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特征及调控政策(一)_买方市场论文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特征及调控政策(一)_买方市场论文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特点和调控政策(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条件下论文,经济运行论文,政策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内涵和成因分析

买方市场(Buyers'Market), 一些经济学词典的解释是:某种商品或服务供大于求时,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由买方决定。与这一概念比较,我国目前买方市场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就社会上一般的理解,我国目前买方市场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全面供过于求,是用来描述一种总体现象或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的。而且我们认为,它不是用来描述经济总量周期性波动中的短期总量不平衡现象,而是描述根源于经济模式的经济总量特征。因此,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内涵,既不是其本来涵义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大于求,也不是短期的经济总量的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在我国当前使用的内涵,是指由于经济模式的变化使经济总量出现的供大于求的情况。这种变化是伴随经济模式的变化发生的,是长期的和根本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总量关系从经常地供不应求向经常地供过于求的转变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并且时常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总量不平衡状态混淆起来。这种情况使学者们在分析我国的供求总量关系时常常感到困惑。对买方市场的讨论因此也不时偏离其本来的涵义。

一般地,在常态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总量关系的变化遵循自身的矛盾运动过程,即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新的不平衡。其中经济政策对改变严重的总量不平衡状态发挥着主要作用。而在发展阶段转变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双重过程中,经济运行是处于非常态过程中,因此引起总量关系变化的因素就要复杂得多了。经济运行特点和总量关系变化,反映的已不仅是经济运行本身矛盾的变化,而且包括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的变化。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总量关系的变化,就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发生的。

1993年开始实施的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包括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从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对抑制需求增长,改变供不应求的总量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在这些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经济才实现了“软着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供求总量实现平衡的基础上,而且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也发生一定改变的情况下,例如1997年两次下调银行利率,需求增长率仍然在降低,供大于求的总量格局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进入了某种自发收缩的状态。与以往的一收就死,一放就热的总量循环特点比较,这一现象,已无法从经济调控政策方面得到解释。我们认为,恰恰在这里,反映的是经济模式,亦即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的某些深刻变化。

(一)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关系校正的阶段已经结束,开始向新的阶段过渡。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经历了一条特殊的经济发展道路。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工业增加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12.6%,以工业化水平衡量,还是一个非工业国。从工业结构看,处于以食品、轻纺等生活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阶段。但因为西方国家当时对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迫使中国选择了封闭发展经济的道路。为了使工业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不得不在消费品工业发展十分不足的情况下,先行发展原材料和装备工业等重工业,为工业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这一工业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1975年已提高到44.5%。但这一结构是建立在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对称基础上的,经济总规模没有达到工业上升到这一比重时所应该达到的水平(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看,中国这时已成为半工业化国家,而人均国民收入还不足300美元。 这与一般国家在这一阶段上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存在明显差别)。

1978~1997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校正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间的扭曲,与此同时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从体制方面有力地对这一校正活动予以了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原来比较弱小的消费品工业则经历了补课型的快速扩张,由此推动了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并拉动了与之密切联系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最终使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化过程迅速推进。这一过程同时也拉动了为生活服务和与市场发育密切联系的第三产业补课型的发展,并曾在一个时期内代替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工业和第三产业先后的快速扩张,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从以上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道路,使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集中表现在消费需求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生产投资需求和相应的产品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常出现消费、投资需求双向膨胀,导致经济总量供不应求,引发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供求之间的这一巨大差距,在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下,也是拉动供给增长的巨大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品工业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服务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表1、2可以粗略反映这一发展情况。

表1 1978~1997年几种主要消费品产量和增长率

年份 化纤机制纸及纸板 电视机 照相机 家用洗衣机 家用电冰箱空调器

万吨 万吨 万台万架 万台 万台万台

1978 28.46 439 51.7317.89 0.04 2.80 0.02

1995 341.2028123496.23 3326.15948.4

918.54

682.56

1997 422.4921663513.52 4021.95

1257.1

986.09

848.59

增长率 15.3%

8.8% 24.86%

33% 72.5%36.17%

75.21%

表2 1978~1997年几种主要农产品、基础工业产品产量和增长率

年份 粮食 棉花

水泥 发电量 货物周转量 市内电话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亿度 亿吨公里万户

1978 30477 216.7 3178

6524 2566 9829

119.15

1979 46657 476.5 9536 47561 10070 35730 3263.56

1997 49417 460.3 10757 49260 11045 38182 5244.40

增长率2.58% 4.04% 6.63% 11.22% 7.99%7.40% 22.04%

以上表格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摘要》有关数据编制。

从表中数据资料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品生产能力和相关的基础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而消费品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以及相应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能力的扩大,是我国商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基本条件之一。与居民的消费需求比较,到80年代中期,老三大件为代表的传统消费品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国内市场开始饱和;由于国外新一代耐用消费品的示范作用,居民的消费需求在新的热点上继续扩大,并且通过生产线引进和组装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加工工业和整个工业的规模。在加工工业需求的拉动下,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也迅速发展,供给能力也实现了平衡有余。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和党的农村、农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生产在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保持了稳定增长,到90年代中期,已经能够满足食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做到了歉年平衡,丰年有余。从这个角度看,90年代中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标志的是供求之间巨大差距的消除,也是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校正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终结。因此,改变供求关系的基本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二)从经济体制看,随着发展阶段特点的变化,体制和机制本身也必然相应变化,并形成约束需求增长的机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放权让利,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开始的,首先通过分配关系的调整提高生产者的收入,并同时形成经济的激励机制。1978年居民个人收入在GDP中占44.8%,1995年提高到58.7%。 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其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提供了必要条件。与分配格局的改变相联系,生产投资活动开始以企业为主体,依靠市场引导进行,生产和消费间被人为扭曲的关系迅速得到校正。与一般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较,这一运行机制和体制模式的重大不同是缺少风险责任约束机制,也即是需求增长的约束机制。这与产生这一机制和体制模式的经济总量格局是密切联系的。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决定产品是否成交的是生产者,是产品的卖方。作为极端的例子,1988年抢购风潮中,断条腿的洗衣机也有人买走;1993年经济接近过热的边缘时,劣质的钢材也成为热销商品。因此,这一市场环境下,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只要能够提供充分的激励和活力,就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这一仅有激励机制,缺少风险责任约束机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就开始不适应了。因为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买方成为产品是否能够销售的决定者。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在卖方市场环境下生产投资所形成的大量过剩、损失、不良资产等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在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时,必然要求建立经济的风险责任约束。90年代中期以来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责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就是这一机制开始建立的表现。在这一环境下,企业、金融部门对自己的生产投资活动必然越来越谨慎了。出现了银行“惜贷”,企业“慎贷”的现象。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强化了对需求的约束,使生产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限制,并影响到生产本身的增长和经济增长。从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看,收入比重继续向居民个人倾斜的现象开始扭转;受财力和企业困难的影响,原来由财政和企业承担的高保障和高福利制度开始改变,居民这些方面的开支不断增长;对个人收入的征税也逐步严格了。另外,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也影响到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增长,这些都影响到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中,开始形成需求增长的约束机制,并成为改变市场供求关系的另一个基本原因。

以上分析表明,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相应的经济体制变化引起的,而不是短期的总量运动自身矛盾的反映。其中经济发展方面的变化既包含了市场调节基础上的推动供给增长的机制的形成,也包含了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供给能力的快速提高,而所有这些构成了出现买方市场的供给增长方面的条件;经济体制方面的变化则既包含了激励机制的形成、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需求增长机制的形成,也包含了经济约束机制的出现、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需求约束机制的出现,所有这些构成出现买方市场的需求增长方面的条件。在充满活力的供给增长和有约束的需求增长之间,必然形成买方市场的总量关系状态。而这一状态的出现意味着经济模式的深刻变化,意味着全面竞争或充分竞争时代的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买方市场的状态实际上于9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了,之所以没有很快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对外净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供求总量关系的变化。我国1995、1996、1997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达到998.5、1459.3和274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分别增长57.5%、46.1%和88.1%,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68%、2.1%和3.6 %。外需的扩大,使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经济模式变化在总量关系方面的表现由此被淡化了。1997年7 月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了严重影响,1998年出口增长率陡降到0.5%,外需迅速收缩,必然使国内经济模式变化引起的供求总量关系变化突出出来,使买方市场的特征突出出来。

对买方市场的成因分析表明,我国总量关系的变化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背景十分复杂。只有在准确把握买方市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那些导致经济总量关系长期变化的经济模式方面的原因,才能把握买方市场的形成过程,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现象。

二、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一)我国当前已初步形成买方市场

对于这一结论,可以从表象和内涵两个方面论证。

1.从表象上看,买方市场描述的是经济总量供大于求的关系及其变化。对此我们用三种方法进行描述。

(1)主要商品供求关系抽样调查分析。国内贸易局(部)1995 年以来对600余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调查结果数据(见表3 )表明, 从1995年开始,供过于求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在大部分商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供过于求商品的比重已经开始超过供不应求商品。1995年以后,这一现象是不断发展和强化的。

表3 %

时间

供不应求比例供求平衡比例 供过于求比例

1995年上半年14.467.3 18.3

1995年下半年13.372.3 14.6

1996年上半年10.574.5 15.0

1996年下半年 6.284.7

9.1

1997年上半年 5.389.4

5.3

1997年下半年 1.666.6 31.8

1998年上半年 0.074.2 25.8

(2)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偏离平均值的分析。 通过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高于或低于5年平均值的情况, 可以大致上反映供求总量关系的变化趋势,与商品抽样调查比较,更具全面性。分析表4 中的数据:(1)GDP增长率1995年以后低于平均水平;(2)价格指数1996年以后也低于平均水平;(3)M[,0]M[,1]增长率1994年以后就低于平均水平;(4)投资增长率1994年以后,消费增长率1996年以后开始低于平均水平。把这些现象综合起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降低,投资增长率降低,抑制了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降低影响到居民收入,进而影响到消费增长;投资和消费增长率共同降低,使需求增长率降低,改变了供求总量关系,并通过价格指数降低反映出来。由于与供求关系变化比较,价格指数的变化有一年左右的时滞,因此,从以上过程可以得出结论,从1995年就开始出现经济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

表4 1993年~1998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偏离均值的情况%

时间 GDP离均值 价格离均值 M[,0]离均值 M[,1]离均值 投资离均值 消费离均值

1993 4.14 4.9212.3813.84

36.74 14.29

1994 1.9412.10-0.98-2.66

-2.18 11.94

1995 -1.50 3.20

-16.70

-11.58 -18.02 3.35

1996 -2.48-6.14

-14.46-8.42 -18.98 -4.56

1997 -3.00

-10.52-5.56-6.94 -17.86-13.02

1998 -2.06

-10.76-2.41-6.16

-2.30-12.09

注:均为增长率指标。其中价格为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投资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消费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

(3)使用货币、 价格函数(注:在白合金等同志完成的《经济供求总量平衡判断方法研究》一文中,建立了这一函数关系。相关的置信度指标为:R[,1]=0.92,R[,2]=0.90,DW=2.30,F=43.08。)GDPQ=8.60+0.1M[,0]+0.3M[,1],式中GDPQ表示GDP年度增长率与5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将1993~1998年的有关数据代入上式,计算出了相应的GDPQ的数据,同时计算了5年的GDP均值,与GDPQ比较,描述出GDPQ偏离均值的幅度(表5)。从表5数据可以发现,1995年以后GDPQ开始为负值,根据对这一函数的解释,此时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程度看,总体是加强的趋势。

表5

年份 GDPQ值 5年GDP均值 GDPQ/GDP均值

19936.57

8.96

73

19941.69 10.66

16

1995

-2.74 12.00 -23

1996

-2.13 12.08 -18

1997

-2.45 11.00 -22

1998

-4.02

9.86 -41

以上三种方法描述的结果是大体相同的,因此可以认为,从1995年开始,我国出现了经济总量供大于求的现象,而且不断发展和增强。

另一方面,从供给能力和潜在的需求增长看,也表明存在经济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当前我国无论是最终消费品,还是基础产品,生产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剩。严重的达到60%以上。特别是我国当前绝大部分的产品生产都具备跟随需求增长快速扩大的能力,如果再考虑到外汇储备水平较高,进口调剂余地较大的因素,可以认为我国供求总量关系已发生了根本性和长期的改变。

2.从买方市场的内涵出发,关键要分析当前是否已形成了导致买方市场的经济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1 )是否存在推动供给追逐需求增长的机制;(2)是否存在约束需求增长的机制。

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与短缺经济模式比较,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的重大变化有:

(1)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经主要由市场决定。经过20 年来的改革,市场机制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除极少数垄断性的公用事业和关系国计民生、不适宜竞争的重要商品继续由政府定价外,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都由市场形成。到1996年,在零售商品中,只有食盐、部分药品和政策性销售的城镇居民口粮等价格继续由政府制定,其他商品均已实行市场调节价或政府指导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商品的比重已达到88.8%,政府调节价商品的比重为2.4%,政府定价的商品比重为8.8%。在生产资料中,除石油、电力、化肥等少数商品实行政府定价外,其他商品也都实行市场调节价或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商品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为78%,政府调节价商品所占比重为6.5%,政府定价商品所占比重为15.6%。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78.6%,政府指导价所占比重为4.4%,政府定价所占比重为17%。1997年,政府定价的电力、航空、煤炭、原油价格大幅度提高,分别比1990年提高了179%、194%、142%、271%;铁路客、货运输价格提高了52%和147%;1996年与1991年对比,粮食定购价格提高了213%,棉花收购价格提高了133%。政府定价的基础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变(注:见《通向软着陆的宏观调控》,第398,399页,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为我国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80%以上(注: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和基本特征》,第66页,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2月版。)。 绝大部分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是由市场决定的。

(2)形成了生产的激励机制。我国企业目前都拥有生产、 投资的自主权,也拥有产品销售的自主权,同时对产品盈利的很大部分拥有分配权。这样,通过生产、销售、盈利与企业利益的联系,就形成了生产的激励机制。

(3)出现了约束企业生产投资行为的机制。当前,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受到的监管都增强了。资产经营的责任和风险日益明确,约束企业生产投资行为的机制硬度开始增强了。

(4)出现了约束企业、居民收入增长的机制。 在税收征管和国有资产监管逐步严格的基础上,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通过改变国家、企业、个人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增加收入的渠道被逐步堵死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率提高成为决定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约束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机制开始形成了。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对短缺经济模式的分析认为,产生这一经济模式的基本条件是:(1)没有价格条件下的调节;(2)强制替代;(3)软预算约束。与此相对照, 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和机制有重大不同,即:(1)供求总量基本由市场价格调节;(2)生产和采购活动基本通过市场进行,因此没有强制替代;(3)约束机制较为有力。可见,与形成短缺经济模式的条件对比,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综合以上表象和内涵两方面的分析,可以认为,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模式已脱离了短缺经济的特征,经济总量关系方面,从90年代中期开始呈现买方市场的特征。这既标志着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变化,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新时代,经济发展和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希望。

(二)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主要问题

与一般意义上的买方市场(这里的买方市场概念都是沿用的经济模式比较时的内涵)比较,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和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机制。具体分析,国有企业由于缺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对停产、破产所引起的下岗、失业,缺少承受能力,因此限制了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速度;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缺少发展创新的动力,缺少更新技术设备,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实际能力。面对产业技术升级和规模经济扩大的要求,乡镇企业的制度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其发展创新能力也受到很大限制。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当前缺少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以及促进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机制。前面分析表明,买方市场表现的是一般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总量关系特点。而在这一总量关系状态下实现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不断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或者说相对低效的生产能力,并同时促进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贯穿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实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当前的买方市场由于缺少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和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机制,因此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被固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徘徊不前,这种情况使我国经济总量自身的运动过程被阻断,难以实现供求总量新的平衡,因此也无法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起点,所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面临严重困难。由于建立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机制和相应的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机制,涉及到破产、失业问题,因而涉及到资产的监管体系,产权边界的界定和风险责任的承担,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职能和责任的规范,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竞争行为的规范等一系列深层次改革,是我国经济模式转变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所以,预计低水平的过剩生产能力还将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也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中,经济增长将始终受到供过于求问题的困扰,面临严重困难。伴随供大于求的总量关系出现的经济增长自发收缩和下降、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市场萧条、预期低迷等问题将长期困扰着整个这一时期的经济运行,并成为我国转轨过程中的长期现象,使年度经济政策面临异常严峻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当前的买方市场表现的是转轨型经济模式的特殊的总量关系。这一经济模式具有其深刻的内在矛盾,必须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过渡才能缓解。

标签:;  ;  ;  ;  ;  ;  ;  ;  ;  ;  ;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特征及调控政策(一)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