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_留守儿童论文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_留守儿童论文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加强农村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如何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笔者对重庆市江津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江津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江津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江津区农村现有未成年人16.3万,留守儿童6.7万人,留守儿童占41.1%(个别偏远的镇高达70%,如嘉平镇)。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管的占50%,由外公、外婆照顾占15%,有35%左右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其原因是:监护人只重养不重教;教育方法单一;监护能力相对低下。

2、人格发展存在缺陷。许多留守儿童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冷漠自私、冲动易怒等人格和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亲情导致人格和心理的变异。

3、学习成绩比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原因是:大多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大关注。

4、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祖父母等亲属或因年长或因经济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江津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着力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确保工作组织力度

江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年度目标考核。各镇(街)建立了以基层党组织为主体的镇、村、社三级监护网络;政法部门建立了法律保护网络,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着力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学校监护网

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考评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在校内做到“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即教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做到知情,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三多”,即教师多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三沟通”即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与监护人沟通、与代理家长沟通。在校外建立“一组、一家长、一中心”。“一组”组建校外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体活动。“一家长”指的是从五老成员中聘请一批“代理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儿童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一中心”指的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以“师爱助你成长”为主题,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着力发挥群团组织的能动作用,拓宽教育管理途径

区妇联、团区委、区关工委发动和组织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组建“爱心家庭”;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向隔代监护人和家长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观念,优化家长的养育和监护行为;发挥各级“青少年维权岗”的作用,开通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成立“五老”人员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教育报告团,组织编印《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歌谣》5000册,赠送学校。

(四)着力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江津区新闻社、区广播电视台开设关爱留守儿童专题、专栏。区民政局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留守儿童济困助学”活动。区卫生局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区公安局、司法局等有关部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提供服务,依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区文广新局、工商分局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监管。区劳动社保局等劳务输出部门和劳务培训机构在劳务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知晓自己对留守儿童抚养教育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五)着力办好“隔代家长学校”,全面提高隔代监护人素质

区妇联和区教委依托各级家长学校,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隔代家长学校。利用双休日或假期把隔代家长请进学校开展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教子有方好家长”等活动。目前,全区100%的农村中小学校都建立了家长学校,40%的建立了隔代家庭教育学校。

(六)着力开办寄宿学校,改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城市学校中确定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定点校,让他们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全区农村完小有寄宿制学校61所。同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爱心图书阅览室”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活动。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1、加强统筹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关键。政府要着力建立和形成留守儿童工作的协调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同时,还应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把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2、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改善寄宿学校的条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3、办好隔代家长学校,提高隔代监护人的素质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举措。全面提高隔代监护人的综合素质,办好隔代家长学校。在各村(居),建立隔代监护人档案。志愿者队伍与隔代家庭结对帮扶,为结对家庭提供服务。

4、依法维护权益,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前提。严格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定。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发动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让每个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5、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合理的入学制度等相关配套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不再留守”的根本。尽快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原则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建立健全进城民工子女就学的规范化制度。农民工集中的城市利地区,应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政策,适当降低办学“门槛”。

标签:;  ;  ;  ;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_留守儿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