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论文_温春华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论文_温春华

(资中县骝马镇玉带小学 资中 641200)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也因此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为了适应新型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而中学思想品德课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那么,怎样让生活走进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我对初中思品教学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结合时政热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怎么能让学生对思品课产生兴趣呢?我认为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思品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才能正确面对思品学科。上课伊始,我给学生讲明 学习思品的重要性,只有对政治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才能达到渗透与贯通,才能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身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愿望,才会有更加强烈的自觉性、主动性。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问题,开展课堂大讨论。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九年级第六单元《漫步地球村》时,我们就可以大量引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时政热点,采用时事演讲、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模拟答记者问、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

二、以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激情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思想品德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小平你好》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以效果展示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即把所读、所记、所思的重、难、要点进行拓宽展示,有时还要展开讨论,这是每节思品课的重头戏。学生经过自渎和标记并阅读了许多有关课文内容以外的资料,我在课堂上主要是指导学生展示所学和重点解决疑难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难问题的教学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我是分三步进行的:一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学心得体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所要掌握的观点、原理,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在理论联系实际时,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要不唯书,不唯上,能从各方面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在小组间敢于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各抒己见,激发了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拓展了他们的思路,给了他们一个自由创新的平台。二是让小组推荐出最优者上堂展示。在学生发言时,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及时扑捉“新”与“异”,作好记录以利简评。各小组代表展示完毕,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看法对发言者的观点进行辩论。三是对学生的展示及辩论进行评价和总结。每节课都要评出前三名,记录存档,以示鼓励。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把自学时不甚理解的地方带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解决。逐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要求。让他们从自学与教师的指导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为学生们的终身发展创设了条件。

四、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提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则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渠道。爱因斯坦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了解学生的渠道,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教学的基本情况。其基本作用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反映教师讲的是否全面,知识点有无遗漏;就某一节课教学内容讲,学生提问的分布点可以反映教师教学的深度是否适当;从学生所提问题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可以反映教师课堂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从学生对教师解答内容的质疑,可以反映教师就某一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解答是否一致,从而反映教师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准确,思维活动是否前后一致;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解答学生是否容易接受还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等。

要想使学生踊跃提问,就必须保护学生提问积极性,尽量从不同侧面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从不同侧面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肯定,比如对提出有一定深度问题的学生,我们肯定“学得深才问得深”;对于提出有点偏的问题的学生,我们肯定他提问题的角度新颖,思维具有扩散性和灵活性,等等。在鼓励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偏、怪、难的问题,有些甚至通过查资料或者请教其他老师也解决不了的。每当此时,鼓励学生:“这个问题老师现在也解决不了,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到那时,请你将此题的答案教给老师。”这样,我们在“只有错答的问题,没有错提的问题”原则指导下,正确引导,多方鼓励,全面调动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论文作者:温春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论文_温春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