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行对孔子一生志向及人格的影响论文

洛阳之行对 孔子一生志向及人格的影响

赵志浩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 孔子向往周代文德政治和礼乐文明,其平生之志是欲用恢复周礼的方式实现平治天下的目的,早年到东周洛邑“问礼于老聃”和系列的参访考察奠定了他一生的政治志向和人格品质。孔子一生的言行和处事方式表明了他实际上遵从了老子的忠告,那就是既要全力以赴地做好人子和人臣的职责,尽到忠孝之伦理义务,又要时刻保持谨慎避世的心态,以免被恶俗的世道人心所害。因此可以说,外在的积极进取和内在的超然脱俗并行不悖地存在于孔子的精神人格上面。

关键词: 洛阳;孔子;平治天下;德行修养;知进知退;无为而治

一、孔子“适周问礼”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師也,今将往矣。”于是南宫敬叔对鲁君曰:“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弘周大夫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则法察庙朝之度。宗庙朝廷之法度也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①P987

《庄子》中的《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和《知北游》等篇中,皆记载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情节,《礼记·曾子问》《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吕氏春秋·当染》等篇中也都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记载。从诸多典籍的记载可知,孔子前往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考察当属史实。因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②P943,《史记》所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②P943,表明孔子是到周都洛邑向老子求教的。

《史记》记载了孔子“年少好礼”,为了解和学习周礼,在“年十七”时,与鲁国人南宫敬叔“适周问礼”②P754-756,《史记》又载,“及厘(僖)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杨伯峻据此考证,认为孔子去周问礼时年龄应为“三十四岁”。③P1295另外,“据老教育家匡亚明同志著的《孔子评传》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张秉楠同志所著的《孔子传》中比较一致的说法,孔子是在他34岁左右在鲁国贵族的资助下去京师雒邑的。雒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古又名王城,为周天子的首都,文是春秋时全国最大的都会之一和政治文化中心,其文物典籍之丰居全国之冠,且保存了当时最完备、最典型的国家礼仪制度。”④P19虽然《庄子·天运》篇中记载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⑤P438,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孔子到了51岁才开始拜见老子。

孔子早年到东周洛邑“问礼于老聃”和系列的参访考察,表明了他对周代文德政治和礼乐文明的向往和追寻。孔子对周代文化的认知一方面来自典籍的记载,另一方面还来自他本人的亲身考察,《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入周后的所见所闻: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

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①P90-92

孔子平生之志是欲用恢复周礼的方式实现平治天下的目的,这与他去东周洛阳的参访游学经历有密切关系。周之名堂、庙堂处处彰显着周代的文德之治,令孔子禁不住发出感叹,促使他把天下太平的希望寄托在周礼的恢复上。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周代文德政治的赞扬,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⑥P32“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⑥P114他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再造一个类似于周代的文明,“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⑥P264所以,他一生为恢复周代文德政治和礼乐文明奔走于诸侯国之间。当感到恢复周礼无望时,不禁发出叹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⑥P87到了晚年,以著述《春秋》的方式,臧否历史人物、抑恶扬善,意在表明自己的王道政治立场。所以,司马迁认为,“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①P1778

二、谨言慎行,谦卑恭敬

周文化对孔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待人处事上的谦卑及涵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盐铁论·崇礼》中记载:“昔周公处谦卑士,执礼以治天下”⑦P375,《韩诗外传》记载的“周公戒子”主要强调的就是谦虚谨慎这一品德: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⑧P117

孔子认为周之德是“至德”,上文提到的在东周洛阳太祖后稷之庙看到的铭文,是让人慎言谦卑、修德修福,孔子赞之曰“实而中,情而信”,又以《诗经》之言概括其内涵,从孔子一生的为人处世来看,无不遵从于“多言多败”“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踰之”等的教诲。周文化之“谦德”对孔子一生言行的影响从《论语》不同篇章的记载中便可以看得出来,例如,《论语·乡党》篇描述了孔子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谨言慎行、温恭谦卑的样子: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loads used for testing in this paper[11]: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错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⑥P134-137

在乡党、宗庙朝廷等,孔子都表现得温和恭敬和谦恭谨敬,皇侃认为那是“孔子平生德行也”⑨P130,故而孔子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⑥P200;“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⑥P242;“巧言令色,鲜矣仁”⑥P272;“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⑥P65;“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⑥P110。孔子谨言慎行和谦虚恭敬源于其内在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⑥P118,也即是“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按照钱穆先生的解释,是说孔子“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P163。不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是,当然就会表现得谦虚谨慎。

据《说苑·敬慎》记载:

孔子观于周庙,而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P242

这里依然是说要谦虚而不能自满。孔子受周文化的影响直接来自老子,老子作为周代“周守藏室之史”,必定汲取了周文化的丰富营养。老子倡导“致虚极守静笃”⑤P134“知其雄,守其雌”⑤P183“不敢为天下先”⑤P310等,他认为,“上德若谷强梁者,不得其死”⑤P233;“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⑤P24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⑤P339。因此,当孔子将问礼于老子时,老子告诫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②P943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又告诫说,“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①P87因专程前往洛阳问礼于老子,老子之言不可能不对孔子产生影响。

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一般认为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典范,而道家则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的代表,但从《论语》中可以发现,儒家创始人孔子并非一味地追求仕途或者追求进取,比如孔子认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⑥P111;“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⑥P205;“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⑥P9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P9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⑥P90;“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⑥P183-184,等等。这说明孔子并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而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知进知退,甚至主张过一种安贫乐道、回归自然的生活。

因此,面对遽伯玉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⑥P234,孔子称之为“君子”。对自己知足常乐的学生颜回,孔子也是赞扬有加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⑥P75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问了几个弟子志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伺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工圣僧一行在一边听得连连点头,心里却还想:谷主这个也不一定,等老衲这一次打败了司徒一一,得空就去龙门之下装一个机关,以后鲤鱼来了,借助这个机关,每一条鲤鱼都可跳得更高,妥妥跃过龙门,黄河之中,岂非也会多一些龙子龙孙?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007年,Orsouw等[27]提出的CRoPS在文库制备时采用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技术,利用2种限制性内切酶将玉米自交系基因组DNA断开,之后经过连接接头与再次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处理,为2个自交系依次添加用以区分的标签,把2组样本结合在一起测序.CRoPS可被应用在基因组含多重复序列且DNA多态性较差的物种.现阶段CRoPS已被应用在玉米SNP开发[27-28]和群体遗传学研究领域[29-30].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⑥P165-166

不同于孔子另外几位弟子的“进取有为”,曾点只想过一种远离现实政治、回归自然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而孔子唯独赞赏曾点的志向,足可见孔子内心的向往是回归于自由自在和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而不只是一味地追求仕途或平治天下等的宏愿。故而他认为,“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⑥P224

即便是在治理天下层面,孔子也是追求一种德治和仁政基础上的“无为而治”。历史上的舜和周文王是孔子心目中圣人的典范,在孔子看来,他们都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成”的代表,“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⑥P232“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P9

孔子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⑥P272舜和周文王之治无疑符合天道的“无为”法则。

《礼记·哀公问》篇中记载,(哀)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P205孔子意在说明,为政之道在于遵从“无为而成”的天道,如此方可长久。

当然,孔子所主张的这种“无为而治”“无为而成”是以“德政”为基础的,也就是孔子认为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⑥P12朱熹认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引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又引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P53这也即是孔子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⑥P189,也就是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⑥P188

13.2%的低收入家庭申请过小额贷款(表8),所占比例虽不高,但通过对其资金用途的分析,发现其贷款除了用于农业生产(33.9%)与孩子上学(19.1%)之外,11%的低收入家庭将其用于盖房与买房(图4),甚至超过了给家人看病的比例(9.4%)以及经营性生产(8.2%)的比例。

老闻很晚才回家,茶饭不思,沉默无语,严宽被病魔折磨的痛苦表情和本能的求生欲望,以及弥留之际诀别的忠告,一直在眼前晃动。十天过后,严宽真的就走了。

孔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事精神,与老子对孔子告诫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孔子到周问礼于老子,老子向孔子说了下面一段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②P943我们发现,孔子一生的言行无不是奉行了“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精神,从“其犹龙邪”的赞叹也足见老子对孔子影响之深:“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②P943

四、积极进取与超然处世并行不悖

孔子将要离开东周洛阳的时候,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②P756老子送给孔子的这几句话包含着积极有为和超然无为的出世入世精神,既要全力以赴地做好人子和人臣,尽到忠孝之伦理义务,又要时刻保持谨慎避世的心态,以免被恶俗的世道人心所害。我们发现,孔子一生的言行和处事方式表明了他实际上遵从了老子的忠告。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人子和人臣做到极致无非如此。老子的这句话在孔子那里就变为了“孝”和“忠”,强调家庭伦理和政治秩序的孔子对其所倡导的“孝”和“忠”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比如在“孝”方面,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P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⑥P7;“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⑥P48;“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⑥P153

2016年,倦怠发生比例最高的是重症医学(55%)、泌尿医学(55%)和急诊医学(55%);2017年,倦怠比例发生最高的是急诊医学(59%)、妇科医学(56%)和家庭医学(55%);2018年倦怠发生比例最高的是重症医学(48%)、神经医学(48%)和家庭医学(47%)。见表1。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⑨P14-16

在“忠”方面,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⑩P34;“居之无倦,行之以忠”⑥P17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⑥P196;“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⑥P233;“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⑥P257,等等。

除了假玉仿真玉,也不乏有劣玉仿良玉的例子。王祥不一会儿就发现一个怎么看都是真玉的玉盘,递给老道,老道脸上露出得意之色:

可见,在孔子那里,无论是“孝”还是“忠”,其最高境界也就是达于老子所谓的“毋以有己”。孔子在现实政治层面强调要“尽人事”,同时也强调要认清自身的处境,做到“知天命”,即奉行老子所谓“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教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有所作为”或者“强为妄为”。

在《论语·为政》篇中,面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的“问孝”,孔子从不同侧面给予了阐释:

《论语·宪问》篇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⑥P224可见孔子在他的时代就被认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从其周游列国十余载、处处碰壁而不忘初衷中可见一斑。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虽不被当时的诸侯国所接纳和采纳,但并不气馁,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行为。

然而,孔子是否为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施、抱负无法施展而焦灼烦心呢?从其“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⑥P223的说法中可知,孔子对自己的努力保持着一种超然洒脱的境界,这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精神。外在的积极进取和内在的超然脱俗,言辞上的褒贬分明和内心的谦卑谨敬,并行不悖地存在于孔子的精神人格上面。

积极地救世济世和平治天下并不妨碍内心的超然平静,并且有助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退行止,孔子的这种精神品格得益于他的笃学慎思和躬身践行,不断地参学拜访和长期的政治实践,造就了孔子的精神境界和为人处世态度。

孔子要求自身有极高的德行修养,同时保持有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超然心态,即“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⑥P223所以他认为自己五十岁就已经知天命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P1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⑥P94当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⑥P118而当感到自己所主张的大道不能推行于世时,孔子说他将“乘桴浮于海”。⑥P54可见孔子保持了一种超越的心态与心境。

深受孔子向往和推崇的周文化和学问境界都较高的老子必然会引起孔子的高度注意,前往东周洛阳调查学习及向老子问礼,无疑对孔子一生的政治志向和人格品质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史记》记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②P756,以及称赞老子“其犹龙邪”②P943,表明了老子对孔子的深刻影响,由此也足见先秦儒学自开创之日起就保持了开放并蓄之精神,这是儒家文化历经贬斥而经久不衰的原因之所在。

在已往的用户操作软件设计中,选择微软的Visual Studio 2010为编程环境,采用基于MFC平台的开发方式[9-10]。在实际设计和使用中发现如下问题:

学生初步学习历史,对于合作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主管理与自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及时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向,回到合作学习内容。

注 释:

①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12年版.

③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④晓风:《档案文化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湖南档案》,1994年第1期.

(3)模型数据传递受阻。BIM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信息的传递与组合,使设计和施工达到无缝衔接的目标。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为了便于单个预制构件的出图与工程量统计,通常会对项目中的构件进行拆分,并通过链接的形式拼装起来,但Revit软件并无文件信息提取功能,使整个建筑中模型数据的顺利传输受到极大阻碍[2]。

⑤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⑥张燕婴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⑦陈桐生译注:《盐铁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

语料库学习是未来英语词汇学习的趋势与重要组成。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通过检索语料库,从大量的索引中习得单词用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料库,对语料进行分析,筛选、分批发送。使用语料库,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形成语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知晓词汇的魅力,有针对性的把握词汇自身的规律,更好地促进词汇的习得与掌握。

⑧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⑨皇侃撰,高尚榘校点:《论语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⑩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式 (1)中:Y代表产出,K代表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投入,A为技术水平,在各地区数据中,表现为各地区相对应的产出及投入;δ1、δ2为资本、劳动力投入的分配系数;这里m=1表示不变的规模报酬,假设行业规模报酬不变;ρ代表替代参数,各地区由于发展状况、技术条件各异,相对应要素替代弹性不同;e-μ为随机误差项。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刘向著,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中华书局.

李慧玲,吕友仁 注译:《礼记》,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核心素养为统领,规范、引领教学工作,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中。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收稿日期: 2019-07-15

作者简介: 赵志浩,男,河南沈丘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儒学研究。

DOI :10.19327/j.cnki.zuaxb.1009-1750.2019.05.013

中图分类号: 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50( 2019) 05-0099-08

责任编校:罗 红,张 静

标签:;  ;  ;  ;  ;  ;  ;  

洛阳之行对孔子一生志向及人格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