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工作结构体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应通过借鉴国外建筑业的经验提高我国建筑业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问题,促进我国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前言
如今,建筑行业逐渐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可以工厂化生产建筑整体架构,再现场组装,所以高质量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增加建筑行业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朝着现代化发展。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概述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具有结构安全、施工快捷、节能省地、绿色环保、高度集约等优点,其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来形成建筑主体的结构形式。我国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应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当前国家着力推行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具有易于实现设计标准化、施工机械化等优点,作为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再一次引起重视。由于长时间的停滞,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处于重新起步的阶段。现结合工程实践,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特点及在构件预制生产和装配施工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
2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主要特征
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特征主要表现为:
2.1施工精度高
混凝土预制构件,需严格要求控制其截面尺寸误差。
2.2标准化特点
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特点和便于构件制作和安装的原则将结构拆分成不同种类的构件(如墙、梁、板、楼梯等)并绘制结构拆分图。相同类型的构件尽量将截面尺寸和配筋等统一成一个或少数几个种类,同时对钢筋都进行逐根的定位,并绘制构件图,这样便于标准化的生产、安装和质量控制。
2.3现场施工简便
各混凝土预制构件可在工厂内产业化生产,运至施工现场直接安装施工,方便快捷,有利于节能环保。构件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注定了现场施工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使施工变得更方便操作,使工人能更好更快的理解施工要领和安装方法。
2.4质量可靠
混凝土构件图绘制详细,混凝土构件工厂加工,都使混凝土构件质量充分得到保障。混凝土构件类型相对较少,形式统一使现场施工标准化、规范化,这更便于现场质量的控制。
3装配置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1人员方面因素
在生产线上预制构配件时,由于工人预制构配件的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熟练、缺乏培训导致工序不规范,同时操作者对未达标的不符合尺寸规格的构件自检、复检工作的忽视,让不合格构件活跃于市场;现阶段我国装配置混凝土建筑多采用坐浆—注浆方式进行湿式连接,在人员方面,本来现场施工工人就较少,加上工人缺少专业的操作技能培训,对施工质量问题忽视,造成坐浆、注浆时不饱满。
3.2机械方面因素
由于装配置混凝土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鼎盛时期,在生产线上,构配件出模前缺乏高效的质量检测工具,很难发现因混凝土振捣不充分或者过度,造成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均匀或空鼓等现象;在利用坐浆—注浆的方式进行湿式连接时,出现坐浆层厚度不规范、套筒注浆不饱满等情形时没有有效的自检工具,注浆机出现问题时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注浆料性能。
3.3物料方面因素
在生产线预制构件时,工人通常依靠经验不严格把控混凝土配合比影响产品质量;在坐浆—注浆湿式连接时,坐浆料、注浆料的质量和配合比直接影响连接的质量问题,在物料拌制时不注意“少拌、勤拌”的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管理
4.1预制构件的吊装
预制外墙板在运抵施工现场后,经现场管理人员清点数量并核对编号,并采用专用的吊具将外墙板吊至结构安装位置,施工人员在将外墙板初步就位后随即设置临时支撑系统与固定限位措施。
4.2预制构件的安装
预制叠合楼板安装:待楼板支撑模板完成后,由测量人员放出定位线,安装竖向独立支撑、顶部10×10厘米木方,并调节龙骨标高;根据楼板分布图在墙体上标注出板缝位置定位线;采用塔吊和吊具,固定于专用吊点上,起吊;距墙顶500mm处,停止降落,操作人员参照垂直控制线,引导楼板降落至独立支撑上;摘钩,校正。按此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预制叠合板、阳台板及悬挑板吊装。
预制墙体安装:首层及二层预制墙体吊装前,安装外防护架;通过吊梁、专用吊扣,吊装预制墙体;吊梁采用工字钢焊接而成,吊梁下设置专用吊扣,用于悬挂吊索,进行不同类型预制墙体的吊装。安装斜向支撑,斜支撑用于固定与调整预制墙体,确保预制墙体安装垂直度。安装七字码,七字码设置于预制墙体的底部,用于加强墙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确保后续灌浆与暗柱混凝土浇筑时,墙体不产生位移。
4.3套筒灌浆工序的流程及质量控制
用干硬性砂浆作为塞浆料将墙体与楼面间的缝隙分割为小于1.5米的封闭空间;塞缝效果要确保不漏浆;待塞缝24小时后,准备灌浆;首先封堵下排灌浆孔,然后拌制专用灌浆料并进行浆料流动性检测、留置试块,然后进行灌浆;待灌浆料从上排孔流出时,封堵上排灌浆孔;封堵最后一个灌浆孔后,应持压30秒,确保灌浆质量。
5提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5.1加快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
人员是装配式建筑目前的一大弱项。从设计、深化设计到施工、监理的各个环节均缺少相关专业人员。而设计是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的基石,施工是主体,这些人员的素质对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从社会、企业和政府入手,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并在个别岗位上要求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应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社会认知度及市场占比,进而引导从业人员主动去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5.2进一步完善设计标准及质量技术规范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针对设计和施工的规程及规范,但尚不完善。设计规程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设计时比较随意,各专业之间存在冲突,使设计内容存在诸多质量隐患;而施工规范的缺失则会导致现场施工控制毫无章法,不知如何控制施工质量,相关监督、监管单位亦因没有执行标准而无法对质量进行有效把控。因此,可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尽快完善各类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规程和施工规范及标准图集。
5.3推广模块化设计、标准化施工
目前我国在建、建成的装配式建筑除个别企业外几乎是各不相同。由于设计人员面对每一个新的工程都需重新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故难免发生疏忽。而施工单位面对的装配式构件又各有不同,导致之前项目所形成的经验不能有效传承。多而繁杂则易错,一旦发生差错则不可避免地影响建筑质量。因此,可考虑统一设计模块化构件再进行自由组合,那么建筑施工也将形成标准化,从而真正做到像堆积木一样造房子,有效把控建筑质量。
5.4加强信息收集、比对及质量追溯
目前对建筑施工资料的收集方式主要为人工采集纸质记录,其时效性有所局限,同时容易发生错漏及受人为因素影响。我们可以以物联网、3D电子扫描测量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移动APP技术为支撑,建立装配式建筑BIM自动化质量管理平台。通过信息的录入与比对来确认施工现场的质量情况。同时记录构件的相应信息,形成质量追溯机制,探究质量问题的根源,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
结束语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凭借其施工速度快、能耗低、质量更有保证等优势,在国内被大力推广应用。在实践中,施工单位则要充分重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优势,探索更多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质量,为今后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田川.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5(15):63.
[2]齐宝库,王丹,白庶,等.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防范措施[J].建筑经济,2016(5):28-30.
论文作者:王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9
标签:混凝土论文; 建筑论文; 构件论文; 质量论文; 墙体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