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革命书写德江新未来论文

农村产业革命书写德江新未来

文_冯胜彦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文叶飞

德江县绷紧农村产业革命之弦不放松,做到“地不荒、圈不空、人不闲”,按照系统化推进、规模化布局、组织化生产、集中化投入、绿色化发展、市场化营销“六个原则”,全产业链推进产业革命。

秋阳下,穿行德江乡村,乌江两岸、马蹄河畔,稻香弥漫、果实满枝,美丽水乡潮砥的连片脐橙、红色老区枫香溪的遍野核桃、五色高山密林中的生态天麻、鱼米之乡荆角的罗汉果园、古老茶乡合兴的连绵茶园、泉口万亩草场的满坡牛羊……处处呈现出产业兴旺的绿色发展喜人图景。

车装满后,三个人推车,穿过风门,进入主巷道,车噗吱噗吱响,走得分外吃力。何良诸感慨,大巷内应该一路灯光,机车往来不绝。如今资源枯竭,国营煤矿破产,剩余资源被矿工入股承包。承包者们又陷入破产的境地。何良诸埋头推车。啊啊,逼上梁山了!

入院第1天,2组大腿、小腿周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第7天,肌电生物反馈组大腿周径减少值明显小于常规康复组(P<0.05),2组小腿周径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近年来,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德江绷紧农村产业革命之弦不放松,做到“地不荒、圈不空、人不闲”,按照系统化推进、规模化布局、组织化生产、集中化投入、绿色化发展、市场化营销“六个原则”,全产业链推进产业革命。

通过对比实验得到的冲击端应力曲线和D-R-PH模型的结果,表明了利用该方法对于确定泡沫材料的动态参数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通过对比准静态实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从实验的角度得到不管泡沫铝是何种相对密度,它都是一种冲击速率相关的材料的结论。

沙溪乡石龙村、四堡村是德江县原国营煤矿所在地。如今,走上当年黑漆漆的山头,满山茶绿飘香,让人心旷神怡。

坚持产业革命主导产业异军突起

2014年10月,德江第一个花椒基地由春晖使者冯万芬在稳坪镇金庄村创建。2017年初,面积1300多亩的试验基地初见成效。发展至今,基地2500多亩花椒亩收入突破8000元,贫困群众90%以上在花椒产业的带动下实现脱贫。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幼儿园教师可以打破原本的大中小班的界限,尝试着采取混龄教育的方式开展活动。一些国外混龄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模式能对孩子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较好的激发作用,能对幼儿良好的责任心以及爱心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德江县还种植了核桃8.1万亩,现代烟草产业保持在6万亩以上,包括脐橙在内的精品水果11.3万亩,推动3万贫困群众实现绿色脱贫。

仲秋的德江,平原、复兴、堰塘、泉口等地山色葱茏、牧草翠绿,种草养畜正是德江绿色业态两大主导产业中的另外一个。

“这次加入合作社建养牛场,是我创业路上的第三次转型,‘钱景’一次比一次好。”平原镇养牛大户袁国强一边给牛添加牧草,一边介绍。

10年前,袁国强买了3头牛到集市贩卖,因体型瘦小,耕田的农民、贩牛的客商均不愿购买。低价卖要亏本,他索性把瘦小的牛留下来,精心饲养。3个月后,瘦牛变肥了,毛色光亮,卖掉后赚了两万多元,利润是过去的10倍以上。

“育肥牛是条好路子。”尝到甜头的袁国强开始修建牛圈,走上了种草育肥牛的二次转型路。如今,他的家庭牧场存栏肉牛50头左右,每年纯收入20万元以上,还专门请两个村民帮忙,流转土地种植了100多亩牧草。

在德江,像袁国强一样从事养牛产业的群众还有很多。两年来,全县有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社300余个,牛存栏数由2017年的不足7万头发展到目前的15万头,种植牧草2.5万亩,冬闲田土种草2万亩,直接带动1.2万名贫困群众增收。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产业稳步推进

2018年,德江县社会生产总值超过122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0.88万元,全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初的3.41万户12.83万人下降到0.72万户2.69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9万户10.14万人。

近年来,官林贡茶发展有限公司、沙溪云雾山生态茶叶厂带动当地4个村寨群众种植绿茶,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在茶山上用8年时间积累下10多万元的存款。

如他所预料到的,那之后何冰虽然表面上还跟往常一样,但开始有了心事。有一段时间她竟然做到了准时下班,这或许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而做出的努力吧。但是不久以后,她开始更疯狂地加班,白阳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总会发现何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随着“德货出山”的逐渐规模化,德江农产品已是名声在外,域外人士纷纷慕名而来,加入到“守住青山变金山”的行业。在合兴镇,就有来自浙江、湖南、福建的能人发展茶叶、百合等农业产业,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走进潮砥镇,水边、山下、房前、路坎上全是脐橙树。2011年以来,潮砥镇党委政府守住生态之绿,让脐橙产业成为全镇2.22万人脱贫增收主导产业。目前,脐橙产业在长堡、共和、桶井、稳坪等乌江沿岸乡镇得到推进发展,形成面积达2.2万亩的乌江特色经济走廊。

德江是中国菌物学会授予的“中国天麻之乡”。近年来,该县在天麻产业发展中注重培育产业化模式,全县专门从事天麻栽培和产地加工的企业达到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3家,基本形成了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和销售产业链。

同时,还同步建设了规模天麻菌种场1家,电商专营营销平台1家,全国仅有的两条全自动天麻加工生产线均在德江,带动全县11个乡镇1万多群众脱贫。

2017年底,花椒被确定成为德江县绿色业态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县在海拔适宜区域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截至目前,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16.13万亩,今年已有3万亩进入投产期,产值近4亿元。

立足资源优势,德江县正围绕“2+N”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做强生态肉牛、花椒两大主导产业,做实茶叶、烤烟、天麻、核桃、脐橙5个特色产业和蔬果、食用菌两个短平快产业,联动生猪、肉羊、禽蛋、油茶、竹子、中药材等产业融合发展。

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河北省中心)成立于1987年,受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师范大学双重领导,主要业务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培训、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

作为昔日的贡茶产地,德江从2009年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10年来累计种植白茶、绿茶18.89万亩,分布在合兴、复兴、煎茶、堰塘、平原等乡镇,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带动2.1万当地群众增收。

Do you like our English show?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立足资源优势持续推进产业布局

在产业发展中,德江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培育家庭农场230余个,各类专业合作社1324个,纷纷走实体化经营、公司化运作模式。

德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务工。图为桶井土家族乡玉竹村群众在当地金丝黄菊生产车间务工。(冯胜彦 / 摄)

2019年,该县全面启动17个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创建1个示范坝区和6个达标坝区。推动生态畜牧、花椒、茶叶、天麻、食用菌、蔬果等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60万亩以上,建成省级农业园区7个。

走进稳坪、桶井、长堡、共和、堰塘等乡镇10万亩青花椒产业示范区,绿浪漾动。2019年,全县新建花椒基地2万亩,实施管护15.13万亩,实现鲜花椒产量3250吨、产值0.34亿元,带动1.6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

走进合兴、平原等乡镇的茶叶产业园区,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态势喜人。2019年实现茶叶产量1.57万吨,产值15.2亿元,带动1.35万人以上贫困人口增收。

纳米材料科学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会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因此很多教材内容极易过时,教师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筛选适用于研究生教学的内容,保证研究生跟进学科前沿发展且同时掌握基础和有价值的知识。

在“菌材林+天麻”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推动下,德江天麻名片越来越响亮。2019年,全县新增天麻面积0.8万亩(折40万平方米),实现产量800吨、产值1.8亿元,带动0.6万贫困人口增收。

此外,德江还充分利用低海拔“天然温室”和高海拔“天然空调”立体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早春和晚秋蔬菜。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蔬菜种植29万亩,总产量41万吨以上、产值11亿元,带动3.2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

在抓好“2+N”产业的同时,该县还因地制宜利用生态林,大力发展鸡、鸭、鹅林下养殖,推进林药、林菌、林禽、林蜂、林菜、林草等林下经济发展,带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罗汉果、铁皮石斛、前胡等优势中药材品种。加快高山、长丰、荆角等乡镇的桃李梨产业发展,支持沙溪、泉口、龙泉、钱家等乡镇打造猕猴桃、葡萄特色水果基地。

通过大力推行“产业+”模式,发展三产促进二产倒逼一产,德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冯胜彦单位 / 德江县委宣传部责任编辑 / 哈文丽 )

标签:;  ;  ;  ;  

农村产业革命书写德江新未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