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机理研究

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机理研究

李超[1]2007年在《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遗传方式、交互抗性及抗性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于鳞翅目菜蛾科,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小菜蛾的生殖周期短,繁殖量大,适应性广,并且可以长距离迁飞,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在生产上过分依赖化学合成杀虫剂,促使小菜蛾快速获得对多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已成为抗药性发展最为严重的农业害虫之一。氟虫腈(Fipronil)是新型苯并吡唑类化合物,对抗性小菜蛾具有良好的防效。本文通过筛选抗氟虫腈的小菜蛾品系,在抗性遗传方式、交互抗性、生化机理和PxRdl基因突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力求为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小莱蛾对氟虫腈抗性的遣传方式小菜蛾SZ-F抗性品系与Roth敏感品系相比对氟虫腈(Fipronil)具有493.5倍的抗性,正交和反交后代的抗性分别为108.6和100.2倍,两者的LC_(50)值没有显着差异,表明抗性为常染色体遗传。根据Stone公式计算,正交显性度为0.51,反交显性度为0.49,二者皆处于0和1之间,说明SZ-F品系对氟虫腈的抗性为不完全显性。F_1代与Roth品系回交后代的LD-P线在死亡率50%附近有一明显平坡,适合度检验也证明与单基因控制假设相符,因此小菜蛾SZ-F品系对氟虫腈的抗性可能为单基因遗传。2小莱蛾时氟虫腈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谱与对照品系SZ相比,在室内用氟虫腈筛选获得的抗性品系SZ-F对氟虫腈的抗性上升了482.8倍,该抗性品系对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杀虫单、茚虫威、虫螨腈、Metaflumizone、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抗性并没有明显上升。该结果表明,抗氟虫腈的小菜蛾与这几种杀虫剂之间没有交互抗性,在生产上可以合理轮用或混用这些杀虫剂,以延长氟虫腈的使用寿命。3小莱蛾对氟虫腈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解毒代谢酶活性的比较比较了小菜蛾抗氟虫腈品系(SZ-F)、对照品系(SZ)和敏感品系(ROTH)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的MFO活性略高于敏感品系,GST活性和EST活性在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在SZ-F品系中,PBO、DEF、DEM和TPP对氟虫腈增效作用不明显。解毒代谢增强在小菜蛾SZ-F品系对氟虫腈抗性中的作用可能并不重要。4小莱蛾PxRdl基因突变的分子检测为了研究小菜蛾GABA受体基因Rdl突变(PxRdl-Ser)与氟虫腈抗性的关系。采用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3个小菜蛾品系的PxRdl-Ser突变进行检测。小菜蛾SZ-F品系中PxRdl-Ser等位基因频率约为30%,而在Roth、SZ品系中只能检测到野生型的PxRdl-Ala。20mg/L氟虫腈处理SZ-F品系后,存活个体中PxRdl-Ser等位基因频率上升至57%,仍保留有较高频率的野生型基因PxRdI-Ala。上述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与PxRdl基因的A302S突变部分相关,PxRdl基因其他突变或其他类型Rdl亚基的基因突变可能与氟虫腈抗性有关。

李阿根[2]2004年在《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由于其生殖周期短,繁殖量大,适应性广,并且可以长距离迁飞,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长期以来对小菜蛾的防治严重依赖于化学合成杀虫剂,因此小菜蛾也成为最容易在田间产生抗药性的农业昆虫。现在小菜蛾对各种长期使用的常规杀虫剂甚至新型的杀虫剂和生物杀虫剂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抗性,这样就为小菜蛾的综合治理带来了难度。因此,为深入了解小菜蛾对新型的苯并吡唑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本文从生化和分子角度研究了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机理。 1 小菜蛾对氟虫腈抗性与交互抗性的研究 从中国深圳坪山镇菜地采集田间小菜蛾,一部分在室内不接触杀虫剂条件下饲养成为PS对照种群,另一部分经20代氟虫腈筛选得到抗性为352倍的PSF品系。与PS对照种群和ROTH标准敏感品系比较,PSF品系对硫丹和狄氏剂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与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不存在交互抗性。在PSF品系上,PBO和DEF对氟虫腈没有增效作用。 2 小菜蛾对氟虫腈抗性的生化机理研究 采用室内选育的小菜蛾抗氟虫腈品系(PSF)、对照种群(PS)和敏感品系(ROTH),比较了小菜蛾不同品系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未筛选的对照种群和敏感品系的MFO、EST和GST活力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小菜蛾对氟虫腈的高水平抗性可能是与靶标不敏感性有关,而与解毒代谢增强没有关系。 3 小菜蛾GABA受体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根据已经发表的昆虫GABA受体α亚基基因序列,在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扩增GABA受体基因片段。采用PCR和RT-PCR的方法分别从小菜蛾基因组DNA和cDNA中克隆了171bp的GABA受体基因序列(编码5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这个区域高度保守,与多种昆虫GABA受体的同源性都在99%以上。 分别从ROTH品系、PS种群和PSF品系小菜蛾获得的GABA受体基因片段,显示有两种基因Rdl1和Rdl2。Rdl1存在两个等位基因Rdl1a和Rdl1s,分别对应果蝇小菜蛾对氟虫睛的抗性机理研究o妞A受体Rdl基因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在Rdl 1 a 302位发生AlaGCC一>SerTCC突变。RdiZ氨基酸序列与Rdl 15相同,但密码子有较大差异。在ROTH品系中发现存在Rdila与RdlZ两种类型,而在PS种群与PSF品系中叁种类型都存在。 我们推测在小菜蛾中至少存在两个Rdl基因位点,一个编码Rdl la/RdllS基因,另一个编码RdiZ基因。RdlZ基因可能与小菜蛾对氟虫睛的抗性没有关系,而Rdl la一>Rdlls的突变可能与小菜蛾对氟虫睛的杭性有关。

任娜娜, 谢苗, 尤燕春, 李建玉, 陈伟军[3]2015年在《羧酸酯酶介导的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Car Es)是昆虫重要的解毒代谢酶之一,可以介导靶标昆虫对多种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本研究检测了羧酸酯酶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抗药性的介导功能,旨在阐明羧酸酯酶在小菜蛾代谢解毒中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氟虫腈对小菜蛾敏感种群和抗氟虫腈种群的毒力,以及羧酸酯酶抑制剂磷酸叁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P)对氟虫腈的增效作用;以LC30和LC50浓度的氟虫腈处理抗性小菜蛾,测定药剂处理后Car Es酶活性的变化;利用qRT-PCR技术分析Pxae22和Pxae31两个基因在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和种群的表达模式;利用dsRNA干扰Pxae22和Pxae31后观察基因的表达变化和小菜蛾3龄幼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变化。【结果】TPP可以削弱小菜蛾3龄幼虫对氟虫腈的抗性,增效倍数约为6倍;使用较低剂量(LC30和LC50)氟虫腈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后,处理组Car Es比活力明显高于对照,提示氟虫腈对小菜蛾Car Es活性具有诱导作用。对羧酸酯酶基因Pxae22和Pxae31在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4龄幼虫不同组织和不同种群3龄幼虫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在小菜蛾4龄幼虫中的表达量最高;在4龄幼虫中以中肠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头、表皮、脂肪体中的表达量很低;抗性种群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敏感种群。通过干扰Pxae22和Pxae31后的qRT-PCR验证,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进一步的氟虫腈毒力测定发现,干扰Pxae22和Pxae31后的小菜蛾3龄幼虫对氟虫腈的敏感性分别增加了1.63倍和1.73倍。【结论】羧酸酯酶在小菜蛾对氟虫腈解毒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Pxae22和Pxae31是小菜蛾的两个抗性相关基因,其表达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敏感性。

谢苗[4]2011年在《氟虫腈胁迫下小菜蛾生理生化及基因表达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一种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它对化学杀虫剂和生物杀虫剂都能很快地产生抗性。目前杀虫剂的使用仍然是控制小菜蛾的重要手段。由于杀虫剂的过度使用,小菜蛾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近年来对杀虫剂的研究已经涉及生理、生化以及分子多个方面,但小菜蛾对杀虫剂的胁迫响应尚缺系统的研究。为了能使杀虫剂持久地发挥作用,保证靶标位点的敏感性,系统研究杀虫剂作用的有关机制是很有必要的。氟虫腈(Fipronil)是首个用于有害生物防治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其作用靶标是Y-氨基丁酸受体(GABA),起到阻断由GABA控制的神经膜氯离子通道的作用,对包括小菜蛾在内的多种农业害虫有防治作用。本研究以小菜蛾为材料,采用LC5o剂量的氟虫腈进行处理,从解毒酶系、蛋白质和基因等方面研究了小菜蛾响应杀虫剂氟虫腈胁迫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初步揭示了可能参与到小菜蛾响应氟虫腈胁迫的蛋白,克隆了与机体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相关的4个基因,并明确了这4个编码基因的表达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小菜蛾对氟虫腈的响应机制奠定了基础。1.小菜蛾对氟虫腈的生理生化响应在小菜蛾幼虫对氟虫腈的短期响应中,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肤-S-转移酶(GSTs)的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24h内,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解毒酶的活性也逐渐提高。在3种解毒酶中,MFO对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受诱导程度最高,在响应初期活性就快速升高。2.小菜蛾对氟虫腈响应蛋白的分析鉴定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的差别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氟虫腈处理后,小菜蛾在Oh、8h、16h和24h时蛋白质组差异,观察到20个蛋白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9个蛋白点为下调表达,11个蛋白点为上调表达,其中5个蛋白点仅在处理组表达。在鉴定成功的17蛋白点,包括了免疫反应和各种代谢途径参与蛋白,还有细胞骨架蛋白、分子伴侣等。这些蛋白参与了昆虫体内的多个生理过程,反映了小菜蛾对杀虫剂的响应会在细胞骨架、代谢水平等多方面发生综合的改变,说明昆虫在应对杀虫剂的响应是一个网络系统。3.小菜蛾响应氟虫腈相关蛋白的基因克隆与分析本研究克隆得到小菜蛾在响应氟虫腈过程中与免疫相关的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hioredoxin peroxidase,TPx)和凝集素(C-type lectin)、与能量代谢相关的ATP合酶亚基d(ATP synthase unit d)、以及腺苷酸转移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 ANT)这4个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这4个基因的结构和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其他昆虫的同源性,构建了所编码蛋白质的3D结构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mRNA水平上分析了这4个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这4个基因在敏感品系小菜蛾的生长发育过程都能检测到,并且有表达量上的差异;在对氟虫腈胁迫的短期响应中,4个基因的表达量也会由于杀虫剂的胁迫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王彦华, 吴长兴, 赵学平, 陈丽萍, 俞瑞鲜[5]2009年在《害虫对氟虫腈的抗药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氟虫腈是第一个商品化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氯离子通道。氟虫腈为防治一些世界性的重大害虫包括对以前使用的杀虫剂具有严重抗性的害虫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氟虫腈的大量使用,害虫对该药的抗药性问题受到日益关注。至今,重要的农业害虫如小菜蛾,烟粉虱、褐飞虱、白背飞虱,二化螟及斜纹夜蛾等已经对氟虫腈产生抗药性。文章就害虫对氟虫腈的抗药性发生概况、交互抗性及抗药性机理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氟虫腈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陈伟军[6]2017年在《基于代谢组数据的小菜蛾氟虫腈抗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某一生物体组织或细胞在某一特定生理时期或条件下所有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寻找出差异目标代谢物的一种组学研究手段。目前代谢组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诊断、药物筛选或病理等医学领域,在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小菜蛾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抗性发展快,已有对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毒酶基因上调、靶标敏感性降低或环境适应等方面,而利用代谢组方法研究代谢改变或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代谢组学分析手段,比较氟虫腈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小菜蛾的代谢组差异,从中挖掘差异代谢物并映射到其对应的代谢通路,在KEGG通路中找到与差异代谢物直接相关的关键酶或蛋白,并结合转录组数据验证其在两品系中的差异表达情况,最后利用RNAi验证该基因对小菜蛾药剂敏感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小菜蛾代谢物变化通过核磁共振、液质联用仪和气质联用仪的检测,我们在两个品系共14组小菜蛾样品中检测到了 8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氟虫腈抗性品系中有37种代谢物浓度增加,而其余45种代谢物的浓度有所下降。统计学分析表明敏感品系与氟虫腈抗性品系的代谢物轮廓有明显区别,而造成代谢物差异的主要代谢物则包括多个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涉及谷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多条通路。这一结果帮助我们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等方面解释了代谢物变化对小菜蛾的生理意义及潜在解毒机制。2、小菜蛾代谢通路变化上述结果与小菜蛾已知代谢通路匹配后,我们在敏感与氟虫腈抗性品系中筛选了 6条差异通路,通过代谢联络图与KEGG图,我们找到了差异代谢物的代谢网络,在KEGG通路中定位与差异代谢物直接相关的关键酶。结合转录组数据发现,谷氨酸代谢中的两个关键酶在氟虫腈抗性品系内大幅上调表达,分别是L-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羧酶,暗示着它们可能与小菜蛾对氟虫腈的解毒代谢有密切联系。3、RNAi分析谷氨酸脱羧酶(PxGAD))在小菜蛾中的作用利用现有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中的谷氨酸脱羧酶基因(Px004382)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PxGAD具有天冬氨酸转氨酶保守域。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xGAD的表达模式,发现其在1龄幼虫和脂肪体中显着高表达。按照测序结果设计引物合成dsRNA,显微注射氟虫腈抗性小菜蛾,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发现小菜蛾幼虫在注射12与24 h后mRNA表达量均有显着下降,说明干扰效果显着。注射dsPxGAD的小菜蛾幼虫,点滴LD20的氟虫腈药剂,结果死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PxGAD可能参与了小菜蛾对氟虫腈的解毒过程。本研究从代谢组学出发,检测了小菜蛾在杀虫剂长时间筛选后的代谢组变化,结合转录组数据,发现了可能参与杀虫剂解毒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为小菜蛾抗药性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途径,也为综合防治小菜蛾及其他重要农业害虫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

高炜月[7]2011年在《小菜蛾PxGABARα1基因突变与氟虫腈抗性的关系》文中提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使用化学杀虫剂一直是在田间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手段,小菜蛾已经成为抗药性最为严重以及最难以防治的害虫之一。氟虫腈(Fipronil)是苯基吡唑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在小菜蛾上,已克隆到2种不同的Rdl同源GABA受体基因(PxGABARα1和PxGABARα2),这2个基因与Z染色体连锁。在本文研究中,利用室内筛选及田问采集获得3个小菜蛾氟虫腈高抗品系,并通过抗性连锁分析及基因型鉴定对其PxGABARα1基因突变与氟虫腈抗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小菜蛾PxGABARα1基因A282S突变与氟虫腈和狄氏剂抗性连锁遗传分析通过氟虫腈筛选SZ品系获得具有PxGABARα1基因A282S突变的纯合品系SZ-FSer;通过狄氏剂筛选SZ品系获得具有PxGABARα1基因A282S突变的纯合品系SZ-Dser。将SZ-Dser雄蛾(ZSzs)与ROTH敏感品系雌蛾(ZAW),再选取F1代雄蛾(ZSZA)与ROTH敏感品系雌蛾(ZAW)进行回交。分别用狄氏剂、氟虫腈和硫丹对回交后代进行处理,并对存活幼虫PxGABARα1基因A282S突变频率行检测。结果表明:SZ-Dser品系对狄氏剂的抗性与PxGABARα1基因A282S突变紧密连锁;SZ-Dser品系对氟虫腈和硫丹的抗性与A282S突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样,将SZ-FSer雄蛾(ZSzs)与ROTH敏感品系雌蛾(ZAW),再选取F1代雄蛾(ZSZA)与ROTH敏感品系雌蛾(ZAW)进行回交。在15 ppm氟虫腈处理下回交后代存活幼虫PxGABARα1基因A282S突变纯合子个体的频率(37.7%)显着高于回交后代在3 ppm氟虫腈处理下存活幼虫的突变纯合子个体的频率(10.2%)。该结果也表明,SZ-Fser品系对氟虫腈抗性与A282S突变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2.小菜蛾田间种群氟虫腈抗性的遗传方式2009年采自安徽合肥的田间种群(HF)对氟虫腈具有420倍的高水平抗性,对环戊二烯类杀虫剂具有1.9倍至28倍低至中等水平抗性。用氟虫腈对HF种群连续筛选25代,得到对氟虫腈抗性达2200倍的高抗品系(HF-R)。将HF-R品系与ROTH敏感品系进行正、反交和回交,并测定了氟虫腈对其正、反交后代及回交后代的LCP线。抗性遗传方式的分析结果表明,小菜蛾HF-R品系对氟虫腈的抗性为单基因控制、不完全显性遗传,同时氟虫腈抗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性染色体连锁。3.小菜蛾HF-R氟虫腈高抗品系PxGABARα1氨基酸突变的多样性为了研究PxGABARα1基因在HF-R高抗品系中是否存在A282S突变,使用简并引物扩增包含282突变位点旁侧序列的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HF-R抗性品系除了具有A282S突变外,还具有V285M和T286M两种点突变。通过扩增PxGABARα1全长cDNA,发现了HF-R抗性品系中存在3种不同的突变等位基因(282S285v286T;282A285V286M;282G285M286T),而在ROTH敏感品系中只有一种等位基因(282A285V286T)。HF-R抗性品系中存在的3种基因型可能为PxGABARα1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也可能为PxGABARα1基因重复而产生的不同基因(位于Z染色体或常染色体)。这些不同的突变等位基因与小菜蛾氟虫腈抗性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高菊芳, 陶黎明[8]2007年在《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遗传及其相关基因的数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治农业、经济及医学领域害虫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杀虫剂,许多种类昆虫的种群通过产生抗性成功地适应了众多的杀虫剂。不仅如此,对已有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因交互抗性而使昆虫对新杀虫剂也能产生抗性。杀虫剂抗性管理的策略以前通常是采用回顾性的,如果对新杀虫剂的抗性发展能够在其使用前预知的话,那么也有可能建立一种有效的事先抗性管理的方法。

冯夏, 李振宇, 吴青君, 谌爱东, 吴益东[9]2011年在《小菜蛾抗性治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进展》文中提出针对我国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严重为害及高抗药性的现状,在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和西南等具代表性地区开展小菜蛾灾变规律、抗性监测及治理、越冬迁飞、抗性机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灾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小菜蛾的年发生世代从北至南呈逐渐增加趋势,各地小菜蛾发生起始峰时间从南至北逐渐向后推移,每年不同区域有一至两个发生高峰,年度间受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天敌等生物因子以及耕作制度等人为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抗性监测及治理研究显示,全国5个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小菜蛾对11种代表性杀虫剂都有较强的抗药性,不同药剂在全国的抗药性水平有很大差异,在华南、西南和华东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抗性水平相对较高,华中和华北呈现抗性上升趋势,并根据抗性监测结果制定区域性抗性治理策略。越冬和迁飞研究证明,武汉至驻马店区域为小菜蛾的越冬北限,小菜蛾存在远距离迁移的特性,并确定小菜蛾有迁入迁出和迁入定殖两种迁飞模式。抗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对Bt制剂、阿维菌素、氟虫腈、茚虫威和丁醚脲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各药剂交互抗性普也存在差异。可持续防控技术方面,制定了适合各区域的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华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建立了45个示范基地,依区域不同分别示范推广具区域特色的以农业措施、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合理用药为主的可持续防控等技术,累计印刷技术宣传手册16万份,培训各类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5.19万人次,累计示范面积近4万公顷,带动技术示范近20万公顷,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柴伟纲, 谌江华, 孙梅梅, 陈若霞[10]2010年在《宁波不同蔬菜基地小菜蛾对5种农药的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宁波各主要蔬菜产区的小菜蛾品系对阿维菌素、毒死蜱等5种常用农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指数达到了84.33~285.73;对毒死蜱和虫螨腈的抗性中等,抗性指数在6.66~24.05之间;而对氟虫腈、氟啶脲的抗性水平则较低,抗性指数为2.77~9.91。

参考文献:

[1]. 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遗传方式、交互抗性及抗性机理[D]. 李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2]. 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机理研究[D]. 李阿根.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3]. 羧酸酯酶介导的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J]. 任娜娜, 谢苗, 尤燕春, 李建玉, 陈伟军. 昆虫学报. 2015

[4]. 氟虫腈胁迫下小菜蛾生理生化及基因表达变化[D]. 谢苗.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5]. 害虫对氟虫腈的抗药性研究进展[J]. 王彦华, 吴长兴, 赵学平, 陈丽萍, 俞瑞鲜. 昆虫知识. 2009

[6]. 基于代谢组数据的小菜蛾氟虫腈抗性分析[D]. 陈伟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17

[7]. 小菜蛾PxGABARα1基因突变与氟虫腈抗性的关系[D]. 高炜月.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8]. 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遗传及其相关基因的数目[J]. 高菊芳, 陶黎明. 世界农药. 2007

[9]. 小菜蛾抗性治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进展[J]. 冯夏, 李振宇, 吴青君, 谌爱东, 吴益东.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10]. 宁波不同蔬菜基地小菜蛾对5种农药的抗性研究[J]. 柴伟纲, 谌江华, 孙梅梅, 陈若霞. 浙江农业科学. 2010

标签:;  ;  ;  ;  ;  ;  ;  ;  ;  

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