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称之为“节约型农业”_农民论文

中国应该称之为“节约型农业”_农民论文

中国要叫响“节约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要叫论文,节约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农业进入了新阶段,主要农产品由供给不足到供给有余,出现了买方市场。但是,我国农业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并未消失,人均耕地、水资源和森林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和1/6,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在这种条件下,响亮地提出“节约农业”这一对策概念,是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中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大事。

一、农业浪费损失现象触目惊心

在农业浪费方面,既有农业生产成果的浪费,也有农业资源的浪费,有的表现为直接的浪费,有的表现为间接的浪费。

(一)农业生产成果方面的浪费损失

1.在粮食方面:据国家有关部门估计,粮食浪费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0%。另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粮食920亿公斤,占粮食总收成的20%,其中收获、运输环节占6.1%,储存占2.3%,加工、销售占4.5%,浪费占6.9%,粮食损耗量远远大于粮食增产量。

在我国,由于农业机械利用率偏低,导致耕种、收割、碾晒、搬运等环节的粮食损失284亿公斤。据报载,河北省粮食总产量为200亿公斤,粮农储存了70%以上的粮食。由于农村储粮条件差,方法落后,使粮食损失极为严重。专家估计,河北省农户储粮损耗率为10%至15%,年损耗粮食达15.2亿公斤至22.8亿公斤。全国在这方面的损失至少达107亿公斤。

近些年,各地不同程度地形成了粮食“产业化”热,出现了脱离实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低水平粮食加工企业的现象。有关专家测算,全国每年在加工销售环节上的粮食损失约209亿公斤,这些损失的粮食相当于8360万人一年的口粮。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全国家庭小餐桌上一年浪费粮食在25亿——30亿公斤之间。宾馆、饭店中浪费更为严重。如北京有家高级餐厅每天要处理掉1000多公斤“泔水”,其中有整个馒头、整块的鱼和鸡等。粗略估计,全国在吃的环节上,年浪费粮食320亿公斤。

另外,我国粮食间接损失的数量也不小。目前我国酒类构成中耗粮较多的烈性白酒比重过大,每年酿酒耗粮200多亿公斤。全国现有注册的白酒生产企业3.7万多家,其中只有200多家酒厂是有一定规模的较大型企业,其余绝大多数是小酒厂和个体商户,而未注册非法生产的地下工厂数量难以估计。这些规模小、工艺水平低的小酒厂比大酒厂耗粮高40%,由于他们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致使酒类生产能力极度膨胀,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了大量白酒因质次价高而滞销积压。

2.在蔬菜瓜果方面:据中国农科院的蔬菜专家说,目前我国蔬菜产销已发展到适地生产、大跨度流通的格局,然而目前蔬菜采后处理和储运技术的落后是我国蔬菜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每年有30—40%的蔬菜因储运不当和局部积压而成为垃圾,给蔬菜生产和菜农收入带来很大的损失。同时,每年在瓜果方面也因运输、储存、销售环节的落后和不畅,造成20—30%的损失。

3.在副产品方面: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每年秸杆产量约6.5亿吨左右,用作肥料和饲料的总量不足3亿吨,约占秸杆总量的近50%,用作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秸杆不足30%,还有大约20%总量达1.3亿吨的秸杆未能被有效利用,农民往往付之一炬,既浪费了财富,又污染了环境。

(二)农业资源方面的浪费损失

在我国农业资源中,除了劳动力资源充裕外,其他的农业资源都显得短缺。但是在短缺的农业资源中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损失现象。

1.水资源的浪费。我国已经被列为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用水浪费现象却依然突出。我国工业用水定额比经济发达国家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至40%。有资料显示,北京市与以色列耕地面积相近,但北京市农业用水量却是以色列的2.4倍,农业总产值还低于以色列。同时,我国水利建设滞后,拦蓄能力低,使大量河水白白流失。

2.耕地资源的浪费。从世界范围看,在经济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难免出现占用耕地的问题。可是我国在这个时期,占用耕地却有许多特殊的问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现象。例如,前些年我国查出在新设的2800多个各级各类开发区中,有80%属于滥设,圈占耕地面积达1143万亩。另外,近些年农民因收入下降,耕地撂荒或粗放经营的现象也到处可见。

3.森林资源的浪费。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然而国人并未充分认识这一点,乱砍滥伐现象十分突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13%,而日本是65%;使用一次性木筷是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而日本人却十分珍惜自己的森林资源,现在的一次性木筷全靠进口,主要源地是中国;我国生产一次性木筷年耗木材166万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全部森林储备量。

二、大力倡导和推进“节约农业”

农业的浪费现象昭示着我们必须走“节约农业”之路,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切实行动,“节约农业”大有可为。只有开源与节流并重,我们就有可能完全解决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全球22%人口的生存问题。

(一)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发扬节俭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素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一优良传统,近些年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淡忘了,在一些人心目中则被认为是过时了。对在生活中讲勤俭节约,在资源开发中讲细水长流,都被视为小农意识而进行批驳,而对铺张浪费、暴殄天物视为气魄时髦,认为能扩大需求,符合潮流。香港一位经济学家所撰写的《中国的节俭美德消失了》一文曾尖锐指出:“中国人正在成为亚洲的挥霍者,因为中国的社会和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于消费革命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的道德卫士们因担心被看作同时代不合拍而更愿意保持沉默”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带来行为上的偏差,所以我们必须澄清刺激消费与挥霍浪费二者的本质区别。按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办一切事情都要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要求,大力进行节俭教育和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地认识到,在一个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度里,节俭的传统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二)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用机器代替人力、畜力操作,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同时还能改善作业质量,抢季节,不误农时,减少灾害损失,增加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在我国,由于农业劳动手段落后,农业机械利用率很低,农业劳动只能靠人力进行,导致耕地、收割、碾晒、搬运等环节只能围绕着“天转”,故造成农业的损失和浪费就难以避免。“节约农业”本身要求改变这一现状,要求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武装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减少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造成的损失。因此,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现状,根据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研制生产播种、收获、搬运、烘干、贮藏、加工等适用的农业机械。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适度的规模经营,以便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三)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自农村改革以来,农民对于种什么,何时种,怎样种,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但由于信息不灵乃至缺乏,流通渠道不畅,对市场反应迟钝,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往往造成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市场信息对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和经济作物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多数农产品是鲜而易烂、活而易臭的东西,信息不灵,流通不畅,保管不易,导致“卖难”、“烂市”现象屡见不鲜。这与“节约农业”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要加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使分散的经营和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由于宏观的市场预测,一家一户做不了,一省一市不好做,中央有关部门有必要建好中国农业信息网,汇总全国各地及国际市场信息,做出农副产品的短期、中期及长期预测,提供全面、准确、权威的分品种、分区域的预测报告。同时,要加强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流通各环节之间、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各批发市场也要加强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健全信息收集、分析、交换、发布制度,使信息采集、传输和发布工作经常化、规范化。

(四)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与有效实施“节约农业”密切相关。由于我国文盲、半文盲尚占农村总人口的13.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6.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5%,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整体偏低,所以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认识不足,推广不力。如果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就会在播种、灌溉、施肥、用药、收获、加工等环节上有效地使用物质资源,节约成本,也不会干那种焚烧秸杆的傻事。如果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就能较广泛地获得信息渠道,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重复生产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技术中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现代化教育手段,采取农村能人带头形式的各种农村技术协会、学会和研究会等措施,对农民进行知识技术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实施“节约农业”的重要一环。

(五)牢固树立农业的首位意识,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近几年,在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供应充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增加,卖难现象的存在,往往容易使人们产生盲目乐观、放松农业的倾向,认为我国农业似乎已经过关。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些年农业丰收并不完全是农业综合能力的反映,与当时气候有利等因素有较大关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70%是农民,耕地、水及其他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紧张,而且分布极不均衡。再者,我国农业在相当大的成份上还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的基础还是很脆弱的,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对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的过剩,也是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这就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由此可见,提出“节约农业”,既有利于缓解农业资源短缺的压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也有利于人们对农业问题的深刻认识,进一步树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首位意识,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标签:;  ;  ;  ;  ;  ;  ;  ;  

中国应该称之为“节约型农业”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