响经营的实用价值,损害商业项目的整体形象;二不顾市场的需要,过度开发,导致有场无市,经营都难以为继;三不考虑商业资源的保护,盲目开发,导致过度集中,恶性竞争。
四是零售发展与流通产业发展的关系。零售业是商业的基础,城市的繁荣主要凭借于零售业的发展,凭借于零售业的集中度而产生的规模效应。但商业发展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是一种配套的工程。零售业的发展要以批发为基础,要有物流、加工、配送等一系列设施配套;零售业的各个行业、各个业种,零售业与其他生活服务业之间,也需要配套。因此,商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全面安排。
五是城市规划与商业规划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哪里开店,开什么店,选择什么业态、开多大的店,这是企业的行为,受市场规则所制约。但如果是大规模的商业设施,特别是商业街、商业环岛、购物广场,购物中心的建设,就不仅是自身如何科学定位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市情、市貌和城市整体发展的问题。因此,商业发展规划必须服从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必须重视商业发展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兴城,协调发展。
六是规划与策划的关系。商业发展存在着盲目性、过渡性、和滞后性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统一规划,各行其事,地方主义和部门利益在作怪,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因此,要重视商业规划,特别是城市整体的商业发展规划。但任何一种规划,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通过精心策划,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从多种方案中择优选用。任何只规划不策划,或没有规划只凭脑子发热的形象工程、条子工程,都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
七是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发展商业要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装备流通的全过程,特别是IT技术在商业各环节的应用,提高管理素质,经营水平,加速现代化进程。发展商业要“软硬兼施”内外并举,数量扩充和素质提高同步,重视商业人才培养,适应规模扩大,连锁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未来商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科技、信息和服务,归根到底还要依靠人的素质来实现。以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为内容,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是坚持商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八是大中小的关系。中国市场广阔,差别大,消费层次多,需求复杂。科学的商业发展观,不仅需要扶植和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骨干企业,发挥的市场主导、示范作用,同时还要重视中小商业的发展。中小商业包括:中小城市的商业、中小型商业、中小连锁商业。中小商业不仅数量多,分散广,而且贴近消费者、贴近生活,与广大顾客有着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它是中国商业的基础、中国商业的希望,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点。不能因大而忽小,不要因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