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苏州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苏州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文/武如飞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提要] 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新常态化的必然选择。基于苏州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当前环境下苏州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苏州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思考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策略,希望为苏州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三大产业

一、前言

农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面对当今世界各国把新兴产业与产业融合作为战略突破口的新形势,我国农业发展若继续依照传统模式,通过资源与要素的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显然已不可行。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突破,因此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动农业与现代工商业、服务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苏州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整体经济呈现出结构优化、产业创新力强的特点,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但是在经济转型期间仍然面临一定压力,苏州的农业经济同样面临着新环境下“转型升级、努力提质增效”的需要。分析苏州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与优势,苏州农业的发展需要融合其他产业的优势效应,建设符合苏州地区特点的农业产业模式。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正是当前苏州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探索推进苏州地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创新思路与创新模式,这也是研究苏州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在实施机制方面,管理机制对于学校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最大。产学研合作主体中的一方学校没有建立起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机制,没有在前期计划、过程组织、人员激励及结果控制中发挥管理职能。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大多停留在企业、科研单位签订产学研共建合作协议,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都没有从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中获益。

二、苏州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苏州农业整体发展平稳,农业产业布局合理,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也呈现一定规模。苏州重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深入推进同步发展战略,强化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定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链,初步实现了农业与工商、服务业的同步协调发展。

苏州积极落实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思路,重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现代化水平逐年提高,将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农业、“三品”农产品、旅游农业等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深度挖掘并依托优势产业,创新产销对接模式,推动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苏州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从各方面缩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方面,苏州坚持以示范性家庭农场为抓手,在项目扶持上给予优先考虑和安排,鼓励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为促进苏州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创新提供支持。

苏州关于对农业的产业化认知问题不足,调研显示,许多被调查者虽知晓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但对具体内容及方式的了解不够深入,没有从本质上认清“产业融合”的内涵。所以,实践中的效果会导致部分农企、农户缺乏信心,盲目“跟风”,从而影响预期收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三、苏州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草莓的品种比较繁多,目前种植较多的品种主要有明旭、春旭、星都号、石莓号草莓等。这些品种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如石莓号的休眠期很短,平均产量超过330克,适合加工生产和直接鲜食。由此可见,在实际的栽培过程中,品种的选择以早熟、大果、丰产、果实硬度为主,同时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等,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病品种。

(一)培育多种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从规模上讲,无论是农业经营大户,还是小规模农户都应分阶段逐步纳入到产业融合进程中来。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也便于新兴农业产业项目的开发,如家庭农场、乡村旅社、特色农产品直销基地等。

苏州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与二三产业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科技投入,苏州农业产能偏低,技术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范围有限,科技兴农的局势仍处于推进过程中。其次,由于苏州农业可利用耕地面积较小,影响资源配置效益,高科技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还不平衡,表现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的占有率、标准化池塘的改造范围、现代化农机装备水平、农业信息化程度等方面。

苏州农业投融资成本高,形式缺乏创新,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苏州在此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苏州的城镇一体化进程较快,农业可用耕地资源紧张,虽然农业生产面积近年来由大幅下降转向基本稳定,但获取与使用成本高,流转土地经营权需要的资金量大。面对当前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苏州地方政府近年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但相对于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农业与二三产业间建设并形成高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系统,需要一定时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苏州仍处于起步阶段。

读完高小后,祖父同意汤甲真继续升学。当时日寇逼近湖南,长沙所有大、中学都已经迁至偏远的湘西山区。1940年,汤甲真就近到湘乡城郊一所初级中学就读。3年后,19岁的汤甲真考入须步行60多千米的湘乡私立春元中学上高中。

(1)Monsoons have flooded India's commercial capital this week and forecasters said more heavy rain was possible in the region Thursday beforeeasingon Friday.

苏州农业缺少与二三产业紧密联系的平台,现代商业模式应用范围有限,苏州地区农业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其他地区,相对信息化基础较好,但网络平台销售、微店等现代商业模式在农产品的推广销售过程仍面临许多阻滞,特别是物流、信息流,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途径,甚至在农业生产领域,对互联网农业的认知仍停留在“盆景”概念,要想促进“三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就必须考虑互联网平台的设计与搭建,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跨过资金、技术等多重阻碍。

四、苏州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路径选择

苏州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高素质农业领军人才缺乏。产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该产业的技术创新及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苏州在生物农业、创意农业、智能农业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地方优质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和优势发挥不到位,高科技和创新型农业市场主体缺乏,相应的人才较少。因此,农业经营者的整体经营素质、年龄、文化层次、知识创新水平等方面待优化提高。

以何种方式培育多种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多元并存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苏州地区政府、农业部门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最为关注的事情。“农业云平台”作为紧密连接农业产业链中各经营主体的新兴载体和发展新思路,具有突出的优势。首先,“平台”主体形式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的需要。其次,平台化运营模式符合当前“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服务业”的创新融合趋势。最后,以“平台”为载体有利于用工业化生产运营技术与经验去优化农业的产业流程,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缩小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根据苏州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分阶段施行“农业云平台”规划。首先,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推进工作,通过建设一体化农业云平台,争取在细分行业内树立示范效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龙头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是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应赋予足够的重视与扶持力度,尤其在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上,要起到带头作用。根据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苏州大市范围内共53家农业企业入选“江苏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产业融合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苏州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其次,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结成联盟,共建“农业联盟云平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立完善的销售、物流、金融保障网络,发挥“联盟+一体化平台”的双重作用,推动小规模农业企业与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发展。该形式也适用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项目的产业融合,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更多普通农户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中。

(二)开发“农业云平台”融资功能,扩大产业融合规模。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技术与资金支持缺一不可。即便是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单凭一己之力也很难在产业链群之间赢得竞争,它需要及时获得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农业云平台”通过集合资源供应、生产、销售,引入金融、物流等服务合作商,完善了农业供应链各方合作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的产业经济效益。融资模式的设计可以根据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性质以及产业链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苏州地区二三产业发展水平高,当地农业企业可以选择的合作伙伴也多,在这种情况下,就适宜以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政策来引导并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针对当前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一二三产业只有通过共同开发一体化运行平台,才能实现深度融合,才有助于携手摆脱困境,赢得竞争优势。因此政府与农业经营者可以多种形式建立“农业云平台”,并根据资金量缺口引入社会融资,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打破产业界限,以工业化的理念开发农业新产品,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三)提升产业一体化水平,减少产业融合障碍。农业产业化意味着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规范化,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并且应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苏州目前仍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作坊式、低水平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初加工企业,显然,这些情况是不符合苏州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的,需要以一定的形式来指导并改变这些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借助“农业云平台”,提升产业一体化水平,是解决当前苏州农业效益偏低的重要途径,更是苏州市农业产业参与国际国内农业市场竞争,争取更大市场份额,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有效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阳.苏州产业结构[J].高职现状及演变[J].市场论坛,2012.4.

[2]夏静.苏州产业结构评析[J].现代经贸,2014.12.

[3]李方.江西产业结构分析与主导产业选择[J].北方经济,2010.8.

[4]李刚.消费结构优化衡量产业结构发展[J].消费经济,2009.18.

[5]王经.产业集群及竞争力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6]李国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合作经济,2012.

[7]国家统计苏州调查队.2016年苏州经济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6日

标签:;  ;  ;  ;  

苏州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