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学前教育回顾_幼教论文

近五年学前教育回顾_幼教论文

幼教五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幼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五年了。

这五年,有过激情澎湃而又茫然无措的焦虑,也有过“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的欢欣;有过新旧观念的理性撞击,也有过观念更新和技能不足招致的现实困惑!但有如充满着东方神韵的凤凰涅槃,《规程》精神最终在理念的斗争中,在现实的打磨中,冉冉升腾!

这五年,许多人默默地踏着前人的足迹而来,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毋庸置疑,五年来幼教界人士艰辛努力幻变成的坚实足迹,正是《规程》精神升腾之旅的印证。它们不仅与现在和将来的幼教人息息相关,而且也必将与现在和将来的孩子,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息息相关!

本刊本着为《规程》试行五年来的努力留存见证,更为幼教未来寻求启示的初衷,组织了“幼教五年回顾”:

1995年4月7日,与北京市教育局幼教处及教学研究部幼教研究室合作,邀请北京市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召开“幼教五年回顾——贯彻《规程》以来,您的教育观念有何变化?”研讨会。

1995年5月20日,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研究室联合,邀集部分专家、学者、教研人员、资深幼教工作者,召开“《幼儿园工作规程》发布5年回顾”研讨会。

在两次研讨会上,与会幼教界人士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

由于会上关于幼教今昔对比及努力方向的讨论发人深省,本刊特将精彩部分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规程》精神符合现代教育潮流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从1989年颁发至今,已经整整5个年头了。如何看待这段不平坦的历程?又如何看待《规程》?在研讨会上进行了探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幼教界贯彻《规程》这5年,实质上是一个教育理论大普及的过程。

五年来的幼教改革实践表明,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观方向,普遍意识到应该尊重儿童,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整体,并普遍注意把对儿童的教育落实到儿童的发展方面;二是大教育观方面,幼教工作者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幼儿园,而是认识到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也不应对孩子进行封闭教育等。这些认识,与现代教育的潮流是一致的,应当充分肯定。

从集体活动为主,到分组活动为主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幼儿园里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童。那些看上去同样天真无邪的孩子,倘若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则往往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其天赋、智力、社会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那么,如何面向全体,因人施教?与会人士认为——

分组:从孩子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排排坐,吃果果。这是贯彻《规程》之前,曾经大行其道的幼儿园活动形式的真实写照。

在集体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被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速度内完成同样的内容或任务。其实,这些时间、速度和内容,仅仅适合于中等能力的幼儿;能力强的常常抓耳挠腮,急不可耐,能力弱的云里雾里,草草收场,时间久了,强的、弱的都失去了兴趣。

贯彻《规程》以来,我们不再从教的便利、教的需要出发,而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较多地采用分组活动:

以孩子在某一领域(如语言或社会)或在总体上的表现为依据,把他们分成好、中、差三组。

为了避免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分别以红绿蓝或海陆空命名。

把孩子应该掌握的内容分解出不同层次。

在活动区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

分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

分组的真正目的和归宿是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以发展水平稍差孩子为例,如果强求他们在认知区内讲出一个故事来,肯定不行;时间久了,他们慢慢就会失去兴趣。而如果向他们提出另外一个层次的要求,如说出图片上都有谁,在干什么、怎么干等,他们就能够说出来。这个层次掌握了,他们的兴趣自然也就有了,这时候,教师可以提高要求,慢慢地把他们从一个较低的层次,指导到另一个相对高些的层次。

分组不等于任凭孩子相对稳定地滞留在某个层次。

从单纯仿效,到积极主动

何为学?

曾有个孩子参照着正面单线人的范画,画出了双手朝下、双脚朝天的小人,结果,老师很生气,把他的作业当场给撕了。

不难想见,这位老师心中的“学”,是仿效,是亦步亦趋,是不得越雷池半步。这种“学”在我国可谓渊远流长。《礼记·月令》有“〔季夏之月〕鹰乃学习”之说。其中,“学”即“效”,“习”为“鸟频频飞”。不仅如此,这种“学”也是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占据统治地位的赞科夫教育学的基石之一。

其实,“学”的真正涵义远不只此。

与会一线幼教工作者谈到,贯彻《规程》之前,要求孩子服从、仿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贯彻《规程》之初,以为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就是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不必干涉。结果,孩子常规较差,学习效果自不待言。后来,经过认真学习思考,逐渐达成共识:

学习应该是自愿的,出自内心兴趣的,而非强制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越突出。

注意孩子的参与,环境布置、游戏材料投放中的有些部分,可以让孩子完成。

注意让孩子在使用不同层次材料的过程中,有所探索和发现,并进而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

应处理好“管”和“放”的关系与分寸,既要给天性活泼的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避免管束太紧,又要避免“大撒把”、“粗放经营”。

观念亟需落实到行动

与会人士普遍对当前幼教领域存在的会说而不会做,说得多做得少的现象感到担忧,认为把观念落实到行动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刘焱副教授以为,从观念的普及来看,当前对《规程》精神的理解尚停留在“显概念”的水平。而真正支配教师行为的是“隐概念”,是其实际上的观念,是她的认识。在“隐概念”中,既可能有《规程》精神的影响,又可能有传统的观念。从“显概念”到“隐概念”需要一个转变过程。

其他与会者认为,把观念落实到行动,既要求有参照国家统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出的,符合《规程》精神,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课程和教材,又要求有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东西,如活动设计、目标分解等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协同起来,共同担负。

标签:;  ;  

近五年学前教育回顾_幼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