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创业学习_创业论文

多维视野中的创业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6-0101-06

创业是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通过学习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绩效是研究者及创业者最关心的问题。Minniti(2001)等研究者认为,创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创业理论也是一种学习的理论,要想更好地理解创业,必须要知道创业者是怎样学习的[1]5-16。近年来,创业研究的内容由创业者的个人品质转向创业者的行为表现方面,创业学习成为创业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一、基于行为主义视角的创业学习研究

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行为主义的后期代表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研究者基于行为主义的试误说和自我调节理论,探讨创业学习的规律。他们将关键事件作为创业学习的重要对象,并据此对创业行为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规避失败,提高创业绩效。他们认为创业者个体的成败很大程度地影响创业学习过程[2]373-397。

Petkova(2008)提出基于操作错误的创业学习模型[3]。他从三个方面分析创业学习的发生过程:(1)结果产生,包括创业行动的选择和执行结果;(2)错误辨认,包括解释结果,并与期望相比较;(3)错误的改正,包括责任归因、失败结果的归因和纠正错误的知识结构。他认为,创业者应该学会对错误进行辨认,然后对错误进行反思,从失败中学习,从错误中学习,重新调整自己的目标进行新一轮的创业学习。

组织行为学习理论认为组织系统可以在各种行为经历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重复以往取得成功业绩的行为,避免以往获得失败体验的行为。行为主义的组织学习观特别强调适应性学习的作用,即组织在大量尝试错误的活动中使组织规范逐渐形成并趋向稳定,程序不断优化,最终帮助组织获取竞争优势。

二、基于实用主义视角的创业学习研究

实用主义视角的创业学习研究认为,经验是创业学习的主要来源,学习是一个对经验持续改进的过程。Kolb(1984)强调个体在学习中应当遵循“体验任务-反思要点-概念提升-计划变革”这样一个经验学习回路。Deakins,Freel,Cope等认为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和成长也遵循Kolb的经验学习回路。

Politis(2005)构建了一个基于经验的创业学习模型[4]373-397。他从创业者的经验、创业知识、创业经验转化为创业知识的过程和影响这一转化过程的因素四个方面论述这一模型。创业学习主要表现为创业者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这种转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探索和利用。这与March(1991)的观点是一致的。March认为,探索和利用这两种将经验转化成知识的方式是持续学习的基础。创业学习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促进机会识别,增加处理新事物发展的能力。

Holcomb(2009)等认为,创业学习是指人们从自身的经验和观察到的他人的行为、行动和后果等间接经验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环境,创业者经常会凭借直觉决策方式进行创业学习。其构建的创业学习体系如下(见图1)[5]167-192。Tversky & Kahneman(1973)把直觉式策略分为:代表性的直觉策略、可利用性的直觉策略和锚定与调整式的直觉策略,Holcomb等的研究表明:直觉式策略对个体创业知识的积累有一定的益处,不同的直觉式策略会使创业者积累到不同的创业知识,但是这种直觉式策略也会扭曲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认知判断,使其学习产生偏颇。

图1 创业学习体系

三、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创业学习研究

这种视角的研究认为,创业学习发生在个人所结成的关系网络中。创业者在创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社交范围,并与相关人士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这个社会网络背景下通过相互沟通和合作进行创业学习,探索潜在的创业机会,提升创业能力和绩效。

我国学者刘慧(2003)将基于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学习分为正式网络的学习和非正式网络的学习。正式网络的学习主要是以正式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实现的。而非正式网络中的学习主要是以非正式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实现。魏江和等(2005)认为,企业家通过特定的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源并进行学习,是提升企业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家网络的类型不同,如何借助网络的优势构筑不同的学习模式来应对和处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具有现实背景和理论价值的课题[6]83-85。

Rae(2004)构建了一个创业学习三维模型[7]195-202,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人们为什么及如何确定自己的创业者身份?第二,人们如何从自身的社会经验中学会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第三,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如何学会创办和管理企业?Rae在这个模型中回答了这三个问题:通过个体和社会化角色的迅速形成,创业者确定自己的身份;在情景学习中,创业者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找到创业机会;之后在协商性的企业创建中,通过和顾客、投资者和合作者互动,创业者学习如何去创办企业以及去更好的管理企业。由此可见,Rae认为创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学会以创业者身份行事、在具体创业情景中学习的过程。他十分强调社会网络学习在创业中的作用。

此外,Taylor & Thorpe(2004)的研究也认为:创业学习就是创业者与组织内外部成员的互动合作过程。Holmquist(2003)认为,创业学习不可能仅仅单靠自己,与别人经常争论、合作才是学习的基础。

四、基于认知建构视角的创业学习研究

认知学派更关注创业者收集、加工与评价信息的偏好方式,关注创业者在头脑中如何构思机会与评估风险。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Krueger(2000)认为,机会知觉与其他认知现象是机会评价与风险知觉的关键因素。机会识别、评估与利用是创业的主要特征,而这三个特征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赖于创业者通过认知学习而产生的心理模型的转换。Gartner(2003)等研究者认为创业现象的已有研究处于两种相互对立的位置。一种观点是采用“发现”的方法,认为观察者存在于客观现实之外,机会等待被发现。相反,另一种观点采用“制定”的方法,认为机会是由企业家创造的。事实上,这种方法认为机会是社会性建构的。当创业者获得的知识转变了其理解和解释事件变化的认知图式时,认知学习就在机会识别中产生了。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会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认知学习者认为,创业机会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通过创业者的认知建构或改组而创造出来的。创业者对于创业机会的认知评估和精加工过程有助于创业者捕捉商业机会。

近期越来越多的学者采取认知研究的思路来探讨组织学习,分析个体认知图式如何整合和转换为组织认知图式,个体认识上的改变如何引发组织认知图式的变化。Crossan(1999)[8]522-537的41组织学习模型是从组织认知的角度分析组织各层级上发生的学习活动,在创业学习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五、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创业学习研究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研究者认为,新创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学习发生在这个系统中的不同层级上,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图5 创业学习的系统模型

Lorraine(2004)[9]3-16把公司看作一个自适应系统(见图5)。他认为,创业学习是从个人层面上开始的,集中于第5和第6层,企业的适应性与创业者的个体学习是分不开的;组织层面共享的心智模型形成于第3和第4层,其发展过程类似于组织学习;以社会网络学习为特征的第1和第2层,依赖于组织间共享的心智模型。这种网络包括决策者和支持机构还有其他的商业。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学习是相互影响的。

Crossan(1999)等认为,学习是知识存储和流动的一种整合,而且是在组织内部多水平基础上产生的,即在个体、团体和组织水平上都会产生学习活动。这三个水平上的学习通过四个社会心理过程相联系,相互影响。这四个社会心理过程分别是:个体直觉、知识解释、知识整合和制度化。Crossan的这一研究结论渗透着系统论的思想。

六、基于人本主义的创业学习研究

基于这种视角的研究者认为,提高创业者的自信心、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如何转变态度等,都应该纳入创业学习的范畴。

Rae(2000)认为,如果创业者要想以创业的方式学习,需要整合的要素有:(1)信心、自信和自我效能感;(2)个体理论、价值观和成就动机;(3)设置和实现雄伟的计划;(4)知性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5)建立有益学习的社会关系;(6)积极学习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能力。这一模型的核心概念是自信。换言之,该理论认为,创业学习的研究任务就是解释创业自信(创业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重点放在探查各个层次影响创业自信的影响因素。

Baron(2008)探讨了情绪与认知的作用机制,论述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创业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创业者的情绪可能会随着创业绩效的变化而变化。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于创业学习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使创业者努力学习,对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过于强烈的情绪感受会妨碍创业理性的认知,对学习起到阻碍作用。据此,有研究者提出应该将情绪控制与管理作为创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七、创业学习的实质

什么是创业学习?学术界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归纳已有研究成果,试图揭示创业学习的实质:

第一,从学习目的来看。多数研究者认为,创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Rae(2000)认为创业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成为自己所期望的创业者;Castellón(2000)认为创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创业者的创业行为;Minniti,Politics和Andrew都是从获得和利用知识的视角来论述创业学习的目的的。Minniti(2001)认为创业学习的目的是促使创业者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增强正确决策的概率。Politics(2005)认为创业学习的目的就是创业者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学习,并把经验转化成知识,进而利用创业知识去识别创业机会或处理创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Andrew(2007)认为,有效的创业者学习是一个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以及利用知识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10]97-118。综上所述,创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创业者个体的自信、行为及知识水平,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改善创业绩效。

第二,从学习主体上看,创业学习可分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三种形式。早期研究关注的是创业者个体层面上的学习,他们认为创业学习指创业者个体获取、保存、使用创业知识的行动过程与认知过程,由此增强创业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Fiona(2007)[11]387-406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体自我能力的强化,学习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近期的研究者认为,创业是一种组织水平的活动,因此应当用组织学习的框架来理解和研究创业学习问题(Harrison & Leitch,2005)。组织创业学习的结果是一个组织的知识存量通过学习过程得到创造和扩展,因此研究者更关注创业组织获取、创造、保存和使用创业知识的组织行为和组织认知过程。丁岳枫(2006)认为,创业活动中的组织学习中包含五种学习要素分别代表探索式学习和开发式学习两种学习类型。即信息获取、互动整合、尝试体验反映出探索式学习的特性知识存储、规则应用反映出开发式学习的特性。

团队是当今组织运作的基本单位,近些年团队学习成果颇多,但团队创业学习鲜有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出现。车维平(2004)提出中小企业学习型创业团队概念,探讨学习型创业团队模式构建。谢科范等研究者则区分了创业团队学习行为与组织内部一般团队的学习行为的差异,探讨创业团队的学习主体、内容、任务与环境特征以及特征因素对学习绩效的正负效应关系,提出结构优化、文化建设、环形学习、柔性学习等有利于提高创业团队学习绩效的法则。但这些研究还只停留在概念描述及理论阐释的层面,尚缺乏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第三,从学习的过程来看,早期的学者分别从行为学习、认知学习、经验学习等不同视角剖析创业学习的过程。行为主义者认为创业学习是一种面对环境刺激而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创业行为过程;认知学习论认为创业学习过程是一个创业者或者企业组织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方面不断改进的过程;实用主者则认为创业学习是一个经验积累、改进的过程。近来的研究更加注重创业学习的动态演进过程。Gnyawali(1997)讨论了不同创业阶段的组织学习模式的差异;Minniti和Bygrave(2001)提出的创业学习的动态模型,重在分析不确定条件下创业组织的学习过程特征。他将创业学习看作一种校准机制,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在创业行为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Cope(2005)将创业学习分为创业前学习和创业过程中的学习两个阶段。创业前的学习和准备为日后创业过程中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从准备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创业过程,都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我国的徐进和丁岳枫分别探讨了个体创业学习和组织创业学习的动态演进过程。

第四,从学习的渠道来看,多数创业学习研究者都倾向于“做中学”的观点,认为创业学习主要是通过在自己的创业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学习的。Kolb等学者的经验学习观点及成果对于创业学习研究的影响可谓深远。也有学者依据新班杜拉的观点,认为创业学习也包括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间接的创业经验。Rae(2005)认为创业学习是一种对经验的理解和对特定事件进行关键性反思的过程[12]323-335;Minniti(2001)认为,在创业学习当中,创业者不断更新知识,这些知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Erikson(2003)提出创业学习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影响个体在早期职业阶段放弃其他道路而选择创业的决定因素(经验),并且他认为个体的创业经验决定着其创业胜任力水平[13]106-112;Deaking & Freel和Erikson都强调,创业学习应该更加聚焦于经验学习,创业者在面临一种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创业环境时,不能独立的去面对,应用经验这个角色去更好的适应这个环境;Cope(2003),Deakins & Freel(1996)和Rae & Carswell(2001)认为,在创业过程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创业者经常会对这些关键事件进行有目的的反思,对先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评估他们所感知到的一切。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创业学习的实质可以论述为:创业学习主要是创业者个体、团队或组织为了提高其人力资本和改进创业绩效所进行的一种经验学习,在所创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创业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动态特征。

研究者试图从多个视角来剖析创业学习过程的规律,而且研究的触觉已经由静态层面转入动态过程的探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首先,关于概念界定。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界定创业学习,大多只看到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侧面,忽略了创业的生态环境,导致创业学习的生态效度较低;创业学习是创业者的一种自我调节学习,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进度,还是学习的策略选择,都是创业者自觉的选择与执行过程,但已有研究没有关注创业学习的这一特性,也是一种遗憾;已有研究极少关注内隐创业学习方式,这也是今后有待深入挖掘的一个方向。对于创业学习界定的不全面,已经成为制约创业学习研究的瓶颈。目前急需要做的研究是,基于现实的创业环境及特征,整合不同视角的创业理论,构建生态创业学习理论。

其次,关于研究方法。目前,创业学习的研究成果多属于宏观的定性描述,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简单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其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缺少微观实证研究的支撑,对于创业学习、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探讨得不够细致与深入。特别是创业学习是通过问卷方式进行测量的,测量手段单一,效度较低,不容易有大的突破。从微观实证的角度切入,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手段,探讨创业学习、创业胜任力及创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关于研究特色。基于国外的创业生态环境西方学者所构建的创业学习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况且中国幅员辽阔,东部、西部和中部三类地区自然环境迥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创业环境及活跃度相差也很大,创业学习的特色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基于创业的生态环境,构建中国背景下的创业学习理论体系,制定有效的创业学习辅导策略,改善其创业绩效。但目前国内创业学习研究只是刚刚起步,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学习研究可谓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  

多维视角下的创业学习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